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背記練任務單 學案(含答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背記練任務單 學案(含答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歷史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了解新石器時代主要的文化遺址
時間 代表 地域 發展表現 特點
距今約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制作彩繪陶器、主要栽培粟,典型代表為西安半坡遺址 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奠定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制作黑陶和白陶,居民有了私有財產,后期出現貧富分化
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干欄式建筑
距今約5000年以后 龍山文化 黃河下游 黑陶(“蛋殼陶”)
紅山文化 遼河上游 精美的玉器和較大規模的祭壇、 神廟(出現階級分化)
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
二、了解先秦時代的政權更迭及主要制度的內容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建立商朝??脊艑W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于鎬(hào)京(今西安)。
政治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
A.分封制:
①目的: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②分封對象:王族(同姓親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主要封國:齊、魯、燕、衛、晉、宋、吳等國。
④分封結構: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
⑤作用:
積極:a.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穩定了政局,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b.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
c.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漸形成華夏國家認同;
弊端: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分封制遭到破壞。
B.宗法制:①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②概念: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
③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④特點: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相結合(家國一體)。
⑤作用:對當時:a.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和矛盾,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b.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現實意義: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強化民族、家國認同。
三、認識早期國家的特征
1.神權色彩濃厚,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理解:商王占卜決定軍國大事)
2.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一體;(理解: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
3.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
1.(2023·新課標卷)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
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
2.有學者指出:狩獵經濟是以殺害其他生命來滿足人類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敵人的一種原始經濟。但是通過農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種文明形態。該學者意在
A.說明農業革命的意義 B.宣揚多元一體發展理念
C.強調文明產生的條件 D.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3.《呂氏春秋·當務》云: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大夫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上述現象體現出商朝
A.嫡長子繼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權弱化
C.對母系血緣的重視 D.兄終弟及思想比較深刻
4.西周時,各級領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國都為標準,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馬匹、兵車及兵員數量都要與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諸侯“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天子“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由此可知,當時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貴族政治秩序得以強化
C.中央集權政體正式確立 D.宗法制向全國各地推廣
5.1965年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的滄源巖畫,其中有關手捕猴的記錄,如圖所示。圖中兩人拉起一張網,四面圍攻,將猴子困于掛網之中。這幅巖畫可以用來說明( )
A.滄源文化的主要生產方式 B.新石器時代下的協作生產
C.佤族原始族群的生產活動 D.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沖突
6.夏商西周時期用人講究“論親不論賢,論族不論能”,春秋戰國時期卻出現了“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社會轉型的趨勢
C.宗法觀念的崩潰 D.世家大族的崛起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
1.(2023·新課標卷)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時期時代晚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引發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促使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開始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現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農業的產生意味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排除B項;漢字的產生首先是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主要表現,排除D項。故選C項。
2.有學者指出:狩獵經濟是以殺害其他生命來滿足人類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敵人的一種原始經濟。但是通過農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種文明形態。該學者意在
A.說明農業革命的意義 B.宣揚多元一體發展理念
C.強調文明產生的條件 D.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約發生于10000年前(西亞、東亞(含南亞)、中南美洲)。據本題材料“但是通過農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人類的朋友,從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種文明形態?!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時期時代的農業革命使人類的經濟從舊石器時代以采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志著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所以該學者意在說明農業革命的意義,A項正確;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排除B項;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是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排除C項;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排除D項。故選A項。
3.《呂氏春秋·當務》云: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大夫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上述現象體現出商朝
A.嫡長子繼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權弱化C.對母系血緣的重視 D.兄終弟及思想比較深刻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商朝時期的紂王有同母兄弟三人,其中商紂王為二子,長子為微子啟,但是在立王位繼承人的時候,因為生母的身份轉換問題,紂王作為嫡長子繼承了王位,說明商朝時期就已經初步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A項正確;先秦時期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材料凸顯的是父系血緣關系,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嫡長子繼承制,非兄終弟及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4.西周時,各級領主封地的都城大小以國都為標準,都有固定的比例;自天子至卿大夫,其馬匹、兵車及兵員數量都要與自身身份相匹配,卿大夫“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諸侯“戎馬四千匹,兵車千乘”,天子“戎馬四萬匹,兵車萬乘”。由此可知,當時
A.“家天下”局面初步形成 B.貴族政治秩序得以強化
C.中央集權政體正式確立 D.宗法制向全國各地推廣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據材料,西周“各級領主”依據“各自身份”確定國都大小和軍事力量,這體現了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由此可知當時貴族政治秩序得以強化,B項正確;“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經形成,排除A項;西周實行分封制,中央集權政體尚未建立起來,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血緣親疏與嫡庶對貴族繼承關系的影響,材料與宗法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5.1965年在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的滄源巖畫,其中有關手捕猴的記錄,如圖所示。圖中兩人拉起一張網,四面圍攻,將猴子困于掛網之中。這幅巖畫可以用來說明( )
A.滄源文化的主要生產方式 B.新石器時代下的協作生產
C.佤族原始族群的生產活動 D.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沖突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距今約1萬年中國。據題干時間可知,滄源巖畫處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據材料“圖中兩人拉起一張網,四面圍攻,將猴子困于掛網之中”可知,當時人們在狩獵中采用協作方式,B項正確;據材料無法推知這種協作的生產方式是當時滄源文化的主要生產方式,排除A項;巖畫雖然發現于滄源佤族自治縣,但是巖畫內容不一定反映的是佤族原始族群,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古人狩獵協作的場景,無法說明人與自然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
6.夏商西周時期用人講究“論親不論賢,論族不論能”,春秋戰國時期卻出現了“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的局面。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的加強 B.社會轉型的趨勢C.宗法觀念的崩潰 D.世家大族的崛起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項類單項選擇題。據題干“反映出”,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題干夏商西周時期用人講究“論親不論賢,論族不論能”可知,夏商西周時期用人以血緣為主要依據;據題干春秋戰國時期卻出現了“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天下的英雄俊杰出自平民百姓之中”的局面;結合所學可知,用人由講究“出身、血緣”到唯才是舉,這一變化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潮流,B項正確;先秦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用人標準的變化,反映不出宗法觀念的崩潰,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世家大族的崛起與材料“只在布衣中”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B項。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四、了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1.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等五國國君先后建立了霸權。
2.戰國七雄: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
五、理解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
1.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周邊民族先進,自稱為“華夏”。
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2.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六、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1.背景: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發展需要: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目的),紛紛變法改革。
2.主要內容:
類別 措施 作用
經濟 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國富)②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土地私有制(“廢井田,開阡陌”);③統一度量衡。 農業發展 增強國力
政治 ①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 ③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鞏固政權 提高效率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兵強) 提高軍隊戰斗力
3.影響: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七、了解儒、道、墨、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
1.孔子:(1)政治:①“仁”:意為關愛他人,統治者應順應民心,愛惜民力。
②“德”:“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③“禮”:提出“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但也承認政治改良。
(2)教育:他以“有教無類”的思想開辦私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2.老子:(1)樸素的唯物論: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2)樸素的辯證法:揭示出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
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3)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3.百家爭鳴:(1)儒家:①孟子:a.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 b.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
(2)道家:莊子:崇尚清靜無為、逍遙自由。
(3)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4)墨家:墨子主張節儉、“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5)法家:韓非子:①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②主張變法革新。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八、理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1.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3.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7.春秋戰國時期,賞賜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晉平公時大夫趙孟以絳縣人筑杞城有功“與之田”;魏國名將吳起為西河郡守,懸賞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等。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
A.諸侯國君權力不斷加強 B.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襲
C.商品貨幣經濟普遍發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確立
8.(2023·全國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鬃哟伺e目的是( )
A.實錄歷史事實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
9.下圖為戰國時期為貨幣分布圖,該圖反映的現象
A.源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 B.奠定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
C.屬于諸侯分裂割據的產物 D.阻斷了商品和貨物的流通
10.(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1.晉景公十二年(前588),“晉作六軍”。對此,楊伯俊注曰:“晉原有三軍,此時增置新中上、下三軍,共六軍。三軍原各有將佐,計六卿,今增置新三軍,亦各有將佐,增六人為卿”。新增的六人是: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雅、趙旃。其中多為趙氏、韓氏?!皶x作六軍”可用于說明,晉國當時
A.世卿世祿趨于解體B.晉卿勢力不斷膨脹C.宗法體系逐漸強化 D.軍事實力空前強大
12.(2023·全國乙卷)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
13.春秋時代齊國的青銅器皿,在山東出土不少,大致可見的趨勢是,齊器中的禮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對地的日益增多;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也越來越多姿多彩。這一趨勢反映
A.青銅鑄造技術逐漸成熟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戰C.貴族等級秩序遭受沖擊 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強
14.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將大家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由官府析分登記。這一變化說明
A.分封制度不斷強化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倫理道德日益敗壞 D.社會轉型趨勢明顯
15.如表為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對于禮與法關系的論述。這反映出
論述 出處
隆禮重法,則國有常 《荀子·君道》
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荀子·強國》
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荀子·勸學》
A.調和思想界的爭論B.尋求合理的治國途徑C.糅合儒法兩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會地位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7.【答案】B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說明”可知中,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分封制下,周天子給諸侯授土授民,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或者將領賞賜臣子、士卒土地的情況普遍存在,這種封賞顯然是周代授民授土分封制的沿襲,B項正確;材料中的吳起不屬于諸侯,排除A項;C項錯在“普遍”,排除C項;通過材料無法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進程,排除D項。故選B項。
8.【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是禮治社會,禮儀是一個國家或者個人最高的行為準則,楚國國君自立為王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當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禮儀”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肯定??鬃泳幾洞呵铩肥菫榱嗣鞔_等級制度上下尊卑關系,以穩定社會,達到社會和諧,如果孔子承認了楚國國君為王的實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違背了自己遵從的“禮”。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時一直稱楚國國王為楚子、楚人,綜上可知孔子此舉目的是維護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是中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孔子此舉目的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排除A項;孔子編撰《春秋》堅持稱楚王為“楚子”,無法達到提升周王權威的效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將各諸侯國的文化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強調文化差異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9.【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是我國大動蕩、大分裂時期,這時期諸侯爭霸,列國均各自為政,經濟也自成體系,所以各國自行鑄造貨幣,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幣制和多幣型長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因此材料所述貨幣分布情況是諸侯分裂割據的產物,C項正確;材料所述不同貨幣是戰國時期諸侯分裂割據的產物,而不是源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排除A項;在中國古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貨幣形式也不斷發展,而題干所述戰國時期不同形式的貨幣不能奠定我國貨幣的主要形式,排除B項;材料所述戰國時期不同形式的貨幣不利于商品和貨物的流通,但不能表述為“阻斷了”,排除D項。故選C項。
10.【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體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惡》,意為對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禮,用禮儀規范對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禮儀教化的同時制定法律,對于違反禮儀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來禁止人們犯罪。使天下人能夠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張禮法并用思想,治國理政要“隆禮”“重罰”,要求統治者要抓住這一根本問題,“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以此達到天下有序、社會穩定的目的,所以A項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A項正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離婁上》,意為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以仁政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B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孔子《論語·為政》,意為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C項;“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意為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材料表明晉國新增了三軍,而這新增三軍的將佐六人多為趙氏和韓氏,而趙氏和韓氏是當時晉國的卿大夫,可知晉卿勢力不斷膨脹,B項正確;春秋時期選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祿制,不能說晉國時世卿世祿趨于解體,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晉國新增了三軍,而這新增三軍的將佐六人多為趙氏和韓氏,不是晉諸侯王的姓氏,不能體現宗法體系逐漸強化,排除C項;材料只是體現了晉國新增了三軍,但不能說明軍事實力空前強大,排除D項。故選B項。
12.【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小農生產生活的景象,這一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能夠提出這一觀點是因為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使小農生產取代了井田制下集體生產,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觀點,排除A項;這一時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商食官不斷崩潰,私營工商業不斷發展,商業活動較之前而言是發展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3.【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山東出土的春秋青銅器,禮器減少,日用品增多,器形與紋飾越來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禮樂制度瓦解,貴族等級秩序遭受沖擊,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等級特權的沒落,并非青銅鑄造技術的成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與儒家思想對立的觀點和主張,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禮樂淡化,并非山東地區文化色彩增強,排除D項。故選C項。
14.【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由材料中“春秋各國,宗室貴族相互傾軋,勝者對待失敗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其中“分其室”沖擊了宗族血緣關系;到了戰國時期,“商鞅將大家族分為小家庭,一‘室’變多‘戶’”,進一步地弱化宗族血緣關系,“由官府析分登記”則體現了國家權力的增強,由此可見,這一變化推動了族權的弱化、君權的加強,體現社會轉型的趨勢,D項正確。據所學,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分封制逐漸瓦解,排除A項;據所學,禮樂制度是貴族的生活準則,材料與之無關,排除B項;據所學,倫理道德即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材料與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5.【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強調只有通過禮法結合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他實際上是在尋求合理的治國途徑,B項正確;荀子是在尋找治國途徑,并不是為了調和思想界的爭論,排除A項;雖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兩家的內容,但并不是在糅合兩家思想,更不是為了削弱法家的社會地位,排除CD項。故選B項。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九、了解秦的統一
1.歷史條件:(1)客觀條件:①民心: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②經濟:各地域經濟發展要求政治統一。
(2)主觀條件:【地、人、法、思、策】
①地理:秦國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②個人: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清明。
③變法:商鞅變法后,獎勵耕戰,秦國日益強盛。
④思想:尊奉法家思想,利于統一。
⑤策略:遠交近攻,策略得當。
2.統一的過程【與地圖配套掌握】
(1)統一全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國相繼滅掉韓、趙、魏、楚、燕、齊等東方六國(注意先后順序),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2)開疆拓土:①北方: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②南方:a.開鑿靈渠,征服南方越族地區,設置郡縣;
b.加強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鞏固中央集權+鞏固統一)
A.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制度層面: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1)皇帝制度:皇權至上、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特點)。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②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3)地方制度:郡縣制 ①時間: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在全國推廣。
②實行:在地方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
郡縣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得世襲。(最大特點)
③作用:a.郡縣制的實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
b.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B.鞏固統一的措施:(1)經濟: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
(2)文化: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后來隸書在民間流行。
(3)交通:統一車軌,修馳道、直道。
(4)法律:頒行法律,輕罪重刑。
(5)政治:遷徙六國貴族豪強,打壓地方割據勢力。
(6)基層管理:編制戶籍,整頓社會風俗。
4.秦統一的歷史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初步奠定祖國疆域;
(3)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強化了華夏認同觀念;
(4)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歷代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6.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始皇帝并吞六國之后,進而廢置各國的王室和封建貴族,并由秦國的官僚處理政事,這項激烈的措施使得這些犧牲者感到難以忍受之苦,這些強硬作風使他們因敏銳地感受到失去獨立而更加難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統治者的殘暴是主因
C.源于統治疆域擴大 D.由治理舉措過激而致
17.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所反映的秦律中,有一條律令規定:隸臣之妾與其子分家后,謊稱其子不是隸臣,那么,這女子將受到“完”刑的處罰。這表明秦朝
A.嚴格維護社會等級 B.強化家國同構觀念
C.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D.重視規范官員行為
18.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統治期間,秦始皇采取了許多先進的決策,開創了許多具體的制度,這些決策和制度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項中,由秦朝開創的具體制度是
A.郡縣制度 B.官僚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
19.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經多次、反復而艱苦的戰斗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這一勝利使秦朝
A.消除了邊疆威脅 B.擴大了統治范圍 C.完善了地方治理 D.穩固了統治基礎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6.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始皇帝并吞六國之后,進而廢置各國的王室和封建貴族,并由秦國的官僚處理政事,這項激烈的措施使得這些犧牲者感到難以忍受之苦,這些強硬作風使他們因敏銳地感受到失去獨立而更加難以忍受。”由此可知,秦二世而亡
A.在于凝聚力的缺失 B.統治者的殘暴是主因
C.源于統治疆域擴大 D.由治理舉措過激而致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借助材料中“廢置各國的王室和封建貴族”“感到難以忍受之苦”,可知秦滅六國后的措施并沒有使原六國貴族對新王朝產生認同感,因而學者認為秦二世而亡與凝聚力的缺失有關,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據所學可知,秦朝滅亡的主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統治者的殘暴,材料也不能體現統治者的殘暴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因,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推知秦朝二世而亡是因為統治疆域擴大,排除C項;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秦二世而亡是因為治理舉措過激而致,材料主要體現了秦二世而亡是因為凝聚力的缺失,排除D項。故選A項。
17.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所反映的秦律中,有一條律令規定:隸臣之妾與其子分家后,謊稱其子不是隸臣,那么,這女子將受到“完”刑的處罰。這表明秦朝
A.嚴格維護社會等級 B.強化家國同構觀念
C.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D.重視規范官員行為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隸臣之妾與其子分家后,謊稱其子不是隸臣,那么,這女子將受到‘完’刑的處罰”可知,秦朝法律對社會等級進行了嚴格規定,說明秦朝嚴格維護社會等級,A項正確。材料只提到秦朝對社會等級的嚴格規定,無法說明家國同構觀念強化,排除B項;材料只提到秦律中對稱呼的規定,與私有財產無關,排除C項;隸臣之妾不是政府官員,排除D項。故選A項。
18.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統治期間,秦始皇采取了許多先進的決策,開創了許多具體的制度,這些決策和制度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下列項中,由秦朝開創的具體制度是
A.郡縣制度 B.官僚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統治期間,秦始皇采取了許多先進的決策,開創了許多具體的制度,這些決策和制度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笨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最早確立了皇帝制度,通過多種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皇帝對國家事務擁有至高無上的決定權,C項正確;郡縣制度,在戰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排除A項;官僚制度是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系,是一種多樣化的,非具體的一種制度,排除B項;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在秦御史監郡和漢初丞相史出刺基礎上的獨創,排除D項。故選C項。
19.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經多次、反復而艱苦的戰斗取得軍事上的勝利。這一勝利使秦朝
A.消除了邊疆威脅 B.擴大了統治范圍 C.完善了地方治理 D.穩固了統治基礎
【答案】B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范圍為秦代中國。秦始皇派遣屠睢收復百越地區,這擴大了秦朝的統治范圍,B項正確;A項表述絕對,當時仍然存在邊疆威脅,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疆域的開拓,而非地方治理,排除C項;征服百越并不能穩定統治基礎,兩者并不存在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十、了解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1.文景之治:(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
(2)政策: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刑罰,提倡節儉。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
2.光武中興: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其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社會經濟恢復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十一、了解漢初郡國并行制與七國之亂
1.漢承秦制:西漢初年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體制
(簡稱“郡國并行制”)。
2.七國之亂: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削藩),引發七國之亂。
十二、理解漢武帝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
1.政治:(1)措施:①中央:設中外朝制:設立中朝(內朝)作為決策機構,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②地方:a.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b.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進行監察。
c.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擊不法行為。
③選官: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官吏選拔制度。
(2)作用: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
2.經濟:(1)措施:①改革幣制,統一鑄造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②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③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④算緡(mín)、告緡:抑制工商業者,向其征收財產稅。
(2)作用:加強了中央對社會經濟的控制,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3.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1)舉措:①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②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
(2)作用: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軍事:開拓疆域
(1)北方:①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
②在河西走廊設立河西四郡。
③開辟絲綢之路(經濟):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
意義:a.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b.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極大的促進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
④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非漢武帝時期)
(2)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控制。
5.影響:經過漢武帝的經營,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十三、了解兩漢的文化
1.史學:①《史記》:a.作者:西漢司馬遷; b.體裁:紀傳體通史(首創);
c.內容:記載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
d.特點:兼具史學、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
②《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內容以西漢一朝歷史為主。
2.文學:漢賦、樂府詩
3.科技:①醫學:成書于戰國至西漢之間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②藥物學: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③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④造紙術:a.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造紙的基本方法(質地粗糙,使用不便);
b.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促進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0.漢代的制度構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統”“君統”不分,也不同秦代滅絕“親親”的做法,而是政府試圖在承認宗族是社會基本組織結構的基礎上,突破血緣關系,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這表明,漢代
A.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強化
C.儒學理論體系政治化 D.社會道德風氣改善
21.下圖是山東泰安出土的漢代畫像石《農人除草圖》(摹本)。畫像石中所刻畫的禾稼,像是在茁壯成長的高粱苗。鋤頭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鑊狀。這種器身較窄的板狀鋤,在耘鋤稠密的株垅時,不易碰傷禾苗。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
A.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 B.政府重視糧食的生產
C.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22.漢朝所稱“西域”,原來主要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漢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逐漸擴大,今中亞及以西地區皆稱“西域”。這反映了
A.西漢王朝的開疆拓土 B.和親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D.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兩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20.漢代的制度構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統”“君統”不分,也不同秦代滅絕“親親”的做法,而是政府試圖在承認宗族是社會基本組織結構的基礎上,突破血緣關系,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這表明,漢代
A.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強化
C.儒學理論體系政治化 D.社會道德風氣改善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由材料可知,漢代政府將原先只適用于血緣關系的孝推至沒有血緣關系的親子之情,這進一步完善了社會尊卑秩序,B項正確;根據材料“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可知,材料所述君臣、君民、官民之間本無血緣關系,因此也不能得出宗族勢力發展壯大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中未能體現儒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而只是體現了漢代尊卑秩序的強化,排除C項;將君臣、君民、官民之間的關系描述成父子關系并不能改善社會道德風氣,排除D項。故選B項。
21.下圖是山東泰安出土的漢代畫像石《農人除草圖》(摹本)。畫像石中所刻畫的禾稼,像是在茁壯成長的高粱苗。鋤頭上肩稍窄有登,下部呈板鑊狀。這種器身較窄的板狀鋤,在耘鋤稠密的株垅時,不易碰傷禾苗。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
A.農業生產環境的改善 B.政府重視糧食的生產
C.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推斷題,準確的時空是:漢代(中國)。材料所示為出土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石上,禾苗繁茂,農夫正在田間進行耕除草,結合題干材料中對鋤頭信息的描述,可以說明當時注重精耕細作,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農業生產環境,排除A項;畫像石只是反映農民耕作的信息,并不能說明政府重視糧食生產,排除B項;當時農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畫像石中沒有反映,排除C項。故選D項。
22.漢朝所稱“西域”,原來主要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漢中期以后,“西域”的概念逐漸擴大,今中亞及以西地區皆稱“西域”。這反映了
A.西漢王朝的開疆拓土 B.和親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D.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西域”的概念逐漸擴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開疆拓土、國威遠揚,北擊匈奴,南平嶺南,西擴西域,東拓遼東,可知西域概念的擴大主要是西漢時期版圖的延伸,A項正確;“西域”的概念逐漸擴大”可得出,漢中期,對西域的地區取得擴張,與“和親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無關”排除BD項;由今中亞及以西地區皆稱“西域”可知,這些區域并不是西漢王朝的領土,故未能體現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排除C項。故選A項。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十四、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十五、了解江南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1)社會環境:從西晉末年起,北方戰亂頻繁,江南相對安定,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流亡南下;(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2)勞動力和技術: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充足了勞動力資源;
(3)自然環境: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4)統治者: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5)勞動人民: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
2.影響:①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創造了條件;
②促進了民族交融。
十六、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義
1.措施:(1)遷都: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2)實行漢化政策:改籍貫、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定門第,通婚姻;
(3)頒布均田令,均田制與租調制相互配合。
2.意義:(1)推動了北方民族交融,緩解了民族矛盾;
(2)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3)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與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三國兩晉的民族融合
1.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逐漸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樂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漸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的副食。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權強化 B.民族交融加強
C.江南經濟開發 D.政權更迭頻繁
2.北燕后裔馮寶任南梁商涼郡(嶺南南越地區)太守,娶當地俚人冼氏女為妻。他在當地辦理詞訟,教民耕織,開設士林學館,吸納俚人子弟入學讀書。這些舉措
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維護了嶺南地區的安定
C.推動當地農耕文明發展 D.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3.大部分由內遷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這反映了
A.民族差異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發展
C.民族習俗的趨同 D.民族布局的改變
4.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備某種“宇宙秩序”的復雜象征意義。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A.顯示高超建筑技術水平 B.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
C.炫耀北魏經濟繁榮富庶 D.滿足統治階級生活需要
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為鞏固政權大力推行改革,采取遷都、易漢服、說漢語、改漢姓、定高門、結漢親等措施。該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視色彩依然濃厚 B.北方民族交融趨勢的加強
C.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 D.人們的門第觀念不斷淡化
三國兩晉的民族融合
1.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逐漸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歌舞、器樂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漸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的副食。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權強化 B.民族交融加強 C.江南經濟開發 D.政權更迭頻繁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逐漸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食品,逐漸成為北方漢人廣泛流行的副食。”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逐漸接受并學習漢文化,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也對漢人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主要受益于民族交融的增強,B項正確;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分裂動亂狀態,中央集權有所弱化,排除A項;魏晉時期,北方戰亂不斷,大量北民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及發展,與題意無關,排除C項;“政權更迭頻繁”屬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北燕后裔馮寶任南梁商涼郡(嶺南南越地區)太守,娶當地俚人冼氏女為妻。他在當地辦理詞訟,教民耕織,開設士林學館,吸納俚人子弟入學讀書。這些舉措
A.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維護了嶺南地區的安定
C.推動當地農耕文明發展 D.促進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南梁商涼郡。根據材料“他在當地辦理詞訟,教民耕織,開設士林學館,吸納俚人子弟入學讀書?!笨芍?,馮寶在南越地區推行中原地區先進的耕織技術,設立學校,吸納俚人子弟入學讀書,這些措施有助于促進當地農耕文明的發展,C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嶺南地區社會安定的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無法得出各民族共同繁榮的信息,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3.大部分由內遷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六國”,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這反映了
A.民族差異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發展 C.民族習俗的趨同 D.民族布局的改變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根據“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可知這反映了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政權的政治制度,是民族交融發展的表現,B項正確;這一時期的民族差異并沒有消失,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少數民族政權學習漢族政權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民族習俗趨同,排除C項;根據“內遷的少數民族”可知這是的民族布局已經發生改變,排除D項。故選B項。
4.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筑,其建筑形制具備某種“宇宙秩序”的復雜象征意義。北魏孝文帝曾模仿漢制在平城南郊“起明堂”。北魏遷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陽明堂。北魏修建明堂旨在
A.顯示高超建筑技術水平 B.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
C.炫耀北魏經濟繁榮富庶 D.滿足統治階級生活需要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禮制建筑,北魏孝文帝模仿漢制修建明堂,其目的在于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B項正確;材料強調北魏修建明堂的主要目的是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未體現建筑技術水平,排除A項;北魏修建明堂旨在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不能體現炫耀北魏經濟繁榮富庶,排除C項;北魏修建明堂旨在彰顯北魏政權的正統性,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
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為鞏固政權大力推行改革,采取遷都、易漢服、說漢語、改漢姓、定高門、結漢親等措施。該材料反映出
A.民族歧視色彩依然濃厚 B.北方民族交融趨勢的加強
C.籠絡扶植漢族地主官僚 D.人們的門第觀念不斷淡化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魏(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為鞏固政權,采取一系列漢化改革,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強,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漢化的措施,推動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與“民族歧視”不符,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鞏固政權,材料沒有涉及到對漢族地主官僚的扶植,排除C項;根據材料中的“定高門”結合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注重門第,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十七、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和影響
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意義:(1)政治—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
(2)經濟—a.有利于促進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b.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
3.消極影響: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十八、了解唐朝民族關系
1.唐朝前期的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結合P37地圖背誦】
(1)突厥:①東突厥:唐太宗時期,滅東突厥政權,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
②西突厥:唐高宗時期,滅西突厥政權。
③治理:唐太宗時設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時設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2)吐蕃(非唐疆):①和親:7世紀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蕃(bō)和親,促進漢藏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②會盟: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停止紛爭。
(3)東北靺鞨族:唐玄宗時期冊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ね酢?br/>2.影響:(1)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融;
(2)有利于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
(3)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十九、了解唐朝安史之亂
1.原因:(1)軍事: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
(2)政治: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趨于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2.過程: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歷時八年被唐平定。
3.影響:(1)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削弱中央集權;邊防空虛。從此,唐朝由盛轉衰。
(2)對社會經濟尤其是北方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大量北民南遷,促進江南地區進一步開發。
(3)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6.(2023·新課標卷)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史料內容 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李元諒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 貞元五年(789) 《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 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7.隋朝時期,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方銷售。這說明大運河有利于
A.經濟作物普及 B.海外貿易發展
C.農業結構優化 D.南北經濟交流
8.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玄宗自初即位,勵精政事,常自選太守、縣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縣,民獲安樂:二十年問,號稱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边@一現象表明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
C.唐玄宗試圖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現得益于君主開明
9.史書記載,唐代揚州以紡織、皮革、造船等著稱;成都以紡織、造紙、制鹽等為重心;河北則有絲織品貢數為全國第一的定州和作為名瓷產地的邢州等;山東則有盛產絲織品的青州、造船業興盛的登州等。這表明唐代
A.工商業市鎮經濟繁榮 B.手工業生產分工明確
C.城市手工業蓬勃發展 D.經濟重心呈南移趨勢
10.劉喆在《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制的變化及特點》中認為,五代時期的藩鎮與唐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特點。如節度使不允許在固定藩鎮任職;組織系統和政治功能的嚴重紊亂;中央干預藩鎮幕府僚佐的建設;郡地位上升,對藩鎮的隸屬關系削弱等,這些新變化表明
A.藩鎮問題得以解決 B.基層治理日益細化
C.蘊含著集權的趨勢 D.藩鎮經濟得到恢復
11.“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些詩句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察舉制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6.(2023·新課標卷)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史料內容 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李元諒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 貞元五年(789) 《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 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諒原為安息人,后被唐朝統治者賜李姓,《舊唐書》屬于官修正史,側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記事比較詳細,材料中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內容屬于歷史敘述,相對客觀,A項正確;《李元諒頌碑》中并無關于李元諒姓名由來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證實”錯誤,排除B項;《李元諒墓志》為793年李元諒去世之后所立,屬于唐朝后期,而《舊唐書》成書于五代,晚于《李元諒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舊唐書》記載,排除C項;“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7.隋朝時期,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方銷售。這說明大運河有利于
A.經濟作物普及 B.海外貿易發展C.農業結構優化 D.南北經濟交流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時期(中國)。根據“通過大運河,南方地區所產橘子被運往北方,北方所產的梨送到南方銷售”可知,大運河促進了南北方之間橘子和梨的運輸與貿易,說明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經濟交流,D項正確;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無法體現經濟作物種植是否普及,排除A項;大運河促進國內商品貿易發展,并非海外貿易,排除B項;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無法體現農業結構優化,排除C項。故選D項。
8.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玄宗自初即位,勵精政事,常自選太守、縣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縣,民獲安樂:二十年問,號稱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边@一現象表明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較為完整的法律體系
C.唐玄宗試圖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現得益于君主開明
【答案】A
【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表明”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唐玄宗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玄宗統治時期,重視基層官員的選拔,最終民獲安樂,這說明當時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項正確;通過材料信息無法看出唐代法律體系是否完善,排除B項;唐玄宗時期尚未出現藩鎮割據局面,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項。故選A項。
9.史書記載,唐代揚州以紡織、皮革、造船等著稱;成都以紡織、造紙、制鹽等為重心;河北則有絲織品貢數為全國第一的定州和作為名瓷產地的邢州等;山東則有盛產絲織品的青州、造船業興盛的登州等。這表明唐代
A.工商業市鎮經濟繁榮 B.手工業生產分工明確
C.城市手工業蓬勃發展 D.經濟重心呈南移趨勢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代出現了揚州、成都、定州、邢州、青州、登州等一大批手工業城市,說明唐代城市手工業蓬勃發展,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商業,而且工商業市鎮經濟繁榮是在明清時期,排除A項;材料中的手工業不是一個行業,行業之間不存在分工明確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中既涉及南方,也涉及河北、山東等北方的一些城市,而且材料沒有比較南北方的經濟發展程度,不能得出“經濟重心呈南移趨勢”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0.劉喆在《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制的變化及特點》中認為,五代時期的藩鎮與唐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特點。如節度使不允許在固定藩鎮任職;組織系統和政治功能的嚴重紊亂;中央干預藩鎮幕府僚佐的建設;郡地位上升,對藩鎮的隸屬關系削弱等,這些新變化表明( )
A.藩鎮問題得以解決 B.基層治理日益細化C.蘊含著集權的趨勢 D.藩鎮經濟得到恢復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如節度使不允許在固定藩鎮任職;組織系統和政治功能的嚴重紊亂;中央干預藩鎮幕府僚佐的建設;郡地位上升,對藩鎮的隸屬關系削弱等。”可知,五代十國時期,中央加強對藩鎮的干預,減少了地方進一步分裂的因素,五代十國時期蘊含著統一的因素和集權的趨勢,C項正確;五代十國時期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藩鎮問題得以解決”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A項;材料與基層治理日益細化無關,排除B項;五代十國時期,由于戰爭和統治階級的爭權殺戮,此時藩鎮經濟并未得到恢復,排除D項。故選C項。
11.“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些詩句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察舉制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金榜”、“長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首詩都是唐朝的詩歌,描寫了當時的科舉制度,C項正確;宗法制是周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項;郡縣制是秦朝以來的地方制度,排除B項;察舉制是漢朝的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二十、了解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
1.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
(1)背景:①東漢末年,政治與社會秩序動蕩,察舉制遭到破壞。
②豪強大族控制了地方選官,嚴重干擾人才選拔。
(2)確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3)內容: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按等級高低授予官職。
(4)標準:由重視家世、道德、才能(曹魏)演變為主要重視家世/門第(西晉)
(5)影響:①積極:a.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
b.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初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②消極:后來門閥士族壟斷用人權,只依據家世選官,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2.科舉制:
(1)背景: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需要。
(2)創立(隋):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正式確立)
(3)選官標準:考試成績/才能
(4)評價:積極:①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②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系起來,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③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④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⑤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的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
消極:明清時期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消極作用。
二十一、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
1.確立: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朝進行了完善,設立了政事堂,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2.內容:(1)中書省:決策機構,草擬皇帝詔令;
(2)門下省:審核機構,審議封駁朝廷政令;
(3)尚書?。簣绦袡C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具體政務。
(4)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是宰相們集體議政的地方。
3.作用:(1)三省六部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2)相權一分為三,彼此制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3)集體議政提高決策科學性,減少決策失誤;
(4)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深遠影響。
二十二、了解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
唐初的租庸調制:
(1)內容:①繼承租調制,將征稅對象定位21歲至59歲的成年男子;
②以庸代役: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交納一定數額的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
2.唐中期的兩稅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買賣和兼并嚴重,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減少。
(2)提出: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
(3)內容: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4)影響:積極: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局限:③兩稅法在執行過程中并沒有減輕農民的負擔,也沒有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13.三省之名在魏晉時就已經出現。尚書省,自曹魏時始設,“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中書省,曹魏時為分尚書省之權而設,權力益重;門下省,西晉時始設,為分中書省之權而設,有“宰相便坐”之稱。南朝時,中央權力又多集中在中書省下的中書通事舍人一個小官手中。三省的發展歷程反映了
A.中樞機制發生混亂 B.三省體制最終確立
C.專制集權日益加強 D.門閥士族壟斷朝政
14.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均田制基本上沿襲了前代尤其隋代的格式,但在具體上的變化相當明顯。對授田的限額與授田對象做了調整,尤其是對均田制下土地買賣做了嚴格的限制。如買主的土地占有量不得超過制度規定的應受田數額,買賣土地的交易活動中只能在制度所允許的土地占有量之內進行,而且必須向官府申牒立案。這些規定
A.體現了政府力圖控制土地占有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狀況
C.是兩稅法順利實施的經濟基礎 D.加重了民眾的經濟負擔
15.下表所示為中唐時期宰相中科舉出身者所占的比例。這說明當時的科舉制
時期 宰相總數(人) 進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時期 14 57.1
唐文宗時期 24 75
唐懿宗時期 21 81
A.提高了官員道德修養 B.有利于改變政治風貌
C.人為干預的幾率增加 D.變更了人才選拔標準
16.科舉制度“是對門閥制度的一種否定,是對文官政治的強化,是傳統中國將帝制政權向中下層知識分子開放的重要方式”。這說明,科舉制
A.消除了門閥政治殘余 B.弱化了皇權專制統治
C.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 D.強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13.三省之名在魏晉時就已經出現。尚書省,自曹魏時始設,“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中書省,曹魏時為分尚書省之權而設,權力益重;門下省,西晉時始設,為分中書省之權而設,有“宰相便坐”之稱。南朝時,中央權力又多集中在中書省下的中書通事舍人一個小官手中。三省的發展歷程反映了
A.中樞機制發生混亂
B.三省體制最終確立
C.專制集權日益加強
D.門閥士族壟斷朝政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書省,曹魏時為分尚書省之權而設,權力益重;門下省,西晉時始設,為分中書省之權而設,有‘宰相便坐’之稱?!?“南朝時,中央權力又多集中在中書省下的中書通事舍人一個小官手中。”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省制度,是封建王朝一個完整嚴密的官僚體系,三省的出現,使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權利被分散開來,使得皇權進一步加強,專制集權日益加強,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信息是三省制下,通過分權強化君主專制,并未體現中樞機制發生混亂,排除A項;材料圍繞三省制演變的歷程展開,隋文帝時,三省六部制度正式確立,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門閥士族壟斷朝政,排除D項。故選C項。
14.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均田制基本上沿襲了前代尤其隋代的格式,但在具體上的變化相當明顯。對授田的限額與授田對象做了調整,尤其是對均田制下土地買賣做了嚴格的限制。如買主的土地占有量不得超過制度規定的應受田數額,買賣土地的交易活動中只能在制度所允許的土地占有量之內進行,而且必須向官府申牒立案。這些規定
A.體現了政府力圖控制土地占有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狀況
C.是兩稅法順利實施的經濟基礎
D.加重了民眾的經濟負擔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唐代均田制的具體規定作出了一些調整,調整了授田的限額和對象,嚴格限制均田制下的土地買賣,如限制買主的土地占有量、買賣土地的數量,且須向官府備案等,這些限制與要求體現了政府對土地的控制,試圖把控民眾的土地占有量,A項正確。這些規定體現了政府希望遏制土地兼并的目標與追求,但看不出實際效果,排除B項;兩稅法的實施,與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制的瓦解相關,排除C項;這些規定體現了政府對百姓的體恤,試圖限制土地兼并,維護小農生產,并沒有加重民眾的經濟負擔,排除D項。故選A項。
15.下表所示為中唐時期宰相中科舉出身者所占的比例。這說明當時的科舉制
時期 宰相總數(人) 進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時期 14 57.1
唐文宗時期 24 75
唐懿宗時期 21 81
A.提高了官員道德修養 B.有利于改變政治風貌
C.人為干預的幾率增加 D.變更了人才選拔標準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唐時期(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唐代宰相中科舉出身的所占比例越來越高,這說明唐代科舉制對唐朝的政治產生了影響,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對政治風貌的影響,與官員的修養和選拔標準無關,排除AD項;材料無法體現科舉制的人為干預幾率,排除C項。故選B項。
16.科舉制度“是對門閥制度的一種否定,是對文官政治的強化,是傳統中國將帝制政權向中下層知識分子開放的重要方式”。這說明,科舉制
A.消除了門閥政治殘余 B.弱化了皇權專制統治
C.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 D.強化了崇文抑武政策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是傳統中國將帝制政權向中下層知識分子開放的重要方式”可知,科舉制將帝制政權向中下層知識分子開放,這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科舉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強化了皇權,排除B項;崇文抑武政策是宋朝時期實行的,材料內容體現的是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而不是強化崇文抑武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二十三、兩漢至隋唐儒、佛、道的發展及特點
1.發展概況
時期 儒學 道教 佛教
兩漢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呈現繁榮之勢 東漢末年,道教興起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 東漢明帝重視佛教,于洛陽修建白馬寺
魏晉 南北朝 儒學仍是主流統治思想,開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發展 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中國本土化
隋朝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但是佛教和道教發展,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唐中期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其中道教最受尊崇 武則天時,佛教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2.發展特點:①思想多元化;
②三教合流的歷史趨勢;
③儒家思想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占據主流地位。
二十四、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局勢)
(2)經濟繁榮,文化、科技領先世界;(自身優勢)
(3)交通發展,海路絲綢之路繁榮;(交通、商業)
(4)政策開放,兼收并蓄(包容性);(政策)
(5)航海、造船技術發達;(技術)
(6)使臣、商人、僧侶、留學生等共同推動;(關鍵人物)
2.意義:(1)對世界: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
(2)對中國:①傳播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文明世界影響力;
②加強中國對世界了解,豐富中華文明內涵。
隋唐文化
17.(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18.新羅仿唐設醫學博士講授中國醫書《本草》、《針經》,設算學博士教授綴術、九章等;日本法隆寺傳法堂是按唐式結構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大衍歷立成》、《大衍歷經》等,對日本歷法改革起重要影響。以上材料說明
A.東亞各國文化獨立發展 B.唐朝文化輻射周邊國家
C.唐朝吸收周邊國家文化 D.唐朝文學已發展到頂峰
19.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執政時期曾經大規模地進行毀滅佛法的活動,史稱“三武滅佛”。這一做法
A.推動了“三教合歸儒” B.促進了中西文化融合
C.消除了域外文化影響 D.抑制了佛教文化傳播
20.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21.如表是魏晉至唐宋時期有關佛教的論述記載,這些反映了
記述 出處
“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芸拙葮O弊,佛教明其本耳。” 東晉孫綽《喻道論》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唐代高僧慧能《疑問品第三》
“孝也極焉……以佛廣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禪師《孝論》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傾向明顯 B.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傾向不斷增強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趨勢加強
隋唐文化
17.(2023·全國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歌唱和主要體現的是文人之間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而詩人之間這種詩歌唱和基本以江南為主題,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A項正確;唐朝時期坊市制度沒有崩潰,排除B項;山水田園詩興起于魏晉時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安史之亂,排除D項。故選A項。
18.新羅仿唐設醫學博士講授中國醫書《本草》、《針經》,設算學博士教授綴術、九章等;日本法隆寺傳法堂是按唐式結構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大衍歷立成》、《大衍歷經》等,對日本歷法改革起重要影響。以上材料說明
A.東亞各國文化獨立發展 B.唐朝文化輻射周邊國家
C.唐朝吸收周邊國家文化 D.唐朝文學已發展到頂峰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新羅仿唐設醫學博士講授中國醫書《本草》、《針經》,設算學博士教授綴術、九章等;日本法隆寺傳法堂是按唐式結構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大衍歷立成》、《大衍歷經》等,對日本歷法改革起重要影響?!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羅仿唐設醫學博士、算學博士,日本法隆寺傳法堂是按唐式結構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大衍歷立成》、《大衍歷經》等,對日本歷法改革起重要影響,這些信息表現的都是唐朝文化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沒有描述東亞各國文化獨立發展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唐文化對周邊的影響,而非唐吸收周邊國家文化,排除C項;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唐朝文學是否已發展到頂峰,排除D項。故選B項。
19.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執政時期曾經大規模地進行毀滅佛法的活動,史稱“三武滅佛”。這一做法
A.推動了“三教合歸儒” B.促進了中西文化融合C.消除了域外文化影響 D.抑制了佛教文化傳播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至隋唐的中國。根據材料“毀滅佛法”“三武滅佛”分析,滅佛抑制了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D項正確;滅佛不利于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排除A、B項;消除影響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20.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歌唱和主要體現的是文人之間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而詩人之間這種詩歌唱和基本以江南為主題,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A項正確;唐朝時期坊市制度沒有崩潰,排除B項;山水田園詩興起于魏晉時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安史之亂,排除D項。故選A項。
21.如表是魏晉至唐宋時期有關佛教的論述記載,這些反映了
記述 出處
“佛教之所以重資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東晉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芸拙葮O弊,佛教明其本耳?!?東晉孫綽《喻道論》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唐代高僧慧能《疑問品第三》
“孝也極焉……以佛廣之……孝其至且大也?!?北宋契嵩禪師《孝論》
A.佛教本土化世俗化傾向明顯 B.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特征
C.佛教的政治化傾向不斷增強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趨勢加強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至唐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薄岸鲃t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辈⒔Y合魏晉至唐宋時期佛教本土化的相關史實可知,佛教在發展中受到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呈現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傾向,A項正確;B項“多元特征”不對,應該是佛教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逐漸融合本土化,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佛教政治政治化傾向增強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材料根本沒有提及道教,也沒有強調儒佛道三教合一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二十五、了解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
1.背景:宋朝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加強中央集權。
2.措施:(1)地方:加強中央集權;分散地方機構權力。
①行政:A.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官知州,節度使漸為虛銜;
B.州一級增設通判,制約知州。
②軍事:A.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
B.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更換駐地,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③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將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④監察: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
(2)中央:實行二府三司制,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強化皇權。
①行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②軍事:A.設樞密院專掌軍政,分割宰相軍政權;
B.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樞密院調兵但不能統兵,三衙統兵但不能調兵。
③財政:設三司專掌財政,分割宰相財政權。
(3)崇文抑武(重文輕武):①目的: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②措施:a.抑武:罷免宿將兵權(“杯酒釋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b.崇文: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逐漸形成以士大夫為主體的官僚集團。
3.作用:(1)積極: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2)消極:①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
②逐漸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導致北宋中期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面。
二十六、理解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措施和影響
1.背景:(1)政治風氣因循守舊,行政效率低下; (2)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戰屢敗;
(3)財政入不敷出; (4)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2.目的: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3.開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4.措施:(1)富國: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①農業: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青苗法)
②商業: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
(2)強兵: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借以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
(3)結果:新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
(4)影響:積極:①富國: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消極:②強兵:強兵效果不明顯;
③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負擔,引起激烈爭議;
④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走向衰亡。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1.據史料記載,神宗去世的元豐八年(1085年),國家財政總收入達到8249.63萬貫,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萬貫多出1700多萬貫。這說明
A.宋代冗官問題被解決 B.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不復存在
C.王安石變法增加了財政收入 D.北宋財政收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多而不精。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B.使武人控制了國家政權
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D.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
3.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宋太宗將中書、樞密院共掌文武大權的官僚體制改為“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的財、政、軍三權分立制,戰爭狀態下則以中書宰相兼任樞密使統籌全國軍務。北宋統治者此舉意在
A.削弱宰相權力 B.防止權臣亂政
C.實行三權分治 D.提高行政效率
4.北宋統治者將募兵發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養兵”政策,以此穩定社會秩序、消除動亂,結果導致軍隊數量不斷增加,軍費惡性膨脹。為改變這一局面,王安石
A.實行按軍功授爵制 B.推行“兵農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換禁軍駐地 D.任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5.宋代盛行郊祭大禮和恩蔭制。自宋真宗、仁宗起,每三年舉行一次盛大的祭天地、祭祖宗的活動,每逢祭祀,大小各官,皆得恩蔭,僅北宋末年的一次祭天大典就有4000人恩蔭得官。由此可以推知宋代
A.階級固化現象初現 B.恩蔭入仕成為主流
C.官僚體系日趨完善 D.王朝統治存在危機
6.宋太祖以士人為司寇參軍,改諸州馬步院為司寇院,選用官員以律書試判。宋太宗要求“知州、通判及幕僚、州縣官等秩滿至京,當令于法書內試問,如全不知者,量加殿試”。真宗時,審刑院詳議官、大理寺詳斷官、刑部詳復官、三司法直官都由通過法律考試的士大夫擔任。此舉旨在( )
A.削弱地方司法權力 B.保證司法公正清明
C.完善選人用人機制 D.構建文官政治體制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1.據史料記載,神宗去世的元豐八年(1085年),國家財政總收入達到8249.63萬貫,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513.8萬貫多出1700多萬貫。這說明
A.宋代冗官問題被解決 B.宋代“積貧積弱”的局面不復存在
C.王安石變法增加了財政收入 D.北宋財政收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材料強調宋神宗元豐八年即1085年的財政總收入比真宗天禧五年多出1700多萬貫石,結合所學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進行變法,王安石實行免疫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了財政收入,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且北宋財政總收入增加無法體現冗官問題得到解決,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以失敗而告終,宋代“積貧積弱”局面沒有徹底改變,排除B項;沒有與其他朝代對比,不能得出“北宋財政收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2.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多而不精。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B.使武人控制了國家政權
C.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 D.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材料表明北宋兵士待遇較為優厚并且兵員多可知,這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北宋士兵多并且待遇優厚,無法體現武人控制了國家政權,排除B項;材料表明雖然兵士待遇優厚但也只是能養家糊口,不涉及加劇社會貧富分化,排除C項;根據所學北宋雖然兵員多,但和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結果多是失敗,不能說提升了邊境防御能力,排除D項。故選A項。
3.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說:“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宋太宗將中書、樞密院共掌文武大權的官僚體制改為“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的財、政、軍三權分立制,戰爭狀態下則以中書宰相兼任樞密使統籌全國軍務。北宋統治者此舉意在
A.削弱宰相權力 B.防止權臣亂政
C.實行三權分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據材料可知,五代時期樞密院一般由武將擔任,位高權重,威脅皇權,而到了北宋時期,宋太宗將中書、樞密院共掌文武大權的官僚體制改為“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的財、政、軍三權分立制,戰爭狀態下則以中書宰相兼任樞密使統籌全國軍務,這說明為防止權臣亂政,北宋統治者削弱樞密院的權力,以加強君權,B項正確;材料中舉措主要是實行權力制衡,目的是防止權臣亂政,不僅僅是削弱宰相權力,排除A項;中國古代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是三權分治,排除C項;材料中舉措主要是實行權力制衡,目的是防止權臣亂政,并非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D項。故選B項。
4.北宋統治者將募兵發展為一種有意識的“養兵”政策,以此穩定社會秩序、消除動亂,結果導致軍隊數量不斷增加,軍費惡性膨脹。為改變這一局面,王安石
A.實行按軍功授爵制 B.推行“兵農合一”征兵制
C.定期更換禁軍駐地 D.任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北宋實行“養兵”政策,結果造成冗兵、冗費,加重了財政危機,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王安石變法推行“兵農合一”的保甲法,把農民變為保甲,平時維護治安,戰時參加作戰,既防止農民的反抗,又節省了軍費,B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四子王旗| 义马市| 广灵县| 泉州市| 万源市| 广德县| 宁陵县| 茌平县| 济宁市| 湘潭市| 广昌县| 迁安市| 玉田县| 双峰县| 德化县| 吴川市| 克什克腾旗| 英山县| 道真| 泰安市| 五指山市| 镇安县| 额尔古纳市| 巩义市| 宝清县| 娱乐| 伊宁县| 栾城县| 清水河县| 区。| 吴江市| 勐海县| 广德县| 遵化市| 夹江县| 仁布县| 泰州市| 宜都市| 双桥区| 福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