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本單元主要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開創性、奠基性的偉大成就。1.當家作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了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使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經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等,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展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2.崢嶸歲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左”傾錯誤的影響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使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了民主法制建設。但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抗爭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依然取得諸多成就。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唯物史觀:正確認識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經濟建設的發展軌跡,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時空觀念: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的過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產生的國際和國內環境。 史料實證:運用各種史料,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影響,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民主政治的不斷探索。 歷史解釋:理性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探究新中國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家國情懷: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理解“弱國無外交”,增強歷史使命感。 開國大典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建國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時間、 地點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內容 國名 確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綱領選舉 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理論準備:毛澤東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提出 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內涵 (1)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2)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意義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正式 建國 中央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標志 開國大典意義 革命 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社會世界 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思維點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中國仍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閱讀教材“1950年光芒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書中刊登的代國歌”,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權特征”角度分析,義勇軍進行曲被新中國選定為國歌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民主黨派被納入了統一戰線和政協之中,21名政府部長中有10名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中,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等都是民主人士。這說明(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建立起來B.新政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各黨派聯合執政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制度日益完善2.(2022·禹州高一期末)“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上午10時半到車站歡迎蘇聯代表團,下午2時半到天安門城樓,一望之下,是一片紅旗的海。這一場面,是先烈們用鮮紅的血換取來的。3時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誦公告,閱兵。”材料描述的是( )A.南京解放 B.開國大典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勝利知識點二 人民政權的鞏固剿匪 鎮反 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有大量的反動勢力威脅新生政權的安全內容 追殲殘余敵人,開展鎮壓運動意義 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遺留在大陸的反動勢力土地 改革 背景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約2/3的農民受到封建土地制度束縛,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過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意義穩定物價統一 財經 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目的 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鞏固人民政權舉措 同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意義抗美援朝 背景 (1)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大業。 (2)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直逼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3)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幫助過程 (1)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2)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意義 國際 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國內概念闡釋 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閱讀教材第二目“歷史縱橫”“銀元之戰”與“米棉之戰”欄目,分析在兩場經濟戰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變化?毛澤東評價這兩場戰役的作用不亞于一場淮海戰役,這一說法的依據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022·豐城高一期末)“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材料意在強調( )A.封建土地私有制應當徹底廢除B.克服財政上的困難是當務之急C.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十分重要D.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必要性2.(2022·南京高一期末)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上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了三四倍。人民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運了大量物資,選擇適當的時機,集中拋售,使投機商人紛紛破產。上述事件是( )A.統一全國財經 B.銀元之戰C.米棉之戰 D.社會主義改造知識點三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按照“ ”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2)按照“ ”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 (3)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參加日內瓦會議 (1)時間: 年4月。 (2)特點:新中國首次以 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 (3)結果:因美國的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______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4)作用: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確立 ①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 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國際關系的準則亞非會議 (1)召開: 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 (2)特點: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 參加的國際會議。 (3)概況:中國提出并堅持“ ”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4)影響: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誤區警示 正確理解“一邊倒”外交方針“一邊倒”是指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條件順從蘇聯,也不是絕不與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交往。思維點撥 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同: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壓迫;都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都有維護和平的愿望。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概括亞非會議中中國提出的基本方針,并分析“同”和“異”的含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中國人民站穩了——人民政權的鞏固與外交突破名家論史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材料 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是一個政權代替另一個政權,一種政治力量代替另一種政治力量,而且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它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始了一個新時代,中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沖及解讀 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國在政治上徹底擺脫了頹勢,不僅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史料探究 新中國外交材料 新中國確立了“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的外交目標,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投入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業中。為了與舊中國屈辱外交劃清界限,新中國政府決定“另起爐灶”,采取“談判建交”政策……而對于西方在中國的種種特權,新中國則根據“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政策,按國籍、行業逐步徹底清除西方列強在中國所攫取和擁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權以實現徹底的獨立,揭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辦外交的新篇章。——摘編自張勝軍《比較視角下的新中國外交:獨立、平等和責任》根據材料,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標和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過渡性 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平等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為基礎,這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革命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方針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結盟性 “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一大特點1.(2022·濟南高二期中)1954年,在對待中國的立場上西方陣營首次公開分化。這年8月,中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1月,中國又與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這是因為( )A.資本主義陣營的瓦解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認可C.第三世界的國際影響力增強D.日內瓦會議增進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2.(2022·廣州高一期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不僅在各國大量的雙邊條約中得到體現,而且被許多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文獻所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有這樣重大影響主要在于其( )A.化解了世界各國間的矛盾沖突B.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D.超越了社會意識形態束縛知識點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經濟制 度的建立 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 主義改造 概況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意義實施“一五”計劃的意義 “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憲法 頒布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及原則政治制度體系 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思想建設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圖解歷史 三大改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閱讀教材圖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分析中國工商界為什么會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中華民族騰飛的新起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圖說歷史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解讀 “一五”計劃期間,交通運輸業成就突出,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國家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同時,兼顧其他產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史料探究 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材料一 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其實行期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先后建成投產。與1952年相比,至“一五”計劃完成的1957年,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摘編自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成立由毛澤東任主席的憲法起草委員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摘編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簡要說明兩則材料所反映現象之間的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和政治特色經濟建設 特點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并舉(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一化(工業化)三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實質 既是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政治特色 本質 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根本特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1.(2022·杭州高一期末)漫畫《手工業生產者的“手”》選自1956年出版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速寫》。下列選項對該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 )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產效率②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受到人民的歡迎③個體手工業者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④對手工業的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2022·衡水高二期中)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當天交付全國人民討論并征求意見。全國參加討論的有1.5億多人,提出118萬多條修改、補充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采納吸收其中的100多條。這一過程(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B.滿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C.奠定了新中國民主建設的基礎D.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第九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本單元主要講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了開創性、奠基性的偉大成就。1.當家作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了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使人民真正實現了當家作主。經過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等,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展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譽。2.崢嶸歲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左”傾錯誤的影響下,“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使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了民主法制建設。但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抗爭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依然取得諸多成就。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 唯物史觀:正確認識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經濟建設的發展軌跡,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時空觀念: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的過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產生的國際和國內環境。 史料實證:運用各種史料,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影響,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民主政治的不斷探索。 歷史解釋:理性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探究新中國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家國情懷: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理解“弱國無外交”,增強歷史使命感。 開國大典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建國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時間、地點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內容 國名 確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綱領 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選舉 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理論準備:毛澤東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 提出 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內涵 (1)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2)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意義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正式建國 中央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標志 開國大典意義 革命 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社會 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世界 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思維點撥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已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中國仍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閱讀教材“1950年光芒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書中刊登的代國歌”,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權特征”角度分析,義勇軍進行曲被新中國選定為國歌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這首歌曲由政協會議征集、討論并通過,成為國歌,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的體現,代表了工農群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的意愿。這說明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獲得廣泛認可。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民主黨派被納入了統一戰線和政協之中,21名政府部長中有10名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中,宋慶齡、李濟深和張瀾等都是民主人士。這說明(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經建立起來B.新政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各黨派聯合執政D.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黨制度日益完善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政權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B項正確;材料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無關,排除A項;各黨派聯合執政表述錯誤,排除C項;我國不實行西方式政黨制度,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排除D項。2.(2022·禹州高一期末)“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上午10時半到車站歡迎蘇聯代表團,下午2時半到天安門城樓,一望之下,是一片紅旗的海。這一場面,是先烈們用鮮紅的血換取來的。3時15分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誦公告,閱兵。”材料描述的是( )A.南京解放 B.開國大典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勝利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天安門城樓”“毛主席宣告政府成立,朗誦公告,閱兵”可知,這是開國大典,B項正確;南京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勝利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項。知識點二 人民政權的鞏固剿匪 鎮反 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還有大量的反動勢力威脅新生政權的安全內容 追殲殘余敵人,開展鎮壓運動意義 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遺留在大陸的反動勢力土地 改革 背景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約2/3的農民受到封建土地制度束縛,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過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意義 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穩定物價統一 財經 背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目的 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鞏固人民政權舉措 同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意義 全國物價趨于穩定,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抗美援朝 背景 (1)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大業。 (2)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直逼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國家安全。 (3)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幫助過程 (1)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2)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意義 國際 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國內 (1)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匯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2)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概念闡釋 抗美援朝精神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閱讀教材第二目“歷史縱橫”“銀元之戰”與“米棉之戰”欄目,分析在兩場經濟戰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變化?毛澤東評價這兩場戰役的作用不亞于一場淮海戰役,這一說法的依據是什么?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變化:從行政手段到經濟手段。依據:有利于平抑物價,穩定了人民生活,穩定了全國局勢;鞏固了新生政權;增加了國家收入,為后期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基礎;提高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威信。1.(2022·豐城高一期末)“鄉村中百分之九十的土地是中農、貧農及一部分雇農耕種的,但他們只對一部分土地有所有權,對大部分土地則沒有所有權……這種情況如果不加改變,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就不能鞏固,農村生產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國的工業化就沒有實現的可能,人們就不能得到革命勝利的基本果實。”材料意在強調( )A.封建土地私有制應當徹底廢除B.克服財政上的困難是當務之急C.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十分重要D.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必要性答案 C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農村中的土地所有制存在局限性,不利于中國人民革命勝利和新政權的鞏固,由此可知,材料強調的是進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性,C項正確;材料不是強調徹底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財政困難,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必要性,排除D項。2.(2022·南京高一期末)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上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了三四倍。人民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運了大量物資,選擇適當的時機,集中拋售,使投機商人紛紛破產。上述事件是( )A.統一全國財經 B.銀元之戰C.米棉之戰 D.社會主義改造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發生的“米棉之戰”,這場斗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了共產黨的威望,C項正確。知識點三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按照“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 (2)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 (3)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參加日內瓦會議 (1)時間:1954年4月。 (2)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 (3)結果:因美國的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4)作用:顯示了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確立 ①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意義: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成為國際關系的準則亞非會議 (1)召開: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 (2)特點: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3)概況: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4)影響: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誤區警示 正確理解“一邊倒”外交方針“一邊倒”是指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但這并不意味著無條件順從蘇聯,也不是絕不與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交往。思維點撥 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同: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壓迫;都面臨著民族獨立、發展經濟的任務;都有維護和平的愿望。異: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閱讀教材“史料閱讀”欄目,概括亞非會議中中國提出的基本方針,并分析“同”和“異”的含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方針:求同存異。含義:“同”是指亞非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殖民主義,謀求發展;“異”是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主題一 中國人民站穩了——人民政權的鞏固與外交突破名家論史 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材料 新中國的成立,不僅是一個政權代替另一個政權,一種政治力量代替另一種政治力量,而且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它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始了一個新時代,中國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沖及解讀 新中國的成立使我國在政治上徹底擺脫了頹勢,不僅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史料探究 新中國外交材料 新中國確立了“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的外交目標,并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投入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業中。為了與舊中國屈辱外交劃清界限,新中國政府決定“另起爐灶”,采取“談判建交”政策……而對于西方在中國的種種特權,新中國則根據“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政策,按國籍、行業逐步徹底清除西方列強在中國所攫取和擁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權以實現徹底的獨立,揭開了新中國獨立自主辦外交的新篇章。——摘編自張勝軍《比較視角下的新中國外交:獨立、平等和責任》根據材料,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目標和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基本目標: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影響:鞏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維護了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為國家建設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深化拓展 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的特點過渡性 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逐漸擺脫了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是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平等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為基礎,這體現了新中國主張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外交關系革命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的三大外交方針體現了與帝國主義針鋒相對的斗爭,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結盟性 “一邊倒”即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是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一大特點1.(2022·濟南高二期中)1954年,在對待中國的立場上西方陣營首次公開分化。這年8月,中國與英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1月,中國又與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這是因為( )A.資本主義陣營的瓦解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認可C.第三世界的國際影響力增強D.日內瓦會議增進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答案 D解析 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陣營沒有瓦解,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項。2.(2022·廣州高一期末)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逐步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接受,不僅在各國大量的雙邊條約中得到體現,而且被許多國際多邊條約和國際文獻所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能有這樣重大影響主要在于其( )A.化解了世界各國間的矛盾沖突B.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C.建立了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D.超越了社會意識形態束縛答案 D解析 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可知,其超越了社會意識形態束縛,突出了國家平等與對國家利益的維護,從而推動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D項正確;A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說法不全面,排除;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項。知識點四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經濟制 度的建立 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 主義改造 概況 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意義 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實施“一五”計劃的意義 “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治制 度的建立 1954年 憲法 頒布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及原則 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政治制度 體系 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思想建設 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圖解歷史 三大改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閱讀教材圖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澤東呈送喜報》,分析中國工商界為什么會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實行贖買政策,并通過公私合營這種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進行改造。這種政策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民族資本家的利益,因此贏得了他們的擁護和支持。主題二 中華民族騰飛的新起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圖說歷史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成就解讀 “一五”計劃期間,交通運輸業成就突出,新建的公路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重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國家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同時,兼顧其他產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史料探究 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材料一 1953年,我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其實行期間,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沈陽飛機制造廠先后建成投產。與1952年相比,至“一五”計劃完成的1957年,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摘編自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成立由毛澤東任主席的憲法起草委員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摘編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2)簡要說明兩則材料所反映現象之間的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1)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主要工業建設成就集中在東北地區;重工業發展迅速。(2)經濟建設的發展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提上日程;而民主法制建設又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和政治特色經濟建設 特點 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并舉(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一化(工業化)三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實質 既是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政治特色 本質 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根本特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民主政治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1.(2022·杭州高一期末)漫畫《手工業生產者的“手”》選自1956年出版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速寫》。下列選項對該漫畫的解讀正確的是( )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建立能提高生產效率②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受到人民的歡迎③個體手工業者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④對手工業的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從前兩幅漫畫可以看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后,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由第三幅漫畫可以看出,人們積極報名參加手工業合作社,說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受到人民的歡迎,①②正確;個體手工業者屬于非公有制經濟,當時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組成部分,③錯誤;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④錯誤。根據分析可知,A項正確。2.(2022·衡水高二期中)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當天交付全國人民討論并征求意見。全國參加討論的有1.5億多人,提出118萬多條修改、補充意見。憲法起草委員會采納吸收其中的100多條。這一過程(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B.滿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C.奠定了新中國民主建設的基礎D.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過程滿足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B項正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于解放戰爭時期,排除A項;奠定了新中國民主建設的基礎不屬于材料中現象的影響,排除C項;建立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