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認識佛、道對儒家思想的沖擊,理解科技、文學藝術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時空觀念:認識三國到隋唐時期文化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印證魏晉至隋唐儒學思想特點及地位的變化。 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三教合一”局面形成原因。 家國情懷:認識三國到隋唐時期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發展的特征,培養愛國愛家情懷。 三教合一 《齊民要術》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一、思想多元融合兩漢 儒學獨尊 漢武帝時期,儒學確立正統地位佛教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道教 東漢末,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儒學 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魏晉 玄學 背景 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頻繁,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內容 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隋唐 儒學 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道教 唐朝奉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教 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易錯易混 佛教本土化不是世俗化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產生禪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漸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和深遠影響,這與佛教在隋唐時期發展的史實不相符。白居易在《三教論衡》中寫道:“夫儒門、釋教,雖名數則有異同;約義立宗,彼此亦無差別。所謂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者也。”出現這種觀點的原因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反佛斗爭背景 耗費錢財 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財政收入概況 學者政府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影響 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三、儒學復興運動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目的概況 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概念闡釋 道統說該理論是韓愈復興儒學的重要思想。他認為“道”從堯舜禹湯就開始了,中間歷經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代代相傳,此后中斷,一直到韓愈本人,才又延續下來。1.(2022·日照期中聯考)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同時又立孔廟,置五經博士,宣稱建國君民,立教(儒學)為首,砥身礪行,由乎經術;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國學肄業,并自編了《周易講義》《中庸講疏》。這表明( )A.儒佛共同維護傳統倫理B.儒佛思想上逐漸合流C.儒學居于政治優勢地位D.統治者實行外佛內儒2.(2022·成都高一期中)牟子約于漢獻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論》,推尊佛法。牟子論證佛法多引用《老子》《論語》《孝經》等書,并視佛教為當時諸種道術之一,說“道有九十六種,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這表明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特點是( )A.憑借佛教自身優勢B.僧侶著書宣傳佛法C.統治者重視與推廣D.借助中國本土思想知識點二 文學藝術類別 時期 概況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 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隋唐時期 地位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盛唐時期 李白,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由盛轉衰時期 杜甫,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 特點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代表 楷書草書 懷素繪畫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石窟 原因 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廣泛傳播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圖解歷史 傳統書法字體演變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結合陳寅恪“詩文證史”的新方法,談談如何認識唐詩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徐州高一期中)飛天原是印度的娛樂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成為壁畫或石刻中飛舞的神。北魏飛天追求的是苗條瘦長飄逸的“秀骨清像”,而唐代追求的是豐滿圓潤雍容的“豐厚肥體”。飛天形象的變化( )A.提升女性社會地位 B.深受理學思想影響C.體現民族交融趨勢 D.符合時代審美需要2.(2022·梧州高一階段練習)《多寶塔碑》是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在天寶十一年寫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書法風貌,它“字形方正,規矩嚴整”,表達書者“心正則筆正”的書法意念,體現郁郁盛唐氣象。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下面符合這一特點的字體是( )A.草書 B.楷書C.行書 D.小篆知識點三 科技魏晉南 北朝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七位)農學地理學 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隋唐時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 》《唐本草》 唐高宗時編修,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概念闡釋 《齊民要術》“齊民”即有戶籍的農民,“要術”即謀生的主要技術,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謀生的主要技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類別 項數數學 22天文歷法氣象 25地學 25化學 9農學 25機械 7水利 7輕工 8兵器 8指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具有哪些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文化特征圖說歷史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畫《宮女圖》解讀 《宮女圖》畫面中的人物體態豐腴,身形富態肥胖,體現了唐代社會較為安定,食物供應充足,展現了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人物穿著短襦長裙,展現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史料探究 魏晉至隋唐文化的時代特色材料一 北魏之際,寺塔林立,僧尼廣布。僅京師洛陽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靜帝元善“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洛陽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入于佛。——韓愈《原道》材料二 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摘編自唐偉《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的特征,說明呈現這些特征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待魏晉時期文化特征(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1.南朝天文歷法算學家祖沖之“不虛推古人”“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他還有兩句名言“愿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這體現出了祖沖之具有( )A.初步的理學思想B.注重實踐的科學精神C.反抗權威的思想D.注重調查的研究精神2.(2022·晉城第一中學校高一階段練習)唐代,農書、桑書、醫書、算書、歷書、字書、韻書、相宅等民間用書能夠成冊使用,應用也非常廣泛。譜牒也屬于民間實用的書籍,主要種類包括家譜、族譜、家乘、房譜、支譜、世譜、統譜等,這些譜牒也大都成冊,在家族內部流行。這些民間用書的使用和流行( )A.促使中國文化長期領先于世界B.得益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C.有利于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D.阻礙了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知識點四 中外文化交流時期 表現魏晉南北朝 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東晉的法顯西行,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隋唐 時期 佛教傳播 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使節和留學生來唐交流學習。日本高僧空海,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其他交流 長安城港口城市 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思維點撥 唐朝中華文化圈唐代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發展與進步。閱讀教材《唐招提寺》,說說這一日本古建筑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圖說歷史 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示意圖——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解讀 玄奘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史料探究 魏晉至隋唐文化的對外交流材料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當時與唐朝進行交流的國家主要有西域諸國、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內容涉及樂舞、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與唐朝的交流最為頻繁,以皇室貴族為中心的日本上層知識分子,掀起了學習漢詩文的熱潮。此外,大量的唐朝書法作品被日本留學生、學問僧帶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和喜愛。在向他國傳播中華藝術的同時,唐朝對他國藝術也虛心接納,在樂舞藝術方面,吸收了西域諸國、印度、波斯、大食等國的樂舞理論、樂器、樂舞作品等成就,從而使唐代的樂舞藝術出現了空前繁榮景象。——摘編自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依據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藝術交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看待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1)原因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②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科技文化世界領先。③對外交通發達;長安、洛陽是國際性大都市。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⑤使臣、商人、留學生及僧侶在推動中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⑥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2)特點①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②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傳播為紐帶。④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3)影響①促進了唐代經濟進一步繁榮,使隋唐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了國外土特產品輸入中國,及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②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③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2022·寧德高一期中)唐朝時期,新羅頻繁更換年號。據新羅考古發現,在慶州雁鴨池出土了“調露二年磚銘”,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窯遺址發現了“儀鳳四年”板瓦銘文,在慶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發現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銘文。這本質上反映了( )A.新羅年號借鑒了唐朝年號B.唐朝對周邊國家發展的重要貢獻C.新羅和唐朝往來日益頻繁D.新羅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冊封2.“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與材料描述的事件相關的人物是( )A.東晉法顯 B.唐朝玄奘C.唐朝鑒真 D.日本空海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唯物史觀:認識佛、道對儒家思想的沖擊,理解科技、文學藝術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時空觀念:認識三國到隋唐時期文化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印證魏晉至隋唐儒學思想特點及地位的變化。 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認識“三教合一”局面形成原因。 家國情懷:認識三國到隋唐時期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發展的特征,培養愛國愛家情懷。 三教合一 《齊民要術》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一、思想多元融合兩漢 儒學獨尊 漢武帝時期,儒學確立正統地位佛教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道教 東漢末,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并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 佛教在中國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 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魏晉 玄學 背景 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頻繁,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內容 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隋唐 儒學 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道教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佛教 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易錯易混 佛教本土化不是世俗化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產生禪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漸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和深遠影響,這與佛教在隋唐時期發展的史實不相符。白居易在《三教論衡》中寫道:“夫儒門、釋教,雖名數則有異同;約義立宗,彼此亦無差別。所謂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者也。”出現這種觀點的原因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社會上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共同發展,相互碰撞、交流。二、反佛斗爭背景 耗費錢財 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財政收入 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概況 學者 南朝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政府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影響 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三、儒學復興運動背景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目的 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概況 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概念闡釋 道統說該理論是韓愈復興儒學的重要思想。他認為“道”從堯舜禹湯就開始了,中間歷經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代代相傳,此后中斷,一直到韓愈本人,才又延續下來。1.(2022·日照期中聯考)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同時又立孔廟,置五經博士,宣稱建國君民,立教(儒學)為首,砥身礪行,由乎經術;令皇太子、皇子及宗室王侯均入國學肄業,并自編了《周易講義》《中庸講疏》。這表明( )A.儒佛共同維護傳統倫理 B.儒佛思想上逐漸合流C.儒學居于政治優勢地位 D.統治者實行外佛內儒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梁武帝依然將儒學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表明儒學居于政治優勢地位,故選C項。2.(2022·成都高一期中)牟子約于漢獻帝初年(190-193)作《理惑論》,推尊佛法。牟子論證佛法多引用《老子》《論語》《孝經》等書,并視佛教為當時諸種道術之一,說“道有九十六種,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這表明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特點是( )A.憑借佛教自身優勢 B.僧侶著書宣傳佛法C.統治者重視與推廣 D.借助中國本土思想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得出佛教借用中國的傳統思想實現本土化,從而得以在中國生存,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不符,排除;僧侶著書宣傳佛法是傳播方式,不是特點,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統治者的態度,排除C項。知識點二 文學藝術類別 時期 概況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 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隋唐時期 地位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盛唐時期 李白,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由盛轉衰時期 杜甫,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圣”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書圣”隋唐時期 特點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代表 楷書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草書 懷素繪畫 魏晉南北朝 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所畫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隋唐時期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石窟 原因 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廣泛傳播代表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圖解歷史 傳統書法字體演變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結合陳寅恪“詩文證史”的新方法,談談如何認識唐詩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1.(2022·徐州高一期中)飛天原是印度的娛樂神和歌舞神,后被佛教吸收,成為壁畫或石刻中飛舞的神。北魏飛天追求的是苗條瘦長飄逸的“秀骨清像”,而唐代追求的是豐滿圓潤雍容的“豐厚肥體”。飛天形象的變化( )A.提升女性社會地位 B.深受理學思想影響C.體現民族交融趨勢 D.符合時代審美需要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飛天的形象在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域外文化不僅本土化,更適應了不同朝代的時代特征,符合時代審美需要,D項正確;飛天形象的變化與提升女性社會地位無關,排除A項;宋朝時期才出現理學,排除B項;飛天形象的變化未體現民族交融的趨勢,排除C項。2.(2022·梧州高一階段練習)《多寶塔碑》是唐代的書法家顏真卿在天寶十一年寫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書法風貌,它“字形方正,規矩嚴整”,表達書者“心正則筆正”的書法意念,體現郁郁盛唐氣象。學顏體者多從此碑下手,入其堂奧。下面符合這一特點的字體是( )A.草書 B.楷書 C.行書 D.小篆答案 B解析 由“字形方正,規矩嚴整”可知是楷書的特點,B項正確;草書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排除A項;行書兼具楷書的規整和草書的放縱,排除C項;小篆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排除D項。知識點三 科技魏晉南 北朝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后七位)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學 西晉杰出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隋唐時期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千金方》 醫學家孫思邈的醫學名著,它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本草》 唐高宗時編修,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概念闡釋 《齊民要術》“齊民”即有戶籍的農民,“要術”即謀生的主要技術,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謀生的主要技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中國的世界紀錄》收錄的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統計類別 項數數學 22天文歷法氣象 25地學 25化學 9農學 25機械 7水利 7輕工 8兵器 8指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具有哪些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在數學、天文歷法氣象、地學、農學等方面,體現了重實用、服務于農業的特點。主題一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文化特征圖說歷史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畫《宮女圖》解讀 《宮女圖》畫面中的人物體態豐腴,身形富態肥胖,體現了唐代社會較為安定,食物供應充足,展現了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人物穿著短襦長裙,展現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史料探究 魏晉至隋唐文化的時代特色材料一 北魏之際,寺塔林立,僧尼廣布。僅京師洛陽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靜帝元善“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洛陽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老,則入于佛。——韓愈《原道》材料二 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摘編自唐偉《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的特征,說明呈現這些特征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提示 (1)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學獨尊地位受沖擊。原因:社會動亂,大一統遭到破壞,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靈慰藉;統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鞏固統治;儒學理論本身存在弊病,不適應時代需要。(2)原因:經濟繁榮,為文化普及提供物質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發展,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統治階級政策開明,社會環境和思想氛圍寬松。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待魏晉時期文化特征(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優秀分子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道教官方化,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釋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1.南朝天文歷法算學家祖沖之“不虛推古人”“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厘,心窮籌策”。他還有兩句名言“愿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這體現出了祖沖之具有( )A.初步的理學思想B.注重實踐的科學精神C.反抗權威的思想D.注重調查的研究精神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祖沖之不盲目遵循前人經驗,而是通過實地考察、親身實踐得出結論,這體現了他注重實踐的科學精神,B項正確;理學思想形成于北宋時期,排除A項;材料無法說明祖沖之反抗權威的思想,排除C項;祖沖之注重實踐,而不是調查,排除D項。2.(2022·晉城第一中學校高一階段練習)唐代,農書、桑書、醫書、算書、歷書、字書、韻書、相宅等民間用書能夠成冊使用,應用也非常廣泛。譜牒也屬于民間實用的書籍,主要種類包括家譜、族譜、家乘、房譜、支譜、世譜、統譜等,這些譜牒也大都成冊,在家族內部流行。這些民間用書的使用和流行( )A.促使中國文化長期領先于世界B.得益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C.有利于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D.阻礙了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民間用書的使用和流行,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有關,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中國文化與世界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明顯與科舉制度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及史實均不相符,排除。知識點四 中外文化交流時期 表現魏晉南北朝 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東晉的法顯西行,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隋唐 時期 佛教傳播 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使節和留學生來唐交流學習。日本高僧空海,回國時攜帶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其他交流 長安城 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港口城市 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思維點撥 唐朝中華文化圈唐代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發展與進步。閱讀教材《唐招提寺》,說說這一日本古建筑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體現了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促進了日本建筑技術的發展;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況和中國佛教的發展對日本的影響。主題二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圖說歷史 玄奘西行與鑒真東渡示意圖——據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等解讀 玄奘為尋求準確的佛經文本,西行“求法”,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鑒真東渡,對日本的佛學、建筑、雕塑、醫藥、藝術乃至日常生活,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史料探究 魏晉至隋唐文化的對外交流材料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時期。當時與唐朝進行交流的國家主要有西域諸國、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內容涉及樂舞、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與唐朝的交流最為頻繁,以皇室貴族為中心的日本上層知識分子,掀起了學習漢詩文的熱潮。此外,大量的唐朝書法作品被日本留學生、學問僧帶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歡迎和喜愛。在向他國傳播中華藝術的同時,唐朝對他國藝術也虛心接納,在樂舞藝術方面,吸收了西域諸國、印度、波斯、大食等國的樂舞理論、樂器、樂舞作品等成就,從而使唐代的樂舞藝術出現了空前繁榮景象。——摘編自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依據材料概括唐朝中外藝術交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提示 特點:對外交往活躍,交往國家眾多,交流方式多樣;往來人數眾多,人員身份多樣;以雙向交流為主。影響: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增強了唐朝的國際影響力。促進了中國文化在日本的流行,帶動了中日文化交流。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看待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1)原因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②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科技文化世界領先。③對外交通發達;長安、洛陽是國際性大都市。④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⑤使臣、商人、留學生及僧侶在推動中外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⑥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2)特點①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②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傳播為紐帶。④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3)影響①促進了唐代經濟進一步繁榮,使隋唐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促進了國外土特產品輸入中國,及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②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③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2022·寧德高一期中)唐朝時期,新羅頻繁更換年號。據新羅考古發現,在慶州雁鴨池出土了“調露二年磚銘”,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窯遺址發現了“儀鳳四年”板瓦銘文,在慶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發現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銘文。這本質上反映了( )A.新羅年號借鑒了唐朝年號B.唐朝對周邊國家發展的重要貢獻C.新羅和唐朝往來日益頻繁D.新羅接受唐朝中央政府的冊封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新羅受唐朝文化影響,學習和借鑒了唐朝的年號,這是兩國政府文化友好往來的見證,C項正確;A項反映的是材料現象,不是本質,排除;材料無法體現唐朝對周邊國家發展的重要貢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新羅接受唐朝中央政府冊封的信息,排除D項。2.“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天寶十二年,竟至日,翌年與奈良東建戒臺,授戒法。”與材料描述的事件相關的人物是( )A.東晉法顯 B.唐朝玄奘C.唐朝鑒真 D.日本空海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可知,與材料所述事件相關的人物是唐朝鑒真,C項正確;東晉法顯、唐朝玄奘、日本空海并非材料所述事件的人物,排除A、B、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