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 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觀:認識民族交融對制度建設的影響。 時空觀念:了解遼夏金元的建立、政權更迭和相互關系。 史料實證:了解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元代的民族關系。 歷史解釋:理解遼夏金元制度設置的特點;行省制的特點及作用。 家國情懷: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南、北面官制 猛安謀克制 行省制 四等人制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遼與西夏
項目 遼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黨項族,生活在陜北、寧夏一帶
政權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 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時捺缽制度:皇帝和宮廷保持草原習俗,國家政治中心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民族關系 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多為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北宋滅亡后,向金朝稱臣,事實上保持獨立
思維點撥 南、北面官制度的實質
“蕃漢分治”是遼統治區域擴大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在政治上的體現。這一制度設置在客觀上保護了先進封建文明,并促進了契丹向封建文明過渡,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
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了遼朝職官設置什么特點?第二段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一 交融互通,因俗而治——遼夏的制度創新與社會治理
名家論史 西夏尊崇儒學
材料 李仁孝(西夏仁宗)在位期間(1139-1193年),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幾园讐垡椭骶帯吨袊ㄊ贰?br/>史料探究 遼夏的政治制度
材料 遼夏的這種特別的版圖結構,推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它不僅能在漢地社會和統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間保持著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漢制更有彈性、更能容納多樣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種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與“唐宋變革”相并行的故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遼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從中我們得到什么認識?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遼和西夏統治的共性
社會進程 興起之初都處于奴隸社會階段,過游牧生活
外部環境 都受到漢族地區先進農耕文化的影響
統治措施 都建立政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項制度,仿漢字創制本民族文字
政治制度 都采取“蕃漢分治”的辦法來分別管理不同民族地區
與宋關系 都與宋朝有大規模的戰爭,都與宋議和,之后都維持了較長的和平局面
1.(2022·黃石高一階段練習)北面官是遼的最主要機構,下又分南北兩個不同的部門,北樞密院管兵部,南樞密院管吏部。北南樞密院是遼朝最高行政機構,也稱南北衙。從中可以看出遼朝制度(  )
A.行政效率比較低下
B.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C.深受地理環境影響
D.確保了軍事實力強大
2.(2022·固原高一期中)《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
B.西夏的相權威脅皇權
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
D.西夏仿北宋建立官制
知識點二 金朝入主中原
族源 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
政權興衰 建立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遷都 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盛世
衰落 受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政治制度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猛安謀克”
民族關系 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
概念闡釋 猛安謀克制
猛安謀克是金朝女真社會的最基本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該制度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過程。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概述女真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南陽高一期中)據記載,南遷進入中原的猛安、謀克“若遇出軍之始,月給錢米,米不過十斗,錢不過數千,老幼在家,依舊耕耨”。這一記載表明(  )
A.金朝統治出現危機 B.女真民族傳統得到保持
C.唐宋制度影響金朝 D.遼朝采取因俗而治管理
2.下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段的朝代更迭。這一時段的特點是(  )
916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938年 白族首領段思平創立大理國
960年 趙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 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滅遼
1127年 金滅北宋,趙構建立南宋
A.藩鎮割據與經濟重心南移 B.從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
C.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D.少數民族政權占據主導
知識點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一、政權的建立與統一
1.蒙古崛起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______,被尊為“成吉思汗”。
(2)拓展:此后半個世紀,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________________地區。
2.元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
①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________。
②1271年,________定國號為大元。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
(2)統一
①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②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后來在大都從容就義。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交通 修筑驛道,設立驛站,分設急遞鋪
行省 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
特點
意義 鞏固了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西域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管轄
臺灣 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圖解歷史 元朝的政治制度
觀察教材“元朝形勢圖(1330年)”,思考: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實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二 制度創新,影響深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圖說歷史 西周至元地方制度的演變
解讀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不斷調整,中央集權逐漸強化,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史料探究 元朝的制度創新
材料 元朝在漠北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后升為嶺北行省。這一地區沒有州、縣建置,實際基層行政單位仍然是蒙古社會中傳統的千戶、百戶組織。……云南地區設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職,可世襲。第一任行省長官在云南“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由是文風稍興”。吐蕃作為單獨的大行政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薩斯迦派僧侶為帝師,吐蕃官員皆由宣政院或帝師薦舉,皇帝予以任命。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依據材料概括元代邊疆治理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元代邊疆治理措施的積極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行省制的特點和意義
(1)特點
①具有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便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
②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平衡。
③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形成官員之間的相互制約。
④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
⑤實行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有效防范割據。
(2)意義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
②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對調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③它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2022·白銀高一階段練習)秦朝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元朝時,政府在各地廣設驛站,構筑了從大都(北京)向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驛路體系。這些做法(  )
A.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服務于對外擴張的需要
C.是兩大王朝速亡的誘因
D.利于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2.(2022·達州高一階段練習)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同時,在財賦、刑名等庶務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權。這種制度設計(  )
A.擴大了地方的職權范圍
B.徹底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C.凸顯了管理上的復雜性
D.體現了集權與分權的雙重性
知識點四 元朝的民族關系
一、民族交融
蒙古族 鐵木真統一草原后,將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時與漢族雜居
回回
元滅亡后 宮廷貴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思維點撥 元朝民族交融加強的原因
元朝時期的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漢族人民大量遷居邊疆,促進了邊疆開發;邊疆各族人民大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居,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實質 為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內容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漢人 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四等人制”?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22·運城高一階段練習)下面是某校學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識時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是(  )
少數民族 主要活動
916年建立政權,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
定都興慶府,創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與南宋長期對峙,后出現“大定之治”
完成統一,創制文字,進行了制度創新
A.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B.鮮卑、女真、蒙古、滿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滿洲 D.鮮卑、女真、黨項、蒙古
2.(2022·泉州高一期中)元代實行“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人應屬于(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漢人 D.南人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 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觀:認識民族交融對制度建設的影響。 時空觀念:了解遼夏金元的建立、政權更迭和相互關系。 史料實證:了解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元代的民族關系。 歷史解釋:理解遼夏金元制度設置的特點;行省制的特點及作用。 家國情懷:認識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南、北面官制 猛安謀克制 行省制 四等人制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遼與西夏
項目 遼朝 西夏
起源 契丹族,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 黨項族,生活在陜北、寧夏一帶
政權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 1038年,元昊稱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政治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四時捺缽制度:皇帝和宮廷保持草原習俗,國家政治中心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民族關系 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多為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 北宋滅亡后,向金朝稱臣,事實上保持獨立
思維點撥 南、北面官制度的實質
“蕃漢分治”是遼統治區域擴大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差異在政治上的體現。這一制度設置在客觀上保護了先進封建文明,并促進了契丹向封建文明過渡,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交融。
閱讀教材“學思之窗”,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了遼朝職官設置什么特點?第二段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材料講述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該制度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
體現:第二段材料通過官員的服飾體現了這一特點。北面官都著胡服,南面官不管胡人、漢人都著漢服。
主題一 交融互通,因俗而治——遼夏的制度創新與社會治理
名家論史 西夏尊崇儒學
材料 李仁孝(西夏仁宗)在位期間(1139-1193年),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其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
史料探究 遼夏的政治制度
材料 遼夏的這種特別的版圖結構,推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它不僅能在漢地社會和統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間保持著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漢制更有彈性、更能容納多樣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種制度框架。
——姚大力《一段與“唐宋變革”相并行的故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遼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從中我們得到什么認識?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同時學習漢族政治制度;“蕃漢分治”、因俗而治。
原因:遼夏等統治的北方地區和漢族的發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明顯差異。
認識: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遼和西夏統治的共性
社會進程 興起之初都處于奴隸社會階段,過游牧生活
外部環境 都受到漢族地區先進農耕文化的影響
統治措施 都建立政權,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項制度,仿漢字創制本民族文字
政治制度 都采取“蕃漢分治”的辦法來分別管理不同民族地區
與宋關系 都與宋朝有大規模的戰爭,都與宋議和,之后都維持了較長的和平局面
1.(2022·黃石高一階段練習)北面官是遼的最主要機構,下又分南北兩個不同的部門,北樞密院管兵部,南樞密院管吏部。北南樞密院是遼朝最高行政機構,也稱南北衙。從中可以看出遼朝制度(  )
A.行政效率比較低下
B.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
C.深受地理環境影響
D.確保了軍事實力強大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遼朝推行南、北面官制度,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B項正確;據材料中的信息無法看出行政效率高低,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地理環境與政治制度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軍事實力高低無關,排除D項。
2.(2022·固原高一期中)《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
B.西夏的相權威脅皇權
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
D.西夏仿北宋建立官制
答案 D
解析 根據題干“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夏的官制設置是在模仿北宋,D項正確;“均為漢族儒士”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西夏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不能說明西夏通過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排除C項。
知識點二 金朝入主中原
族源 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
政權興衰 建立 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遷都 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
盛世 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
衰落 受北方游牧民族襲擾,猛安謀克腐化,統治逐漸衰落
政治制度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猛安謀克”
民族關系 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
概念闡釋 猛安謀克制
猛安謀克是金朝女真社會的最基本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該制度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過程。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概述女真人的生產、生活狀況。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狀況:女真人一方面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與農耕民族有極強的共性;另一方面他們又擅長騎射,富有忍耐力和尚武精神,這些又與游牧民族十分接近。
1.(2022·南陽高一期中)據記載,南遷進入中原的猛安、謀克“若遇出軍之始,月給錢米,米不過十斗,錢不過數千,老幼在家,依舊耕耨”。這一記載表明(  )
A.金朝統治出現危機 B.女真民族傳統得到保持
C.唐宋制度影響金朝 D.遼朝采取因俗而治管理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女真民族的猛安謀克傳統得到保持,B項正確;材料中猛安謀克的運行狀況不能說明金朝統治出現危機,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唐宋制度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猛安謀克是金朝的制度,與遼朝無關,排除D項。
2.下表反映了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段的朝代更迭。這一時段的特點是(  )
916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938年 白族首領段思平創立大理國
960年 趙匡胤建立北宋
1038年 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
1115年 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滅遼
1127年 金滅北宋,趙構建立南宋
A.藩鎮割據與經濟重心南移
B.從政權并立到國家統一
C.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交融
D.少數民族政權占據主導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宋遼金夏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C項正確;宋代藩鎮割據現象已經基本消除,排除A項;當時國家并沒有統一,排除B項;這一時段漢族政權占據主導,排除D項。
知識點三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一、政權的建立與統一
1.蒙古崛起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2)拓展:此后半個世紀,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2.元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
①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②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在此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
(2)統一
①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
②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后來在大都從容就義。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交通 修筑驛道,設立驛站,分設急遞鋪
行省 制度 概念 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為行省
特點 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
意義 鞏固了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疆治理 吐蕃 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
西域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加強管轄
臺灣 設置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圖解歷史 元朝的政治制度
觀察教材“元朝形勢圖(1330年)”,思考:與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點?指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現實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數量少,管轄范圍大?,F實原因:元朝疆域空前遼闊。
主題二 制度創新,影響深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圖說歷史 西周至元地方制度的演變
解讀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不斷調整,中央集權逐漸強化,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史料探究 元朝的制度創新
材料 元朝在漠北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后升為嶺北行省。這一地區沒有州、縣建置,實際基層行政單位仍然是蒙古社會中傳統的千戶、百戶組織?!颇系貐^設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職,可世襲。第一任行省長官在云南“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由是文風稍興”。吐蕃作為單獨的大行政區,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薩斯迦派僧侶為帝師,吐蕃官員皆由宣政院或帝師薦舉,皇帝予以任命。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三卷
依據材料概括元代邊疆治理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分析元代邊疆治理措施的積極影響。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在邊疆地區設置行省,推行行省制;籠絡當地土著,任用土官;利用漢族先進文化,加強民族交融;對吐蕃地區由中央宣政院進行管理。
影響:中央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行省制的特點和意義
(1)特點
①具有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便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
②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平衡。
③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形成官員之間的相互制約。
④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
⑤實行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有效防范割據。
(2)意義
①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
②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對調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③它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1.(2022·白銀高一階段練習)秦朝時,政府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元朝時,政府在各地廣設驛站,構筑了從大都(北京)向全國各地乃至境外延伸的驛路體系。這些做法(  )
A.旨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B.服務于對外擴張的需要
C.是兩大王朝速亡的誘因
D.利于強化中央集權統治
答案 D
解析 秦朝和元朝的交通建設都有利于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這些工程都在國內,與中外交流和對外擴張無關,排除A、B項;C項與史實不符,元朝沒有速亡,排除。
2.(2022·達州高一階段練習)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同時,在財賦、刑名等庶務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權。這種制度設計(  )
A.擴大了地方的職權范圍
B.徹底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C.凸顯了管理上的復雜性
D.體現了集權與分權的雙重性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各行省的軍政大事需要呈報中央,同時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權,這種制度設計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雙重性,D項正確;A項僅僅強調擴大地方職權的方面,未能完整準確概括材料內容,排除;“徹底解決”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元朝的行省制兼顧集權與分權,有其積極意義,認為這凸顯了管理上的復雜性是不恰當的,排除C項。
知識點四 元朝的民族關系
一、民族交融
蒙古族 鐵木真統一草原后,將其他部落融入;元朝時與漢族雜居
回回 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交融,形成回族的前身——回回
元滅亡后 宮廷貴族等退回草原,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思維點撥 元朝民族交融加強的原因
元朝時期的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漢族人民大量遷居邊疆,促進了邊疆開發;邊疆各族人民大量進入中原,與漢族雜居,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實質 為保障蒙古統治者的利益,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
內容 蒙古人 蒙古族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
漢人 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四等人制”?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評價:四等人制是蒙古統治者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推行的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這種民族間的不平等容易導致階級矛盾,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2022·運城高一階段練習)下面是某校學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識時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應依次填寫的是(  )
少數民族 主要活動
916年建立政權,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
定都興慶府,創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與南宋長期對峙,后出現“大定之治”
完成統一,創制文字,進行了制度創新
A.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B.鮮卑、女真、蒙古、滿洲
C.契丹、吐蕃、女真、滿洲
D.鮮卑、女真、黨項、蒙古
答案 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契丹族于916年建立遼朝;1038年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都城在興慶;金世宗時期出現“大定之治”;元朝完成了國家統一。A項正確。
2.(2022·泉州高一期中)元代實行“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其中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人應屬于(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漢人 D.南人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四等人制”中漢人為第三等級,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C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南川市| 册亨县| 湟源县| 舟山市| 博白县| 西和县| 龙海市| 灌南县| 长宁县| 东阿县| 蓝田县| 海安县| 宁国市| 岳池县| 潼关县| 江山市| 长乐市| 沂水县| 隆回县| 乐都县| 宜君县| 潞城市| 融水| 晴隆县| 年辖:市辖区| 渝中区| 资溪县| 普洱| 泾阳县| 宜城市| 黄浦区| 奇台县| 清远市| 闵行区| 天全县| 固原市| 秦皇岛市| 新民市| 中阳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