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本單元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本單元主要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專制統治的斗爭,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種民主力量反對專制獨裁,推進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全民族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淪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海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充分體現了從局部抗戰走向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特點。2.歷史征程:抗戰勝利對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屈辱命運的轉折點,對外洗雪了國恥,提高了國際地位。對內推動了人民的覺醒,錘煉了民主的力量,開啟了民主、獨立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義的中國。3.人民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違背人民和平意愿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過艱苦奮斗,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是人民堅持斗爭的結果。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唯物史觀:分析抗戰必須民族團結的原因以及走向團結抗戰的基本過程。 時空觀念: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脈絡和空間格局。 史料實證:從“抗戰背景”的相關圖片、文字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認識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 歷史解釋:探究分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家國情懷:牢記歷史,不忘國難,認識中國人民以民族利益為重,團結合作,獲得14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九一八事變 一二·九運動 西安事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南京大屠殺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局部抗戰一、日本局部侵華背景 歷史原因 滅亡中國、稱霸亞太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根本原因 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直接原因 為擺脫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的困境有利時機 國共內戰給日本造成可乘之機戰爭準備 1931年上半年,日本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國際因素 西方列強忙于解決經濟危機,無暇干預表現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變,這標志著________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扶植傀儡政權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進犯長城 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華北事變 1935年,日本在華北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實際上控制了熱河、河北、察哈爾三省,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概念闡釋 華北事變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步驟,雖一時得逞,但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二、各界應對舉措國民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國聯 提出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犧牲中國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東北軍民 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代表人物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中國 共產黨 八一 宣言 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瓦窯 堡會議 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愛國學生 一二· 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___________________國民黨愛國軍隊及將領 中國 軍隊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后,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西安 事變 背景 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實行聯共抗日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結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意義1.閱讀教材,說明《西北文化日報》對研究西安事變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結合教材“東北人民革命軍同日軍作戰”圖,思考東北人民革命軍是自發的抵抗還是政府組織的抵抗?東北軍民的抗戰有何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制定侵略中國總方針的“東方會議”,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區,置于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之后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不斷策劃占領東北。由此可知( )A.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具有必然性B.經濟危機促使日本侵華C.中國內戰為日本侵華提供了機會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2.“豪杰舉義叢林坡,驅逐倭寇揮金戈;浴血鏖戰十四載,馳騁雪地苦作樂”。該詩歌頌的是( )A.十九路軍 B.東北抗日聯軍C.八路軍 D.新四軍知識點二 全面抗戰的開始盧溝橋事變 概況 1937年7月7日,日軍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城外的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即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影響 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原因 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過程 通電全國 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廬山會議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洛川會議 1937年8月下旬,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遞交宣言 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張改編紅軍 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確立 標志影響 國共合作中國共產黨作用思維點撥 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的原因(1)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3)國共雙方政策的調整與妥協。(4)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圖解歷史 十四年抗戰閱讀教材“學思之窗”,結合中間黨派的主張,聯系時代背景,談談你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生機和希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圖說歷史 抗日救亡運動示意圖——摘編自《高中歷史圖文詳解地圖冊》解讀 九一八事變日本局部侵華,東北的愛國軍民自發抗擊日軍侵略。1935年華北事變,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宣言,學生掀起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實現了全民族的偉大抗戰。史料探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特征材料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廣大民眾抗日呼聲的推動下,由中國共產黨所倡導,國民黨最終順應,從而形成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相對大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更加廣泛。由于歷史原因,各黨派各階級政治力量不平衡,同時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現出這種不平衡;由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共兩黨之間的性質是根本相悖的,這使得統一戰線內部的分散性在國共兩黨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即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民黨內部的部分反動分子還是一味地否認統一戰線,特別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對國民黨的策略后,國民黨的政策明顯發生改變。——摘編自谷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特征探析》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全面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背景中日 矛盾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情的需要 日本的全面侵華使中國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了民族獨立,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勢在必行共產黨的努力 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國民黨聯合抗日,先后召開了瓦窯堡會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各界共同努力 全國各種抗日力量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動。當時國共兩黨是中國的兩大武裝力量,摒棄前嫌,聯合抗日,共同面對民族危亡,是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期待(2)特點廣泛性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除極少數漢奸和賣國賊以外,各階級階層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復雜性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使統一戰線內存在嚴重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在復雜的情況下,堅持了正確的策略長期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兩國的特點決定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長期存在有利的國際環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線的發展,有利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3)意義抗戰勝利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保證。兩個戰場在客觀上互相配合,全民族以抗日為目標,形成統一戰線,最終取得勝利壯大人民力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壯大。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抗日力量發展壯大,堅持以斗爭求團結,抗日愛國人士的要求和中國共產黨合作提供借鑒經驗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后來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和政權建設提供了經驗1.下圖是馮玉祥的漫畫《播種圖》“媽媽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種,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齊報國仇,多產糧米,把倭打走”。該漫畫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A.1928年馮玉祥就有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B.七七事變后馮玉祥號召老百姓起來抗日C.馮玉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積極宣傳抗日D.日本加緊侵華,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2.(2022·杭州高一期中)國共兩黨在如何抗日問題上,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同主張。蔣介石集團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則主張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上哪兩個文件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 )①《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②《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③《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④《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知識點三 日軍的侵華暴行侵華方式 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 日軍攻陷南京后,在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殖民統治 與掠奪 以華制華 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以戰養戰三光政策 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1941-1942年,在華北連續五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重慶大轟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死者超過1萬人實施細菌戰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組建了細菌部隊。1938至1945年,731部隊曾以活人試驗和活人解剖等滅絕人性的手段殺害中國人、朝鮮人及盟軍戰俘超過1萬人強征慰安婦 約20萬中國女性遭受蹂躪。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思維點撥 對待日本侵華罪行的正確態度(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本的侵華罪行不可饒恕,中日兩國人民遭受巨大苦難的悲慘歷史絕不能重演。(2)戰后,日本少數人一直在進行篡改日軍侵華史的活動,我們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時予以揭露并用史實進行必要的駁斥,這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責任。(3)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理性地分析日本侵華史,才能牢記歷史教訓,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教材“史料閱讀”中引用了《拉貝日記》的相關內容,請你提取有關信息,并說明《拉貝日記》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暴虐與危亡:日本侵華及罪行名家論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動因材料 日本當局的侵華計劃與侵略行動,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與反抗,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化為泡影后,日本當局認為攻占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此舉必將在中國國內與國際上產生極大的震撼力與極大的政治、軍事影響,對中國廣大軍民與中國政府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與壓力,使中國放棄抗戰,向日本求和乞降。但事實上,占領南京不但沒有挫傷中國軍民的抗日斗志,日軍的這種暴行反而更加堅定了中國民眾的抗日決心。——摘編自經盛鴻《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動因》史料探究 日軍的侵華罪行材料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的《處理中國事變綱要》說道,對于“(占領區)官方機關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并加以適當利用”。日本每占領一個地方,就將所有與中國政府有關的資產予以查封、凍結,當作戰利品沒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設立了由日本駐華中軍、政、財三方參加的主要由軍方控制的“軍配組合”,控制華中地區的物資和流通,其分支機構遍布華中十多個城市,涉及行業有棉花、棉紗、棉布、人造絲、毛絲及毛絲制品、工業藥品、染料、紙張、谷肥、砂糖等,并直接控制這些行業的原料和產品。1940年11月,日本又成立“輸配聯合會”,對“軍配組合”控制之外的物資進行統制,低價收購糧食、棉花及其他農副產品,同時又向農村高價銷售工業品。——摘編自梁發芾《日本侵華的“以戰養戰”》根據材料,指出日本在中國戰場“以戰養戰”的表現。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看待日軍對華殖民統治的特點及危害特點 政治:日軍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對淪陷區人民實行瘋狂迫害;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日偽政權發動“清鄉運動”;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經濟:日本侵略者在農業、工礦運輸業、金融業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國的資財思想文化:日本侵略者從思想、文化、教育等領域,蒙蔽、麻醉和腐蝕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踐踏國際公法,實施違反人性的細菌戰和推行“慰安婦”制度危害 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攫取了淪陷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權剝奪了中國許多無辜百姓的生存權,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違反人道主義,踐踏了國際公法1.(2022·大理高一期中)(日本)以包頭為中心的西北貿易的登場,七七事變后作為日、中經濟圈的一環不可輕視,不能從地方經濟角度來觀察西北貿易。日本發展西北貿易體現了( )A.“華北自治”運動 B.“征購配給”制度C.“治安強化”運動 D.“以戰養戰”策略2.(2022·天津紅橋高一學業考試)日軍侵華期間,踐踏國際法,實施細菌戰。下列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證據中,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A.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B.日軍細菌部隊的遺址C.親歷者記錄的影像資料D.侵華日軍老兵回憶錄第八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本單元主要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本單元主要圍繞兩條線索展開,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專制統治的斗爭,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種民主力量反對專制獨裁,推進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全民族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后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淪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海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充分體現了從局部抗戰走向了全民族團結抗戰的特點。2.歷史征程:抗戰勝利對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屈辱命運的轉折點,對外洗雪了國恥,提高了國際地位。對內推動了人民的覺醒,錘煉了民主的力量,開啟了民主、獨立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義的中國。3.人民力量: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國民黨違背人民和平意愿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經過艱苦奮斗,推翻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是人民堅持斗爭的結果。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唯物史觀:分析抗戰必須民族團結的原因以及走向團結抗戰的基本過程。 時空觀念:了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脈絡和空間格局。 史料實證:從“抗戰背景”的相關圖片、文字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認識日本發動戰爭的侵略本質。 歷史解釋:探究分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家國情懷:牢記歷史,不忘國難,認識中國人民以民族利益為重,團結合作,獲得14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九一八事變 一二·九運動 西安事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南京大屠殺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局部抗戰一、日本局部侵華背景 歷史原因 滅亡中國、稱霸亞太是日本的既定國策根本原因 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直接原因 為擺脫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的困境有利時機 國共內戰給日本造成可乘之機戰爭準備 1931年上半年,日本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國際因素 西方列強忙于解決經濟危機,無暇干預表現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變,這標志著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上海,制造一·二八事變扶植傀儡政權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進犯長城 1933年,日軍向長城沿線進犯華北事變 1935年,日本在華北逼迫國民政府簽署了一系列協定,實際上控制了熱河、河北、察哈爾三省,進而又加緊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概念闡釋 華北事變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事變是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一個重要步驟,雖一時得逞,但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二、各界應對舉措國民政府 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國聯 提出實行國際共管的方案,犧牲中國換取英、美、法、日等國共同控制中國東北東北軍民 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代表人物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中國 共產黨 八一 宣言 1935年8月1日,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瓦窯 堡會議 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愛國學生 一二· 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國民黨愛國軍隊及將領 中國 軍隊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后,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西安 事變 背景 張學良、楊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實行聯共抗日經過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扣留蔣介石,以武力逼蔣抗日結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意義 促進了中共中央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的局面初步形成1.閱讀教材,說明《西北文化日報》對研究西安事變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西北文化日報》是當時關于西安事變的新聞報道,屬于一手史料。該報道對研究西安事變發動者的動機和主張,民眾抗日救國的愿望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結合教材“東北人民革命軍同日軍作戰”圖,思考東北人民革命軍是自發的抵抗還是政府組織的抵抗?東北軍民的抗戰有何意義?提示 當時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東北人民革命軍屬于自發的抵抗行為。東北軍民的抗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牽制了大量日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其他地區的抗日斗爭。1.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制定侵略中國總方針的“東方會議”,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區,置于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之后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不斷策劃占領東北。由此可知( )A.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具有必然性B.經濟危機促使日本侵華C.中國內戰為日本侵華提供了機會D.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日本侵略東北是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具有必然性,A項正確;經濟危機、中國內戰均是日本侵華的影響因素,但材料未提及,排除B、C項;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于1937年七七事變,排除D項。2.“豪杰舉義叢林坡,驅逐倭寇揮金戈;浴血鏖戰十四載,馳騁雪地苦作樂”。該詩歌頌的是( )A.十九路軍 B.東北抗日聯軍C.八路軍 D.新四軍答案 B解析 據所學,十九路軍是中華民國正規軍,與材料“豪杰舉義叢林坡”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八路軍是由陜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與材料“馳騁雪地苦作樂”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新四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華中敵后堅持抗戰的人民軍隊,與材料“馳騁雪地苦作樂”不符,排除D項。知識點二 全面抗戰的開始盧溝橋事變 概況 1937年7月7日,日軍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城外的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即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影響 中國全面抗戰由此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原因 日本大舉侵華,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過程 通電全國 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廬山會議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準備抗戰的講話洛川會議 1937年8月下旬,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遞交宣言 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張改編紅軍 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確立 標志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影響 國共合作 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思維點撥 國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的原因(1)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3)國共雙方政策的調整與妥協。(4)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圖解歷史 十四年抗戰閱讀教材“學思之窗”,結合中間黨派的主張,聯系時代背景,談談你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材料反映了面對民族危機,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熱烈擁護國共合作,積極參加抗戰,表現了各黨派求同存異,團結抗戰的民族凝聚力。主題一 生機和希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圖說歷史 抗日救亡運動示意圖——摘編自《高中歷史圖文詳解地圖冊》解讀 九一八事變日本局部侵華,東北的愛國軍民自發抗擊日軍侵略。1935年華北事變,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宣言,學生掀起了一二·九運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共兩黨達成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實現了全民族的偉大抗戰。史料探究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特征材料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廣大民眾抗日呼聲的推動下,由中國共產黨所倡導,國民黨最終順應,從而形成的全民族的統一戰線;相對大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范圍更加廣泛。由于歷史原因,各黨派各階級政治力量不平衡,同時在地域分布上也表現出這種不平衡;由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共兩黨之間的性質是根本相悖的,這使得統一戰線內部的分散性在國共兩黨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即使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民黨內部的部分反動分子還是一味地否認統一戰線,特別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了對國民黨的策略后,國民黨的政策明顯發生改變。——摘編自谷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特征探析》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特點:成員具有廣泛性;成員之間力量具有不平衡性;由中國共產黨倡導,以國共合作為基礎而建立;具有分散性;發展過程比較艱難。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全面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背景中日矛盾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情的需要 日本的全面侵華使中國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為了民族獨立,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勢在必行共產黨的努力 中國共產黨為了團結國民黨聯合抗日,先后召開了瓦窯堡會議、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各界共同努力 全國各種抗日力量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動。當時國共兩黨是中國的兩大武裝力量,摒棄前嫌,聯合抗日,共同面對民族危亡,是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期待(2)特點廣泛性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除極少數漢奸和賣國賊以外,各階級階層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復雜性 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國民黨政策的變化,使統一戰線內存在嚴重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在復雜的情況下,堅持了正確的策略長期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兩國的特點決定了抗日戰爭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就長期存在有利的國際環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線的發展,有利于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3)意義抗戰勝利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保證。兩個戰場在客觀上互相配合,全民族以抗日為目標,形成統一戰線,最終取得勝利壯大人民力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有利于人民力量的壯大。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抗日力量發展壯大,堅持以斗爭求團結,抗日愛國人士的要求和中國共產黨合作提供借鑒經驗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后來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和政權建設提供了經驗1.下圖是馮玉祥的漫畫《播種圖》“媽媽在前,爸爸在后,弟弟播種,哥哥打寇,男女老少齊報國仇,多產糧米,把倭打走”。該漫畫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 )A.1928年馮玉祥就有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B.七七事變后馮玉祥號召老百姓起來抗日C.馮玉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積極宣傳抗日D.日本加緊侵華,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得出當時正處于抗戰期間,并形成了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這是馮玉祥號召老百姓起來抗日,B項正確;結合題干及漫畫落款處的時間可知A項錯誤,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積極宣傳抗日,排除C項;材料中體現的是號召人民共同抗日,不是“日本加緊侵華,中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排除D項。2.(2022·杭州高一期中)國共兩黨在如何抗日問題上,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同主張。蔣介石集團實行片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則主張實行全面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洛川會議上哪兩個文件的通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 )①《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②《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③《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④《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①錯誤,1935年,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會議上作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②錯誤;1937年召開的洛川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正式形成,③④正確,D項正確。知識點三 日軍的侵華暴行侵華方式 侵華暴行南京大屠殺 日軍攻陷南京后,在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殖民統治 與掠奪 以華制華 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以戰養戰 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三光政策 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施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1941-1942年,在華北連續五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掃蕩”重慶大轟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死者超過1萬人實施細菌戰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組建了細菌部隊。1938至1945年,731部隊曾以活人試驗和活人解剖等滅絕人性的手段殺害中國人、朝鮮人及盟軍戰俘超過1萬人強征慰安婦 約20萬中國女性遭受蹂躪。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思維點撥 對待日本侵華罪行的正確態度(1)“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日本的侵華罪行不可饒恕,中日兩國人民遭受巨大苦難的悲慘歷史絕不能重演。(2)戰后,日本少數人一直在進行篡改日軍侵華史的活動,我們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時予以揭露并用史實進行必要的駁斥,這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責任。(3)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理性地分析日本侵華史,才能牢記歷史教訓,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教材“史料閱讀”中引用了《拉貝日記》的相關內容,請你提取有關信息,并說明《拉貝日記》的史料價值。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材料內容:日本屠殺大量中國平民,違背國際公德槍殺被俘中國士兵,可用于研究1937年12月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反映出法西斯反人類、反和平的反動本質。史料價值:材料選自拉貝在南京的生活日記,屬于文獻史料。拉貝是20世紀30年代日軍侵略中國,制造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他的日記是研究侵華日軍罪行的一手史料。主題二 暴虐與危亡:日本侵華及罪行名家論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動因材料 日本當局的侵華計劃與侵略行動,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與反抗,迅速滅亡中國的計劃化為泡影后,日本當局認為攻占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此舉必將在中國國內與國際上產生極大的震撼力與極大的政治、軍事影響,對中國廣大軍民與中國政府的心理產生巨大的沖擊與壓力,使中國放棄抗戰,向日本求和乞降。但事實上,占領南京不但沒有挫傷中國軍民的抗日斗志,日軍的這種暴行反而更加堅定了中國民眾的抗日決心。——摘編自經盛鴻《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動因》史料探究 日軍的侵華罪行材料 1937年12月24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的《處理中國事變綱要》說道,對于“(占領區)官方機關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并加以適當利用”。日本每占領一個地方,就將所有與中國政府有關的資產予以查封、凍結,當作戰利品沒收。1939年8月,日本正式設立了由日本駐華中軍、政、財三方參加的主要由軍方控制的“軍配組合”,控制華中地區的物資和流通,其分支機構遍布華中十多個城市,涉及行業有棉花、棉紗、棉布、人造絲、毛絲及毛絲制品、工業藥品、染料、紙張、谷肥、砂糖等,并直接控制這些行業的原料和產品。1940年11月,日本又成立“輸配聯合會”,對“軍配組合”控制之外的物資進行統制,低價收購糧食、棉花及其他農副產品,同時又向農村高價銷售工業品。——摘編自梁發芾《日本侵華的“以戰養戰”》根據材料,指出日本在中國戰場“以戰養戰”的表現。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表現:沒收國民政府財產;成立經濟實體,控制物資和物流;對占領區工農業生產實行軍管和統制;運用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牟取暴利。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看待日軍對華殖民統治的特點及危害特點 政治:日軍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對淪陷區進行殖民統治,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對淪陷區人民實行瘋狂迫害;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日偽政權發動“清鄉運動”;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經濟:日本侵略者在農業、工礦運輸業、金融業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國的資財思想文化:日本侵略者從思想、文化、教育等領域,蒙蔽、麻醉和腐蝕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踐踏國際公法,實施違反人性的細菌戰和推行“慰安婦”制度危害 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攫取了淪陷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權剝奪了中國許多無辜百姓的生存權,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違反人道主義,踐踏了國際公法1.(2022·大理高一期中)(日本)以包頭為中心的西北貿易的登場,七七事變后作為日、中經濟圈的一環不可輕視,不能從地方經濟角度來觀察西北貿易。日本發展西北貿易體現了( )A.“華北自治”運動 B.“征購配給”制度C.“治安強化”運動 D.“以戰養戰”策略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日本發展以包頭為中心的西北貿易,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西北貿易為侵略戰爭提供資金,體現了“以戰養戰”策略,D項正確;“華北自治”運動是指1935年日本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征購配給”制度,排除B項;材料內容與“治安強化”運動不符,排除C項。2.(2022·天津紅橋高一學業考試)日軍侵華期間,踐踏國際法,實施細菌戰。下列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證據中,屬于實物史料的是( )A.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B.日軍細菌部隊的遺址C.親歷者記錄的影像資料D.侵華日軍老兵回憶錄答案 B解析 依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能夠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實物史料是日軍細菌部隊的遺址,B項正確;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親歷者記錄的影像資料、侵華日軍老兵回憶錄都不屬于實物史料,排除A、C、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