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唯物史觀:認識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時空觀念:認識從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所處的特定的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解讀多種類型的史料,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制度演變的特點及影響。 歷史解釋:分析魏晉到隋唐時期制度變化、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家國情懷:體會制度創新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創新意識,以史為鑒。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調制 兩稅法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選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背景 漢代察舉制弊端逐漸顯露;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無法推行概況 時間 曹魏時期選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級高低授予官職選官標準實質 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影響 積極 將評品人物之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極 后期逐漸成為 ,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促進了門閥士族形成思維點撥 1.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制的發展九品中正制是在對察舉制的繼承與改進的基礎上創設的,實際上是一種發展了的察舉制。才、德都曾成為兩者選拔人才的依據。二、科舉制(隋唐至清末)背景 九品中正制不能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需要;社會階層分化,士族沒落,庶族地主崛起演變 形成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完善 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 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影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②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_____________2.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概括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3·武漢高一階段練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頒布詔令,士族子弟要想在30歲之前入仕,就必須經學策試合格。同時梁武帝下詔設置五館,專門收攬“寒門俊才”,憑借經學策試合格就可以入仕。這表明南朝梁武帝( )A.廢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 B.強化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C.對九品中正制進行局部調整 D.從根本上否定了九品中正制2.(2022·成都高一階段練習)如圖是學者統計的唐代科舉制下少數民族登科人數分布情況。這可用來說明唐代( )A.國力盛衰影響登科數量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C.進士科目考試難度最低D.制度建設推動文化認同知識點二 三省六部制沿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 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 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 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概況 機構設置 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門下(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的場所運行機制特點 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意義 對隋唐對后世圖解歷史 三省六部制閱讀教材《唐朝三省位置圖》,指出三省的布局特點,并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隋唐政治制度的創新與成熟圖說歷史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演變趨勢解讀 選拔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地方舉薦演變為中央考試選拔。選拔原則: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趨向制度化,越來越嚴密。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史料探究 隋唐制度創新材料一 高度發達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現和形成是諸多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僅能夠兼容并蓄,綜采漢魏南北朝以來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運用,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創造出了更為發達、燦爛的文明。——摘編自王小甫《創新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唐代的兩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備了現在“民主”的因素。一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權,折射了現代三權分立和內部民主的影子;另一個和當今的公務員制度相似,為國家選拔了人才,實現了社會的有效流動。盡管受時代的制約,唐代的“民主”制度終沒能有效地繼續運行,只能稱其為“閃落的民主”,可歷史見證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進行過的不懈努力。——摘編自楊春莉《封建制度下閃落的民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創新的有利因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兩大“閃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稱,并分別說明它們被稱為“民主”的理由。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及影響表現 中央官制 唐朝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實行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省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避免權臣大權獨攬,提高了行政效率選官制度 在選官用人上實行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有效地保持了隋唐繁榮穩定監察 監察方面由門下省負責,起到保證官員高效廉潔的作用,維護了中央集權影響 促進了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繁榮,造就“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1.(2022·重慶云陽期中)據下表可知( )曹魏 西晉 關系豫州刺史賈逵 司空、尚書令賈充 父子尚書衛覬 司空、尚書令衛璀 父子司徒王昶 司徒王渾 父子尚書令裴潛 司空裴秀 父子尚書仆射杜畿 幽州刺史杜恕 父子A.魏晉政治制度一脈相承B.累世公卿現象開始出現C.魏晉統治集團趨向封閉D.中樞權力機構發生異變2.(2022·四川宣漢中學高一階段練習)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職能不同,不同部門官員的工作訴求難以統一,經常出現三省官員相互之間“日有爭論,紛紜不決”的現象。為此,乃設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以匡其政。據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的設立( )A.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削弱了宰相的權力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了決策的失誤知識點三 賦稅制度一、租(庸)調制(魏晉至唐前期)前提 適應均田制需要,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租調制 魏晉時期 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制 內容 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影響概念闡釋 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葉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國家對土地占有進行控制的一種手段。該制度對農民實行計口授田,對皇室、貴族、勤臣和官吏按等級分配土地和奴婢。思維點撥 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特點租庸調制是以人丁為賦稅征收單位,不服徭役可以以“庸”代替。兩稅法的特點是從按人丁征稅轉為按財產征稅,但其只是改變而未完全廢除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二、兩稅法(唐中后期)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實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影響 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____________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及內容。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隋唐賦稅制度變革圖說歷史 ——摘編自張群玲《以圖示史 看圖論史——從隋唐制度看制度史復習策略》解讀 農業是國家繁榮強盛不可缺少的條件。隋初與唐初的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重視農業生產。因此從北魏到唐初農民負擔逐步減輕,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到了唐中后期,逐漸實行兩稅法。史料探究 隋唐賦稅制度材料 設計意圖 炎疾其弊,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議者沮詰,以為租庸令行數百年,不可輕改。帝不聽,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新唐書·楊炎列傳》制度執行 夫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全唐文·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當代評判 兩稅法開始了中國賦稅發展史的又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賦稅制度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基本特點:第一,資產稅開始取代人丁稅;第二,貨幣稅逐漸取代實物稅。這一取代過程雖然經過多次反復,但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卻一直貫徹著,是賦稅制度發展的一個趨勢。——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兩稅法為例,說明對制度評判的原則。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兩稅法的作用利 (1)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兩稅法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3)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由“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方向發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 (4)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弊 (1)“量出制入”造成統治者的橫征暴斂。 (2)長期不調查資產,不檢核戶口等造成負擔不均。 (3)政府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嚴重。 (4)折錢納物,加重了人民負擔1.《中國通史》指出:“(唐朝)庸是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遇閏月則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絹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調,加三十日者租、調全免。”“庸”的實行( )A.有利于保證農民生產時間B.有效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C.遭到大地主階級強烈反對D.解除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2.這是一種承認有財富差別的征稅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稅標準從個體轉移到財產上,也被認為是允許合法“兼并土地”。這種制度( )A.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B.減輕了人身控制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D.增加了稅收名目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唯物史觀:認識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時空觀念:認識從漢到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所處的特定的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解讀多種類型的史料,印證魏晉南北朝及隋唐制度演變的特點及影響。 歷史解釋:分析魏晉到隋唐時期制度變化、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家國情懷:體會制度創新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樹立創新意識,以史為鑒。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調制 兩稅法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選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魏晉時期)背景 漢代察舉制弊端逐漸顯露;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察舉制無法推行概況 時間 曹魏時期選官方式 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級高低授予官職選官標準 從初創時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變為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實質 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影響 積極 將評品人物之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極 后期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促進了門閥士族形成思維點撥 1.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制的發展九品中正制是在對察舉制的繼承與改進的基礎上創設的,實際上是一種發展了的察舉制。才、德都曾成為兩者選拔人才的依據。二、科舉制(隋唐至清末)背景 九品中正制不能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需要;社會階層分化,士族沒落,庶族地主崛起演變 形成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完善 唐太宗 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 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影響 ①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②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2.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的內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促進了社會階層之間的良性流動;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參政。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概括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影響: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變化;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升了官員的文化素養;加強了中央集權。1.(2023·武漢高一階段練習)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頒布詔令,士族子弟要想在30歲之前入仕,就必須經學策試合格。同時梁武帝下詔設置五館,專門收攬“寒門俊才”,憑借經學策試合格就可以入仕。這表明南朝梁武帝( )A.廢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 B.強化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C.對九品中正制進行局部調整 D.從根本上否定了九品中正制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品中正制下只注重門第的情形,是對九品中正制的局部調整,C項正確;士族和寒門子弟仍存在等級差別,沒有廢除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排除A項;梁武帝的做法削弱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權,排除B項;“根本”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2.(2022·成都高一階段練習)如圖是學者統計的唐代科舉制下少數民族登科人數分布情況。這可用來說明唐代( )A.國力盛衰影響登科數量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C.進士科目考試難度最低D.制度建設推動文化認同答案 D解析 唐代少數民族登科人數總體上呈遞增趨勢,唐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為漢族儒家經典,體現了這一時期選官制度的建設推動了文化認同,D項正確。知識點二 三省六部制沿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 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 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 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概況 機構設置 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門下(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的場所運行機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特點 職權分工明確,彼此制約意義 對隋唐 加強了皇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對后世 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圖解歷史 三省六部制閱讀教材《唐朝三省位置圖》,指出三省的布局特點,并分析形成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布局特點:中書省與門下省位于太極宮(皇宮)內南側的東西兩邊,尚書省則距離皇宮較遠,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主要原因:中書省是草擬詔令的機構,門下省是審核詔令的機構,二者設在皇帝寢居臨朝的太極宮附近,有利于皇帝意志的上傳下達。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與其他政府機構設在宮城之南的皇城中,則有利于皇帝詔令的執行,綜上可知,唐朝三省的位置布局,適應了加強專制皇權、分割相權的需要。主題一 隋唐政治制度的創新與成熟圖說歷史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演變趨勢解讀 選拔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為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地方舉薦演變為中央考試選拔。選拔原則: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趨向制度化,越來越嚴密。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史料探究 隋唐制度創新材料一 高度發達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現和形成是諸多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僅能夠兼容并蓄,綜采漢魏南北朝以來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運用,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創造出了更為發達、燦爛的文明。——摘編自王小甫《創新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唐代的兩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備了現在“民主”的因素。一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權,折射了現代三權分立和內部民主的影子;另一個和當今的公務員制度相似,為國家選拔了人才,實現了社會的有效流動。盡管受時代的制約,唐代的“民主”制度終沒能有效地繼續運行,只能稱其為“閃落的民主”,可歷史見證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進行過的不懈努力。——摘編自楊春莉《封建制度下閃落的民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創新的有利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兩大“閃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稱,并分別說明它們被稱為“民主”的理由。提示 (1)有利因素:魏晉奠定的制度基礎;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統治者的勵精圖治。(2)名稱: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理由:中央決策機制上,形成了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書省執行的流程;三省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三省長官共議國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科舉制不分門第,打破了門閥士族特權,使許多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使官員選拔更加公開和公平,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現及影響表 現 中央官制 唐朝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實行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三省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避免權臣大權獨攬,提高了行政效率選官制度 在選官用人上實行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有效地保持了隋唐繁榮穩定監察 監察方面由門下省負責,起到保證官員高效廉潔的作用,維護了中央集權影響 促進了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繁榮,造就“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1.(2022·重慶云陽期中)據下表可知( )曹魏 西晉 關系豫州刺史賈逵 司空、尚書令賈充 父子尚書衛覬 司空、尚書令衛璀 父子司徒王昶 司徒王渾 父子尚書令裴潛 司空裴秀 父子尚書仆射杜畿 幽州刺史杜恕 父子A.魏晉政治制度一脈相承B.累世公卿現象開始出現C.魏晉統治集團趨向封閉D.中樞權力機構發生異變答案 C解析 由“曹魏豫州刺史賈逵和西晉司空、尚書令賈充等人關系皆是父子”可知從曹魏到西晉,雖然朝代更替,但一些世家大族的父子仍能夠長期擔任朝廷高官,頗有累世公卿的色彩,使統治集團呈現出趨向封閉的特點,C項正確。2.(2022·四川宣漢中學高一階段練習)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職能不同,不同部門官員的工作訴求難以統一,經常出現三省官員相互之間“日有爭論,紛紜不決”的現象。為此,乃設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以匡其政。據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議制度的設立( )A.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削弱了宰相的權力C.利于提高行政效率D.避免了決策的失誤答案 C解析 三省制和政事堂屬于中樞決策機制的范疇,與加強中央集權關系不大,排除A項;政事堂的設立改變的是宰相的議事和決策方式,對宰相權力的增減沒有直接影響,排除B項;宰相集體商議,有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但不能完全避免決策的失誤,排除D項。知識點三 賦稅制度一、租(庸)調制(魏晉至唐前期)前提 適應均田制需要,保證國家賦稅收入租調制 魏晉時期 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頒布均田令,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制 內容 唐初,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概念闡釋 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葉實行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國家對土地占有進行控制的一種手段。該制度對農民實行計口授田,對皇室、貴族、勤臣和官吏按等級分配土地和奴婢。思維點撥 租庸調制與兩稅法的特點租庸調制是以人丁為賦稅征收單位,不服徭役可以以“庸”代替。兩稅法的特點是從按人丁征稅轉為按財產征稅,但其只是改變而未完全廢除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二、兩稅法(唐中后期)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實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 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影響 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及內容。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背景:戶口冊破壞,戶籍失實;安史之亂后,政府財政困難,迫切需要改革賦稅制度;賦稅混亂,稅收名目繁多;農民負擔較重,逃亡人口較多;征稅范圍較小,賦役分配不合理;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控制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內容:量出制入;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擴大征稅面,沒有固定住處的行商也要納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秋兩次納稅。主題二 隋唐賦稅制度變革圖說歷史——摘編自張群玲《以圖示史 看圖論史——從隋唐制度看制度史復習策略》解讀 農業是國家繁榮強盛不可缺少的條件。隋初與唐初的統治者吸取前朝教訓,重視農業生產。因此從北魏到唐初農民負擔逐步減輕,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到了唐中后期,逐漸實行兩稅法。史料探究 隋唐賦稅制度材料 設計意圖 炎疾其弊,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入……議者沮詰,以為租庸令行數百年,不可輕改。帝不聽,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新唐書·楊炎列傳》制度執行 夫弊政之大,莫若賄賂行而征賦亂。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全唐文·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當代評判 兩稅法開始了中國賦稅發展史的又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賦稅制度主要表現出以下兩個基本特點:第一,資產稅開始取代人丁稅;第二,貨幣稅逐漸取代實物稅。這一取代過程雖然經過多次反復,但在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卻一直貫徹著,是賦稅制度發展的一個趨勢。——張守軍《中國古代的賦稅與勞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兩稅法為例,說明對制度評判的原則。提示 原則:制度的評判一般都是遵循一定的原則,既要放在當時的背景去評判,也要站在現代的角度去評判,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局限性。進步性:兩稅法的出臺是為了解決當時的賦稅制度(租庸調制)的弊端,其內容體現出資產稅取代人丁稅,貨幣稅逐漸取代實物稅的發展趨勢,簡化了稅目,增加了財政收入,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此外,兩稅法反映了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發展的趨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局限性:制度的執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賄賂成風而征賦混亂。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兩稅法的作用利 (1)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兩稅法擴大了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3)兩稅法“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由“舍地稅人”向“舍人稅地”方向發展,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也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 (4)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弊 (1)“量出制入”造成統治者的橫征暴斂。 (2)長期不調查資產,不檢核戶口等造成負擔不均。 (3)政府增加許多苛捐雜稅,農民負擔更嚴重。 (4)折錢納物,加重了人民負擔1.《中國通史》指出:“(唐朝)庸是每丁每年須為國家服勞役二十日,遇閏月則加二日,因故不能服役者,每日可折絹三尺;加役十五日者免調,加三十日者租、調全免。”“庸”的實行( )A.有利于保證農民生產時間B.有效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C.遭到大地主階級強烈反對D.解除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實行的租庸調制,“庸”的實質是納絹代役,這有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A項正確;以庸代役并不能有效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排除B項;“庸”的實行有利于維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C項;此時農民仍然對封建政府存在人身依附關系,排除D項。2.這是一種承認有財富差別的征稅新模式,把之前的征稅標準從個體轉移到財產上,也被認為是允許合法“兼并土地”。這種制度( )A.使國家財政收入減少B.減輕了人身控制C.是均田制之下的制度D.增加了稅收名目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把之前的征稅標準從個體轉移到財產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唐朝中期的兩稅法,減輕了人身控制,B項正確;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材料無從體現,排除A項;兩稅法實施后,均田制已經瓦解,排除C項;兩稅法簡化了稅收名目,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