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三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 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教師版【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重點難點】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成果難點: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科書能夠自主完成本課的思維導圖,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在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與中華文化對世界影響的基礎上,利用時間軸感知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并對時間跨度較大的西學東漸(jiān)等事件以年表的形式,結合中外史綱所學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整合,歸納特定時間段內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2.通過對中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對異國他邦文化的學習、接納、內化,并發展成為中華的一部分,通過參悟、內化據證辨析,實現對史料的合理解讀,從而達到歷史深度學習的思維方法。3. 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并不斷向外輻射,形成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和向西方傳播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學西傳,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終達到對本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名詞解釋】1.西學東漸: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2.中學西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16-18世紀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轉折時期。西方經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復興和產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大革命作好了物質和思想上的準備,開始從啟蒙時代向近代社會邁進。歐洲人從16世紀起就逐漸擺脫在歷史發展中長期落后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狀態,廣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華,而向近代社會沖刺,取得了巨大的發展。3.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地理范圍,東邊是朝鮮、日本,東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東的東南亞國家,太平洋構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過內、外蒙古大草原直達西伯利亞大森林,東北到達外興安嶺內外,高山大漠構成它的陸地界線。任務一:繪制本課時空坐標任務二:閱讀教材P8-13,自主完成基礎知識梳理和總結,并將重點知識標劃在課本上。吸收: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一)吸收融合古印度佛教1.過程時間 具體表現兩漢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積極 ①對文學藝術: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②對建筑藝術: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二)西方文化的傳入1.明末清初:“西學東漸”(1)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礎②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③傳教士的推動④皇帝的支持(2)表現明末 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初 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影響 只在極少數知識分子中傳播,沒有使中國社會發生根本性變革2.近代:西學進一步傳入背景 19世紀中葉,隨著中國國門被迫打開,西學進一步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西學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表現 (1)學器物 措施內容影響新式學堂1862年,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的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相繼開設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館,還增設了天文算學館。傳播內容變化:這一時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術、科學理論以及社會改革等內容,展現在國人面前。 政治運動開展: a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b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留學教育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等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譯書機構1868年,專門引進、翻譯西方書籍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A.地主階級抵抗派:些較為開明的官員,如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B.地主階級洋務派(2)學制度 A.資產階級維新派推動維新運動,倡導君主立憲B.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展辛亥革命,宣揚民主共和(3)學思想 A.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B.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3.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總結層次 派別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實踐活動器物 地主階級抵抗派 師夷長技以制夷 編譯書籍 仿制西方戰艦地主階級洋務派 中體西用 夷長技以自強 洋務運動制度 資產階級維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憲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思想 資產階級激進 民主與科學 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二、傳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一)對亞洲的影響漢字 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又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儒學 (1)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2)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佛教 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制度 (1)社會制度(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 ①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②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2)教育體制.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其他 “歷史縱橫”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二)對歐洲的影響(中學西傳)1.四大發明外傳地位 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表現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外傳: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影響: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藥 傳入歐洲: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影響: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 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 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知識拓展】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影響造紙術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藥中國 有利于中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 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早期有利于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但后來卻成為迷信活動的工具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使用火藥武器的國家,后來火藥成為迷信活動、敬鬼神所使用的工具西方 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紙張取代了羊皮和小牛皮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火藥傳播到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火器的進步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制造業的發展2.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時間 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內容及影響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②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任務三:繪制本課思維導圖課內探究案1.材料1 (在中國)《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然而,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朝川濟世《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對中國、日本的不同影響 》材料2 《海國圖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書。……《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 ——《大國崛起·日本》抵抗派的主張達成目的了嗎?抵抗派在中國產生了什么作用?沒有完全達到。啟迪了先進中國人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思想主流。西學傳播渠道大大增加2.小組合作并思考回答:根據所學知識對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的不同。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國力較強的情況下主動進行的,后者則是在中國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學習。內容不同:前者內容涉及較少主要是自然科學,后者則內容包括廣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個方面。主體和目的不同:前者以西方傳教士為主,與中國士大夫進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國傳播基督教的目的,后者是以中國知識分子為主體,目的是救亡圖存。3.請同學們結合所學思考中國對佛教文化有何貢獻?(1)保存了佛教文化資料。其主要工作有兩項:一是翻譯佛教典籍,二是撰寫佛教歷史著作。(2)豐富和發展了佛教文化。可概括為新典籍、新教義、新宗派、新圣地、新藝術等方面。(3)弘揚了佛教文化。海外傳播的過程不僅是傳播佛教文化的過程,而且是以佛教文化為載體,全面弘揚、傳播中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4.材料1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化本質內容究竟有哪些蘊含,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觀念和原則: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第三,實行“開戶牖”、互學習、兼收并蓄,“攜手共進”。第四,反對侵略戰爭,維護祖國統一。——摘編自李慎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全球化》材料2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連續發展,中華文化不僅在過去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當今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著自己的貢獻。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的主要價值。豐富世界文明的內涵,促進文明的多元發展;輻射其他國家的文化,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助力世界難題的解決,貢獻中國智慧和方案。方案:科技方面:青蒿素、雜交水稻;國際關系方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等。課后鞏固案全面認識近代西學東漸的特點···唯物史觀(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2)學習西方與抵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3)學習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4)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對點訓練]1.(2021·山東省淄博市高二期末·3)漢唐中國遵循古代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疊合的理想形態,在中國與四鄰的關系中,形成一個多重同心圓網絡,中國居于中央,編織列國于四周。這一網絡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B.農耕經濟領先世界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D.冊封朝貢制度形成2.(2021·山東濟南高二第二學期期末·4)兩漢時期,中國盛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佛教學者便也風云星宿、圖道運變,莫不鉆習。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而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則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這說明( )A.中國古代文化呈現多元性 B.佛教思想沖擊傳統文化C.佛教具有很強的調適性 D.文化發展引領時代湖流直擊高考3.(2021·四川宜賓一模·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時期的釋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鍵陀螺樣式;而中唐時期的脅侍菩薩塑像則膚色白凈,表情隨和,保留唐代平民的兩片螺圓形發髻。這種變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開放包容 B.儒學主流地位的喪失C.佛教文化逐漸本土化 D.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4.(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 自然常識 基礎科學 奇異和其他問題42.5% 22.8% 17.5% 17.2%據此可知,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5.(2020.1·浙江高考·8)洋務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國圖志》,在該書序中慨言:百余年來,中國“水陸戰備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構兵思逞”,“廿余載,事局如故”,“然同、光間福建設局造輪船,隴中用華匠制槍炮”,“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制之也。”這一認識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順乎世界之潮流邁出變法第一步B.“師夷長技以制之”是洋務派自強之道的思想先導C.中國人學習西方經歷了由器物層次到制度層次的變化D.以“中體西用”尋求變革,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6.(2021·江蘇連云港高三上學期期中·22)(12分)探索國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進中國人的不懈追求。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這幾次上書的內容,就是他提出變法的總綱領。“富國”的具體主張,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許人民辦工廠、制機器、發展鐵路、輪船事業。這些事業都要“縱民為之,由官保護”。“養民”的重點在于發展工農商業,諸如利用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講究制造技術上的發明,給予專利,甚至允許民間制造槍炮,此外還鼓勵商會和大公司的組織,并由國家協助……為了推行這個綱領,他在“求人才”的名義下,提出一種代議制度,即由每十萬戶推出一個“議郎”,也就是紳商推選的新式議員。——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二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主張的核心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產生的時代背景。(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全變”與“小變”的關系。(6分)7.(2020·山東濰坊二模·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下表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時間 史實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達了波斯灣。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226年,大秦商人來到建業,西晉初年又派使者來到中國。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斷來華。445年,波斯王朝遣使來華。佛教傳入并不斷發展,印度等國的僧侶來華傳教。日本、朝鮮多次派使者來華。唐朝 日本、朝鮮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唐朝。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長安求法。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定居。宋朝 高麗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書籍。日僧寂昭、元燈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現多處“波斯館”“清真寺”。印刷術外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廣州、泉州城內居住著許多阿拉伯富商。元朝 元初,高麗從中國購經籍一萬多卷。元朝和日本兩國僧人互相訪問極為頻繁,來華日僧僅知名者即達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濟大師把程朱理學傳到日本,長期成為日本統治階層的思想武器。馬可·波羅來華。明朝 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各國。華僑開發南洋地區。戚繼光抗倭,援助朝鮮抗擊日本。利瑪竇來華傳教,徐光啟翻譯了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人民反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貿易。清(1840年前) 鄭成功收復臺灣,來華的傳教士將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介紹到中國也向本國廣泛的介紹中國社會狀況,中國人民抗擊沙俄、英國、法國的入侵。僅留廣州作為貿易出口。——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任選一個角度,評述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要求:寫明角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課后鞏固參考答案A組(對點練習)1.B 2. CB組(拓展學習)3.C 4.C 5.B6.【答案】(1)核心內容:富國養民;允許民間發展近代工業;鼓勵新知識新技術;實行代議制。(每點1分,任意三點,3分)背景:民族危機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洋務運動破產;實業救國思潮影響。(每點1分,任意三點,3分)(2)觀點:“全變”是對“小變”的突破(或繼承發展,2分)論證:“全變”突破了“小變”單純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張改革政治制度;鼓勵民間發展近代工業;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推動社會變革等。(4分,持類似觀點,論證言之成理的可酌情賦分)【解析】(1)第一小問核心內容,據材料一中按照敘述順序可得富國養民;允許民間發展近代工業;鼓勵新知識新技術;實行代議制。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19世紀末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的背景可得民族危機加劇;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洋務運動破產;實業救國思潮影響。(2)結合材料二“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和所學維新變法和洋務運動的對比可得“全變”是對“小變”的突破論證:“全變”突破了“小變”單純學習西方技術、維護封建制度的局限,主張改革政治制度;鼓勵民間發展近代工業;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推動社會變革等。7.示例1:角度:中國對外交流的內容。(2分)評述: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內容多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日本、朝鮮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鄭和下西洋等。經濟:如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同亞洲、非洲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鑒真東渡,徐光啟翻譯了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西亞、北非和歐洲等。(7分)總之,中外交流內容豐富,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2分)示例2:角度:政府對外政策的變化趨勢。(2分)評述:從漢到元,總體來看,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統治者大都采取開明的對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視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貿易,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明清時期,面對西方殖民擴張,厲行“海禁”,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阻礙了中外交流,使我國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總之,古代中國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保守,這既是本國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結果,也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2分)@歷史園地網站(其它角度,如:中國對外交流的路線;中國對外交流的途徑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解析】題干表格主要列舉了從漢朝到清朝,中國歷代政府對外交流的情況,內容非常之多,在題干中要求學生“任選一個角度”,可以說給學生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如我們可以選擇中國對外交流的內容、中國對外交流的政策、中國對外交流的途徑等多個方面;如果我們選擇“中國對外交流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幾個方面,然后我們要從表格中梳理出歷朝歷代有哪些內容體現了上述三個方面,如政治方面: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日本、朝鮮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鄭和下西洋等,經濟方面,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同亞洲、非洲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貿易往來;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原產美洲的玉米、甘薯、煙草等作物傳入我國等,文化方面,玄奘西游,鑒真東渡,徐光啟翻譯了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西亞、北非和歐洲等;如果我們選擇“中國對外交流的政策”,綜觀材料中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出:從漢到元,總體來看,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統治者大都采取開明的對外政策;但是,明清時期,面對西方殖民擴張,厲行“海禁”,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阻礙了中外交流,使我國逐步落后于西方。選擇性必修三 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第一單元 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班級: 姓名: 小組: 目前等級:【課標要求】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重點難點】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的成果難點: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產生的影響【學習目標】1.通過閱讀教科書能夠自主完成本課的思維導圖,從深度學習的角度出發,在初步了解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與中華文化對世界影響的基礎上,利用時間軸感知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并對時間跨度較大的西學東漸(jiān)等事件以表格的形式,結合中外史綱所學的內容,進行知識的整合,歸納特定時間段內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2.通過對中華文化在形成過程中對異國他邦文化的學習、接納、內化,并發展成為中華的一部分,通過參悟、內化據證辨析,實現對史料的合理解讀,從而達到歷史深度學習的思維方法。3. 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并不斷向外輻射,形成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東亞文化圈和向西方傳播并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學西傳,深刻認識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最終達到對本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名詞解釋】1.西學東漸: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2.中學西漸: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影響。16-18世紀是世界史上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和大轉折時期。西方經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復興和產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大革命作好了物質和思想上的準備,開始從啟蒙時代向近代社會邁進。歐洲人從16世紀起就逐漸擺脫在歷史發展中長期落后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和波斯——阿拉伯文明的狀態,廣泛吸收了其它文明的大量精華,而向近代社會沖刺,取得了巨大的發展。3.東亞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地理范圍,東邊是朝鮮、日本,東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東的東南亞國家,太平洋構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過內、外蒙古大草原直達西伯利亞大森林,東北到達外興安嶺內外,高山大漠構成它的陸地界線。課前預習案任務一:繪制本課時空坐標任務二:閱讀教材P8-13(第二單元第五課P26-28也有對佛教文化的介紹),自主完成基礎知識梳理和總結,并將重點知識標劃在課本上。美人之美——吸收: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吸收融合古印度佛教過程時間 具體表現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明影響:綜述影響:積極 ①對文學藝術②對建筑藝術:消極(二)西方文化的傳入1.明末清初:“西學東漸”(1)背景(2)表現明末清初影響2.近代:西學進一步傳入背景表現 (1)學器物 措施內容影響新式學堂留學教育譯書機構學制度(3)學思想3.結合綱要上和本科所學總結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層次 派別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 實踐活動器物 制度 思想 美美與共——傳播: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對亞洲的影響漢字儒學 (1)(2)佛教制度 (1)(2)其他(二)對歐洲的影響(中學西傳)1.四大發明外傳地位表現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外傳:影響:火藥 傳入歐洲:影響:指南針印刷術2.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時間內容及影響任務三:繪制本課思維導圖課內探究案1.材料1 (在中國)《海國圖志》問世后卻很少有人問津。然而,許多守舊的朝廷官吏的罵聲卻撲面而來…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朝川濟世《魏源和他的《海國圖志》對中國、日本的不同影響 》材料2 《海國圖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為日本追求海外知識幕末志士的必讀書。……《海國圖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價錢一路走高。 ——《大國崛起·日本》抵抗派的主張達成目的了嗎?抵抗派在中國產生了什么作用?2.小組合作并思考回答:根據所學知識對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的不同。3.請同學們結合所學思考中國對佛教文化有何貢獻?4.材料1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化本質內容究竟有哪些蘊含,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觀念和原則: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第三,實行“開戶牖”、互學習、兼收并蓄,“攜手共進”。第四,反對侵略戰爭,維護祖國統一。——摘編自李慎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全球化》材料2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連續發展,中華文化不僅在過去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當今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著自己的貢獻。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的主要價值。課后鞏固案全面認識近代西學東漸的特點(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2)學習西方與抵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3)學習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4)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對點訓練1.(2021·山東省淄博市高二期末·3)漢唐中國遵循古代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疊合的理想形態,在中國與四鄰的關系中,形成一個多重同心圓網絡,中國居于中央,編織列國于四周。這一網絡的形成根源于( )A.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B.農耕經濟領先世界C.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D.冊封朝貢制度形成2.(2021·山東濟南高二第二學期期末·4)兩漢時期,中國盛行神仙方術,當時來華的佛教學者便也風云星宿、圖道運變,莫不鉆習。魏晉時期,玄學興起,佛教學者遂以佛理附會玄學。而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則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這說明( )A.中國古代文化呈現多元性 B.佛教思想沖擊傳統文化C.佛教具有很強的調適性 D.文化發展引領時代湖流直擊高考3.(2021·四川宜賓一模·25)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時期的釋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鍵陀螺樣式;而中唐時期的脅侍菩薩塑像則膚色白凈,表情隨和,保留唐代平民的兩片螺圓形發髻。這種變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開放包容 B.儒學主流地位的喪失C.佛教文化逐漸本土化 D.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4.(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應用科學、各種技術 自然常識 基礎科學 奇異和其他問題42.5% 22.8% 17.5% 17.2%據此可知,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5.(2020.1·浙江高考·8)洋務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國圖志》,在該書序中慨言:百余年來,中國“水陸戰備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構兵思逞”,“廿余載,事局如故”,“然同、光間福建設局造輪船,隴中用華匠制槍炮”,“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制之也。”這一認識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順乎世界之潮流邁出變法第一步B.“師夷長技以制之”是洋務派自強之道的思想先導C.中國人學習西方經歷了由器物層次到制度層次的變化D.以“中體西用”尋求變革,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6.(2021·江蘇連云港高三上學期期中·22)(12分)探索國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先進中國人的不懈追求。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這幾次上書的內容,就是他提出變法的總綱領。“富國”的具體主張,就是取消各省原有禁令,允許人民辦工廠、制機器、發展鐵路、輪船事業。這些事業都要“縱民為之,由官保護”。“養民”的重點在于發展工農商業,諸如利用新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講究制造技術上的發明,給予專利,甚至允許民間制造槍炮,此外還鼓勵商會和大公司的組織,并由國家協助……為了推行這個綱領,他在“求人才”的名義下,提出一種代議制度,即由每十萬戶推出一個“議郎”,也就是紳商推選的新式議員。——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二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是全變。——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據材料一,概括康有為主張的核心內容,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產生的時代背景。(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論證“全變”與“小變”的關系。(6分)7.(2020·山東濰坊二模·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下表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史實時間 史實漢朝 張騫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達了波斯灣。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來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226年,大秦商人來到建業,西晉初年又派使者來到中國。波斯、大月氏的商人、使者不斷來華。445年,波斯王朝遣使來華。佛教傳入并不斷發展,印度等國的僧侶來華傳教。日本、朝鮮多次派使者來華。唐朝 日本、朝鮮派遣唐使、留學生來唐朝。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長安求法。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定居。宋朝 高麗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書籍。日僧寂昭、元燈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現多處“波斯館”“清真寺”。印刷術外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廣州、泉州城內居住著許多阿拉伯富商。元朝 元初,高麗從中國購經籍一萬多卷。元朝和日本兩國僧人互相訪問極為頻繁,來華日僧僅知名者即達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濟大師把程朱理學傳到日本,長期成為日本統治階層的思想武器。馬可·波羅來華。明朝 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各國。華僑開發南洋地區。戚繼光抗倭,援助朝鮮抗擊日本。利瑪竇來華傳教,徐光啟翻譯了利瑪竇帶來的科學著作。中國人民反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貿易。清(1840年前) 鄭成功收復臺灣,來華的傳教士將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介紹到中國也向本國廣泛的介紹中國社會狀況,中國人民抗擊沙俄、英國、法國的入侵。僅留廣州作為貿易出口。——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任選一個角度,評述古代中國的對外交流。(要求:寫明角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評分卡 角色等級:題型 課前預習案 課內探究案 課后鞏固案題號等級 Ⅰ Ⅰ Ⅰ Ⅰ Ⅰ Ⅱ Ⅱ Ⅱ Ⅱ Ⅱ Ⅲ Ⅲ Ⅲ Ⅲ分值 1 1 1 1 1 2 2 2 2 2 3 3 3 3得分單元總分 離升級還差 分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統編版選擇性必須三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歷案學生版】 .docx 統編版選擇性必須三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學歷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