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單元總結提升(七)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單元總結提升(七) 學案(學生版 教師版)

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單元總結提升(七)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特點
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政治 (1)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3)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以失敗而告終 (1)國共兩黨由分裂到合作抗日;(2)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治;(3)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4)日本大舉侵華,民族矛盾上升
經濟 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挫,逐漸蕭條 國民黨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出現“黃金十年”,但也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改革,進行根據地建設,調動農民積極性,鞏固根據地政權
思想 文化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的社會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 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 孫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 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
二、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
表現 內容
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
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
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1936年勝利完成長征
三、晚清至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近代民族工業
1.發展歷程
階段 原因 表現
產生(19世紀70年代) 外資企業的刺激;洋務企業的誘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于1903年設立商部,獎勵工商;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中國人民掀起收回利權運動;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棉紡織業作為傳統工業部門,發展尤為迅速;涌現出張謇、榮宗敬、榮德生等一批實業家
短暫春天(1912-1919) 中華民國建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政府實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對華商品輸出減少;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紡織業、面粉業和卷煙業等輕工業迅速發展;(2)重工業和新興的民族工業——化學工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3)新建廠礦和資本增多;
較快發展(1927-1936) (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家實現統一;(2)發達地區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3)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工業產值增長率高;(2)輕工業發展較快
2.作用
從經濟上看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從政治上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從思想上看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從處境上看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始終沒有成為近代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因素。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從而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紅色精神
紅色精神 內容
五四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紅船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井岡山精神 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堅定的信念
長征精神 堅定革命信念、堅信正義的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獨立自主、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精神;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國民革命時期與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革命時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此時北洋軍閥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此時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典例 1928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說: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廠歸工人”的口號……把小資產階級大部驅到豪紳一邊……近來逐漸改變這種政策……縣城和市鎮上的商人不畏避我們了,頗有說紅軍的好話的。由此可見,土地革命時期要(  )
A.堅持統一戰線方針 B.發展根據地的經濟
C.堅持工農武裝割據 D.擴大黨的階級基礎
2.“左”傾與右傾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關門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等。 右傾:是保守主義、機會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典例 (2022·廣州市第七中學模擬)1928年6月召開的中共六大指出:“在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問題上,明確了革命處于低潮,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地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積蓄力量。”這一觀點有助于(  )
A.組織工人運動壯大力量
B.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克服“左”傾冒進情緒
D.成立政權與國民黨對峙
3.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土地所有權政策經歷了從“沒收一切土地歸國有的政策”,到“沒收地主一切土地歸國有政策”,再到“沒收地主一切土地歸農有政策”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制定出了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土地所有權政策,形成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
典例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一切祠堂廟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蘇維埃政府必須無條件的交給農民?!薄皼]收地主豪紳財產,同時消滅口頭及書面的一切佃租契約?!备鶕醒胫甘?,各革命根據地制定沒收宗族祠堂、土地財產的具體細則或辦法。由此可見,當時蘇區(  )
A.粉碎了敵人的封鎖
B.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
C.改造了舊權力網絡
D.建立了民主聯合政府
4.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資金少、規模小、人才缺乏等特點,此外從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從工業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典例 (2022·桂林中學高一期中)截止1933年,散布在全國的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約有3 000家以上。但中國現代工業生產(除去外國在華工業)的產值,只占國民生產的6%,現代礦業生產(包括土法生產),只占國民生產的1.2%,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外國資本控制之下。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國企業資金力量薄弱
B.工業發展缺少技術的有力支持
C.歷屆政府不支持民族工業發展
D.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單元總結提升(七)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特點
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政治 (1)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2)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3)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以失敗而告終 (1)國共兩黨由分裂到合作抗日;(2)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治;(3)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4)日本大舉侵華,民族矛盾上升
經濟 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挫,逐漸蕭條 國民黨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出現“黃金十年”,但也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革命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改革,進行根據地建設,調動農民積極性,鞏固根據地政權
思想 文化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的社會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 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 孫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 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
二、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
表現 內容
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
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
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1936年勝利完成長征
三、晚清至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近代民族工業
1.發展歷程
階段 原因 表現
產生(19世紀70年代) 外資企業的刺激;洋務企業的誘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于1903年設立商部,獎勵工商;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中國人民掀起收回利權運動;中國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 棉紡織業作為傳統工業部門,發展尤為迅速;涌現出張謇、榮宗敬、榮德生等一批實業家
短暫春天(1912-1919) 中華民國建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政府實行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對華商品輸出減少;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 (1)紡織業、面粉業和卷煙業等輕工業迅速發展;(2)重工業和新興的民族工業——化學工業也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3)新建廠礦和資本增多;
較快發展(1927-1936) (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家實現統一;(2)發達地區民族資產階級的支持;(3)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工業產值增長率高;(2)輕工業發展較快
2.作用
從經濟上看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從政治上看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
從思想上看 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并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
從處境上看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始終沒有成為近代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因素。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從而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和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紅色精神
紅色精神 內容
五四精神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紅船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井岡山精神 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堅定的信念
長征精神 堅定革命信念、堅信正義的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獨立自主、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精神;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國民革命時期與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革命時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此時北洋軍閥與中國人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時期革命力量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此時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典例 1928年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中說: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廠歸工人”的口號……把小資產階級大部驅到豪紳一邊……近來逐漸改變這種政策……縣城和市鎮上的商人不畏避我們了,頗有說紅軍的好話的。由此可見,土地革命時期要(  )
A.堅持統一戰線方針 B.發展根據地的經濟
C.堅持工農武裝割據 D.擴大黨的階級基礎
答案 A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改變了以往排斥小資產階級的政策,拉近其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這說明土地革命時期要堅持統一戰線方針,A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發展根據地的經濟,排除B項;材料與工農武裝割據無關,排除C項;小資產階級不是黨的階級基礎,排除D項。
2.“左”傾與右傾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關門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等。 右傾:是保守主義、機會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典例 (2022·廣州市第七中學模擬)1928年6月召開的中共六大指出:“在革命形勢和黨的任務問題上,明確了革命處于低潮,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黨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計地組織暴動,而是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積蓄力量?!边@一觀點有助于(  )
A.組織工人運動壯大力量
B.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C.克服“左”傾冒進情緒
D.成立政權與國民黨對峙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做艱苦的群眾工作,積蓄力量”可知,這一觀點有利于克服“左”傾冒進情緒,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做群眾工作,并非組織壯大工人運動的力量,排除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的時間是1927年10月,排除B項;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成立政權與國民黨對峙,排除D項。
3.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土地所有權政策經歷了從“沒收一切土地歸國有的政策”,到“沒收地主一切土地歸國有政策”,再到“沒收地主一切土地歸農有政策”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制定出了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土地所有權政策,形成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線。
典例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規定:“一切祠堂廟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蘇維埃政府必須無條件的交給農民。”“沒收地主豪紳財產,同時消滅口頭及書面的一切佃租契約?!备鶕醒胫甘荆鞲锩鶕刂贫]收宗族祠堂、土地財產的具體細則或辦法。由此可見,當時蘇區(  )
A.粉碎了敵人的封鎖
B.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
C.改造了舊權力網絡
D.建立了民主聯合政府
答案 C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蘇區實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嚴重打擊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打破了傳統社會的權力結構,改造了舊權力網絡,C項正確。
4.近代民族工業的特點
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具有資金少、規模小、人才缺乏等特點,此外從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從工業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典例 (2022·桂林中學高一期中)截止1933年,散布在全國的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約有3 000家以上。但中國現代工業生產(除去外國在華工業)的產值,只占國民生產的6%,現代礦業生產(包括土法生產),只占國民生產的1.2%,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外國資本控制之下。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中國企業資金力量薄弱
B.工業發展缺少技術的有力支持
C.歷屆政府不支持民族工業發展
D.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
答案 D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現代工業生產產值占比低,現代礦業生產占國民生產的數值也很低,絕大多數又是在外國資本控制之下,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項正確;資金力量薄弱和缺少技術的有力支持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青州市| 新营市| 高平市| 临西县| 南通市| 旬阳县| 临西县| 玛多县| 宜兰县| 策勒县| 微山县| 阿荣旗| 定日县| 靖江市| 南郑县| 定远县| 汉源县| 光山县| 英德市| 遂宁市| 平塘县| 游戏| 宝山区| 吉林省| 商都县| 红桥区| 巩留县| 呼和浩特市| 沭阳县| 越西县| 海城市| 定结县| 临漳县| 平凉市| 滦平县| 崇文区| 轮台县| 永宁县| 资源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