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導學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課前預習】一.戰國七雄1.形成過程:______和______。2.戰國七雄地理位置:____________。(東南西北到中間)3.兼并戰爭:______、______、______。二.商鞅變法(重點)1.背景:戰國時期,______和______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______的勢力增強。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______主持變法4.主要內容:最有利于國家富強的是_______________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的是__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是____________5.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都江堰1 .時間:______地點:______2.人物:______3.作用:______4.影響: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點總結】一.戰國七雄1.形成過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3.兼并戰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二.商鞅變法(重點)1.背景: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主要內容: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地方的控制)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國富)鼓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強兵)5.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都江堰1.時間:戰國后期 地點:秦國 四川成都 岷江2.人物:李冰3.作用:防洪、灌溉、水運4.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隨堂練習】一.選擇題1.下圖為《戰國形勢圖》。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代表的國家分別是( )A.秦、楚、韓、燕 B.齊、楚、秦、燕C.燕、齊、趙、楚 D.燕、齊、楚、秦2.許多成語典故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 )A.經濟迅速發展 B.奴隸制度確立 C.王朝更替頻繁 D.諸侯兼并爭霸3.詩人岑參在《石犀》中說:“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詩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貢獻是( )A.治理黃河,三過家門而不入 B.加強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國對C.獎勵耕戰,使秦國迅速強大 D.修筑都江堰,解決岷江水患4.《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滅商君之家?!边@段材料說明( )A.商鞅變法失敗的原因是觸犯了奴隸主貴族利益B.社會改革必須順應歷史潮流C. 太子即位后順應民心處死商鞅D.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會付出沉重代價5.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認真觀察下列圖片變化,可從中得出什么有效信息( )A.分封制度開始實行 B.社會經濟日益發展C.統一趨勢愈發顯現 D.百家爭鳴思想活躍6.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的舉措是( )A.尊王攘夷 B.商鞅變法 C.統一文字 D.統一度量衡7.改革是中國發展最大的紅利。在商鞅變法中直接給農民帶來紅利的措施是( )A.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B.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D.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8.關注歷史教材的課目標題,可以準確把握歷史的階段特征。如下圖教材目錄橫線處應填( )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_____第4課夏商周的更普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第8課百家爭鳴A.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9.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之一。商鞅變法使秦成為戰國后期最強盛的國家。 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擴大秦國疆域起直接作用的是( )A.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 B.國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C.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D.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10.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二.非選擇題11.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頭等大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材料一是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出土的生產工具的圖片,其中屬于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有哪些?(只寫字母代號)D圖片反映了春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材料二: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水利示意圖(2)仔細觀察材料二示意圖,說出這項水利工程的名稱,這項水利工程的建成對周邊的農業發展有何影響?材料三: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極大地調動了民眾務農和作戰的積極性。——劉玉峰《商鞅變法農戰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調動民眾務農的積極性”是基于商鞅變法中哪一措施的實施?(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動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