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 2.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3.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4.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5.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6.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7.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唯物史觀: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在其理論指導下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 時空觀念: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史料實證:閱讀史料,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進步與成就。 歷史解釋: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家國情懷:增強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國家主人翁意識。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帶一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理論 創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過程 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內容 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意義 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創立 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過程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內容意義 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地位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 發展觀 創立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內容意義 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地位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形成 在2012年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內容意義 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地位 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載入 憲法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誤區警示 鄧小平理論不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源性理論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圖解歷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欄目,分析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有何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一 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名家論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材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清醒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加以科學總結和概括,使之上升為理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摘編自田克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解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史料探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材料 時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新時代誕生新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準確把握國際發展大勢、科學分析國內具體實際、深刻總結執政基本規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又一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實現重大理論創新而形成的新理論。這一思想,既是中國人民的行動指南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有著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摘編自胡志遠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特征、形成背景及價值意蘊論析》根據材料,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并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意蘊。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含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兩次飛躍 (1)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產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2)第二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大轉變 (1)指導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 (2)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社會主義革命)。 (3)從建設社會主義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變(社會主義建設)五大成果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五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中國化的產物,其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實事求是1.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些論斷( )A.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B.表明國際上意識形態斗爭很激烈C.進一步豐富了鄧小平理論D.推動了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些理論( )A.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B.開始了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主革命C.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理論武器D.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基本遵循知識點二 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實力 經濟總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2013年至2019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國際競爭力 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基礎設施建設 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4萬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萬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國占有7席;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科技實力 高新技術 “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C919大型客機、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等,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創造的實力移動通信技術 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移動支付 得益于云計算、移動通信和衛星精準定位系統,中國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將近40%的網上交易發生在中國人工智能 以港口機械裝備全自動化、物流全自動分揀流水線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教育實力 指導思想 習近平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上的指示前提條件教育發展 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文化發展 老百姓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獲得感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文化創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電視劇數量和圖書出版量穩居世界第一,電影票房連創新高文學藝術唱響主旋律,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軍事實力 國防軍隊改革 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軍隊實力 人民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邁進。武器裝備加速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軍隊使命任務 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執行釣魚島維權斗爭、南海常態化戰斗巡航,有效進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思維點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拓展提升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的四個偉大轉變(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一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閱讀教材“2011至2019年中美日國內生產總值柱狀圖”,分析造成圖中現象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點三 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表現 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大國關系 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周邊國家非洲國家 對非洲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歐洲、拉美 國家 同歐洲、拉美之間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積極發揮在聯合國中的作用 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治理 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國際金融“一帶一路”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影響 (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綜合國力 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制度保障概念闡釋 1.新型國際關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2.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等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輝煌。怎樣理解新型國際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題二 巨龍騰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史料探究 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材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論文產出實現快速增長。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論文49.4萬篇,是1990年的5.5倍;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論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32.4萬篇、22.7萬篇和8.6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7年中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已超過德國、英國,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摘自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科學論文產出實現快速增長”的原因,并談談你對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關系的認識。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化拓展 1.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現代中國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的原因根本原因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生產力的進步國家政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內部環境 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社會秩序安定外部環境 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國際環境相對穩定和諧,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思想觀念的變化、教育的發展原有經濟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經濟建設的成果奠基2.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1)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2)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3)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4)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1.如表所示是21世紀以來我國在部分領域取得的成就。這主要反映了我國( )領域 成就經濟 2006年后,我國外匯儲備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科研 2007年后,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交通 2015年后,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穩居世界第一A.小康社會的建成B.國際影響力的擴大C.綜合國力的提升D.成為世界第一強國2.(2022·南通高一期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些都體現了中國( )A.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B.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主導世界發展的作用已被認可D.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第29課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 核心概念1.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 2.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3.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4.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5.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6.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 7.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唯物史觀: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認識在其理論指導下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 時空觀念: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擴大。 史料實證:閱讀史料,了解改革開放以來的進步與成就。 歷史解釋: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 家國情懷:增強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國家主人翁意識。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帶一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空坐標知識點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鄧小平 理論 創立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過程 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內容 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意義 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地位 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創立 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過程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內容 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意義 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地位 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寫入黨章,并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科學發 展觀 創立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內容 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意義 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地位 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寫入黨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形成 在2012年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意義 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地位 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載入 憲法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誤區警示 鄧小平理論不等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源性理論和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圖解歷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閱讀教材“歷史縱橫”欄目,分析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有何意義?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對進一步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意義重大。主題一 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名家論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材料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清醒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加以科學總結和概括,使之上升為理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摘編自田克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解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史料探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材料 時代是思想之母,任何思想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新時代誕生新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準確把握國際發展大勢、科學分析國內具體實際、深刻總結執政基本規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又一次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實現重大理論創新而形成的新理論。這一思想,既是中國人民的行動指南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思想財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有著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摘編自胡志遠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特征、形成背景及價值意蘊論析》根據材料,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點,并說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意蘊。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特點:與社會主義新時代緊密結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視野具有全新性;理念、思想、戰略具有開創性。價值意蘊:順應時代潮流,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立足時代課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堅持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展現時代擔當,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深化拓展 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含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起來,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兩次飛躍 (1)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產生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2)第二次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三大轉變 (1)指導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 (2)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社會主義革命)。 (3)從建設社會主義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變(社會主義建設)五大成果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五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并中國化的產物,其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實事求是1.鄧小平說:“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些論斷( )A.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形成B.表明國際上意識形態斗爭很激烈C.進一步豐富了鄧小平理論D.推動了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答案 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鄧小平認為計劃和市場只是手段,并非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區分,這有利于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豐富鄧小平理論,C正確。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些理論( )A.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B.開始了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主革命C.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理論武器D.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基本遵循答案 A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故A項正確;開始了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影響,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理論武器是毛澤東思想,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是毛澤東思想,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知識點二 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實力 經濟總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2013年至2019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接近30%國際競 爭力 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基礎設施建設 高速鐵路運營總里程達到4萬千米,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5萬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國占有7席;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科技實力 高新技術 “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C919大型客機、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天眼)等,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創造的實力移動通信技術 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移動支付 得益于云計算、移動通信和衛星精準定位系統,中國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將近40%的網上交易發生在中國人工智能 以港口機械裝備全自動化、物流全自動分揀流水線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教育實力 指導思想 習近平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座談會上的指示前提條件 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教育發展 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文化發展 老百姓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獲得感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均等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文化創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電視劇數量和圖書出版量穩居世界第一,電影票房連創新高文學藝術唱響主旋律,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軍事實力 國防軍隊改革 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軍隊實力 人民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邁進。武器裝備加速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軍隊使命任務 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執行釣魚島維權斗爭、南海常態化戰斗巡航,有效進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思維點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特別是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拓展提升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的四個偉大轉變(1)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2)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一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3)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4)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閱讀教材“2011至2019年中美日國內生產總值柱狀圖”,分析造成圖中現象的原因。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中國社會穩定、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重視科教興國。知識點三 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全方位開展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表現 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 大國關系 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推進大國協調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周邊國家 按照“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非洲國家 對非洲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歐洲、 拉美國家 同歐洲、拉美之間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積極發揮在聯合國中的作用 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全球治理 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國際金融 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一帶 一路”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影響 (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 (2)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綜合國力 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概念闡釋 1.新型國際關系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2.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等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輝煌。怎樣理解新型國際關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 中國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主題二 巨龍騰飛——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史料探究 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材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論文產出實現快速增長。201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科技論文49.4萬篇,是1990年的5.5倍;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論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32.4萬篇、22.7萬篇和8.6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7年中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已超過德國、英國,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摘自國家統計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科學論文產出實現快速增長”的原因,并談談你對科技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關系的認識。提示 原因: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科教興國”戰略全面實施;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科技研發投入持續增加。認識: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加強自主創新,以科技創新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化拓展 1.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現代中國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的原因根本原因 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促使生產力的進步國家政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內部環境 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社會秩序安定外部環境 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國際環境相對穩定和諧,受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思想觀念的變化、教育的發展原有經濟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經濟建設的成果奠基2.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1)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2)反映了中外優秀文化和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3)適應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4)指明了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的前進方向。1.如表所示是21世紀以來我國在部分領域取得的成就。這主要反映了我國( )領域 成就經濟 2006年后,我國外匯儲備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科研 2007年后,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一交通 2015年后,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穩居世界第一A.小康社會的建成B.國際影響力的擴大C.綜合國力的提升D.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答案 C解析 根據材料表格所示21世紀以來我國在部分領域取得的成就可知,我國的經濟、科研及交通都走在世界前列,這說明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提升,故C項正確。2.(2022·南通高一期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倡議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些都體現了中國( )A.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B.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主導世界發展的作用已被認可D.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方案,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外交政策,排除A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提出,排除B項;中國堅持不稱霸,不結盟,因此“主導世界發展”說法有誤,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