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本時期封建國家由分裂再次走向統一,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文化成就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創新:由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宋元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遼夏金政治制度各有特色;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2.經濟繁榮: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3.文化高峰:儒學復興,程朱理學形成;文藝呈現平民化、通俗化的發展趨勢;科技領先世界。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唯物史觀:認識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規律。 時空觀念:了解遼宋夏金的統治時間及并立。 史料實證: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北宋社會危機;南宋偏安。 歷史解釋:理解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特點;宋與少數民族間的戰與和。 家國情懷:感悟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二府三司制 崇文抑武 三冗兩積 王安石變法 紹興和議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一、背景
1.歷史教訓: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
3.社會穩定:北宋相繼滅掉幾個割據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
二、措施
加強對地 方的控制 削實權:文官任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
制錢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分散機 構權力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崇文抑武 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人地位
概念闡釋 三司
1.三司:北宋時期官署名。包括度支、鹽鐵、戶部三個使職機構,主要掌管國家財政,地位僅次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約的同時,又與掌握調兵權的樞密院相互牽制。
三、影響
1.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閱讀教材“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分析兩幅圖片共同反映的治國理念,并指出這種治國理念帶來的主要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一 重文輕武,強干弱枝——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名家論史 宋代的文官政治
材料 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這種政治體制的確立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化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與宋朝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密切相關。——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史料探究 宋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材料 可以說宋代“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籬,跳出了所謂“涂之人可以為堯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這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現代政治文明氣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華《從制度創新的角度
看宋代的君臣關系》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實現“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宋代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
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把地方大部分權力收歸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造成地方和邊疆實力弱小,不利于邊疆地區的防衛
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權力,互相牽制,加強了專制集權;分權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費現象
重文輕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舉,提高文臣地位,促進宋朝文化繁榮;武將受到壓制,軍隊戰斗力下降,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于劣勢
1.(2020·全國Ⅱ卷)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
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
2.(2023·沈陽高二階段練習)如圖是中國某一時期的地方機構設置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來地方機構設置的教訓
B.有效改變先前武將擅權、藩鎮割據的狀況
C.分化事權、相互監督,有效加強君主權力
D.為此后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筆
知識點二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一、邊防壓力
宋遼關系 戰爭:遼占領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兩次北伐均告慘敗
和議(澶淵之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夏關系 戰爭:多次發生戰爭,屢戰屢敗
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財物,稱“歲賜”
思維點撥 全面認識宋代的民族關系
(1)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有戰有和,戰是支流,和是主流。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民族的交融。
(2)宋代的民族政策雖然帶有恥辱性,但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3)各民族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二、財政危機
北宋統治者認為“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統治時期,大臣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九贍軍(供養軍隊),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這種狀況的影響是(  )
A.抵消了王安石變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
C.扭轉了宋朝在邊境的軍事弱勢
D.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
2.(2022·菏澤高二期末)“漢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敵分別是匈奴和突厥。這兩個只是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還十分原始……具有騷擾的性質;與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敵人是遼、金等國家。”這意在強調宋朝(  )
A.國勢強勁軍力不振 B.邊防壓力更為嚴峻
C.防御策略較為保守 D.民族隔閡更為嚴重
知識點三 王安石變法
背景 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慶歷新政”失敗
目的 富國強兵
原則 加強對社會諸多領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以“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評價 積極: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消極:強兵的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爭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
思維點撥 王安石變法的缺陷
當時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加強中央集權所導致的官僚機構的臃腫,而王安石變法只集中在社會經濟改革的層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財政赤字、增強軍事力量,也會進一步加劇政治結構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矛盾,最終走向失敗。
漫畫說明了什么問題?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二 時移世易,變法革新——北宋的社會危機與變革
史料探究 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
時間 歲入 歲出 狀況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 245 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余24 074 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 251 964 無余 無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 138 405 131 864 452 虧15 726 047
——錢穆《國史大綱》
解讀 北宋中期以前,經濟發展形勢良好,但財政支出也在急劇增加,到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危機。
史料探究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材料 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摘自《宋史·王安石傳》
閱讀材料,分析為什么朱熹會認為王安石變法令人失望?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
背景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
效果 變法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
目的 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性質 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敗因 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同時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評價 變法雖然失敗,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夠針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022·宜春高一期末)下表為對王安石變法的若干評價。
“今介甫(王安石字)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北宋]司馬光《傳家集》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晚清]梁啟超《王安石傳》
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傳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場最權威客觀
B.《鶴林玉露》屬于文學作品,不具有史料價值
C.《王安石傳》為近代學者所著,評價較為全面
D.從《傳家集》到《王安石傳》,評價具有時代色彩
2.(2022·泰安高二階段練習)王安石在變法中規定:“前此輪差職役的民戶不再服役,改為按土地、家產多少繳納免役錢。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謂之免役錢。”這一舉措(  )
A.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
B.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限制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知識點四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年,金滅北宋,兩位皇帝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趙構稱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偏安 局面 岳飛抗金 “岳家軍”抗金戰績卓著,但統治者主動求和,后岳飛也被殺害
紹興和議 1141年訂立,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繳納“歲貢”
觀察教材“金、南宋、西夏形勢圖”。
(1)從圖中找到并寫出南宋和金的都城。
(2)寫出紹興和議劃定的南宋與金的分界線并分析這帶來的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武漢期中)如圖為繪于南宋初期的《晉文公復國圖》(局部),描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坎坷險阻并最終回國即位的情景。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艱辛 B.顯示山水畫的神韻意趣
C.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 D.反映宋代宮廷斗爭激烈
2.北宋在宋遼戰爭中取得勝利后簽訂了屈辱和約;南宋岳飛打敗金,收復失地,但南宋皇帝殺死岳飛。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宋力量弱小 B.換取和平
C.發展經濟 D.崇文抑武政策的延續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本時期封建國家由分裂再次走向統一,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文化成就達到我國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
1.政治創新:由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統一;宋元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遼夏金政治制度各有特色;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2.經濟繁榮: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3.文化高峰:儒學復興,程朱理學形成;文藝呈現平民化、通俗化的發展趨勢;科技領先世界。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唯物史觀:認識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性;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規律。 時空觀念:了解遼宋夏金的統治時間及并立。 史料實證: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北宋社會危機;南宋偏安。 歷史解釋:理解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特點;宋與少數民族間的戰與和。 家國情懷:感悟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二府三司制 崇文抑武 三冗兩積 王安石變法 紹興和議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一、背景
1.歷史教訓: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
3.社會穩定:北宋相繼滅掉幾個割據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
二、措施
加強對地 方的控制 削實權:文官任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
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分散機 構權力 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三衙”分權,統調分立
地方: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崇文抑武 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人地位
概念闡釋 
1.三司:北宋時期官署名。包括度支、鹽鐵、戶部三個使職機構,主要掌管國家財政,地位僅次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不受宰相控制。
2.三衙: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約的同時,又與掌握調兵權的樞密院相互牽制。
三、影響
1.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閱讀教材“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分析兩幅圖片共同反映的治國理念,并指出這種治國理念帶來的主要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治國理念:分化事權。
影響:加強了皇權和中央集權,但是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也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國家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主題一 重文輕武,強干弱枝——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名家論史 宋代的文官政治
材料 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這種政治體制的確立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化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與宋朝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密切相關。——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史料探究 宋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材料 可以說宋代“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制度創新,在一定意義上突破了儒家人性善的藩籬,跳出了所謂“涂之人可以為堯舜”的窠臼,以防止人性缺失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這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現代政治文明氣息的重大突破。
——林建華《從制度創新的角度看宋代的君臣關系》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宋代在地方是如何實現“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將地方的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定期更換駐地;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各州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宋代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
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把地方大部分權力收歸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造成地方和邊疆實力弱小,不利于邊疆地區的防衛
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權力,互相牽制,加強了專制集權;分權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費現象
重文輕武,文官政治 完善科舉,提高文臣地位,促進宋朝文化繁榮;武將受到壓制,軍隊戰斗力下降,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于劣勢
1.(2020·全國Ⅱ卷)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取“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
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
C.完善了考試錄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確了殿試的程序,強化了殿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取程序,故選C項。
2.(2023·沈陽高二階段練習)如圖是中國某一時期的地方機構設置示意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  )
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來地方機構設置的教訓
B.有效改變先前武將擅權、藩鎮割據的狀況
C.分化事權、相互監督,有效加強君主權力
D.為此后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筆
答案 B
解析 圖示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機構設置,有效改變了“安史之亂”以來武將擅權、藩鎮割據的狀況,B項正確;宋代政治吸取的是安史之亂后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教訓,排除A項;地方機構設置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積貧積弱局面形成是北宋政治制度設置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
知識點二 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
一、邊防壓力
宋遼關系 戰爭:遼占領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北宋兩次北伐均告慘敗
和議(澶淵之盟):維持已有邊界,約為兄弟之國,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歲幣”
宋夏關系 戰爭:多次發生戰爭,屢戰屢敗
和議: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財物,稱“歲賜”
思維點撥 全面認識宋代的民族關系
(1)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有戰有和,戰是支流,和是主流。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民族的交融。
(2)宋代的民族政策雖然帶有恥辱性,但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3)各民族間的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二、財政危機
北宋統治者認為“饑歲莫急于防民之盜,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這說明北宋實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目的:穩定社會治安,消除動亂因素。
后果: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浩大,財政負擔沉重。
1.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統治時期,大臣富弼說:“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九贍軍(供養軍隊),軍可謂多矣,財可謂耗矣。”這種狀況的影響是(  )
A.抵消了王安石變法的成果 B.造成了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
C.扭轉了宋朝在邊境的軍事弱勢 D.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軍費開支過大,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積貧局面,D項正確;這種現象是王安石變法的原因之一,排除A項;宋朝重文輕武,改變了唐代以來武將擁兵割據的問題,排除B項;宋朝邊境軍事弱勢的局面并未改變,排除C項。
2.(2022·菏澤高二期末)“漢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敵分別是匈奴和突厥。這兩個只是少數民族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還十分原始……具有騷擾的性質;與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敵人是遼、金等國家。”這意在強調宋朝(  )
A.國勢強勁軍力不振 B.邊防壓力更為嚴峻
C.防御策略較為保守 D.民族隔閡更為嚴重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宋朝面對的外敵要比漢唐時期的外敵先進,所以邊防壓力更為嚴峻,B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宋朝自身軍事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防御策略,排除C項;宋朝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排除D項。
知識點三 王安石變法
背景 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慶歷新政”失敗
目的 富國強兵
原則 加強對社會諸多領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國: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從事商業經營,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以“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評價 積極: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消極:強兵的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爭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
思維點撥 王安石變法的缺陷
當時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加強中央集權所導致的官僚機構的臃腫,而王安石變法只集中在社會經濟改革的層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財政赤字、增強軍事力量,也會進一步加劇政治結構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矛盾,最終走向失敗。
漫畫說明了什么問題?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問題:青苗法利息較高,農民負擔并未真正減輕,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
主題二 時移世易,變法革新——北宋的社會危機與變革
史料探究 王安石變法的必然性
時間 歲入 歲出 狀況
宋太宗(976-997年在位) 22 245 800 近半 余大半
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 150 850 100 126 775 200 余24 074 900
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 126 251 964 無余 無余
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 116 138 405 131 864 452 虧15 726 047
——錢穆《國史大綱》
解讀 北宋中期以前,經濟發展形勢良好,但財政支出也在急劇增加,到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危機。
史料探究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材料 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摘自《宋史·王安石傳》
閱讀材料,分析為什么朱熹會認為王安石變法令人失望?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原因:改革側重于經濟與軍事;用人不當;性格固執;改革危及民眾生活,使社會動蕩。
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王安石變法
背景 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
效果 變法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
目的 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性質 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敗因 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同時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
評價 變法雖然失敗,但也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夠針對錯綜復雜的局面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1.(2022·宜春高一期末)下表為對王安石變法的若干評價。
“今介甫(王安石字)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北宋]司馬光《傳家集》
“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晚清]梁啟超《王安石傳》
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
A.《傳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場最權威客觀
B.《鶴林玉露》屬于文學作品,不具有史料價值
C.《王安石傳》為近代學者所著,評價較為全面
D.從《傳家集》到《王安石傳》,評價具有時代色彩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人的評價都與自身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切身利益有關,故D項正確;司馬光與王安石有政見分歧,立場不一定客觀,排除A項;文學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排除B項;史料價值與時間的遠近沒有必然關系,排除C項。
2.(2022·泰安高二階段練習)王安石在變法中規定:“前此輪差職役的民戶不再服役,改為按土地、家產多少繳納免役錢。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謂之免役錢。”這一舉措(  )
A.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
B.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D.限制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答案 C
解析 征收免役錢的舉措擴大了收稅對象的范圍,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限制了富商大賈的盤剝,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體現對小農經濟帶來的影響,排除D項。
知識點四 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 1127年,金滅北宋,兩位皇帝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趙構稱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偏安 局面 岳飛抗金 “岳家軍”抗金戰績卓著,但統治者主動求和,后岳飛也被殺害
紹興和議 1141年訂立,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繳納“歲貢”
觀察教材“金、南宋、西夏形勢圖”。
(1)從圖中找到并寫出南宋和金的都城。
(2)寫出紹興和議劃定的南宋與金的分界線并分析這帶來的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南宋都城:臨安;金都城:上京。
(2)分界線: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影響:雙方力量基本處于均衡狀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1.(2022·武漢期中)如圖為繪于南宋初期的《晉文公復國圖》(局部),描繪了晉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歷經坎坷險阻并最終回國即位的情景。這一作品(  )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艱辛 B.顯示山水畫的神韻意趣
C.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 D.反映宋代宮廷斗爭激烈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中“復國”及晉文公的經歷可知,該作品寄托宋人希望收復失地、實現國家強大的愿望,具有強烈的政治關懷,C項正確;該畫作并非再現宋人的生活狀況,排除A項;該作品為人物畫,排除B項;材料與宮廷斗爭無關,排除D項。
2.北宋在宋遼戰爭中取得勝利后簽訂了屈辱和約;南宋岳飛打敗金,收復失地,但南宋皇帝殺死岳飛。二者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
A.宋力量弱小 B.換取和平
C.發展經濟 D.崇文抑武政策的延續
答案 D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兩個事例都是崇文抑武政策的體現,D項正確;材料現象出現在宋朝取勝的前提下,不能說明宋朝力量弱小,排除A項;換取和平不是南宋皇帝殺死岳飛的原因,排除B項;發展經濟不是材料現象出現的原因,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固始县| 新郑市| 阳新县| 蕲春县| 泉州市| 定州市| 分宜县| 稻城县| 多伦县| 贵德县| 东乡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无棣县| 东明县| 绩溪县| 三江| 宣汉县| 南陵县| 新沂市| 巴青县| 东阳市| 江川县| 句容市| 绵阳市| 丰镇市| 黄冈市| 太保市| 武川县| 桦甸市| 望江县| 柘城县| 治县。| 内乡县| 渝中区| 正宁县| 和平县| 东乌珠穆沁旗| 磐石市| 瓮安县|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