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 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 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九單元 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學生版+教師版)(表格式)

資源簡介

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2.理解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4.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唯物史觀:了解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 時空觀念:按照時間順序,梳理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史實。 史料實證:運用相關資料,形成對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正確、客觀認識。 歷史解釋:探究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現挫折的原因,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家國情懷: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中共八大 “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運動 八字方針 中美關系正常化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八大 背景 1956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
內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務 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意義 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雙百”方針 提出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
內容 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意義 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 提出 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
內容 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影響 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
三面紅旗 表現 總路線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大躍進” 工業上制定高指標
人民公 社化運動 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危害
國民經濟的調整 時間 從1961年1月開始
內容
會議 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重要成果
成效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四個 現代化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
材料 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道:“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做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這就更強了,而不是更弱了。”
列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做對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列舉十二年中我們經濟上“做錯了的事件”,并總結經驗教訓。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解歷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成功的探索、失誤及啟示
主題一 從重要探索中總結寶貴經驗——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
史料探究 人民公社制度
材料 下表是錢塘江人民公社聯民大隊1959-1961年度糧食總產及分配表(單位:斤)。
年份 戶數 人數 總產 征購 種子 飼料 口糧 人均口糧
1959 316 1 201 569 126 26 300 41 603 39 200 504 123 420
1960 308 1 147 ① 61 500 47 260 28 800 346 999 303
1961 303 1 165 580 177 28 134 51 890 35 000 465 153 ②
注:1959年的口糧中包括42 100斤統銷糧。
——摘自張樂天著《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根據材料,計算出①②兩處的具體數據(數據保留整數),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兩處數據的變化及其原因作簡要陳述。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20世紀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的原因及經驗教訓
(1)原因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真正實現了統一,中央政府能夠調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大經濟、交通、民生項目,這是這一時期取得偉大建設成就的制度因素
人民群眾高昂的勞動熱情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許多代表性的時代人物,這是取得偉大建設成就的群眾基礎
知識分子的無私奉獻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毅然歸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對我國科技的突破作出巨大的貢獻
老一輩革命家抵制“左”傾錯誤 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頂住“左”傾錯誤思想的壓力,領導、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外交工作,大大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2)經驗教訓
①經濟建設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
②遵循客觀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④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抓住發展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1.(2022·成都高一期末)1956年,中央主管財經工作的副總理陳云說:“有同志說夫妻店不算社會主義,我倒是看到社會主義長時間內還需要夫妻店,因為老百姓還要買油鹽醬醋,要吃大餅、油條、湯圓、餛飩。”這表明(  )
A.發展市場經濟是時代選擇
B.社會主義建設要立足國情
C.恢復發展經濟任務緊迫
D.保留個體經濟成為高層共識
2.(2022·西安閻良區高一階段練習)如圖是1958年《人民日報》的其中一期內容,從中可獲取的歷史信息是當時(  )
A.浮夸現象十分盛行
B.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國人民勞動熱情高漲
D.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
知識點二 “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經過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
1967年 “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的武裝政變
1972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經濟形勢有明顯好轉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評價
誤區警示 “文化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應該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兩大成就:一是外交領域,二是科技領域的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這些成就是黨和人民對錯誤進行抵制的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知識點三 偉大的建設成就
原 因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概 況 工業 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
科技國防
農業 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人才培養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
精神面貌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
外交拓展
意義 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誤區警示 中美關系正常化與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閱讀下圖,指出20世紀60年代我國工業布局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二 從重大成就中感悟國家力量——20世紀70年代外交
圖說歷史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解讀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是中國外交戰線的重大勝利,也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的外交政策破產。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史料探究 20世紀中美兩國關系
材料 
時間 中美關系
20世紀初 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與美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0世紀50、60年代 中美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
1972年 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了《聯合公報》
據材料概括20世紀中美關系發展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影響中美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美關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
①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美國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②中國:進一步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需要;牽制蘇聯的需要;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
(2)內容: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過程,貫穿了整個20世紀70年代。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只是標志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但完全走向正常化是1979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影響:緩和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中國統一大業的進程;打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困局,打開了與西方交往的大門;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改善,掀起了國際上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啟示:由于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中美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臺灣問題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關鍵因素,這預示著中美關系不會一帆風順,曲折發展在所難免。
1.(2022·紅河州高一期末)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國建設大小三線的決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區,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還推進了國家現代化進程。以下不屬于三線建設成就的是(  )
A.上海浦東開發開放 B.四川攀枝花鋼鐵廠
C.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D.成昆、川黔等鐵路
2.(2022·杭州高一測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通過《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的實施,中國逐步擺脫了對蘇聯援助的依賴,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獨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和國防科學技術體系。這些科技成就(  )
A.體現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B.包括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
C.尤其是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有力捍衛了國家安全
D.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始進行
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
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2.理解這一時期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新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4.了解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貢獻,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唯物史觀:了解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 時空觀念:按照時間順序,梳理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史實。 史料實證:運用相關資料,形成對20世紀50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正確、客觀認識。 歷史解釋:探究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現挫折的原因,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家國情懷: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中共八大 “大躍進” 人民公社化運動 八字方針 中美關系正常化
時空坐標
知識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八大 背景 1956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取得重大進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已經建立起來
內容 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 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意義 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雙百”方針 提出 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總結發言
內容 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意義 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 提出 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
內容 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影響 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
三面紅旗 表現 總路線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大躍進” 工業上制定高指標
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危害 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1959至1961年,我國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
國民經濟的 調整 時間 從1961年1月開始
內容 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調整
會議 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重要成果
成效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四個現代化 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
材料 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道:“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做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這就更強了,而不是更弱了。”
列舉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做對了的事件”,并指出主要法律保障。列舉十二年中我們經濟上“做錯了的事件”,并總結經驗教訓。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做對了的事件”: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法律保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憲法。
“做錯了的事件”:“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訓:生產關系的調整要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建設要遵守客觀經濟規律,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不能夸大主觀能動性。
圖解歷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成功的探索、失誤及啟示
主題一 從重要探索中總結寶貴經驗——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
史料探究 人民公社制度
材料 下表是錢塘江人民公社聯民大隊1959-1961年度糧食總產及分配表(單位:斤)。
年份 戶數 人數 總產 征購 種子 飼料 口糧 人均口糧
1959 316 1 201 569 126 26 300 41 603 39 200 504 123 420
1960 308 1 147 ① 61 500 47 260 28 800 346 999 303
1961 303 1 165 580 177 28 134 51 890 35 000 465 153 ②
注:1959年的口糧中包括42 100斤統銷糧。
——摘自張樂天著《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
根據材料,計算出①②兩處的具體數據(數據保留整數),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兩處數據的變化及其原因作簡要陳述。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數據:①484 559 ②399
陳述:①1960年糧食總產量減少。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災害的發生,“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對農業生產的破壞。②1961年人均口糧有所恢復(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糧食征購數量的減少,中共中央著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提出“八字方針”。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20世紀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就的原因及經驗教訓
(1)原因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真正實現了統一,中央政府能夠調集全國之力建設重大經濟、交通、民生項目,這是這一時期取得偉大建設成就的制度因素
人民群眾高昂的勞動熱情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以飽滿的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許多代表性的時代人物,這是取得偉大建設成就的群眾基礎
知識分子的無私奉獻精神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留學國外的知識分子毅然歸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對我國科技的突破作出巨大的貢獻
老一輩革命家抵制“左”傾錯誤 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頂住“左”傾錯誤思想的壓力,領導、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外交工作,大大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2)經驗教訓
①經濟建設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國經驗。
②遵循客觀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④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抓住發展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⑤生產關系的調整應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
1.(2022·成都高一期末)1956年,中央主管財經工作的副總理陳云說:“有同志說夫妻店不算社會主義,我倒是看到社會主義長時間內還需要夫妻店,因為老百姓還要買油鹽醬醋,要吃大餅、油條、湯圓、餛飩。”這表明(  )
A.發展市場經濟是時代選擇
B.社會主義建設要立足國情
C.恢復發展經濟任務緊迫
D.保留個體經濟成為高層共識
答案 B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改造中出現了冒進思想,材料中陳云的講話表明政策不能過激,要結合實際進行調整,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發展市場經濟,排除A項;國民經濟在1952年底已恢復,排除C項;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2.(2022·西安閻良區高一階段練習)如圖是1958年《人民日報》的其中一期內容,從中可獲取的歷史信息是當時(  )
A.浮夸現象十分盛行
B.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國人民勞動熱情高漲
D.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
答案 A
知識點二 “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他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經過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
1967年 “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的武裝政變
1972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經濟形勢有明顯好轉
1976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文化大革命”結束
評價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者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誤區警示 “文化大革命”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內亂,應該從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兩大成就:一是外交領域,二是科技領域的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這些成就是黨和人民對錯誤進行抵制的結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知識點三 偉大的建設成就
原 因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概 況 工業 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
科技國防 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
農業 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人才培養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長起來
精神面貌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
外交拓展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1972年,中美開始走向關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義 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誤區警示 中美關系正常化與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是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標志,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的標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閱讀下圖,指出20世紀60年代我國工業布局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變化:工業發展重心向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及西北地區轉移。
原因:國際形勢的緊張(或中蘇關系惡化,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國防建設的需要);近代以來我國工業布局不合理(或地區發展不平衡或推動中西部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三線建設的開展。
主題二 從重大成就中感悟國家力量——20世紀70年代外交
圖說歷史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解讀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是中國外交戰線的重大勝利,也標志著美國孤立中國的外交政策破產。中國作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史料探究 20世紀中美兩國關系
材料 
時間 中美關系
20世紀初 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中國被迫簽訂《辛丑條約》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與美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
20世紀50、60年代 中美兩國長期處于敵對狀態
1972年 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雙方簽署了《聯合公報》
據材料概括20世紀中美關系發展的主要特點,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影響中美關系變化的主要原因。
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點:對抗與合作交替。
原因:①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提出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②二戰中,為反對法西斯的侵略,中美等國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合作抗戰。③新中國成立后,中美兩國由于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分歧而對抗。④20世紀70年代,為適應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應對蘇聯的壓力,中美關系開始解凍。
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美關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
①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美國經濟發展緩慢,被西歐和日本趕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②中國:進一步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需要;牽制蘇聯的需要;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
(2)內容: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過程,貫穿了整個20世紀70年代。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只是標志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但完全走向正常化是1979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影響:緩和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中國統一大業的進程;打破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外交困局,打開了與西方交往的大門;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改善,掀起了國際上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啟示:由于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中美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臺灣問題是影響兩國關系的關鍵因素,這預示著中美關系不會一帆風順,曲折發展在所難免。
1.(2022·紅河州高一期末)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共中央做出了在全國建設大小三線的決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區,這一舉措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還推進了國家現代化進程。以下不屬于三線建設成就的是(  )
A.上海浦東開發開放 B.四川攀枝花鋼鐵廠
C.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D.成昆、川黔等鐵路
答案 A
解析 三線建設的重點放在了西南、西北地區,因此四川攀枝花鋼鐵廠,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昆、川黔等鐵路等都屬于三線建設的成就,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
2.(2022·杭州高一測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下,通過《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的實施,中國逐步擺脫了對蘇聯援助的依賴,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獨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和國防科學技術體系。這些科技成就(  )
A.體現了“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B.包括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
C.尤其是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有力捍衛了國家安全
D.推動了社會主義改造開始進行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64年中國研制成功原子彈,1967年中國研制成功氫彈,符合材料時間,C項正確;中國1995年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排除A項;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即“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排除B項;社會主義改造結束于1956年,但和科技發展無關,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浮梁县| 施甸县| 杭锦旗| 天水市| 洛宁县| 黑河市| 仙居县| 桐柏县| 泉州市| 肇源县| 双城市| 太仆寺旗| 青浦区| 石河子市| 昂仁县| 宣恩县| 德钦县| 安国市| 铜鼓县| 海丰县| 东方市| 红河县| 两当县| 泰兴市| 无棣县| 安陆市| 周宁县| 塔河县| 乾安县| 龙海市| 大连市| 湟中县| 东兰县| 黑龙江省| 东乡族自治县| 维西| 滨海县| 镇江市| 武穴市|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