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學案(教師版+學生版)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學案(教師版+學生版)高中歷史統編版(部編版)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設計人:泉州南少林實驗學校+李小慧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本課時間軸】
【本課重點知識】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特點、影響:
背景:
1、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統治者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3、統治者需要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措施和特點:
措施 特點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收權) 派文官擔任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權) ①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②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③崇文抑武,加強監督。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錢)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軍師,定期更換駐地(兵)
分散各級機構權力,互相制約(分權) 中央:①分割相權:樞密院掌軍政、三司掌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②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
地方:①四監司監控各州;②州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崇文抑武 ①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人和士人地位
影響:
積極:這些措施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消極:
①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
②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③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的統治危機。
宋初集中軍權的措施:
1、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削減節度使的實權;
2、設樞密院,使禁軍的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3、實行更戍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4、各地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一半拱衛京師,一半駐守地方,達到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
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評價:
有利方面:
①簽訂和議后維持兩國和平;
②榷場互市使北宋損失有限;
③和平、互市促進民族交融。
不利方面:
①北宋屈辱求和,財政損失;
②和平狀態使北宋軍事力量減退,埋下亡國之患。
王安石變法背景、目的、措施、內容、作用、評價、失敗原因、啟示:
背景:
1、必要性:積貧積弱導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會危機:財政、邊疆和政治危機。
2、可能性:
①“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②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改革決心;
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變法。
目的:擺脫積貧積弱和社會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
目的 措施 內容 作用
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
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
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
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
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強兵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
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進士科專考經義策論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三舍法,上舍生成績優秀者直接做官
評價:
積極方面:
①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節省軍費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軍戰斗力;
②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推動改革、擴大統治基礎;
③有利于生產發展;增強了國家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消極方面:
①變法操之過急、涉及面太廣;
②強兵效果并不明顯,與西夏作戰失敗;
③用人不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④變法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失敗原因:
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
變法后期宋神宗的動搖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勢;
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操之過急;
4、變法演變成激烈的派別斗爭。
啟示:
1、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2、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
3、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推行改革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王安石變法具體一些措施的利與弊:
青苗法:
利:
①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
② 有助于農業正常生產,增加了政府收入 。
弊:
①強制農民借貸;
②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方田均稅法:
利:
①限制了地主對農民的負擔轉移;
②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政府收入 。
弊:
①沒有緩和土地兼并;
②農民失去土地現象增加。
遼夏金元諸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進一步分離;
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3、因俗而治或兼顧不同民族的統治制度、政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本課習題】
1、宋太祖趙匡胤道“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體現他這一主張的是
A.文臣出任知州
B.實行更戍法
C.設立參知政事
D.設立轉運使
1、【答案】A【解析】該題的解題關鍵是理解題干中“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人也。”的含義。北宋借鑒了唐武官藩鎮割據最后導致內戰而亡國,派文臣做地方官,文臣最多只能貪,卻不能領兵反叛,有利于國家統治。因此,在北宋杯酒釋兵權之后又廣泛的派文臣為地方官,加強中央統治。A選項,據題干意思,宋太祖認為,文臣最壞只是貪腐,危害不及武將,因此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有利于國家統治,故該項正確。B選項,設樞密使,管理軍事是北宋皇帝削弱相權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與題干信息無關,故該項不正確。C選項,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統治,但與題干的文臣武將的選擇無關,故該項不正確。D選項,設通判是監督地方官的重要措施,但是與材料的關鍵信息無關,故該項不正確。
2、“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遼,一日內六招樞密院計議而中書不預聞。”這說明當時
軍事行動保密性強
B. 政府執政效率較高
C. 吏治混亂職責不明
D. 相權受到較大削弱
2、【答案】D【解析】材料關鍵信息“而宰相李昉等不知”“中書不預聞”等體現出北宋宋太宗時期,宰相權力受到削弱,故D正確;事性屬于材料中論述事件的現象,故A項錯誤;政府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中相權和皇權斗爭信息,故B錯誤;C項“職責不明”,是表面現象,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
3、《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人士,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這體現出當時的社會變化主要是
A. 經濟重心南移
B. 社會矛盾緩和
C. 科舉制度完善
D. 門第觀念淡化
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這一知識的遷移能力。宋朝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此舉對宋朝社會生活和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選D。A選項,經濟重心南移是原因,不是結果。B選項社會矛盾與材料無關,也未體現矛盾的出現。C選項材料沒有具體體現和描述科舉制完善的過程或程序。
4、王安石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變法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A. 解決藩鎮割據的基礎,以鞏固統一
B. 整頓政府官僚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C. 消除國家邊防壓力,解決財政危機
D. 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國強兵
【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理財”,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B正確;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但北宋沒有“消除了邊境威脅”,A錯誤;據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由于大地主,官僚的反對而失敗,C說法錯誤;D不是材料主旨。
5.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A. 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
B. 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
C. 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D. 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
5、【答案】B【解析】“宋太宗的活動有不同記載”證明材料就是在強調同一歷史事實也會有不同歷史記載,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歷史事實都是通過第一手史料呈現,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歷史敘述不一定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選項C不符合題意,排除;綜合多種歷史敘述也不一定即可確認歷史事實,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A。
【本課課本問題答案】
p54思考點
有人認為北宋“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這種觀點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遼和西夏軍事力量較強,而北宋軍事“積弱”,因此“以錢財換和平”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面臨的困境。和議簽訂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經濟損失有限。南宋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指出,“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這樣來看,“以錢財換和平”也有可取之處。
p55學思之窗
材料中的極端化表述“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無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也顯示出了夸張色彩。但變法確實也存在某些缺陷,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負擔,有些措施急于求成,嚴重脫離現實。
p57問題探究
兩段材料批評的焦點是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在執行中矯枉過正,并且積重難返。第一段主要批評制度束縛了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段主要批評過度崇文抑武(與唐朝后期相比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導致軍備廢弛,國勢積弱。但是材料也沒有完全否認宋初措施的積極影響,重視“法治”與“人治”,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
P57學習拓展
示例:青苗法亦稱常平新法,主要是靈活的將官府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低息貸給百姓,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這項措施本是為了抑制兼并,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但實際執行卻出現偏差,地方官員強行讓百姓向官府借貸,而且隨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為了邀功,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
【本課知識拓展】 宋代相權
相權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權提升。及以朝儀言,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并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類的轉變,說來甚可慨惜。但歷史演變,其間也不能僅歸罪于一切是黑暗勢力之作祟,或某某一二人之私心故意作造出。宋太祖在后周時,原是一個殿前都檢點,恰似一個皇帝的侍衛長。他因緣機會,一夜之間就作了皇帝,而且像他這樣黃袍加身作皇帝的,宋太祖也并不是第一個,到他已經是第四個了。幾十年中間,軍隊要誰作皇帝,誰就得做。趙匡胤昨天還是一殿前都檢點,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亂世最黑暗的表記。若把當時皇帝來比宰相,宰相卻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樣。試看五代時,又哪幾個皇帝獲得像馮道般的客觀地位與受人尊崇呢?然而皇帝到底該是一皇帝,他是一國之元首,皇帝太不像樣了,其他一切官,會連帶不像樣。現在要撥亂返治,尊王是首先第一步。而且皇帝的體統尊嚴不如宰相,也易啟皇帝與宰相之間的猜疑。據說當時宰相是為了避嫌起見,為了表示忠誠擁戴新皇帝起見,所以過自謙抑,遜讓不坐,這樣才把政府尊嚴皇帝尊嚴漸漸提起,漸漸恢復了。就事論事,這也該有可愿。固然這也是當時大臣不知大體,又兼之以一種心理上的自卑感,才至于如此。若使在唐代,由門第傳統出頭的人來處此局面,他們決不會如此干。又像西漢初年一輩樸訥無文來自田間的人,也不會如此。那是晚唐五代進士輕薄傳下的一輩小家樣的讀書人,才如此做。但他們當時的用心,終還是可原諒的。不過事情隔久了,這事情演變之本原意義忘失了,后人便只見得皇帝之尊嚴與宰相之卑微了。
其次講到皇帝詔書,此乃政府最高命令。在唐代歸宰相中書省擬定,此種擬稿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熟狀擬定是詳擬定稿的意思。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侵攬了在紙尾批幾句,用皇帝御印可其奏,此謂之印畫。經此手續后,便可降出奉行。此項手續,其實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算。用現代話說,皇帝在政府所下的一切最高命令有他的同意權。到宋初,宰相為避嫌,為推尊皇帝,為使皇帝的威望地位抬高,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寫一札子,這是一種意見的節要,對于某事提出幾項意見,擬成幾條辦法,送由皇帝決定,所謂“面取進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所以宰相面取進止的詔文,僅是一種草案或條陳,而不再是定旨出命的定稿,這與唐代宰相之熟擬相差就很大。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決定權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僅有同意權,而有參加意見之權了。宰相不過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權就重,相權就輕了。再說,政府的一切重要指示,本來也并不全要有皇帝詔敕行之的。在唐代,政事堂號令四方,其所下書曰堂帖,宋初還有此制,當時并謂堂帖勢力重于敕命。但后來便有詔禁止,中書不得下堂帖,于是改用札子指揮。其實札子也還如堂帖。后來有一地方官,不服中書處分,把原札封奏,太宗大怒,令公事須降敕處分,即用札子,亦當奏裁。這不是宋代一切政令之決定權便全歸了皇帝嗎?這一制度,到神宗時,還是廢了,仍許用札子。據此諸點,可證宋代宰相之失職。
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便聯想到像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傳統政治只是獨裁與專制。宋初有一件故事,宋太祖時,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趙普擬名,趙普擬后交給太祖,恰好這人是太祖平時最討厭的,他憤然說:“這人怎好用”,就把這名紙撕了,擲在地。趙普不做聲,把地上廢紙撿起來藏了。過一兩天,太祖又要趙普擬,趙普早把前日撿起的破紙用漿糊黏貼了攜帶身邊,即又把這紙送上。太祖詫問:“如何還是此人”,趙普答道,據某意見,暫時更無別人合適。太祖也悟了,點頭說:“既如此,便照你意見用吧!”
我們講到這一故事,還可想象趙普到底還有一些宰相大臣傳統的風度。但實際上,趙普并不是一個道地讀書人,只因宋太祖信賴他,同時也并無其他像樣人物,他才做了宰相。在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還時時告誡他,說你做了宰相,該抽空讀書,所以他才讀《論語》。后來人卻說趙普已半部《論語》治天下,大概他讀《論語》,也沒有好好仔細讀。然而趙普卻已是宋代開國一好宰相,即就前講故事便可見。這并不是趙普個人如何般杰出,這只是一個傳統的歷史習慣該如此,當如此,而趙普也如此了。那時相權雖低,我們仍該根據歷史事實,不能單憑自己想象,罵中國傳統政治全是帝王專制與獨裁。而且宋王室家訓相傳,要盡量優假士人,不許開誅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諸帝,也比較無暴虐,無專擅。宋代制度之缺點,在散,在弱,不在專與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講《宋代》節選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本課時間軸】
【本課重點知識】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特點、影響:
背景:
1、北宋建立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統治者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3、統治者需要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
措施和特點:
措施 特點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收權) 派文官擔任知州,節度使變為虛銜(權) ①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②分化事權,相互牽制; ③崇文抑武,加強監督。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錢)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軍師,定期更換駐地(兵)
分散各級機構權力,互相制約(分權) 中央:①分割相權:樞密院掌軍政、三司掌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②樞密院調兵,“三衙”統兵
地方:①四監司監控各州;②州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崇文抑武 ①罷免宿將兵權,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人和士人地位
影響:
積極:這些措施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消極:
①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
②也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③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的統治危機。
宋初集中軍權的措施:
1、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削減節度使的實權;
2、設樞密院,使禁軍的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3、實行更戍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
4、各地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一半拱衛京師,一半駐守地方,達到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
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評價:
有利方面:
①簽訂和議后維持兩國和平;
②榷場互市使北宋損失有限;
③和平、互市促進民族交融。
不利方面:
①北宋屈辱求和,財政損失;
②和平狀態使北宋軍事力量減退,埋下亡國之患。
王安石變法背景、目的、措施、內容、作用、評價、失敗原因、啟示:
背景:
1、必要性:積貧積弱導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會危機:財政、邊疆和政治危機。
2、可能性:
①“慶歷新政”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
②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改革決心;
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變法。
目的:擺脫積貧積弱和社會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
目的 措施 內容 作用
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
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
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
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
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強兵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
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進士科專考經義策論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三舍法,上舍生成績優秀者直接做官
評價:
積極方面:
①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節省軍費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宋軍戰斗力;
②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推動改革、擴大統治基礎;
③有利于生產發展;增強了國家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消極方面:
①變法操之過急、涉及面太廣;
②強兵效果并不明顯,與西夏作戰失敗;
③用人不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④變法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失敗原因:
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
變法后期宋神宗的動搖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勢;
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操之過急;
4、變法演變成激烈的派別斗爭。
啟示:
1、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2、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
3、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推行改革要用人得當。④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王安石變法具體一些措施的利與弊:
青苗法:
利:
①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
② 有助于農業正常生產,增加了政府收入 。
弊:
①強制農民借貸;
②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方田均稅法:
利:
①限制了地主對農民的負擔轉移;
②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政府收入 。
弊:
①沒有緩和土地兼并;
②農民失去土地現象增加。
遼夏金元諸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進一步分離;
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
3、因俗而治或兼顧不同民族的統治制度、政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本課習題】
1、宋太祖趙匡胤道“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體現他這一主張的是
A.文臣出任知州
B.實行更戍法
C.設立參知政事
D.設立轉運使
2、“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遼,一日內六招樞密院計議而中書不預聞。”這說明當時
軍事行動保密性強
B. 政府執政效率較高
C. 吏治混亂職責不明
D. 相權受到較大削弱
3、《萍洲可談》記載:“本朝貴人家選婿,于科場年,擇過省人士,不問陰陽吉兇及其家世,謂之‘榜下捉婿’”。這體現出當時的社會變化主要是
A. 經濟重心南移
B. 社會矛盾緩和
C. 科舉制度完善
D. 門第觀念淡化
4、王安石變法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變法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A. 解決藩鎮割據的基礎,以鞏固統一
B. 整頓政府官僚機構,提高行政效率
C. 消除國家邊防壓力,解決財政危機
D. 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富國強兵
5.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A. 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
B. 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
C. 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
D. 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
【本課課本問題答案】
p54思考點
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
p55學思之窗
上述言論出自變法反對派之口,或有夸大之處,但是是否也反映了變法的某些缺陷?
p57問題探究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利弊得失。
P57學習拓展
近千年來,關于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就此次變法某個方面的措施查找資料,了解其爭議所在。
【本課知識拓展】 宋代相權
相權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權提升。及以朝儀言,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并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類的轉變,說來甚可慨惜。但歷史演變,其間也不能僅歸罪于一切是黑暗勢力之作祟,或某某一二人之私心故意作造出。宋太祖在后周時,原是一個殿前都檢點,恰似一個皇帝的侍衛長。他因緣機會,一夜之間就作了皇帝,而且像他這樣黃袍加身作皇帝的,宋太祖也并不是第一個,到他已經是第四個了。幾十年中間,軍隊要誰作皇帝,誰就得做。趙匡胤昨天還是一殿前都檢點,今天是皇帝了,那是五代亂世最黑暗的表記。若把當時皇帝來比宰相,宰相卻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像樣。試看五代時,又哪幾個皇帝獲得像馮道般的客觀地位與受人尊崇呢?然而皇帝到底該是一皇帝,他是一國之元首,皇帝太不像樣了,其他一切官,會連帶不像樣。現在要撥亂返治,尊王是首先第一步。而且皇帝的體統尊嚴不如宰相,也易啟皇帝與宰相之間的猜疑。據說當時宰相是為了避嫌起見,為了表示忠誠擁戴新皇帝起見,所以過自謙抑,遜讓不坐,這樣才把政府尊嚴皇帝尊嚴漸漸提起,漸漸恢復了。就事論事,這也該有可愿。固然這也是當時大臣不知大體,又兼之以一種心理上的自卑感,才至于如此。若使在唐代,由門第傳統出頭的人來處此局面,他們決不會如此干。又像西漢初年一輩樸訥無文來自田間的人,也不會如此。那是晚唐五代進士輕薄傳下的一輩小家樣的讀書人,才如此做。但他們當時的用心,終還是可原諒的。不過事情隔久了,這事情演變之本原意義忘失了,后人便只見得皇帝之尊嚴與宰相之卑微了。
其次講到皇帝詔書,此乃政府最高命令。在唐代歸宰相中書省擬定,此種擬稿叫做熟擬,亦稱熟狀擬定。熟狀擬定是詳擬定稿的意思。中書熟擬送呈皇帝,皇帝只侵攬了在紙尾批幾句,用皇帝御印可其奏,此謂之印畫。經此手續后,便可降出奉行。此項手續,其實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算。用現代話說,皇帝在政府所下的一切最高命令有他的同意權。到宋初,宰相為避嫌,為推尊皇帝,為使皇帝的威望地位抬高,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寫一札子,這是一種意見的節要,對于某事提出幾項意見,擬成幾條辦法,送由皇帝決定,所謂“面取進止”。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見正式擬旨。所以宰相面取進止的詔文,僅是一種草案或條陳,而不再是定旨出命的定稿,這與唐代宰相之熟擬相差就很大。宋代的最高政令之最后決定權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至少皇帝就不僅有同意權,而有參加意見之權了。宰相不過是奉命行事,所以君權就重,相權就輕了。再說,政府的一切重要指示,本來也并不全要有皇帝詔敕行之的。在唐代,政事堂號令四方,其所下書曰堂帖,宋初還有此制,當時并謂堂帖勢力重于敕命。但后來便有詔禁止,中書不得下堂帖,于是改用札子指揮。其實札子也還如堂帖。后來有一地方官,不服中書處分,把原札封奏,太宗大怒,令公事須降敕處分,即用札子,亦當奏裁。這不是宋代一切政令之決定權便全歸了皇帝嗎?這一制度,到神宗時,還是廢了,仍許用札子。據此諸點,可證宋代宰相之失職。
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便聯想到像我們現代所說的中國傳統政治只是獨裁與專制。宋初有一件故事,宋太祖時,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趙普擬名,趙普擬后交給太祖,恰好這人是太祖平時最討厭的,他憤然說:“這人怎好用”,就把這名紙撕了,擲在地。趙普不做聲,把地上廢紙撿起來藏了。過一兩天,太祖又要趙普擬,趙普早把前日撿起的破紙用漿糊黏貼了攜帶身邊,即又把這紙送上。太祖詫問:“如何還是此人”,趙普答道,據某意見,暫時更無別人合適。太祖也悟了,點頭說:“既如此,便照你意見用吧!”
我們講到這一故事,還可想象趙普到底還有一些宰相大臣傳統的風度。但實際上,趙普并不是一個道地讀書人,只因宋太祖信賴他,同時也并無其他像樣人物,他才做了宰相。在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還時時告誡他,說你做了宰相,該抽空讀書,所以他才讀《論語》。后來人卻說趙普已半部《論語》治天下,大概他讀《論語》,也沒有好好仔細讀。然而趙普卻已是宋代開國一好宰相,即就前講故事便可見。這并不是趙普個人如何般杰出,這只是一個傳統的歷史習慣該如此,當如此,而趙普也如此了。那時相權雖低,我們仍該根據歷史事實,不能單憑自己想象,罵中國傳統政治全是帝王專制與獨裁。而且宋王室家訓相傳,要盡量優假士人,不許開誅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諸帝,也比較無暴虐,無專擅。宋代制度之缺點,在散,在弱,不在專與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講《宋代》節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唐山市| 泗洪县| 崇明县| 柳州市| 隆尧县| 镶黄旗| 武川县| 安图县| 平乐县| 云霄县| 屯留县| 扶风县| 湖口县| 盖州市| 科技| 高碑店市| 泸州市| 堆龙德庆县| 酒泉市| 贡嘎县| 平遥县| 安溪县| 牙克石市| 二连浩特市| 辉县市| 朝阳市| 张掖市| 汪清县| 定西市| 东宁县| 长阳| 开化县| 万源市| 永昌县| 定陶县| 郸城县| 射洪县| 竹山县| 监利县| 岳西县|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