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從縱向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政治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從橫向來看,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思想文化演變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1.分裂與統一:除西晉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幾乎都處于分裂狀態;隋唐王朝結束了分裂割據,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再度陷于分裂割據時期。2.民族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掀起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期間,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隋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進一步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3.制度創新發展:從三國至唐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逐漸演進,不斷創新,頗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4.經濟重心南移:北方戰亂不斷,促使人口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條件,南北經濟趨向平衡。5.三教合流:魏晉時期,佛教、道教盛行,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同時,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進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6.歷史高峰: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疆域開拓,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達到了中國歷史上新的高峰,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 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蘊含的統一因素。 時空觀念:明晰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疆域及內遷少數民族和北方流民南遷的分布區域。 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和圖片,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的表現。 歷史解釋:探究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響等。 家國情懷: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意義。 民族交融 士族政治 江南開發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三國與西晉一、三國鼎立(220-280)國號 時間 建立者 定都 形勢變遷 滅亡魏國 220-266年 曹丕 洛陽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 司馬炎代魏稱帝蜀國 221-263年 劉備 成都 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_____________的治理 為曹魏所滅吳國 229-280年 孫權 建業 為西晉所滅誤區警示 三國鼎立的局面不是歷史的倒退三國鼎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相對于東漢末年的割據混戰是歷史的進步,不能認為三國代替東漢是歷史的倒退。二、西晉短暫統一(266-316)建立 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滅亡 原因 五胡內遷 東漢以來,北方 等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八王之亂 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結果 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影響 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比較長的 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時期,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閱讀教材“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分析西晉末年人口遷移特點及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北京高一期中)據史料記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的親信華歆率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漢獻帝“三讓”后才“答允”。曹丕還引用上古君王堯、舜、禹禪讓的依據,以示自己是“以德配天”而非“亂臣賊子”。據此可知,曹丕代漢稱帝( )A.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控制B.力圖避免與儒家的倫理相悖C.為西晉統一奠定了基礎D.開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2.(2022·哈爾濱高二期末)4-6世紀,內徙至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如匈奴首領劉淵,習讀《易經》《尚書》,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孫吳兵法、先秦諸子,無不綜覽。鮮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漸接受并使用漢語、漢文,以學習中原先進的禮儀制度和傳統文化。這些現象的出現( )A.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發展B.反映了游牧民族內遷豐富了中原農耕文明C.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D.表明北方地區民族交融進程完成知識點二 東晉與南朝一、東晉與南朝政權更迭建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士族 政治 原因 自三國、西晉以來,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士族階層形成影響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南朝政權更迭 朝代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了 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六朝 南朝均定都 ,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統稱為六朝概念闡釋 士族與門閥政治士族,就是以家族為基礎、門第為標準,在地主階級中享有很高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又稱門閥士族。東晉是依靠門閥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與君主共治的局面,時稱“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二、江南的開發背景 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 農業方面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 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江南的開發促進 與漢族逐步交融誤區警示 江南的開發≠南方經濟水平高于北方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落后于北方。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欄目和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大抵東晉時之僑民半因不屑服屬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禍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當其相率而來也。——摘編自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根據材料和教材內容,概括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成就,并分析兩段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南北對峙時期 疆域東晉 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水為止東晉南朝之交 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南朝中前期 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主題一 政權更迭、江南開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格局圖說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地理分布與政治格局——據胡阿祥主編《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解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長期處于南北分裂和戰亂之中,戰爭次數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多。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所以,北方戰事比南方多;南北對峙地帶主要在江淮地區,所以,這一地區戰爭比較密集。史料探究 材料 漢晉時期常有“水旱為災”“郡國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國志》記載“黃巾起,避難南方”“遭天下亂,避難交州”。江南地區氣候條件的變遷,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視之為“暑濕”“癢熱之地”,氣候環境的改善,也讓中原先進農耕技術可以迅速移用推廣,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較容易獲得土地。還應看到,農耕民在不得不遷徙時,往往傾向于選擇脫離政府強力控制之地。一旦脫離控制,他們可能激發出驚人的生產積極性和文化創造力。經歷“八王之亂”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現“永嘉南渡”?!坝兰文隙伞奔捌渲蟮囊泼襁\動,進一步把中原文化傳統的精華傳向南方,從而使南方逐漸繼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統。——摘編自王子今《“銅駝”象征與漢晉南遷的移民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晉北民南遷的原因及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1)中國北方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資源,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和經驗。(2)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并具有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勢。(3)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各族人民辛勤勞動。(4)南方一些統治者采取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1.(2022·雙鴨山一中高二期末)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2.(2023·重慶高一階段練習)以下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手工業遺存情況簡表。據此能得出的合理結論是( )遺存類型 主要地域 遺存種類鑄鐵業手工業作坊 全國各地均有廣泛分布 在鐵器遺物中,犁、鏟、鋤、鐮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最多,還有兵器、車馬器等銅器鑄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盤、燈、爐等生活用品,還有銅錢、銅佛像等瓷器手工業作坊 中原地區 瓷釉以青釉為主,有瓶、壺、碗、罐等今江浙地區 已出現質量較高的青瓷器,越窯產品質量最優A.南北經濟的均衡發展B.戰亂時期經濟嚴重停滯C.江南經濟的初步開發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知識點三 十六國與北朝一、十六國與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十六國 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北方的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采用 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 。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前秦統 一北方 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淝水之戰 前秦統一北方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強大的前秦政權迅速崩潰北方政 權更替 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 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間 5世紀后期內容 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改籍貫,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___________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 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__________ 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 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概念闡釋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說明《魏書·高祖紀》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名家論史 孝文帝遷都與北魏覆亡的關系材料 今有學者認為,孝文帝不顧國情、族情,獨斷專行的遷都決策破壞了鮮卑族原來的利益制衡關系,動搖了北魏的立國根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父子相繼在洛陽大興土木,修筑洛陽的民夫“日有萬計”,工程的耗費“日損千金”。國力耗費嚴重,人民負擔沉重,貪污腐化加劇?!Y福亞《魏孝文帝遷都得失》史料探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序號 材料 出處① 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有幾次冬天嚴寒,國都洛陽晚春還降霜雪,但冷的時間不長。直到三國時代……(出現了)第一次有記載的淮河結冰。……這種寒冷繼續下來,直到第三世紀后半葉,特別是280—289年這十年間達到頂點。 節選自竺可楨《中國近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② (北魏)南遷,革夷從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③ (北魏后期)稻谷畝產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達10斛,大大超出了漢代平均畝產3斛的水平?!瓰檫m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冶鐵業也大有發展……釀酒業、制瓷業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費的手工業,從業人數增加很快?!?洛陽)城不僅五方雜處,市場繁榮,沽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區域,安置了南、北、東、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④ 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⑤ 東魏、北齊重新使用鮮卑語,還出現了“鮮卑共輕中華朝士”的情況。 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復了胡族諸將的胡姓,還向漢人廣賜胡姓。 葉煒《從王光、叱羅招男夫婦墓志論西魏北周史二題》(1)說明搜集這些材料對于研究主題的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要進一步研究這一主題,還應該再搜集哪些史料,說明理由。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多元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原因 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具體原因 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戰爭因素的影響,統治政策的強力推進方式 民族遷徙 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與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聯合斗爭 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連年戰亂,北方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友好往來 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環境中,各族人民頻繁交往;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未斷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封建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影響 (1)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2)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 (3)為以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2022·杭州高一階段練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基本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迭頻繁。下表中朝代填寫正確的是( )魏 十六國 ② 東魏 ④蜀 西魏 北周吳 ① 宋 齊 ③ 陳A.①東晉 ②前秦?、墼健、鼙睗hB.①西晉?、诒蔽骸、墼健、鼙饼RC.①東晉?、诒蔽骸、哿骸、鼙饼RD.①西晉?、诒蔽骸、哿骸、鼙睗h2.(2022·沈陽高一階段練習)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奉秘繪南齊宮殿形制之命。有齊國大臣以蠻夷偷學天朝文物為由建議皇帝扣留蔣少游,齊武帝未采納。蔣少游返回后,憑記憶繪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規劃、建筑樣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陽城。由此可見( )A.孝文帝意在緩和南北政權矛盾B.北魏和南朝齊國之間往來頻繁C.胡漢文化交流客觀上得到發展D.南北的建筑樣式逐漸走向統一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從縱向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政治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從橫向來看,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思想文化演變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征。1.分裂與統一:除西晉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幾乎都處于分裂狀態;隋唐王朝結束了分裂割據,開創了封建大一統的盛世局面;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再度陷于分裂割據時期。2.民族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掀起了民族交融的高潮,期間,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隋唐王朝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進一步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3.制度創新發展:從三國至唐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逐漸演進,不斷創新,頗有建樹,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4.經濟重心南移:北方戰亂不斷,促使人口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提供了條件,南北經濟趨向平衡。5.三教合流:魏晉時期,佛教、道教盛行,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同時,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吸收,促進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進一步發展。6.歷史高峰:隋唐時期,國力強盛,疆域開拓,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達到了中國歷史上新的高峰,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 2.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局面中蘊含的統一因素。 時空觀念:明晰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疆域及內遷少數民族和北方流民南遷的分布區域。 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和圖片,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的表現。 歷史解釋:探究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響等。 家國情懷: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意義。 民族交融 士族政治 江南開發 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三國與西晉一、三國鼎立(220-280)國號 時間 建立者 定都 形勢變遷 滅亡魏國 220-266年 曹丕 洛陽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 司馬炎代魏稱帝蜀國 221-263年 劉備 成都 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為曹魏所滅吳國 229-280年 孫權 建業 為西晉所滅誤區警示 三國鼎立的局面不是歷史的倒退三國鼎立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相對于東漢末年的割據混戰是歷史的進步,不能認為三國代替東漢是歷史的倒退。二、西晉短暫統一(266-316)建立 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滅亡 原因 五胡內遷 東漢以來,北方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不斷內遷八王之亂 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結果 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影響 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時期,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閱讀教材“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分析西晉末年人口遷移特點及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特點:五胡內遷和北民南遷。影響:五胡內遷后同漢族長期雜居,相互影響,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促進了民族交融。但統治者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劇,內遷民族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北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勞動力資源,推動南方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促使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民族交融。1.(2022·北京高一期中)據史料記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的親信華歆率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漢獻帝“三讓”后才“答允”。曹丕還引用上古君王堯、舜、禹禪讓的依據,以示自己是“以德配天”而非“亂臣賊子”。據此可知,曹丕代漢稱帝( )A.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控制B.力圖避免與儒家的倫理相悖C.為西晉統一奠定了基礎D.開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曹丕還引用上古君王堯、舜、禹禪讓的依據”可知,曹丕為自己尋求了大量合法稱帝的依據,力圖避免與儒家的倫理相悖,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到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控制,排除A項;曹丕稱帝建立曹魏,與西晉無關,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曹丕為稱帝尋求依據,無法說明開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排除D項。2.(2022·哈爾濱高二期末)4-6世紀,內徙至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歷來仰慕漢族禮儀文化。如匈奴首領劉淵,習讀《易經》《尚書》,尤好《左氏春秋》,至于孫吳兵法、先秦諸子,無不綜覽。鮮卑、氐和羌等民族也逐漸接受并使用漢語、漢文,以學習中原先進的禮儀制度和傳統文化。這些現象的出現( )A.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發展B.反映了游牧民族內遷豐富了中原農耕文明C.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D.表明北方地區民族交融進程完成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內徙至中原地區的北方諸族學習漢族禮儀文化,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原地區向少數民族學習,排除B項;C項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據材料無法判斷北方地區民族交融進程是否完成,排除D項。知識點二 東晉與南朝一、東晉與南朝政權更迭建立 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士族 政治 原因 自三國、西晉以來,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士族階層形成影響 ①北方高門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②他們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南朝政權更迭 朝代 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六朝 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統稱為六朝概念闡釋 士族與門閥政治士族,就是以家族為基礎、門第為標準,在地主階級中享有很高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又稱門閥士族。東晉是依靠門閥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與君主共治的局面,時稱“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二、江南的開發背景 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②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 農業方面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 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江南的開發促進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誤區警示 江南的開發≠南方經濟水平高于北方東晉與南朝時期,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濟重心仍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落后于北方。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欄目和下面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大抵東晉時之僑民半因不屑服屬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禍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當其相率而來也。——摘編自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根據材料和教材內容,概括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成就,并分析兩段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成就:土地被大量開墾,農作物產量提高;紡織等手工業有明顯進步;商業有一定發展;江南得到初步的開發。關系:教材中內容反映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上述材料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南遷。北方人民的南遷為江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三、南北對峙時期 疆域東晉 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水為止東晉南朝之交 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南朝中前期 軍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陳朝 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主題一 政權更迭、江南開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格局圖說歷史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地理分布與政治格局——據胡阿祥主編《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解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長期處于南北分裂和戰亂之中,戰爭次數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多。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所以,北方戰事比南方多;南北對峙地帶主要在江淮地區,所以,這一地區戰爭比較密集。史料探究 材料 漢晉時期常有“水旱為災”“郡國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國志》記載“黃巾起,避難南方”“遭天下亂,避難交州”。江南地區氣候條件的變遷,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視之為“暑濕”“癢熱之地”,氣候環境的改善,也讓中原先進農耕技術可以迅速移用推廣,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較容易獲得土地。還應看到,農耕民在不得不遷徙時,往往傾向于選擇脫離政府強力控制之地。一旦脫離控制,他們可能激發出驚人的生產積極性和文化創造力。經歷“八王之亂”后,永嘉元年(307年)又出現“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運動,進一步把中原文化傳統的精華傳向南方,從而使南方逐漸繼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統。——摘編自王子今《“銅駝”象征與漢晉南遷的移民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晉北民南遷的原因及影響。提示 原因:北方自然災害頻發;北方戰亂不斷(社會動蕩);南方相對安定;南方氣候環境的改善;南方較易獲得土地;南方部分地區政府控制力較弱。影響:傳播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為南方帶來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江南的開發;傳承了中原文化;促進了民族交融。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1)中國北方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資源,并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和經驗。(2)南方社會環境相對安定,并具有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優勢。(3)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各族人民辛勤勞動。(4)南方一些統治者采取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1.(2022·雙鴨山一中高二期末)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孫路瓊之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譏諷出身卑微;孝武帝認為路瓊之不應該拜訪王僧達,王僧達是門閥士族,不應該懲罰王僧達,故可知南朝時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A項正確。2.(2023·重慶高一階段練習)以下為三國兩晉南北朝手工業遺存情況簡表。據此能得出的合理結論是( )遺存類型 主要地域 遺存種類鑄鐵業手工業作坊 全國各地均有廣泛分布 在鐵器遺物中,犁、鏟、鋤、鐮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最多,還有兵器、車馬器等銅器鑄造 今山西、河南等地 釜、盤、燈、爐等生活用品,還有銅錢、銅佛像等瓷器手工業作坊 中原地區 瓷釉以青釉為主,有瓶、壺、碗、罐等今江浙地區 已出現質量較高的青瓷器,越窯產品質量最優A.南北經濟的均衡發展B.戰亂時期經濟嚴重停滯C.江南經濟的初步開發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答案 C解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民南遷帶來生產技術和勞動力,江南得到初步開發。從材料中信息可知,C項正確;“南北經濟的均衡發展”及“經濟嚴重停滯”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材料中無中原與南方的制瓷水平比較的信息,排除D項。知識點三 十六國與北朝一、十六國與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十六國 西晉末年到東晉時期,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北方的 民族交融 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前秦統 一北方 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淝水之戰 前秦統一北方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強大的前秦政權迅速崩潰北方政 權更替 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北周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時間 5世紀后期內容 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改籍貫,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影響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概念闡釋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趨向一致。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說明《魏書·高祖紀》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史料價值:《魏書·高祖紀》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修史書,史料價值較高;但是,官修史書政治性強,不能完全反映客觀事實。主題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名家論史 孝文帝遷都與北魏覆亡的關系材料 今有學者認為,孝文帝不顧國情、族情,獨斷專行的遷都決策破壞了鮮卑族原來的利益制衡關系,動搖了北魏的立國根基。北魏孝文帝遷都以后,父子相繼在洛陽大興土木,修筑洛陽的民夫“日有萬計”,工程的耗費“日損千金”。國力耗費嚴重,人民負擔沉重,貪污腐化加劇?!Y福亞《魏孝文帝遷都得失》史料探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序號 材料 出處① 到東漢時代,即公元之初,我國天氣有趨于寒冷的趨勢,有幾次冬天嚴寒,國都洛陽晚春還降霜雪,但冷的時間不長。直到三國時代……(出現了)第一次有記載的淮河結冰?!@種寒冷繼續下來,直到第三世紀后半葉,特別是280—289年這十年間達到頂點。 節選自竺可楨《中國近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② (北魏)南遷,革夷從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 唐代史學家劉知幾③ (北魏后期)稻谷畝產量一般在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達10斛,大大超出了漢代平均畝產3斛的水平?!瓰檫m應農業發展的需要,冶鐵業也大有發展……釀酒業、制瓷業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費的手工業,從業人數增加很快。……(洛陽)城不僅五方雜處,市場繁榮,沽販云集,而且在城南的特定區域,安置了南、北、東、西各族降民以及西域和域外商人。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④ 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⑤ 東魏、北齊重新使用鮮卑語,還出現了“鮮卑共輕中華朝士”的情況。 北魏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而西魏宇文泰反其道而行之,不但恢復了胡族諸將的胡姓,還向漢人廣賜胡姓。 葉煒《從王光、叱羅招男夫婦墓志論西魏北周史二題》(1)說明搜集這些材料對于研究主題的意義。(2)若要進一步研究這一主題,還應該再搜集哪些史料,說明理由。提示 (1)序號 意義① 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內遷② 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和了民族關系③ 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④ 孝文帝改革為北方統一全國和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⑤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全盤封建化政策在短時期內產生了明顯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損害的少數民族軍人揭竿而起,導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進程,也在北魏滅亡前后出現短暫的回流。這說明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曲折性(2)西晉時期與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的史料。理由:民族交融是一個歷史過程,北魏民族交融高潮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孝文帝改革內容的史料。理由:通過改革內容,認識改革的全面性、徹底性,認識改革促進了民族矛盾的緩解和文化認同,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多元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原因 根本原因 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具體原因 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戰爭因素的影響,統治政策的強力推進方式 民族遷徙 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內遷,與北方漢族人民雜居相處聯合斗爭 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族人民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連年戰亂,北方經濟遭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友好往來 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在和平環境中,各族人民頻繁交往;在戰亂期間,這種交往也始終未斷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封建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影響 (1)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2)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 (3)為以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1.(2022·杭州高一階段練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基本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迭頻繁。下表中朝代填寫正確的是( )魏 十六國 ② 東魏 ④蜀 西魏 北周吳 ① 宋 齊 ③ 陳A.①東晉?、谇扒亍、墼健、鼙睗hB.①西晉?、诒蔽骸、墼健、鼙饼RC.①東晉?、诒蔽骸、哿骸、鼙饼RD.①西晉?、诒蔽骸、哿骸、鼙睗h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包括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一、東晉十六國對峙和南北朝對峙四個階段,①為東晉政權,②為北魏政權,③為梁政權,④為北齊政權,C項正確。2.(2022·沈陽高一階段練習)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奉秘繪南齊宮殿形制之命。有齊國大臣以蠻夷偷學天朝文物為由建議皇帝扣留蔣少游,齊武帝未采納。蔣少游返回后,憑記憶繪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規劃、建筑樣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陽城。由此可見( )A.孝文帝意在緩和南北政權矛盾B.北魏和南朝齊國之間往來頻繁C.胡漢文化交流客觀上得到發展D.南北的建筑樣式逐漸走向統一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派遣漢族人蔣少游出訪南朝齊國,并奉命秘密繪制南齊宮殿形制。盡管一度受阻,但蔣少游返回后,憑記憶繪出了建康城的布局規劃、建筑樣式,并主持建造了北魏洛陽城,這從客觀上反映了胡漢文化的交流和發展,C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