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本單元主要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突顯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同時關注新文化運動對思想解放的歷史貢獻。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維護共和: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后,逐步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進行了不懈斗爭。3.割據混戰: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4.氣象一新:中華民國建立后,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特殊的內外環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發展機會,共和政體的建立也促使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種種新氣象。5.時代序曲: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前期傳播民主與科學,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充,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第19課 辛亥革命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唯物史觀:了解辛亥革命的歷程和影響,認識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 時空觀念: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時代背景、發展過程。 史料實證:分析相關史料,了解三民主義的大致內容,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原則與特點。 歷史解釋:運用歷史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性。 家國情懷:感悟孫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民族危難關頭的愛國情懷,體會先進中國人救國救民、推進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的曲折性。 清末新政 三民主義 武昌起義 《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背景民族危機 1901年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末新政 目的內容 改革官制、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特點 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結果 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認識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預備立憲 原因 革命運動高漲,為了遏制革命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成為騙局結果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材料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第二條規定:“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閱讀上面材料,概括《欽定憲法大綱》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條件經濟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組織基礎 團體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政黨思想基礎 綱領 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徐錫麟、秋瑾等組織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圖解歷史 三民主義概念闡釋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1)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的打擊甚大,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2)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即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導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漲。主題一 民心之變——辛亥革命的爆發史料實證 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第五回 求知識借新書 瞎憂愁縱談洋貨第七回 一言不合怒絕狂徒 滿口忠言正則大舅第八回 閑品茗縱談天足 論禁獵驚及地反第十回 論文野旁及圓林 考工藝遍游局廠第二十五回 穿魚腹戰船施猛力 試電氣海上發奇光第二十六回 閑挑燈主賓談政體 駕獵車人類戰飛禽第三十五回 論競爭閑談黨派 借農桑引出軍操第三十八回 奇器發明偏談仁術 壯游已遍擬訪文明——節選自《新石頭記》(1908年)解讀 《辛丑條約》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革命形勢不斷高漲,清政府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以挽救統治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石頭記》描繪了中國近代社會學習西方知識、洋貨輸入、天足、建立近代工廠、政體黨派、軍操等社會新變化。史料探究 改良派與革命派材料 1889年,康有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國”。梁啟超1902年發表《新中國未來記》,他設想的“新中國”,曰“大中華民主國”,第一任總統羅在田為光緒皇帝。“新中國”采用立憲政體,前期為君主立憲國,到光緒讓權時轉為民主共和國,“非到萬不得已之時,必不輕用急激劇烈手段”。1903年,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將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國家定名為“中華共和國”,并提出具體政綱:“中華共和國為自由獨立之國”“與各大國平等”“投票公舉一人為暫行大總統,為全國之代表人”“須經人民公許,建設政府,專掌保護人民權利之事”。——摘編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國”一詞的概念內涵與話語演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梁啟超和鄒容對于“新中國”的設想有何不同?20世紀初,建立“新中國”的愿望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 經濟基礎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思想基礎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組織基礎 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偶然性 有利時機 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很快占領武漢三鎮1.(2022·濟寧高一階段練習)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施新政,立憲派起草立憲奏章,與革命派論戰;1907年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運動,再次與革命派論戰。武昌起義后,立憲派策動南方各省獨立,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A.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B.民主革命是當時中國大勢所趨C.辛亥革命促使資產階級的覺醒D.立憲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政體2.(2022·寧波高一期末)1905年,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組織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統一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民族、民權和民生”即三民主義。以下關于三民主義的局限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反帝 ②民權主義沒有依靠廣大工農群眾 ③在三大主義中,民生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被忽視 ④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知識點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四川保路運動武昌 起義 概況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影響中華民 國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影響 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在中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袁世凱 竊取革 命果實 原因 外部 英國等列強的支持手段 袁世凱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妥協 孫中山被迫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結果 清朝滅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袁世凱繼任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時間 1912年3月11日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自由平等 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三權分立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意義圖解歷史 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欄目,簡析四川保路運動的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寧德高一期中)武昌起義爆發后,江蘇、安徽、廣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憲派或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或由立憲派出任都督;湖南、貴州的立憲派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這一狀況( )A.表明立憲派已掌控革命的領導權B.說明共和制得到社會各界一致支持C.反映出清政府統治在全國的崩潰D.加快了清王朝統治覆滅的步伐2.(2022·石家莊高一階段練習)以下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與解讀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解讀A “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則得到了法律認可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之權利” 國家依法組建責任內閣制政府C “全國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臨時大總統總攬全國政務”“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 三權分立機制依法得以確立D “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 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知識點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性質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意義 政治經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思想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文化 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局限敗因 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誤區警示 辛亥革命并未結束封建制度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而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著名實業家張謇說:“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過一朝一姓之變革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材料中張謇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政局之變與思想之變:辛亥革命與社會轉型名家論史 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化材料 辛亥革命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它更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運動;并非起始于辛亥這一年,也并非結束于辛亥這一年。其前因與后果都有連續性與復雜性。放開歷史的視距,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正、負面影響才有可能講透。“共和國觀念”在部分精英群體中確實“深入人心”,“共和”一語不僅僅是觀念,它還有一整套政治架構,包括制度、機制乃至禮儀、服飾等。——摘編自章開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解讀 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運動,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史料探究 “共和”革命材料 辛亥革命是一場“共和”革命。它激發了國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課題,以及建設新中國的民族復興目標……1901年建設新中國一語在中國革命書刊上頻繁出現,并與推翻舊政府話語相連。它的宗旨在于使將來的共和民國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的國家,國民的國家,社會的國家”。辛亥革命創立共和國是20世紀新中國運動的巨大勝利,而20世紀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及20世紀后期以來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都是辛亥革命所開創的新中國運動的發展和繼續。——摘編自劉學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議》概括材料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變革所起的重大推動作用。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從帝國到民國 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從臣民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2023·北京豐臺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期間,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女學報》《女界月報》《中國婦人小雜志》等大批婦女報刊,這些報刊常以天賦人權學說為思想武器,鼓勵婦女參加革命,宣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張。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B.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2.(2022·鄭州高一期末)“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其根本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B.中國封建勢力仍然根深蒂固C.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D.近代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本單元主要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突顯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同時關注新文化運動對思想解放的歷史貢獻。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維護共和: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后,逐步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進行了不懈斗爭。3.割據混戰: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4.氣象一新:中華民國建立后,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特殊的內外環境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短暫發展機會,共和政體的建立也促使民眾日常生活中出現種種新氣象。5.時代序曲: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前期傳播民主與科學,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既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充,又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第19課 辛亥革命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其局限性。 唯物史觀:了解辛亥革命的歷程和影響,認識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 時空觀念: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時代背景、發展過程。 史料實證:分析相關史料,了解三民主義的大致內容,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原則與特點。 歷史解釋:運用歷史材料,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與局限性。 家國情懷:感悟孫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民族危難關頭的愛國情懷,體會先進中國人救國救民、推進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的曲折性。 清末新政 三民主義 武昌起義 《中華民國 臨時約法》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背景民族危機 1901年初,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末新政 目的 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內容 改革官制、編練新軍、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建立較為完整的學校制度)特點 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結果 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認識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預備立憲 原因 革命運動高漲,為了遏制革命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成為騙局結果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材料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第二條規定:“臣民于法律范圍以內,所有言論、著作、出版及集會、結社等事,均準其自由。”閱讀上面材料,概括《欽定憲法大綱》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皇權至上;濃厚的封建性;皇位世襲;臣民形式上具有自由平等權利(或法律面前自由平等)。二、條件經濟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組織基礎 團體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政黨 1905年,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思想基礎 綱領 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三民主義 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徐錫麟、秋瑾等組織起義,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政府圖解歷史 三民主義概念闡釋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1)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辛丑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的打擊甚大,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2)預備立憲:是晚清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鞏固自己的統治所采取的措施,即政治上預備實行憲政的活動。憲政指的是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清政府的預備立憲是一場騙局,導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漲。主題一 民心之變——辛亥革命的爆發史料實證 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第五回 求知識借新書 瞎憂愁縱談洋貨第七回 一言不合怒絕狂徒 滿口忠言正則大舅第八回 閑品茗縱談天足 論禁獵驚及地反第十回 論文野旁及圓林 考工藝遍游局廠第二十五回 穿魚腹戰船施猛力 試電氣海上發奇光第二十六回 閑挑燈主賓談政體 駕獵車人類戰飛禽第三十五回 論競爭閑談黨派 借農桑引出軍操第三十八回 奇器發明偏談仁術 壯游已遍擬訪文明——節選自《新石頭記》(1908年)解讀 《辛丑條約》后,民族危機空前加深,革命形勢不斷高漲,清政府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以挽救統治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石頭記》描繪了中國近代社會學習西方知識、洋貨輸入、天足、建立近代工廠、政體黨派、軍操等社會新變化。史料探究 改良派與革命派材料 1889年,康有為率先提出建立“新中國”。梁啟超1902年發表《新中國未來記》,他設想的“新中國”,曰“大中華民主國”,第一任總統羅在田為光緒皇帝。“新中國”采用立憲政體,前期為君主立憲國,到光緒讓權時轉為民主共和國,“非到萬不得已之時,必不輕用急激劇烈手段”。1903年,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將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國家定名為“中華共和國”,并提出具體政綱:“中華共和國為自由獨立之國”“與各大國平等”“投票公舉一人為暫行大總統,為全國之代表人”“須經人民公許,建設政府,專掌保護人民權利之事”。——摘編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國”一詞的概念內涵與話語演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梁啟超和鄒容對于“新中國”的設想有何不同?20世紀初,建立“新中國”的愿望反映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不同:梁啟超主張改良,經君主立憲逐步過渡到民主共和;鄒容主張反清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鄒容還提出民族獨立、民主選舉、保障人民權利等。現實: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人對腐朽的清王朝徹底失望;民主、平等、自由等西方政治思想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興起。深化拓展 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 經濟基礎 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思想基礎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組織基礎 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同盟會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偶然性 有利時機 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爆發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很快占領武漢三鎮1.(2022·濟寧高一階段練習)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施新政,立憲派起草立憲奏章,與革命派論戰;1907年立憲派發起國會請愿運動,再次與革命派論戰。武昌起義后,立憲派策動南方各省獨立,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 )A.資產階級具有妥協性和軟弱性B.民主革命是當時中國大勢所趨C.辛亥革命促使資產階級的覺醒D.立憲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反而讓立憲派投入革命陣營,這表明民主革命在當時中國已是大勢所趨,故選B;材料未體現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排除A;資產階級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覺醒,排除C;立憲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政體,排除D。2.(2022·寧波高一期末)1905年,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組織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統一政黨中國同盟會,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民族、民權和民生”即三民主義。以下關于三民主義的局限性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反帝 ②民權主義沒有依靠廣大工農群眾 ③在三大主義中,民生主義這個根本問題被忽視 ④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 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反帝,民權主義只賦予資產階級,忽視了民生主義這一個革命應該先行解決的、根本的問題,故①②③都是其局限,D項正確;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是1924年新三民主義,是相對于三民主義的巨大進步,④不是局限性,排除A、B、C項。知識點二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背景 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四川保路運動武昌 起義 概況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影響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中華民 國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影響 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在中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袁世凱 竊取革 命果實 原因 外部 英國等列強的支持手段 袁世凱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妥協 孫中山被迫發表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結果 清朝滅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袁世凱繼任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 為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時間 1912年3月11日內容 主權在民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自由平等 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三權分立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責任內閣制 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意義 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圖解歷史 辛亥革命的歷史進程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欄目,簡析四川保路運動的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清王朝在四川的統治開始土崩瓦解;成為點燃武昌起義的導火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2022·寧德高一期中)武昌起義爆發后,江蘇、安徽、廣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憲派或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或由立憲派出任都督;湖南、貴州的立憲派發動政變,奪取政權。這一狀況( )A.表明立憲派已掌控革命的領導權B.說明共和制得到社會各界一致支持C.反映出清政府統治在全國的崩潰D.加快了清王朝統治覆滅的步伐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立憲派倒向革命,這加快了清王朝統治覆滅的步伐,D項正確;這些省區的立憲派宣布獨立,說明當時立憲派倒向革命,但并未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排除A項;“說明共和制得到社會各界一致支持”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一些省份的狀況,當時清政府還控制著北方地區,排除C項。2.(2022·石家莊高一階段練習)以下關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與解讀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解讀A “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民族平等原則得到了法律認可B “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之權利” 國家依法組建責任內閣制政府C “全國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臨時大總統總攬全國政務”“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 三權分立機制依法得以確立D “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 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答案 C解析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臨時大總統總攬全國政務和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目的在于使三權分立機制得以依法確立,C項正確;“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體現的不是民族平等原則,排除A項;“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和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與被選舉之權利”強調的是公民的民主權利,排除B項;僅有“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的規定,不足以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排除D項。知識點三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性質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意義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經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思想 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文化 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局限 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敗因 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誤區警示 辛亥革命并未結束封建制度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層面。而辛亥革命只是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著名實業家張謇說:“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過一朝一姓之變革而已。孫中山之革命,則為國體之改革,與一朝一姓之變革迥然不同。”材料中張謇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實現了中國“國體之改革”。主題二 政局之變與思想之變:辛亥革命與社會轉型名家論史 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化材料 辛亥革命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它更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運動;并非起始于辛亥這一年,也并非結束于辛亥這一年。其前因與后果都有連續性與復雜性。放開歷史的視距,辛亥革命歷史遺產的正、負面影響才有可能講透。“共和國觀念”在部分精英群體中確實“深入人心”,“共和”一語不僅僅是觀念,它還有一整套政治架構,包括制度、機制乃至禮儀、服飾等。——摘編自章開沅《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解讀 辛亥革命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運動,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推進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史料探究 “共和”革命材料 辛亥革命是一場“共和”革命。它激發了國人用民族民主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的新理念,提出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課題,以及建設新中國的民族復興目標……1901年建設新中國一語在中國革命書刊上頻繁出現,并與推翻舊政府話語相連。它的宗旨在于使將來的共和民國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的國家,國民的國家,社會的國家”。辛亥革命創立共和國是20世紀新中國運動的巨大勝利,而20世紀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及20世紀后期以來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都是辛亥革命所開創的新中國運動的發展和繼續。——摘編自劉學照《辛亥革命研究略議》概括材料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變革所起的重大推動作用。提示 (1)觀點: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或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等)。(2)作用: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辛亥革命推動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從帝國到民國 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從臣民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1.(2023·北京豐臺高一期末)辛亥革命期間,上海、北京等地出現了《女學報》《女界月報》《中國婦人小雜志》等大批婦女報刊,這些報刊常以天賦人權學說為思想武器,鼓勵婦女參加革命,宣傳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張。這說明辛亥革命( )A.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B.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D.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人的思想解放,A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排除B項;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主張與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關,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結束了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無關,排除D項。2.(2022·鄭州高一期末)“年輕的、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人,試圖在中國建立一些他們從國外,尤其是從美國觀察、學習到的制度。他們所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國的政治現實面前土崩瓦解。”其根本原因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B.中國封建勢力仍然根深蒂固C.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D.近代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答案 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最終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因此社會性質是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A項正確;封建勢力的根深蒂固是辛亥革命失敗的客觀原因,排除B項;資產階級力量薄弱以及民族危機加劇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導致的,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