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蘇教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復習01光源1、光源定義:能夠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將光源分為自然光源與人造光源。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類掌控與操作、沒有經過加工和改良的光源,常見的有太陽、閃電、螢火蟲等3、人造光源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人工制造出來的光源,常見的有篝火、燃放的煙花、開啟的電燈(白熾燈、熒光燈、發 光二極管)等。1光源1、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會發光。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要看物體是自己發光還是因為有其他發光體存在而發光。2、太陽、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都是光源,它們能自己發光。玻璃慕墻和月亮發光是太陽導致的,水面發光是月光(最終是太陽)導致的,所以它們都不是光源。發光需要能量哦!蠟燭發光過程及現象:蠟燭發光并熔化,熔化的蠟油隨著燭芯燃燒而發光發熱,蠟燭變短。給細鋼絲通電,觀察鋼絲發光的過程。(1)從鋼絲球中抽出一根細鋼絲將兩個帶導線的鱷魚夾,分別夾在細鋼絲的兩端。(2)將兩個鱷魚夾立在沙盤中,把其中一根導線固定在電池的電極上。3.用另一根導線碰觸電池的另一極,觀察細鋼絲發光的現象。(通電時干萬不要摸鋼絲!)細鋼絲發光過程 : 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整個過程中細鋼絲處于高溫狀態,千萬不要觸碰它。兩節電池最好放置在電池盒中。02光的傳播1.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2.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應用:光穿過樹葉間隙和云間空隙、汽車遠光燈打開、激光燈打開的情景。3.激光沿直線傳播實驗的關鍵是,使光的傳播路徑明顯可見。但空氣對光的散射不夠強烈,人們在側面難以看到光束。為了增強效果,常用人造煙霧使光束明顯可見。4.小孔成像: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行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6.小孔成像特點:成倒立的實像03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后會折返,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2.如果物體表面很光滑,那么當光線照射其表面時,就會發生鏡面反射,人們就會看到明亮的鏡像。3.選擇合適的位置站在鏡子前,要能夠與同伴在鏡子里相互看見,但都看不見自己。說明光路是可逆的。4.直立兩面鏡子,變換它們的夾角,觀察鏡子中物體的數量是否發生變化。夾角越小,鏡子中物體的數量越多。5.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6人是如何看見物體的:古希臘學者認為,眼睛發出的光碰到物體,人就能看見東西。后來,又有人認為,是眼睛發出了像觸須那樣的東西,人通過觸須名到物體公元11 世紀初,阿拉怕科學家伊本 海賽姆糾正了上述名法。他認為,光從太陽或火焰發出,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后進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體。04七色光1.雨后天晴,天空有時會出現彩虹。彩虹常在雨后初睛時出現,這時空氣中塵埃少且充滿小水滴,天空的一邊有雨云而較暗,容易看到彩虹。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現彩虹。2.以前,人們都認為像陽光這樣的白光是單色光。17 世紀,英國科學家牛頓在一次實驗中,他讓一束太陽光透過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實驗室,并讓這束光線穿過固定著的玻璃三憤鏡。這時,對面的墻上出現了七種顏色的光。牛頓又使用第二個三棱鏡,讓第一個三棱鏡產生的七色光平行穿過結果,這時的七色光合成了白光。牛頓也試著讓紅光單獨通過三樓鏡,結果發現紅光并未改變在實驗的基礎上他得出結論: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種彩色光所組成的非均勻的混合體。這就是生頓關于光的顏色理論。3.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旋、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4.三原色光中任意兩種色光等量相加,會出現另一種色光的互補色光。紅光+綠光=黃光,互補于藍光;紅光+藍光=紫光,互補于綠光;綠光+藍光=靛光,互補于紅光。5.用圓盤做色光混合實驗。將圓盤三等分,分別涂上紅、綠、藍三種顏色,快速旋轉圓盤,發現紅、綠、藍三色光可以合成白光。圓盤顯示出灰白色。1.從內圈至外圖按順序寫出彩虹的顏色;紫、靛、藍、綠、黃、橙、紅。2.夏天的傍曉,雨過天睛,能看見彩虹的方向是東方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