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 2.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認識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規律和歷史趨勢。 時空觀念:明晰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及五代十國形勢。 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和圖片,認識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現的主要表現和影響以及唐朝前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和影響。 歷史解釋:分析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現的原因;探究隋朝滅亡、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和教訓。 家國情懷:培養對隋唐時期中華文明成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 隋唐大運河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隋朝興亡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統一 589年,楊廣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建設 開皇之治 隋文帝勵精圖治,實現了全國統一,進行一系列改革,國力日強,出現盛世廣設倉庫 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____開通大運河 貫通南北,對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滅亡原因 隋煬帝的暴政各地起義 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滅亡標志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概念闡釋 義倉義倉是一種民間出資、民間管理的自救性質的倉儲形式,對古代的賑濟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閱讀教材“學思之窗”,分析大運河對隋朝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昌吉高一階段練習)隋朝修建了含嘉倉、洛口倉、永豐倉等眾多的官倉,糧食儲藏豐盈。府庫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資也不計其數,甚至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隋府庫中的各種物資還未用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隋朝( )A.交通發達對經濟發展的促進B.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C.賦稅制度的完備D.統治者的腐化墮落2.(2022·洛陽高一階段練習)大運河打通了南北諸河流的聯系,將揚州和全國連接成一體,揚州自此成為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至中、晚唐時期,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而運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運河的影響下,也從一個邊境前哨地一躍而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材料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 )A.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B.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C.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D.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知識點二 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一、唐前期的統治唐朝的建 立與統一 建立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統一 唐軍逐漸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唐朝的繁榮 貞觀之治 原因表現 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武周政權 建立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發展 武則天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 原因表現 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思維點撥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與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歷史人物的個人作用,唐朝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二、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民族 方式 相關史實突厥 民族戰爭、 設置機構 唐太宗唐高宗 聯合回紇滅西突厥武則天 設置北庭都護府管理回紇 冊封 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吐蕃 和親、會盟 唐太宗唐穆宗 唐蕃長慶會盟,唐蕃間基本停止紛爭靺鞨 冊封 唐玄宗作用 ①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 ②擴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推動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 ③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閱讀教材中的圖片《交河故城》《職貢圖》,分別說明圖片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唐朝的邊疆治理與民族政策圖說歷史 唐蕃會盟碑——唐朝民族團結友好見證解讀 唐蕃會盟碑及其碑文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漢族與藏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會盟適應了唐蕃社會的發展需要,盟約中“患難相恤,暴掠不作”,符合當時漢藏民族人民的愿望,體現了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進一步加強,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史料探究 唐朝的邊疆治理與民族關系材料 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羈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其首領為都督或刺史,讓其繼續統轄,但必須由中央任命。羈縻府州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唐政府在上述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權,如安西、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各羈縻府州。都護由漢人擔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襲。——摘編自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的特點及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全面認識唐朝的民族交融原因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間的隔閡減小。(2)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3)唐朝的陸路交通可通往不少邊疆地區。(4)統治者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特點 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交融;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進行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各地實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國家統一。(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4)促進了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啟示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密切聯系、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1.(2023·洛陽高一階段練習)唐太宗認為“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還指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反映出唐太宗( )A.重視發展生產 B.注重虛心納諫C.加強邊疆管理 D.強調以民為本2.(2022·海口市第二中學高二階段練習)下圖是唐朝中、后期與西域交通線路變化示意圖。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A.中央集權的大幅削弱B.和吐蕃的關系有所改善C.交通工具的顯著改進D.對外貿易受到嚴重阻礙知識點三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安史之亂 背景 朝政軍鎮概況 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影響 中央集權邊防情況轉折點藩鎮割據 背景 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影響 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政治黑暗 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黃巢起義 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唐朝統治節度使奪權 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五代十國 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山西的北漢稱為“十國”圖解歷史 唐朝的興衰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分析唐朝藩鎮有何危害。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隋唐的興盛與衰亡名家論史 河北藩鎮與唐中央政權相互依存材料 河北藩鎮與唐中央政權是相互依存之關系,河北需要朝廷的節旄、朝廷的官爵,而長安則需要河北歷年豐厚的進奉,需要幽冀阻擋北方的強胡。當長安政權被終結,河北藩鎮也自此衰落,河朔藩帥與新軍閥結為同盟,共同對付本鎮的驕兵。當驕兵悉被鏟除,藩帥也就如同羽翼被剪,只能重歸王化,成為中原王朝的藩鎮。而與此同時,南方新受命之藩鎮則紛紛自立,不復尊奉中原正朔,自此中國迎來了一個真正四分五裂的新時期——五代十國。——仇鹿鳴《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史料探究 隋唐盛世與興亡材料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從前讀史的人,每分政情為(一)內重,(二)外重,(三)內外俱輕三種。內重之世,每有權臣篡竊之變。外重之世,易招強藩割據之憂。內外俱輕之世,則草莽英雄,乘機崛起;或外夷乘機入犯。惟秦以剛而折,為一個例外。序號 類型 史識 史實 結論(一) 內重 權力集中于中央,但皇帝缺乏控制局面的智慧與手段,就會出現“權臣篡變”現象 如: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二) 外重 如:(三) 內外俱輕 如:請以呂思勉先生的“內重”“外重”“內外俱輕”的史識為基礎,參照(一)的示范,結合所學,補齊表格中的空白之處。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待隋唐興亡對當今國家治理的啟示(1)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正確使用民力,發揮效力。(2)制度建設至關重要,當今社會必須依法治國。(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人唯賢,社會才能發展和進步。(4)多聽不同意見,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政策,以適應實際情況。1.(2022·大同高一階段練習)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后期的節度使經常是“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者是“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而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謂之姑息之政”。這表明唐朝后期( )A.皇帝成為傀儡B.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C.國家四分五裂D.藩鎮割據局面開始形成2.(2022·梧州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下表為五代十國部分開國君主即位前的任職情況,據此可知( )政權 開國君主 即位前的官職后梁 朱溫 宣武軍節度使后唐 李克用 行營節度使后晉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南吳 楊行密 淮南節度使A.經濟實力決定權力歸屬B.南方受到戰亂影響較小C.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D.社會動蕩使得經濟蕭條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 2.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認識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規律和歷史趨勢。 時空觀念:明晰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及五代十國形勢。 史料實證:運用文獻史料和圖片,認識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現的主要表現和影響以及唐朝前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和影響。 歷史解釋:分析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出現的原因;探究隋朝滅亡、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和教訓。 家國情懷:培養對隋唐時期中華文明成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 隋唐大運河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唐蕃會盟 安史之亂 藩鎮割據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隋朝興亡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統一 589年,楊廣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建設 開皇之治 隋文帝勵精圖治,實現了全國統一,進行一系列改革,國力日強,出現盛世廣設倉庫 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義倉開通大運河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滅亡原因 隋煬帝的暴政 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三次大舉征伐高麗各地起義 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滅亡標志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概念闡釋 義倉義倉是一種民間出資、民間管理的自救性質的倉儲形式,對古代的賑濟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閱讀教材“學思之窗”,分析大運河對隋朝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影響:積極方面:貫通南北,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發展;促進南北方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維護國家統一,鞏固中央集權。消極方面: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1.(2022·昌吉高一階段練習)隋朝修建了含嘉倉、洛口倉、永豐倉等眾多的官倉,糧食儲藏豐盈。府庫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資也不計其數,甚至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隋府庫中的各種物資還未用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隋朝( )A.交通發達對經濟發展的促進B.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C.賦稅制度的完備D.統治者的腐化墮落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隋府庫中的各種物資到唐朝時還未用完,說明其物資充盈,從側面反映出隋朝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交通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內容未體現隋朝賦稅制度情況,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022·洛陽高一階段練習)大運河打通了南北諸河流的聯系,將揚州和全國連接成一體,揚州自此成為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至中、晚唐時期,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而運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運河的影響下,也從一個邊境前哨地一躍而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材料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 )A.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 B.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C.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 D.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大運河開通后揚州和杭州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揚州和杭州都處于運河沿岸,由此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B項正確。知識點二 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一、唐前期的統治唐朝的建 立與統一 建立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統一 唐軍逐漸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唐朝的繁榮 貞觀之治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表現 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武周政權 建立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發展 武則天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盛世 原因 唐玄宗統治前期,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表現 將唐朝推向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思維點撥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與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歷史人物的個人作用,唐朝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二、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民族 方式 相關史實突厥 民族戰爭、 設置機構 唐太宗 擊敗東突厥,俘獲其可汗,設置安西都護府管理唐高宗 聯合回紇滅西突厥武則天 設置北庭都護府管理回紇 冊封 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吐蕃 和親、會盟 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唐穆宗 唐蕃長慶會盟,唐蕃間基本停止紛爭靺鞨 冊封 唐玄宗 冊封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br/>作用 ①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 ②擴大了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推動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 ③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閱讀教材中的圖片《交河故城》《職貢圖》,分別說明圖片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信息:交河故城為唐朝安西都護府府址所在地。唐朝前期,為加強對西域的直接管轄,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密切了唐朝與西域各民族關系,保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職貢圖》反映了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情景,彰顯了唐朝積極開明的對外政策,生動地再現了唐朝的統一、繁榮與富強。主題一 唐朝的邊疆治理與民族政策圖說歷史 唐蕃會盟碑——唐朝民族團結友好見證解讀 唐蕃會盟碑及其碑文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是漢族與藏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會盟適應了唐蕃社會的發展需要,盟約中“患難相恤,暴掠不作”,符合當時漢藏民族人民的愿望,體現了漢藏民族友好關系的進一步加強,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史料探究 唐朝的邊疆治理與民族關系材料 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羈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其首領為都督或刺史,讓其繼續統轄,但必須由中央任命。羈縻府州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唐政府在上述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權,如安西、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各羈縻府州。都護由漢人擔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襲。——摘編自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的特點及影響。提示 特點:吸取前代教訓經驗;先試點后推廣;管理體制逐漸完善;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影響: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借鑒。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全面認識唐朝的民族交融原因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使唐朝民族間的隔閡減小。(2)唐朝前期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3)唐朝的陸路交通可通往不少邊疆地區。(4)統治者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特點 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交融;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進行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各地實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國家統一。(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4)促進了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啟示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密切聯系、相互交流與共同發展的史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是各族人民長期開發、共同建設的結果1.(2023·洛陽高一階段練習)唐太宗認為“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還指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边@反映出唐太宗( )A.重視發展生產 B.注重虛心納諫C.加強邊疆管理 D.強調以民為本答案 D解析 根據“使民衣食有余”“必須先存百姓”等信息可知,這都體現了唐太宗重視民眾、以民為本的思想,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唐太宗以民為本,而非重視發展生產、注重虛心納諫和加強邊疆管理,排除A、B、C項。2.(2022·??谑械诙袑W高二階段練習)下圖是唐朝中、后期與西域交通線路變化示意圖。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A.中央集權的大幅削弱B.和吐蕃的關系有所改善C.交通工具的顯著改進D.對外貿易受到嚴重阻礙答案 B解析 根據地圖中的信息可知,唐朝中期與西域交通路線沒有經過吐蕃,而后期的路線主要經過吐蕃,說明雙方的關系有所改善,B項正確;吐蕃當時并不屬于唐朝,不存在中央集權削弱的說法,排除A項;據材料看不出交通工具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路線的變化,對外貿易并沒有受阻,排除D項。知識點三 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安史之亂 背景 朝政 唐玄宗統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軍鎮 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概況 7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與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影響 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情況 邊防空虛,吐蕃占領河西隴右地區轉折點 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 背景 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影響 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政治黑暗 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黃巢起義 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唐朝統治節度使奪權 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五代十國 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為“五代”。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山西的北漢稱為“十國”圖解歷史 唐朝的興衰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分析唐朝藩鎮有何危害。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唐朝時期的藩鎮獨立性強,實為割據勢力。具體表現在:政治上,擁有自主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節度使死后職位傳給兒子或部將;經濟上,擁有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裝,獨霸一方,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主題二 隋唐的興盛與衰亡名家論史 河北藩鎮與唐中央政權相互依存材料 河北藩鎮與唐中央政權是相互依存之關系,河北需要朝廷的節旄、朝廷的官爵,而長安則需要河北歷年豐厚的進奉,需要幽冀阻擋北方的強胡。當長安政權被終結,河北藩鎮也自此衰落,河朔藩帥與新軍閥結為同盟,共同對付本鎮的驕兵。當驕兵悉被鏟除,藩帥也就如同羽翼被剪,只能重歸王化,成為中原王朝的藩鎮。而與此同時,南方新受命之藩鎮則紛紛自立,不復尊奉中原正朔,自此中國迎來了一個真正四分五裂的新時期——五代十國。——仇鹿鳴《長安與河北之間:中晚唐的政治與文化》史料探究 隋唐盛世與興亡材料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從前讀史的人,每分政情為(一)內重,(二)外重,(三)內外俱輕三種。內重之世,每有權臣篡竊之變。外重之世,易招強藩割據之憂。內外俱輕之世,則草莽英雄,乘機崛起;或外夷乘機入犯。惟秦以剛而折,為一個例外。序號 類型 史識 史實 結論(一) 內重 權力集中于中央,但皇帝缺乏控制局面的智慧與手段,就會出現“權臣篡變”現象 如: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二) 外重 如:(三) 內外俱輕 如:請以呂思勉先生的“內重”“外重”“內外俱輕”的史識為基礎,參照(一)的示范,結合所學,補齊表格中的空白之處。提示 (二)史識:地方勢力強大而致中央集權式微。史實:唐中期的安史之亂(言之有理即可)。(三)史識:社會各種矛盾激化以致政局內外交困。史實:東漢后期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或西晉“八王之亂”及西晉的滅亡(言之有理即可)。結論:王朝衰亡的原因具有多重性和復雜性。(或王朝治理應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分配問題。)深化拓展 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待隋唐興亡對當今國家治理的啟示(1)必須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正確使用民力,發揮效力。(2)制度建設至關重要,當今社會必須依法治國。(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人唯賢,社會才能發展和進步。(4)多聽不同意見,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政策,以適應實際情況。1.(2022·大同高一階段練習)據《新唐書》記載,唐朝后期的節度使經常是“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者是“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而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謂之姑息之政”。這表明唐朝后期( )A.皇帝成為傀儡B.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C.國家四分五裂D.藩鎮割據局面開始形成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后期的節度使要么是父死子繼,要么是由士卒自行選擇,朝廷對此只能承認,說明唐朝地方藩鎮勢力強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削弱,B項正確。2.(2022·梧州高級中學高一階段練習)下表為五代十國部分開國君主即位前的任職情況,據此可知( )政權 開國君主 即位前的官職后梁 朱溫 宣武軍節度使后唐 李克用 行營節度使后晉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南吳 楊行密 淮南節度使A.經濟實力決定權力歸屬B.南方受到戰亂影響較小C.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D.社會動蕩使得經濟蕭條答案 C解析 材料中五代十國開國君主即位前為節度使,據此可知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C項正確;材料與經濟實力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南方是否有戰爭,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經濟蕭條,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