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我們神圣的國土》第二課時教學反思課標要求: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用多種方式感受祖國疆域的遼闊和地形的多樣,認識祖國的壯麗山河。道德修養:加深學生對世界遺產的認識,引導學生建立尊重自然、愛護生態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法治觀念:了解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能夠自覺保護自然文化遺產,做到文明出行。健全人格:了解我國各地的生活習慣與方式,要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習俗。責任意識:了解我國山川、河流的分布。話題二 《好山好水好風光》教學反思:第二課時:好山好水好風光本課時教學邏輯設計:了解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感受祖國的山水之美——愛護世界自然遺產。在第一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地圖,觀察長江、黃河的走向,體會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因此,長江、黃河自西向東流向大海。學生以組為單位選擇我國的名山大川、設計一次旅游攻略。在第二個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分布》,并說一說自己有哪些感受:學生通過小組分享,感受我國是一個世界 自然遺產眾多的國家,進一步感受祖國的美麗,并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云南石林、貴州荔波等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福建泰寧、廣東丹霞山的丹霞地貌景觀,感受這些獨特的美景、理解它們入選世界自然遺產的原因。在第三個環節、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角內容,說一說什么是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其次,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談談如何保護世界遺產、有哪些做法值得提倡。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旅游文明公約》,分享如何用行動愛護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