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考2024】浙江省科學中考一輪復習學案:30 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考2024】浙江省科學中考一輪復習學案:30 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0 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
【課程標準】
1.識別常見的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2.說明生物 對環境的適應性
3.概述 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結構及功能
4.理解生態平衡(生 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現象和意義
5.應用生態系統的相關概念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6.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7.了解自然環境的人口承載量;認識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
8.列舉我國生物保護與 自然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思維導圖】
生物與環境
1.種群
(1)種群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2)種群是由同種物種的許多個體組成,但并不是許多個體簡單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種群的數量變動與種群的這些特征密切相關。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簡稱群落。
(2)一個區域內有一個群落。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導作用,動物、微生物隨著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植物的總和;植被指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個種群組成。群落和種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區域性和人們觀察與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種群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種群是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群落是所有生物個體的總和。
聯系:群落由不同種群構成,包含多個種群。它是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種群的集合體。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
1.適應性: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F存的各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形態和結構與功能的適應(如:小腸的結構);形態和結構與生活方式(環境)的適應(如:枯葉蝶)。
2.幾種典型適應的實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葉刺等是對單側光和干旱等環境的適應;動物的保護色、擬態等既有利于躲避敵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
3.適應的相對性:適應的相對性表現在它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不是永久性的。當環境條件出現較大的變化時,適應就變成了不適應,有時還成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1)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種內互助、種內斗爭;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寄生、共生、競爭等。
(2)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并受到環境的影響。
生態系統、生物圈
1.概念:一定區域內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了生態系統。它與群落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態系統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大氣、水、土壤、溫度等。
(2)生物成分
生產者:制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
消費者:草食動物、肉食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原生動物、腐生動物等。
3.功能
(1)各種生物通過食物關系形成的聯系,叫食物鏈。
(2)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食物網。
(3)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物質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鏈中箭頭所指的方向為能量流動的方向,食物鏈越短,傳遞到終極消費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鏈一般從生產者(綠色植物)開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而物質在生態系統中是不斷循環的。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圖
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1.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個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組成成分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相對穩定。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調節能力有強有弱,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相反,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生物種類越少,自動調節能力越弱,穩定性越低。
2.生態平衡的破壞
(1)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為干預或自然因素的變化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被破壞。
(2)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泥石流等)和人為因素(如對森林的過量采伐,對草原的過度放牧等),同時人為因素可以強化自然因素。
3.人們定期給農田除草是主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類的方向。
4.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5..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人類與生態環境
1.人口過度增長的危害:過度消耗生物圈的資源,會產生資源與能源問題;地球變成一個大垃圾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啟示:自然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長必須符合生態規律。
3.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要改造自然,更要保護自然。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使生物圈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4.措施:植樹造林、設立自然保護區、立法保護生物資源等等。
題型一生物與環境
[典例1]下列選項中,與“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所描述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相同的是( ?。?br/>A.秋風掃落葉 B.駱駝刺根系發達
C.大樹底下好乘涼 D.海豚皮下脂肪很厚
【答案】C
【解答】解: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體現了生物對環境影響和改變。
A、秋風掃落葉,說明環境溫度下降,植物通過落葉減少蒸騰作用,自我保護免受凍傷,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B、駱駝刺的根系非常發達,是與干旱少水環境相適應。
C、大樹底下好乘涼,說明植物的蒸騰作用增加了大氣濕度、降低了周圍環境溫度,體現生物影響改變了環境。
D、海豚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持體溫,減少熱量的散失,是對寒冷的環境的一種適應。
故選:C。
【對點訓練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據日前報道,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兩年后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決定立刻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質疑,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被人類或其他生物體吸入,將長期殘存體內。在海洋環境中,放射性物質通過食物鏈可能被富集,人類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魚類,放射性物質就會進入人體,可能會對DNA產生影響,并造成基因損害。如果福島核電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十年后將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將會有風險。
(1)海洋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 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屬于影響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上述材料體現了 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4)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你以哪些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寫出一點即可)
【答案】(1)非生物部分;(2)非生物因素;(3)生物圈;
(4)少使用塑料制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等等。
【解答】解:(1)海洋生態系統由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部分和陽光、溫度、水分等非生物部分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不具備生物的基本特征,屬于非生物因素。
(3)由“如果福島核電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十年后將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將會有風險?!钡拿枋隹梢钥闯?,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4)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應該做到少使用塑料制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等等,以實際行動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故答案為:(1)非生物部分;(2)非生物因素;(3)生物圈;
(4)少使用塑料制品,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等等。
題型二種群與群落
[典例2]下列實例中,屬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蟲的全部幼蟲和成蟲
B.一塊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蘚、真菌、昆蟲、蝸牛等
D.一塊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蟲及細菌等全部生物
【答案】D
【解答】A、一片草地上蝗蟲的全部幼蟲和成蟲不屬于群落,A錯誤;
B、一塊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不是群落,群落包括該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B錯誤;
C、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蘚、真菌、昆蟲、蝸牛等組成一個生態系統,C錯誤;
D、一塊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蟲及細菌等全部生物組成一個生物群落,D正確。
故選:D。
【對點訓2】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內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個種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魚是一個種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個種群
④種群密度的決定因素是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⑤種群密度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答案】D
【解答】解:①內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種,故不一定是一個種群。錯誤。
②池塘中有多種魚,因此所有的魚不是一個種群。錯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種生物,是一個種群。正確。
④種群密度的決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錯誤。
⑤種群密度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正確。
故選:D。
題型三生態系統
[典例3](2023 九江一模)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4e33fcd-093d-468e-8ddb-821f06360f6b" \o "此年份及地區表示:該試題最新出現所在的試卷年份及地區" \t "_blank )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下列哪條食物鏈的加強有利于增加鷹的數量(  )
A.草類→鼠→鷹
B.草類→鼠→蛇→鷹
C.草類→蝗蟲→青蛙→蛇→鷹
D.草類→食草昆蟲→青蛙→蛇→鷹
【答案】A
【解答】解:在草原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從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開始的,通過食物鏈依次傳遞的,其特點是單向的、不循環的,并且是逐級遞減的,因此含能量最多的是草,利用能量最少的是貓頭鷹,通過食物鏈依次傳遞的,其特點是單向的、不循環的,并且是逐級遞減的;每種生物的能量大多數用于自身生命活動,只有10%左右進入下一個環節。可見環節越少,相對獲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A草類→鼠→鷹這條食物鏈的環節最少。加強A有利于加強鷹的數量。
故選:A。
【對點訓練3】一個密閉的生態瓶,內含浮游藻類、浮游動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環境中。
(1)生態瓶中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和微生物共同組成了一個 (選填“種群”或“群落”)。
(2)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簡要說明該生態瓶能長時間保持穩定的原因: 。
(3)若缺乏光照,生態瓶中的生物最終都將死亡,這是因為生態瓶中的能量流動是 的。
【答案】(1)群落。(2)浮游藻類光合作用為浮游動物提供氧氣和食物,為分解者提供氧氣,浮游動物和分解者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類利用,浮游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糞便被分解者利用。(3)單向的。
【解答】解:(1)一定區域中全部生物的總和構成生物群落,因此生態瓶中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和微生物共同組成了一個生物群落。
(2)該生態瓶在一定時間內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原因有:浮游藻類光合作用為浮游動物提供氧氣和食物,為分解者提供氧氣,浮游動物和分解者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類利用,浮游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糞便被分解者利用。
(3)能量流經生態系統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而且流動是單向的、不是循環的,最終在環境中消失。
故答案為:(1)群落。(2)浮游藻類光合作用為浮游動物提供氧氣和食物,為分解者提供氧氣,浮游動物和分解者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類利用,浮游植物和動物的尸體和糞便被分解者利用。(3)單向的。
題型四生物圈 ( javascript:void(0)" \o "第3課 生物圈 )
[典例4](2023春 潼關縣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5e54636-e45c-4a28-a637-22db24b19876" \o "此年份及地區表示:該試題最新出現所在的試卷年份及地區" \t "_blank )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
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
C.使用一次性餐具促進經濟發展
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保袋
【答案】C
【解答】解:A、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有利于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
B、廢棄物分類回收處理,有利于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
C、使用一次性餐具雖然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是會大量浪費自然資源,不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
D、購物不用塑料袋自備使用環保袋,有利于保護環境,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
故選:C。
【對點訓練4】(2023春 交口縣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eb512637-3ccc-4370-88c4-7436439b8af3" \t "_blank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交口縣緊緊圍繞“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戰略思想,堅持大地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相統一,科學規劃,創新機制,優化布局,整體推進,廣泛動員,全民參與,進一步掀起造林綠化新高潮,努力實現“綠色交口、宜居交口”的目標。
在交口縣城及鄉鎮街道上,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個(如圖)隨處可見,你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嗎?
A.減少占地:垃圾分類,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50%以上。
B.減少環境污染: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等有毒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C.變廢為寶:我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30億個,方便面碗5億~6億個,廢塑料占生活垃圾的3%~7%。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厥?500噸廢紙,可免于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因此,垃圾回收既環保,又節約資源。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分為以下四類:
A.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類,可回收循環利用。
B.廚余垃圾:菜葉、果皮、剩飯剩菜等為主,一般采用集中堆肥方式處理。
C.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需要經過特殊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D.其他垃圾:除上述幾類垃圾以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一般采取衛生填埋處理。
(1)由以上材料可知,垃圾分類的好處有: 、 、 。
(2)下列哪組均屬于其他垃圾? 。
A.雞蛋殼、普通玻璃 B.牛皮紙、塑料袋
C.一次性飯盒、餐巾紙 D.金屬廚具、塑料玩具
(3)人類對環境也有積極的影響,如三北防護林可有效地阻止土地沙漠化,下列保護森林的措施中,科學的是 。
A.禁止砍伐 B.有計劃地合理砍伐已經成熟的木材
C.大面積種植一種樹,整齊美觀 D.噴灑高強度的農藥,消滅森林害蟲
【答案】(1)減少占地;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順序可調換)。(2)C。(3)B。
【解答】:(1)分類回收處理垃圾,能減少垃圾產生量、提高資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對生物的危害,可變廢為寶,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及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結合材料信息可知,垃圾分類的好處有:減少占地、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順序可調換)。
(2)A.雞蛋殼是廚余垃圾、普通玻璃屬于可回收垃圾,A錯誤。
B.牛皮紙、塑料袋都屬于可回收垃圾,B錯誤。
C.一次性飯盒、餐巾紙都屬于其他垃圾,C正確。
D.金屬廚具、塑料玩具都屬于可回收垃圾,D錯誤。
故選C。
(3)AB.要保護森林,是在保護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合理砍伐已經成熟的木材”等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而不是“禁止砍伐”,A錯誤、B正確。
C.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越穩定。大面積種植一種樹,生態系統不穩定,容易遭到嚴重的蟲害,C錯誤。
D.農藥的使用會破壞生態平衡,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可見,大量噴灑農藥消滅森林害蟲,不利于環境保護,D錯誤。
故選B。(1)減少占地;減少環境污染;變廢為寶(順序可調換)。(2)C。(3)B。
1.在西部大開發中以解決“水”這一瓶頸為根本途徑,以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出發點,努力實現人和環境的“雙贏”,這一世紀工程的改造對象是生命系統中的( ?。哟巍?br/>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 D.生物圈
【答案】C
【解答】解:題干中“這一世紀工程的改造對象”包括這個地區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無機環境,因此從生命系統中的結構層次看,這一世紀工程的改造對象是生命系統中的生態系統層次。
故選:C。
2.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如圖表示白臉猴的種群大小與種群持續時間的關系。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斗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
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維持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
C.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
D.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少
【答案】B
【解答】解:A、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斗爭減弱,個體生存機會增大,A正確。
B、白臉猴種群越大,出生率升高,同時死亡率降低,種群數量增多,種群維持時間變長,B錯誤;
C、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C正確;
D、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D正確。
故選:B。
3.(2023 黑龍江二模)如圖表示生態系統部分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甲、乙、丙表示三類生物成分)。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甲能制造有機物
B.乙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C.丙是能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細菌、真菌等
D.甲、乙、丙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答案】D
【解答】解:A、甲表示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能制造有機物,A正確。
B、乙表示消費者,主要是動物,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B正確。
C、丙表示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能分解動植物遺體遺物中的有機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C正確。
D、甲、乙、丙三類生物成分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缺少非生物成分,D錯誤。
故選:D。
4.(2023春 白銀期末)下列原則或對策中,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是(  )
A.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
B.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
C.推廣生態農業,堅持植樹造林
D.大力研制殺傷力更強的殺蟲劑和農藥
【答案】D
【解答】解:A、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可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A不符合題意;
B、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可保護生態環境,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B不符合題意;
C、推廣生態農業,堅持植樹造林,可保護生態環境,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C不符合題意;
D、大力研制殺傷力更強的殺蟲劑和農藥,會污染環境和水體,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D符合題意。
故選:D。
5.(2023春 寧津縣校級月考)對如圖解釋錯誤的是(  )
A.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B.正常情況下,草原植被數量應多于鼠類
C.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
D.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不變的狀態
【答案】D
【解答】解:這個生態系統中生物數量會在一定范圍內變化,維持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鼠類取食草,而鼠被食鼠動物吃,所以正常情況下,草原植被數量應多于鼠類,如果大量、持續捕殺食鼠動物,短期內鼠因天敵減少而數量會增加,草的數量會減少;所以要保持該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這種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越多,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D錯誤。
故選:D。
6.2014年12月,我國表示將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經批準在溫州蒼南擬建三澳核電站。三澳地處海邊,該區域所有的生物可以看作一個   。
【解答】解: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三澳地處海邊,該區域所有的生物可以看作一個群落。
故答案為:群落
7.(2022秋 興化市期末)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保護生態系統人人有責,泰州溱湖風景區屬    生態系統,它有“地球之腎”之稱,溱湖氣候濕潤,生物類型多樣,水草豐茂,蒲葦叢生,盛產魚蝦、籪蟹等,它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不同作用,其中水草、蒲葦是    ,其作用是    。魚蝦、籪蟹是    ,其作用是    。
【答案】生物圈;濕地;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解答】解:生物圈就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環境,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調節區域小氣候,有”地球之腎”之稱。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水草、蒲葦是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其作用是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魚蝦、籪蟹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消費者是指直接或間接利用生產者所制造的有機物質為食物和能量來源的生物,其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故答案為:
生物圈;濕地;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為有機物;消費者;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8.(2022秋 城關區校級期末)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其包括大氣圈的下層,   和   的上層.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 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故答案為:生物圈;水圈;巖石圈
9.(2023 新疆)某同學嘗試利用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制作小生態瓶,主要材料:容積1.5L的透明帶蓋玻璃瓶、金魚藻數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魚兩條、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適量。
制作過程:
步驟一:把適量泥沙裝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積約的位置。
步驟二:用鑷子將適量金魚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魚后蓋上蓋子。
步驟三:將玻璃瓶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
結合上述制作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小生態瓶可以看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泥沙中的  細菌、真菌 等屬于分解者,陽光、空氣屬于該生態系統的  部分。
(2)小生態瓶需要避免陽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號也是模擬建造的人工生態系統,但實驗最終失敗。這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    。
A.生物圈Ⅱ號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
C.人類能夠脫離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是組成成分太復雜
【答案】(1)細菌、真菌;非生物(2)防止生態瓶溫度過高,影響瓶內生物的正常生活(3)B
【解答】解:(1)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蚯蚓、屎殼郎和白蟻)。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無機鹽、二氧化碳、水),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結合分析可知,小生態瓶可以看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泥沙中的細菌、真菌等屬于分解者,陽光、空氣屬于該生態系統的非生物部分。
(2)小生態瓶長時間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瓶內的溫度會快速升高,可能會導致某些生物死亡。因此,為了保持生態瓶內環境的穩定和生物的正常生長,生態瓶的采光要選擇較弱的散射光,減少光照強度,避免陽光直射。
(3)A、生物圈II號中缺少分解者是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啟示,A錯誤;
B、生物圈II號以失敗告終,它用事實告訴我們,迄今為止,生物圈仍是人類和其它生物唯一家園,我們應該保護它,B正確;
C、人類無法脫離生物圈而生存,因為我們需要食物、水和氧氣等資源來維持生命,這些資源都來自于生物圈,C錯誤;
D、生物圈Ⅱ號的組成成分相對于生物圈來說,是太簡單了,因此生物圈Ⅱ號的自動調節能力太弱,D錯誤。
故選:B。
故答案為:(1)細菌、真菌;非生物(2)防止生態瓶溫度過高,影響瓶內生物的正常生活(3)B
10.(2022秋 黔江區期末)生態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型生態系統,其組成成分的完整性和復雜程度直接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如表為4名同學制作的生態瓶及其中小魚的存活情況,請據表回答相關問題。
生態瓶 Ⅰ Ⅱ Ⅲ Ⅳ
生態瓶的組成及擺放位置 500毫升的容器中放入等量的水、砂石
1株黑藻、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于儲物柜中 1支塑料花、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在窗臺上 1株黑藻、1條健康的斗魚。擺放在窗臺上 1株黑藻、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在窗臺上
小魚存活時間 2天 3天 10天 45天
Ⅰ號和Ⅱ號生態瓶中的小魚存活時間很短,原因是這兩個生態瓶中缺乏充足的  ?。ㄌ顨怏w名稱),Ⅰ號生態瓶中的小魚存活時間更短的主要原因是    。Ⅲ號生態瓶中的斗魚只能以小動物為食,存活10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命活動所需要的    。
(2)劉老師制作了一個生態瓶作為示范,以5升礦泉水瓶為容器,里面除了非生物材料外,放入了多種動植物,構成如圖所示的食物網。
①請寫出該食物網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    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流動的。
②該食物網中缺少了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和    。
③若該生態瓶中的蘋果螺由于溫度不適等原因全部死亡,以它為食的孔雀魚并不會受到嚴重影響,原因是    。
④該生態瓶維持了1年多的時間,與IV號生態瓶相比,說明生物種類越多、成分越復雜,生態系統的    能力越強。
【答案】(1)氧氣;黑藻因被遮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小魚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營養物質。
(2)①狐尾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物質。
②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③會有椎實螺等同一營養級的消費者來頂替;
④自動調節。
【解答】解:(1)Ⅰ號生態瓶擺放于儲物柜中,黑藻因被遮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小魚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因此,存活時間很短;Ⅱ號生態瓶中沒有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小魚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因此,存活時間很短。Ⅲ號生態瓶中的斗魚只能以小動物為食,存活10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2)①圖中一共有13條食物鏈:狐尾藻→孔雀魚,狐尾藻→蘋果螺→孔雀魚,狐尾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狐尾藻→米蝦→孔雀魚,狐尾藻→椎實螺→米蝦→孔雀魚,狐尾藻→椎實螺→孔雀魚,黑藻→米蝦→孔雀魚,寶塔草→蘋果螺→孔雀魚,寶塔草→蘋果螺→米蝦→孔雀魚,寶塔草→米蝦→孔雀魚,寶塔草→椎實螺→米蝦→孔雀魚,寶塔草→椎實螺→孔雀魚,寶塔草→孔雀魚。其中最長的食物鏈:狐尾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狐尾藻→椎實螺→米蝦→孔雀魚,寶塔草→蘋果螺→米蝦→孔雀魚,寶塔草→椎實螺→米蝦→孔雀魚。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把光能轉化成化學能,而動物大多直接或間接的以生產者為食,所以物質和能量隨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②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部分由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組成。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因此完整生態系統還應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③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一種生物常以多種生物為食,而同一種生物又常常被多種消費者取食。若該生態瓶中的蘋果螺由于溫度不適等原因全部死亡,以它為食的孔雀魚并不會受到嚴重影響,原因是會有椎實螺等同一營養級的消費者來頂替。
④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相反,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少,食物鏈和食物網越簡單,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弱。
故答案為:(1)氧氣;黑藻因被遮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小魚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營養物質。
(2)①狐尾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物質。
②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③會有椎實螺等同一營養級的消費者來頂替;
④自動調節。
11.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是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有藻類、蘆葦、水草、魚、蝦、水鳥等生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它屬于大型涉禽,嘴長而粗壯,腿、腳甚長,如圖所示。
(1)該濕地公園里所有東方白鸛是一個   ?。ㄌ睢胺N群”或“群落”)。
(2)東方白鸛的形態結構特征是對濕地環境的    。
【答案】(1)種群(2)適應
【解答】解:(1)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生物群落,簡稱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所以該濕地公園里所有東方白鸛是一個種群。
(2)由圖可知,東方白鸛嘴長而粗壯,腿、腳甚長的特點便于涉水和在水中捕食,是對濕地環境的適應。
故答案為:(1)種群(2)適應
12.全面開展“五星達標 3A爭創”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是當前紹興農村的工作重點。
(1)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
①村委舉辦了“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小敏對自家庭院進行了綠化,并修建了一個池塘,里面養了水生動植物,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屬于   。
A.種群 B.群落
②庭院建設完成后,小敏根據所學知識對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環繪制如圖。其中b、e是通過生物的   實現。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解:①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區域內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屬于群落。
②b、e是碳回到大氣中的過程,由圖知,b、e是通過生物(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實現。
故答案為:①B; ②呼吸作用。
13.溫州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蘸,茶樹品種豐富,種植歷史悠久
(1)平陽早香茶產于鰲江大坪山上,有著12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溫州的早發品種。大坪山茶園中所有早香茶構成了一個    。
(2)不同的茶葉品種外形、顏色等性狀不同,是由    決定。
(3)小明將溫州的部分名茶繪制了茶葉分類檢索表,如圖所示其中的平陽早香茶品質和性狀均可與杭州西湖龍井茶相媲美,則杭州西湖龍井茶的特征是:   。
【解答】解:(1)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因此該茶園中所有“三杯香”茶樹構成一個 種群。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不同的茶葉品種外形、顏色等性狀不同,是由基因決定。
(3)平陽早香茶的葉底嫩綠成朵。平陽早香茶品質和性狀均可與杭州西湖龍井茶相媲美,分析茶葉分類檢索表可知,平陽早香茶與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最接近,因此杭州西湖龍井茶的特征是:葉底嫩綠成朵。
故答案為:(1)種群;(2)基因;(3)葉底嫩綠成朵。
14.(2023春 任丘市期末)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生物圈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2)在大氣圈生活的動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    和    ,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
(3)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  海洋 和江河湖泊。生活在水圈中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水面下    米以內的水層中。
(4)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  部分,它是一切    的“立足點”,生活在巖石圈的生物包括我們常見的植物、動物,還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答案】(1)大氣圈;水圈;巖石圈;(2)昆蟲;鳥類;(3)海洋;150;(4)固體;陸生生物。
【解答】解:(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形成的一個統一整體,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巖石圈的表面。
(2)在大氣圈中活動的生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
(3)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生活在水圈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內的水層中。
(4)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它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生活在巖石圈的生物包括我們常見的植物、動物,還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故答案為:(1)大氣圈;水圈;巖石圈;(2)昆蟲;鳥類;
(3)海洋;150;(4)固體;陸生生物。
15.地球的“腎臟”濕地,對于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圖是某城市為凈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濕地公園示意圖,濕地公園內小魚在水中暢游、青蛙在水中咕咕叫、蜜蜂在花叢中飛舞、小鳥在枝頭歡叫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該圖示還不能被稱之為生態系統,因為還缺少構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
(2)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濕地會造成輕度污染,一段時間后濕地可恢復正常,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
(3)一段時間后,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以限制藻類及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源頭是    。
(4)目前,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
【答案】(1)非生物成分。(2)自動調節。
(3)藻類→浮游動物→魚;太陽能。(4)建立自然保護區。
【解答】解:(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該圖示還不能被稱之為生態系統,因為還缺少構成非生物成分。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是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濕地會造成輕度污染,一段時間后濕地可恢復正常,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大量污水流入會使濕地公園變成污水灣并難以恢復,造成生態平衡被破壞。
(3)食物鏈以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營養級結束;食物鏈中的箭頭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以限制藻類及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是:綠藻→浮游動物→魚;生態系統能量流入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因此能量源頭是太陽能。
(4)建立自然保護區是指把包含保護對象在內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劃分出來,進行保護和管理,又叫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存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為進行各種生物學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館,是向人們普及生物學知識,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
故答案為:(1)非生物成分。(2)自動調節。(3)藻類→浮游動物→魚;太陽能。
(4)建立自然保護區。
1.一組學生將葉片搗碎成葉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溫。在10天中,他們每天取些樣品以確定葉汁中微生物的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生物Ⅰ可能是生產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Ⅰ為食
C.生物Ⅲ緊隨生物Ⅰ的出現而出現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答案】A
【解答】解:A、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生產者不可能進行生產,更不可能進行生殖,而生物Ⅰ在黑暗環境中確實經歷了一個數量明顯增長的過程,因此,生物Ⅰ可能是生產者的說法是不正確的,A錯誤。
B、種群Ⅰ開始時顯著增長是因為開始時資源(葉汁中有豐富的有機物)充足,從曲線的消長情況來分析,兩者可被看成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系,B正確。
C、生物Ⅱ緊隨生物Ⅰ的出現而出現符合生物先減少,后增加再減少的趨勢,C正確。
D、圖中曲線可以看出,生物Ⅳ只要以Ⅱ、Ⅲ為食,就會出現圖中的曲線關系,所以Ⅳ有可能是捕食者,D正確,
故選:A。
2.下面A圖是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種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間和時間的同一物種個體的集合,種群密度指某種群在單位空間或者面積內的個體數量)與種群周限增長率R(R=N t+1/N,N t為t時刻種群數量,N t+1為t+1時刻種群數量)的關系圖,B、C、D、E圖( y軸均為相對密度而非A圖中的絕對密度)是幾種不同的種群數量變化類型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A圖的Ⅱ時,種群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減少
B.種群密度在A圖Ⅲ時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C圖
C.種群密度在A圖I時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B圖
D.不管該種群的初始種群密度是多少,該種群的數量最終都會達到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答案】B
【解答】解:A.在A圖的Ⅱ時,種群周限增長率大于1,種群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增加,A錯誤;
B.種群密度在A圖Ⅲ時,種群周限增長率小于1,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C圖,B正確;
C.種群密度在A圖I時,種群周限增長率小于1,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E圖,C錯誤;
D.如果種群密度過小,在環境阻力下,種群很難達到最大值,D錯誤;
故選:B。
3.許多自然災害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破壞,人類的活動也在嚴重干預著生態平衡.下列人類活動對保持生態平衡是良性影響或沒有負面影響的是( ?。?br/>A.稻田養魚
B.圍湖造田
C.森林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
D.放寬農產品進口檢疫
【答案】A
【解答】解:A、水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不僅養活了植物自身,還為其它魚類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它是依據人類需要建立新的生態平衡,故符合題意;
B、圍湖造田 是指將湖泊的淺水草灘由人工圍墾成為農田的一種活動,圍湖造田往往會損害湖泊的自然資源,破壞湖泊的生態環境和調蓄功能,圍湖造田使水禽賴以生息的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故不符合題意;
C、森林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必然破壞大量的植被,并影響當地的動物的生存,不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故不符合題意;
D、如果放寬農產品進口檢疫,就可能使一些外來物種進入中國,由于這些物種在國內沒有天敵,會迅速繁殖蔓延,威脅當地的物種,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如圖甲為某人工的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表示碳的流動方向。圖乙為該池塘生態系統中草魚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代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經測定發現,食物鏈中下一級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填序號)
①各級生物體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級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級生利用
③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據乙圖,描述草魚在t0~t1時間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
(4)在養殖過程,該生態系統每年7~8月份突發“魚病、魚死”現象,且有進一步嚴重化趨勢。從生態系統穩態的角度分析,發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
【解答】解:(1)分析題圖:圖示為某人工的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首先根據雙向箭頭可判斷出A是無機環境、D是生產者;其次判斷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個箭頭指向無機環境外,其他箭頭都指進來,因此E為分解者;其余均為消費者,即B和C均為消費者。
(2)在生態系統中下一個營養級不能得到上一個營養級的全部能量,因為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各營養級生物體內的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上一個營養級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個營養級利用(即下一營養級只捕食了上一營養級的部分生物),即①②③。
(3)圖中顯示草魚在t0~t1時間段的個體數是增長趨勢,因此,草魚在t0~t1時間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該生態系統每年7~8月突發“魚病、魚死”現象,且有進一步嚴重化趨勢。發生該現象的原因是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小。
故答案為:(1)D、BC、E;(2)①②③;(3)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動植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小。
5.下表為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和植物數量關系”的實驗數據.實驗中使用了以下實驗用具:有蓋玻璃瓶、小魚、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經紗布過濾的池水,并把這五個生態瓶均放在實驗室窗臺上,并使它們所處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同.
編號 小魚(條) 水草(棵) 實驗結果
生態瓶l號 4 12 小魚存活8天
生態瓶2號 4 8 小魚存活6天半
生態瓶3號 4 4 小魚存活3天半
生態瓶4號 4 2 小魚第2天上午死亡2條,第2天下午死亡2條
生態瓶5號 4 0 小魚于當天下午和晚上相繼死亡
請分析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1)小生態瓶1-4號均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生態系統,在這些小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的生物是 ,屬于生產者的生物是 ,池水、沙子中的 是分解者.
(2)比較生態瓶l號和2號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植物數量比較多時,動物存活的時間相對 ,由生態瓶5號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沒有 ,動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態瓶l一5號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與植物數量的關系應是:動物數量一般 (填寫“大于”或“小于”)植物數量.
(4)生態瓶l號的動物雖然存活時間最長,但最后還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 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能力比較差的緣故.
【解答】解:(1)在這些小生態系統中,作為綠色植物的水草是生產者,小魚是動物屬于消費者,池水泥沙中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營腐生生活屬于分解者.
(2)因為在其中的綠色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為小魚提供氧氣,所以植物數量比較多時,動物存活的時間相對較長.如果沒有綠色植物,動物很快就死亡的原因是沒有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小魚得不到足夠的氧氣供給,使呼吸作用停止而至死.
(3)因為在生態系統中植物是生產者第一營養級,動物的營養級別較高,所以植物數量要比動物的數量多.
(4)因為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自我調節能量越強,就越穩定,所以生態瓶l號的動物雖然存活時間最長,但最后還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較少,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的緣故.
故答案是:(1)小魚;水草;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2)比較長;植物
(3)小于
(4)較少;自我調節
知識●逐點夯實……必備知識 系統梳理 基礎重落實……復習自修
課堂●分類突破……精選考點 典例研析 技法重悟通……考點演練
課時●過關檢測……關鍵能力 分層施練 素養重提升……課后練習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0 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
【課程標準】
1.識別常見的生物種群和生物群落(包括植被)
2.說明生物 對環境的適應性
3.概述 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結構及功能
4.理解生態平衡(生 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現象和意義
5.應用生態系統的相關概念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6.知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7.了解自然環境的人口承載量;認識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后果
8.列舉我國生物保護與 自然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思維導圖】
生物與環境
1.種群
(1)種群指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2)種群是由同種物種的許多個體組成,但并不是許多個體簡單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等。種群的數量變動與種群的這些特征密切相關。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簡稱群落。
(2)一個區域內有一個群落。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導作用,動物、微生物隨著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植物的總和;植被指覆蓋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個種群組成。群落和種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區域性和人們觀察與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種群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種群是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群落是所有生物個體的總和。
聯系:群落由不同種群構成,包含多個種群。它是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種群的集合體。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
1.適應性: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F存的各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形態和結構與功能的適應(如:小腸的結構);形態和結構與生活方式(環境)的適應(如:枯葉蝶)。
2.幾種典型適應的實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葉刺等是對單側光和干旱等環境的適應;動物的保護色、擬態等既有利于躲避敵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
3.適應的相對性:適應的相對性表現在它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不是永久性的。當環境條件出現較大的變化時,適應就變成了不適應,有時還成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1)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種內互助、種內斗爭;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寄生、共生、競爭等。
(2)生物的生存離不開環境,并受到環境的影響。
生態系統、生物圈
1.概念:一定區域內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了生態系統。它與群落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態系統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大氣、水、土壤、溫度等。
(2)生物成分
生產者:制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
消費者:草食動物、肉食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原生動物、腐生動物等。
3.功能
(1)各種生物通過食物關系形成的聯系,叫食物鏈。
(2)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形成食物網。
(3)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物質和能量流通的渠道;食物鏈中箭頭所指的方向為能量流動的方向,食物鏈越短,傳遞到終極消費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鏈一般從生產者(綠色植物)開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質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而物質在生態系統中是不斷循環的。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關系圖
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1.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一個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保持相對穩定,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在組成成分之間,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保持相對穩定。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這種調節能力有強有弱,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生物種類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越高;相反,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單純,生物種類越少,自動調節能力越弱,穩定性越低。
2.生態平衡的破壞
(1)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為干預或自然因素的變化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會被破壞。
(2)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如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泥石流等)和人為因素(如對森林的過量采伐,對草原的過度放牧等),同時人為因素可以強化自然因素。
3.人們定期給農田除草是主動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流動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類的方向。
4.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5..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人類與生態環境
1.人口過度增長的危害:過度消耗生物圈的資源,會產生資源與能源問題;地球變成一個大垃圾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啟示:自然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長必須符合生態規律。
3.保護自然的意義:人類要改造自然,更要保護自然。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使生物圈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4.措施:植樹造林、設立自然保護區、立法保護生物資源等等。
題型一生物與環境
[典例1]下列選項中,與“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所描述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相同的是(  )
A.秋風掃落葉 B.駱駝刺根系發達
C.大樹底下好乘涼 D.海豚皮下脂肪很厚
【對點訓練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據日前報道,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兩年后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此決定立刻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質疑,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如被人類或其他生物體吸入,將長期殘存體內。在海洋環境中,放射性物質通過食物鏈可能被富集,人類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魚類,放射性物質就會進入人體,可能會對DNA產生影響,并造成基因損害。如果福島核電站核污水被排入海洋,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十年后將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將會有風險。
(1)海洋生態系統由生物部分和 組成。
(2)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質屬于影響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上述材料體現了 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4)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作為地球上的一員,你以哪些實際行動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寫出一點即可)
題型二種群與群落
[典例2]下列實例中,屬于生物群落的是( ?。?br/>A.一片草地上蝗蟲的全部幼蟲和成蟲
B.一塊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蘚、真菌、昆蟲、蝸牛等
D.一塊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蟲及細菌等全部生物
【對點訓2】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內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個種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魚是一個種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個種群
④種群密度的決定因素是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⑤種群密度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題型三生態系統
[典例3](2023 九江一模)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4e33fcd-093d-468e-8ddb-821f06360f6b" \o "此年份及地區表示:該試題最新出現所在的試卷年份及地區" \t "_blank )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下列哪條食物鏈的加強有利于增加鷹的數量(  )
A.草類→鼠→鷹
B.草類→鼠→蛇→鷹
C.草類→蝗蟲→青蛙→蛇→鷹
D.草類→食草昆蟲→青蛙→蛇→鷹
【對點訓練3】一個密閉的生態瓶,內含浮游藻類、浮游動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環境中。
(1)生態瓶中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和微生物共同組成了一個 (選填“種群”或“群落”)。
(2)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簡要說明該生態瓶能長時間保持穩定的原因: 。
(3)若缺乏光照,生態瓶中的生物最終都將死亡,這是因為生態瓶中的能量流動是 的。
題型四生物圈 ( javascript:void(0)" \o "第3課 生物圈 )
[典例4](2023春 潼關縣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f5e54636-e45c-4a28-a637-22db24b19876" \o "此年份及地區表示:該試題最新出現所在的試卷年份及地區" \t "_blank )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
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
C.使用一次性餐具促進經濟發展
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保袋
【對點訓練4】(2023春 交口縣期末) ( http: / / www.m / bio / report / detail / eb512637-3ccc-4370-88c4-7436439b8af3" \t "_blank )【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本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交口縣緊緊圍繞“在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的戰略思想,堅持大地增綠、林業增效、農民增收相統一,科學規劃,創新機制,優化布局,整體推進,廣泛動員,全民參與,進一步掀起造林綠化新高潮,努力實現“綠色交口、宜居交口”的目標。
在交口縣城及鄉鎮街道上,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這個(如圖)隨處可見,你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嗎?
A.減少占地:垃圾分類,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減少垃圾數量達50%以上。
B.減少環境污染:廢棄的電池含有金屬汞等有毒物質,會對人類產生嚴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廢塑料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因此回收利用可以減少危害。
C.變廢為寶:我國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達30億個,方便面碗5億~6億個,廢塑料占生活垃圾的3%~7%。1噸廢塑料可回煉600公斤無鉛汽油和柴油?;厥?500噸廢紙,可免于砍伐用于生產1200噸紙的林木。因此,垃圾回收既環保,又節約資源。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一般分為以下四類:
A.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類,可回收循環利用。
B.廚余垃圾:菜葉、果皮、剩飯剩菜等為主,一般采用集中堆肥方式處理。
C.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等,需要經過特殊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D.其他垃圾:除上述幾類垃圾以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一般采取衛生填埋處理。
(1)由以上材料可知,垃圾分類的好處有: 、 、 。
(2)下列哪組均屬于其他垃圾? 。
A.雞蛋殼、普通玻璃 B.牛皮紙、塑料袋
C.一次性飯盒、餐巾紙 D.金屬廚具、塑料玩具
(3)人類對環境也有積極的影響,如三北防護林可有效地阻止土地沙漠化,下列保護森林的措施中,科學的是 。
A.禁止砍伐 B.有計劃地合理砍伐已經成熟的木材
C.大面積種植一種樹,整齊美觀 D.噴灑高強度的農藥,消滅森林害蟲
1.在西部大開發中以解決“水”這一瓶頸為根本途徑,以恢復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出發點,努力實現人和環境的“雙贏”,這一世紀工程的改造對象是生命系統中的(  )層次。
A.種群 B.群落 C.生態系統 D.生物圈
2.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如圖表示白臉猴的種群大小與種群持續時間的關系。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斗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
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維持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
C.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
D.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少
3.(2023 黑龍江二模)如圖表示生態系統部分成分間的相互關系(甲、乙、丙表示三類生物成分)。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br/>A.甲能制造有機物
B.乙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C.丙是能把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的細菌、真菌等
D.甲、乙、丙能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4.(2023春 白銀期末)下列原則或對策中,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是(  )
A.改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
B.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
C.推廣生態農業,堅持植樹造林
D.大力研制殺傷力更強的殺蟲劑和農藥
5.(2023春 寧津縣校級月考)對如圖解釋錯誤的是(  )
A.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B.正常情況下,草原植被數量應多于鼠類
C.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
D.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不變的狀態
6.2014年12月,我國表示將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重新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經批準在溫州蒼南擬建三澳核電站。三澳地處海邊,該區域所有的生物可以看作一個   。
7.(2022秋 興化市期末)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保護生態系統人人有責,泰州溱湖風景區屬    生態系統,它有“地球之腎”之稱,溱湖氣候濕潤,生物類型多樣,水草豐茂,蒲葦叢生,盛產魚蝦、籪蟹等,它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不同作用,其中水草、蒲葦是    ,其作用是    。魚蝦、籪蟹是    ,其作用是    。
8.(2022秋 城關區校級期末)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浒ù髿馊Φ南聦?,   和   的上層.
9.(2023 新疆)某同學嘗試利用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制作小生態瓶,主要材料:容積1.5L的透明帶蓋玻璃瓶、金魚藻數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魚兩條、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適量。
制作過程:
步驟一:把適量泥沙裝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積約的位置。
步驟二:用鑷子將適量金魚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魚后蓋上蓋子。
步驟三:將玻璃瓶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
結合上述制作過程,回答下列問題:
(1)小生態瓶可以看作一個微型生態系統,泥沙中的  細菌、真菌 等屬于分解者,陽光、空氣屬于該生態系統的  部分。
(2)小生態瓶需要避免陽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    。
(3)生物圈Ⅱ號也是模擬建造的人工生態系統,但實驗最終失敗。這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    。
A.生物圈Ⅱ號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園
C.人類能夠脫離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號失敗的原因是組成成分太復雜
10.(2022秋 黔江區期末)生態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型生態系統,其組成成分的完整性和復雜程度直接影響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如表為4名同學制作的生態瓶及其中小魚的存活情況,請據表回答相關問題。
生態瓶 Ⅰ Ⅱ Ⅲ Ⅳ
生態瓶的組成及擺放位置 500毫升的容器中放入等量的水、砂石
1株黑藻、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于儲物柜中 1支塑料花、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在窗臺上 1株黑藻、1條健康的斗魚。擺放在窗臺上 1株黑藻、1條健康的孔雀魚。擺放在窗臺上
小魚存活時間 2天 3天 10天 45天
Ⅰ號和Ⅱ號生態瓶中的小魚存活時間很短,原因是這兩個生態瓶中缺乏充足的  ?。ㄌ顨怏w名稱),Ⅰ號生態瓶中的小魚存活時間更短的主要原因是    。Ⅲ號生態瓶中的斗魚只能以小動物為食,存活10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命活動所需要的    。
(2)劉老師制作了一個生態瓶作為示范,以5升礦泉水瓶為容器,里面除了非生物材料外,放入了多種動植物,構成如圖所示的食物網。
①請寫出該食物網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    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流動的。
②該食物網中缺少了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    和    。
③若該生態瓶中的蘋果螺由于溫度不適等原因全部死亡,以它為食的孔雀魚并不會受到嚴重影響,原因是    。
④該生態瓶維持了1年多的時間,與IV號生態瓶相比,說明生物種類越多、成分越復雜,生態系統的    能力越強。
11.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是典型的海岸濕地生態系統,有藻類、蘆葦、水草、魚、蝦、水鳥等生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它屬于大型涉禽,嘴長而粗壯,腿、腳甚長,如圖所示。
(1)該濕地公園里所有東方白鸛是一個   ?。ㄌ睢胺N群”或“群落”)。
(2)東方白鸛的形態結構特征是對濕地環境的    。
12.全面開展“五星達標 3A爭創”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是當前紹興農村的工作重點。
(1)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題。
①村委舉辦了“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小敏對自家庭院進行了綠化,并修建了一個池塘,里面養了水生動植物,小敏家庭院中所有的生物屬于   。
A.種群 B.群落
②庭院建設完成后,小敏根據所學知識對自家庭院中的碳循環繪制如圖。其中b、e是通過生物的   實現。
13.溫州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蘸,茶樹品種豐富,種植歷史悠久
(1)平陽早香茶產于鰲江大坪山上,有著12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溫州的早發品種。大坪山茶園中所有早香茶構成了一個    。
(2)不同的茶葉品種外形、顏色等性狀不同,是由    決定。
(3)小明將溫州的部分名茶繪制了茶葉分類檢索表,如圖所示其中的平陽早香茶品質和性狀均可與杭州西湖龍井茶相媲美,則杭州西湖龍井茶的特征是:   。
14.(2023春 任丘市期末)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生物圈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2)在大氣圈生活的動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    和    ,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
(3)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  海洋 和江河湖泊。生活在水圈中的生物主要生活在水面下    米以內的水層中。
(4)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  部分,它是一切    的“立足點”,生活在巖石圈的生物包括我們常見的植物、動物,還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15.地球的“腎臟”濕地,對于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圖是某城市為凈化生活污水而建立的大型人工濕地公園示意圖,濕地公園內小魚在水中暢游、青蛙在水中咕咕叫、蜜蜂在花叢中飛舞、小鳥在枝頭歡叫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該圖示還不能被稱之為生態系統,因為還缺少構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是:  。
(2)少量生活污水流入濕地會造成輕度污染,一段時間后濕地可恢復正常,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    能力。
(3)一段時間后,管理員還放養了一些魚,以限制藻類及浮游動物的過度繁殖,請寫出該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源頭是    。
(4)目前,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    。
1.一組學生將葉片搗碎成葉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溫。在10天中,他們每天取些樣品以確定葉汁中微生物的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生物Ⅰ可能是生產者
B.生物Ⅱ可能是以生物Ⅰ為食
C.生物Ⅲ緊隨生物Ⅰ的出現而出現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2.下面A圖是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種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間和時間的同一物種個體的集合,種群密度指某種群在單位空間或者面積內的個體數量)與種群周限增長率R(R=N t+1/N,N t為t時刻種群數量,N t+1為t+1時刻種群數量)的關系圖,B、C、D、E圖( y軸均為相對密度而非A圖中的絕對密度)是幾種不同的種群數量變化類型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A.在A圖的Ⅱ時,種群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減少
B.種群密度在A圖Ⅲ時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C圖
C.種群密度在A圖I時所對應的種群變化類型為B圖
D.不管該種群的初始種群密度是多少,該種群的數量最終都會達到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3.許多自然災害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破壞,人類的活動也在嚴重干預著生態平衡.下列人類活動對保持生態平衡是良性影響或沒有負面影響的是(  )
A.稻田養魚
B.圍湖造田
C.森林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
D.放寬農產品進口檢疫
【答案】A
【解答】解:A、水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機物,不僅養活了植物自身,還為其它魚類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它是依據人類需要建立新的生態平衡,故符合題意;
B、圍湖造田 是指將湖泊的淺水草灘由人工圍墾成為農田的一種活動,圍湖造田往往會損害湖泊的自然資源,破壞湖泊的生態環境和調蓄功能,圍湖造田使水禽賴以生息的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故不符合題意;
C、森林中修建一條高速公路,必然破壞大量的植被,并影響當地的動物的生存,不利于保持生態平衡,故不符合題意;
D、如果放寬農產品進口檢疫,就可能使一些外來物種進入中國,由于這些物種在國內沒有天敵,會迅速繁殖蔓延,威脅當地的物種,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如圖甲為某人工的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簡圖,“→”表示碳的流動方向。圖乙為該池塘生態系統中草魚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代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 。
(2)經測定發現,食物鏈中下一級生物只能得到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原因包括 。(填序號)
①各級生物體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②上一級生物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級生利用
③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根據乙圖,描述草魚在t0~t1時間段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
(4)在養殖過程,該生態系統每年7~8月份突發“魚病、魚死”現象,且有進一步嚴重化趨勢。從生態系統穩態的角度分析,發生該現象的原因是 。
5.下表為某校生物興趣小組研究“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和植物數量關系”的實驗數據.實驗中使用了以下實驗用具:有蓋玻璃瓶、小魚、水草、沙子(含少量淤泥)、經紗布過濾的池水,并把這五個生態瓶均放在實驗室窗臺上,并使它們所處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同.
編號 小魚(條) 水草(棵) 實驗結果
生態瓶l號 4 12 小魚存活8天
生態瓶2號 4 8 小魚存活6天半
生態瓶3號 4 4 小魚存活3天半
生態瓶4號 4 2 小魚第2天上午死亡2條,第2天下午死亡2條
生態瓶5號 4 0 小魚于當天下午和晚上相繼死亡
請分析數據并回答下列問題:
(1)小生態瓶1-4號均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生態系統,在這些小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的生物是 ,屬于生產者的生物是 ,池水、沙子中的 是分解者.
(2)比較生態瓶l號和2號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植物數量比較多時,動物存活的時間相對 ,由生態瓶5號實驗結果可得出的結論是:沒有 ,動物就可能死亡.
(3)由生態瓶l一5號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動物數量與植物數量的關系應是:動物數量一般 (填寫“大于”或“小于”)植物數量.
(4)生態瓶l號的動物雖然存活時間最長,但最后還是死亡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 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能力比較差的緣故.
知識●逐點夯實……必備知識 系統梳理 基礎重落實……復習自修
課堂●分類突破……精選考點 典例研析 技法重悟通……考點演練
課時●過關檢測……關鍵能力 分層施練 素養重提升……課后練習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寨县| 遂昌县| 望奎县| 聂拉木县| 建湖县| 大关县| 昆明市| 舟曲县| 临沭县| 栾川县| 梁河县| 安西县| 开原市| 栖霞市| 哈巴河县| 米泉市| 濉溪县| 连州市| 永德县| 温泉县| 宿松县| 泰州市| 无棣县| 许昌市| 平邑县| 潍坊市| 新蔡县| 莒南县| 宜黄县| 高清| 桐乡市| 宜兰县| 肇庆市| 平山县| 屯门区| 黎城县| 怀化市| 晋城| 喀喇沁旗| 易门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