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通過了解清朝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清朝時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唯物史觀:認識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及封建專制制度的衰落。 時空觀念:了解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和疆域的奠定。 史料實證:了解清朝的統治危機。 歷史解釋:理解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家國情懷:增強居安思危的民族憂患意識。 康乾盛世 軍機處 《尼布楚條約》 改土歸流 “十三行”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一、“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二、君主專制的強化皇帝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詳加過問奏折 制度 內容 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 ,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 環節影響 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 ______時設立,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思想控制 清朝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 ,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圖解歷史 軍機處的特點坐而論道 站而論道 跪而論道 兩漢 宋朝 明清 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分析大臣上朝禮儀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專制頂峰——清朝中樞機構名家論史 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材料 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逐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后為定制,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史料探究 軍機處材料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軍機處設置的影響。你是否同意對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的評價?為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湖州高一期中)如圖是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圖。這一制度在當時起到的作用是( )①獲取更真實有效的信息,提高決策效率②削弱了軍機處作為中樞秘書機構的功能③強化了對官僚的控制,權力向皇帝集中④禁錮了士人思想,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2·青島高一期中)某機構不設專官,其大臣隨時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凡入選該機構的大臣,雖然參與軍國大政,但決定權在皇帝,他們不過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而已。該機構是( )A.中朝 B.內閣 C.參議院 D.軍機處知識點二 疆域的奠定一、治理措施統一臺灣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1684年,設 ,隸屬福建省《尼布楚條約》 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平定蒙古、管理新疆 經過長期斗爭,在1757年擊敗 ;后平定大、小和卓。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 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 ,總領軍政事務管理西藏 由中央政府冊封達賴和班禪;1727年開始,派遣 ;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二、國家治理方略機構設置 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民族政策 對邊疆地區采取 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地方區劃 內地分立18省,分設 、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康乾時期,在承德建了12座大型寺廟,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風格,乾隆皇帝還寫下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詩句。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混辨析 理藩院和宣政院的職權(1)理藩院是清朝時期設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2)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立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三、疆域奠定主題二 版圖奠定——清朝經略邊疆與國家統一圖說歷史 中國版圖的奠定(教材清朝疆域圖)解讀 清朝時期,不僅版圖有所開拓,而且在邊疆地區采用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統治,其疆域四至與現代中國版圖基本一致。清朝中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最終確立。史料探究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材料1653年 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1683年 清軍渡海遠征,收復臺灣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685—1688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13年 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1757年 徹底擊敗準噶爾部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1762年 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與前代相比出現的新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理解”角度認識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表現(1)粉碎割據叛亂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平定三藩、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2)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通過在邊疆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清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3)加強民族友好,促進民族間的團結。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康熙帝接見五世班禪,乾隆帝歡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這都有利于民族間的交融。(4)抗擊外國侵略勢力。清朝進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有力地回擊了俄國的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5)基本奠定了祖國遼闊的版圖,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國家。1.下圖為某同學整理的“清朝開拓、鞏固疆域的具體成就”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A.設置安西都護府管理新疆B.設立奴兒干都司經略東北C.設置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D.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2.(2022·株洲高一期中)清朝前中期真正開啟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一向爭戰不休的東北、北部與西北變成和平的邊疆;強悍的蒙古族變成能與其他各族和諧共處的民族;藏族與中原漢、滿等民族的距離被大大拉近。這反映出清朝前中期( )A.民族平等的真正實現B.邊疆治理能力的提升C.周邊環境的長期穩定D.改土歸流政策的成效知識點三 統治危機初顯1.內部: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農民起義頻發。2.外部: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3.影響:清政府只保留廣州一口通商,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概念闡釋 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政策是指鴉片戰爭前清政府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政策,外國商人的貿易活動被限制在固定的貿易場所。該政策的實質是對外消極防衛的措施,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免受威脅,其根源在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1.(2022·益陽高一期中)19世紀初,英國建筑師托馬斯·阿洛姆根據當時來華西方人的介紹繪制了一百多幅關于中國的版畫,并配有文字說明,在西方影響巨大。如圖為其中一幅。田間播秧的蘇州府農民“水稻產量雖高,但入不敷出、數米而炊的情況屢有發生。一旦遇到災荒之年,窮人的日子更不好過。”此圖( )A.可以佐證清朝的衰落跡象 B.能反映殖民者的侵略圖謀C.沒有可信的史料研究價值 D.可體現中國畫的藝術風格2.(2022·鹽城高一期中)有學者曾把某一時期的中國比作“兔子”:歐洲已在脫胎換骨,“兔子與烏龜賽跑,不但兔子中途停下來休息,而且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進行中的賽跑”。這一時期是( )A.貞觀之治時期 B.安史之亂時期C.康乾盛世時期 D.洋務運動時期第14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通過了解清朝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2.通過了解清朝時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唯物史觀:認識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及封建專制制度的衰落。 時空觀念:了解清朝經略邊疆的舉措和疆域的奠定。 史料實證:了解清朝的統治危機。 歷史解釋:理解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 家國情懷:增強居安思危的民族憂患意識。 康乾盛世 軍機處 《尼布楚條約》 改土歸流 “十三行”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一、“康乾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被稱為“康乾盛世”。二、君主專制的強化乾綱獨斷 皇帝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詳加過問奏折 制度 內容 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環節影響 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軍機處 雍正時設立,由皇帝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思想控制 清朝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頻繁制造文字獄,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圖解歷史 軍機處的特點坐而論道 站而論道 跪而論道 兩漢 宋朝 明清 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分析大臣上朝禮儀的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這一演變從本質上體現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明初被廢除。清朝軍機處的設立,則使專制皇權達到頂峰。主題一 專制頂峰——清朝中樞機構名家論史 清朝中樞機構的變化材料 1615年,努爾哈赤選出了“正直賢良”的大臣八員,與一些貴族一起,審議本部族內的民事、刑事糾紛。此后逐漸發展,形成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理過清朝的一些重大軍政事務,如平定三藩、攻取臺灣、反擊沙俄等。雍正年間,因用兵西北,設軍機處,后為定制,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有名無實。1791年,乾隆皇帝下諭旨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史料探究 軍機處材料 軍機處名不師古,而絲綸出納,職居密勿……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矣。——《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軍機處設置的影響。你是否同意對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的評價?為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鞏固。不同意。因為軍機大臣必須完全執行皇帝的旨意,全國軍政大權都集中到皇帝手中。1.(2022·湖州高一期中)如圖是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圖。這一制度在當時起到的作用是( )①獲取更真實有效的信息,提高決策效率②削弱了軍機處作為中樞秘書機構的功能③強化了對官僚的控制,權力向皇帝集中④禁錮了士人思想,對文化造成嚴重摧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奏折制度下官員直接上呈皇帝,有利于皇帝獲取更真實有效的信息,提高決策效率,同時強化了對官僚的控制,權力向皇帝集中,①③正確,故選B項;奏折制度并不會削弱軍機處作為中樞秘書機構的功能,②錯誤,排除A、C項;清朝文字獄禁錮了士人思想,④錯誤,排除D項。2.(2022·青島高一期中)某機構不設專官,其大臣隨時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及各部尚書侍郎中選定。凡入選該機構的大臣,雖然參與軍國大政,但決定權在皇帝,他們不過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而已。該機構是( )A.中朝 B.內閣 C.參議院 D.軍機處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軍機處有官無吏(不設專官),軍機大臣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D項正確;中朝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機構,排除A項;明朝的內閣不會在滿族大學士中選拔大臣,排除B項;參議院是民主代議機構,排除C項。知識點二 疆域的奠定一、治理措施統一臺灣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朝統一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尼布楚條約》 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平定蒙古、管理新疆 經過長期斗爭,在1757年擊敗準噶爾部;后平定大、小和卓。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管理西藏 由中央政府冊封達賴和班禪;1727年開始,派遣駐藏大臣;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二、國家治理方略機構設置 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民族政策 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地方區劃 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康乾時期,在承德建了12座大型寺廟,融合了漢、藏、蒙古、維吾爾等族的建筑風格,乾隆皇帝還寫下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詩句。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現象: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民族矛盾,維護和平。易混辨析 理藩院和宣政院的職權(1)理藩院是清朝時期設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2)宣政院是元朝時期設立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三、疆域奠定主題二 版圖奠定——清朝經略邊疆與國家統一圖說歷史 中國版圖的奠定(教材清朝疆域圖)解讀 清朝時期,不僅版圖有所開拓,而且在邊疆地區采用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統治,其疆域四至與現代中國版圖基本一致。清朝中期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格局最終確立。史料探究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材料1653年 冊封五世達賴以“達賴喇嘛”尊號1683年 清軍渡海遠征,收復臺灣1684年 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685—1688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1713年 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1757年 徹底擊敗準噶爾部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1762年 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為維護國家統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與前代相比出現的新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措施:武力統一、設置行政機構、冊封少數民族領袖、平定地方分裂勢力。新特點: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與反擊外來侵略緊密相聯。深化拓展 從“歷史理解”角度認識清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表現(1)粉碎割據叛亂勢力,維護國家統一。平定三藩、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2)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通過在邊疆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清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3)加強民族友好,促進民族間的團結。順治帝接見五世達賴,康熙帝接見五世班禪,乾隆帝歡迎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這都有利于民族間的交融。(4)抗擊外國侵略勢力。清朝進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有力地回擊了俄國的侵略,維護了國家主權。(5)基本奠定了祖國遼闊的版圖,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國家。1.下圖為某同學整理的“清朝開拓、鞏固疆域的具體成就”示意圖。其中正確的是( )A.設置安西都護府管理新疆B.設立奴兒干都司經略東北C.設置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D.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期設置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D項正確;A項是在唐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B項是在明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C項是元朝時期設置的機構,排除。2.(2022·株洲高一期中)清朝前中期真正開啟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歷史進程,一向爭戰不休的東北、北部與西北變成和平的邊疆;強悍的蒙古族變成能與其他各族和諧共處的民族;藏族與中原漢、滿等民族的距離被大大拉近。這反映出清朝前中期( )A.民族平等的真正實現 B.邊疆治理能力的提升C.周邊環境的長期穩定 D.改土歸流政策的成效答案 B解析 材料中清朝前中期東北、北部與西北邊疆地區和平、各民族和諧相處,這主要得益于清廷對邊疆管理措施得當,反映出清朝邊疆治理能力的提升,B項正確;清朝并未實現真正的民族平等,排除A項;C項中的“長期穩定”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清初改土歸流政策主要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排除D項。知識點三 統治危機初顯1.內部: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顯露;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農民起義頻發。2.外部:西方列強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3.影響:清政府只保留廣州一口通商,嚴厲禁止民間船只出海貿易,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概念闡釋 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政策是指鴉片戰爭前清政府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的政策,外國商人的貿易活動被限制在固定的貿易場所。該政策的實質是對外消極防衛的措施,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免受威脅,其根源在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1.(2022·益陽高一期中)19世紀初,英國建筑師托馬斯·阿洛姆根據當時來華西方人的介紹繪制了一百多幅關于中國的版畫,并配有文字說明,在西方影響巨大。如圖為其中一幅。田間播秧的蘇州府農民“水稻產量雖高,但入不敷出、數米而炊的情況屢有發生。一旦遇到災荒之年,窮人的日子更不好過。”此圖( )A.可以佐證清朝的衰落跡象B.能反映殖民者的侵略圖謀C.沒有可信的史料研究價值D.可體現中國畫的藝術風格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可知,雖然糧食產量高,但是百姓生活并不好,反映了農民的負擔沉重,說明清政府已經走向衰落,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侵略問題,排除B項;材料中的版畫雖然是藝術作品,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朝的社會情況,排除C項;材料中的版畫是由英國人繪制,不能體現中國畫的藝術風格,排除D項。2.(2022·鹽城高一期中)有學者曾把某一時期的中國比作“兔子”:歐洲已在脫胎換骨,“兔子與烏龜賽跑,不但兔子中途停下來休息,而且兔子根本不知道有此正在進行中的賽跑”。這一時期是( )A.貞觀之治時期 B.安史之亂時期C.康乾盛世時期 D.洋務運動時期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清時期對世界缺乏了解(不知道此時正在進行的“賽跑”),C項正確;“貞觀之治時期”是唐朝的盛世,中國對外交流頻繁,排除A項;“安史之亂時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洋務運動時期”我國已經被迫開放,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