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6 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數字”經濟下的國運【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及學業質量目標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以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 在大時空框架下,通過史料的閱讀、對比、分析,學生總結中國賦役制度演進的趨勢并分析原因。(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根據所給理論“黃宗羲定律”,學生結合學案呈現的史料加以分析解釋,并對中國共產黨取消農業稅形成高度的政治認同。(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通過古今對比,學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礎上了解古代政府通過加強中央集權與戶籍管理與地主作斗爭獲得賦稅,民國和新中國通過強大國力與帝國主義作斗爭收回關稅主權,涵養國家權利意識。(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課前預習】依據田賦、徭役、人頭稅的類別梳理教材基礎史實時期 田賦(地稅) 徭役 人頭稅(戶稅)秦 極重的口賦漢 更卒、正卒、戍卒隋 租(粟三石) 役(二旬) 調(綾絹布棉麻)唐初 調(綾絹布棉麻)晚唐 ×兩稅法合并宋 地稅(按資產) 戶稅元 租(北)地稅(南)明初 地稅(按資產) 差役 戶稅晚明 地稅(按資產) 戶稅(合并征收)清 地稅(按資產)【課堂探究】任務一:怎樣的征收標準是合理的?中國賦役制度演進的趨勢問題1:根據以上材料,總結賦役制度演進的特點?材料一: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民產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漢書·貢禹傳》材料二: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于人,量出制人。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所在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人之出,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征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 ——《新唐書·楊炎傳》材料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全國的丁數為常額,此后達到成丁年齡的,不再承擔丁稅。攤丁入畝:又稱作攤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材料四:1980年通過并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個人所得稅法。2018年10月1日起,新個稅法將施行最新起征點和稅率,起征點為每月5000元。材料五:時代 田賦 力役秦 泰半之稅 更卒、正卒、戍卒漢 三十稅一初唐 租粟二石 納庸代役晚唐 秋糧 合于兩稅宋 秋糧 兩稅之外仍派發徭役,繳納免役錢代役明清 折銀 明初復派發徭役,一條鞭法賦役合并繳銀材料六:漢代對大商賈重征商稅,不允許社會有大富現象。唐初不收商業稅,租庸調給每家百畝之田,給予人民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如欲富裕亦不加限制,有孟子言制民之產之精神。兩稅制獎勵人走上商業社會,只注重資產,對農業社會有所損害,使人恐懼于安居置產。中國人之置產是置不動產,可見到的,不生利的,正確計算資產實不大易。政府急于征收,只注意稅收總額,而不思公平分配,實乃此制之缺失。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任務二:誰來征稅?政府VS地主 中國人民VS帝國主義問題2:分析中國古代人口變化圖,提取 2 條信息并合理解釋。問題3:古代政府賦稅征收的阻礙因素是誰?如何支撐政府有效賦稅征收?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分為“士族”與“庶”兩種,士族及其蔭戶不必出稅,庶要交稅。有人冒充蔭戶借以免稅,因此政府的租稅少收,便向庶民拼命搜刮,窮苦的庶民只能依靠士族做蔭戶。蔭附者不必服官役,但任強豪征斂,倍于公賦。此外還有寺院經濟,寺院不納稅,大量人口捐田與寺院充為“佛圖戶”“僧祇戶”。“自遷都以來,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鎮僧寺亦然,侵奪細民,廣占田宅。” ——摘編自錢穆《中國經濟史》材料二:時猶承文帝和平后,禁網疏闊,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皆令貌閱。若一人不實,則官司解職,鄉正、里長皆遠流配。又許民相告,若糾得一丁者,令被糾之家代輸賦役。是歲大業五年也。諸郡計帳,進丁二十四萬三千,新附口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唐]李延壽:《北史》卷74《裴蘊傳》問題4: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何影響?材料一:中英條約僅規定了各種貨物的進出口關稅,對稅率的變更,并無明文。中美望廈條約第2款稱:倘中國日后欲將稅例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英國也獲得了這一權利。清朝欲改變稅率,就得獲得所有締約國的一致同意。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材料二:1853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在混亂期間,上海海關運轉失靈,海關官員逃到了租界。但是外商的船只還在港口等待,貿易還是得繼續進行,英、法、美三國的領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三國各派一人,成立了稅務司,“代替中國政府”管理上海海關。——張宏杰《海關為何是晚清中國唯一不貪腐的衙門》任務三:稅外加稅?苛捐雜稅?如何邁出“黃宗羲定律”?問題5:根據所學知識,選取一個材料對“黃宗羲定律”做出歷史解釋。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歷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后,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后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黃宗羲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 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 ——《漢書·食貨志》材料二:上畋于新店,入民趙光奇家。問:“百姓樂乎?”對曰:“不樂。”上曰:“今歲頗稔,何為不樂?”對曰:“詔令不信。前云兩稅之外悉無他徭,今非稅而誅求者殆過于稅……愁苦如此,何樂之有!每有詔書優恤,徒空文耳!恐圣主深居九重,皆未知之也!”上命復其家。 ——《資治通鑒·唐紀》材料三: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 ——《資治通鑒·唐紀》材料四: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說 拗相公》材料五:故賦谷米,田之所自出也;賦布帛,丁之所自為也。有明自漕糧而外,盡數折銀。不特折錢之布帛為銀,而歷代相仍不折之谷米,亦無不為銀矣;不特谷米不聽上納,即欲以錢準銀,亦有所不能矣。夫以錢為賦,陸贊尚曰“所供非所業,所業非所供”,以為不可,而況以銀為賦乎!天下之銀既竭,兇年田之所出不足以上供;豐年田之所出足以上供,折而為銀,則仍不足以上供也,無乃使民歲歲皆兇年乎?天與民以豐年而上復奪之,是有天下者之以斯民為雔也。然則圣王者而有天下,其必任土所宜,出百谷者賦百谷,出桑麻者賦布帛,以至雜物皆賦其所出,斯民庶不至困瘁爾!——《明夷待訪錄·田制三》【課堂小結】【課后鞏固】名詞解釋:1.賦役制度是賦稅和徭役的合稱。賦稅指歷代統治階級用強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實物、銀錢等;徭役即歷代統治者強迫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役,包括軍役、力役、雜役等。周王室和諸侯向臣屬定期征用兵雜、武器、衣甲等,稱賦;征收農產品稱稅或租。春秋后期,各國逐漸從田畝征賦,賦和稅漸趨混合。秦漢起,按田地、人丁、戶籍征收賦稅。清雍正時實行攤丁入地,賦稅就專指田賦或稱租,而將鹽、鐵、茶、酒以及行商、典當、契約等的征課統稱征榷或雜稅。清末,習慣上把賦稅作為多種稅課的統稱。秦漢以后,賦指按戶征收的稅,徭役則另行征發,賦和役始有明顯區別。秦代規定,男子22歲起,每年在郡縣服軍役一月,稱更卒,在中央服役一年,稱正卒,屯邊一年,稱戍卒。漢代也行此制度,民夫可出錢募代,稱更賦。2.人頭稅:是一種向每一個人課征相同、定額的稅種(有別于所得之百分比)。3.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于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實施。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4.科差:是中國唐宋元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代徭稅。相似于更賦、力庸。初興于唐宋,但征收面不廣,代役稅之外仍有徭役。降至元代遂成正式賦稅項目。征收內容有包銀、體鈔、絲料、戶鈔。一般按戶攤征,并視情況有所區別,其時,力役、職役仍與科差并征。5.“一條鞭法”: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張居正改革時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6.關稅: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7.關稅主權:指一個國家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獨立自主地處理有關本國海關稅收事務的權力。8.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境內的個人的所得和境外個人來源于本國的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英國是開征個人所得稅最早的國家,1799年英國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到了1874年才成為英國一個固定的稅種。【課堂探究答案】問題1:根據以上材料,總結賦役制度演進的特點?從以人丁為本到以資產為本;從實物地租到貨幣地租;從以農業為本利小農到農商并重利商;力役反復出現貨幣化剝削人民;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稅種由繁雜變簡單(自兩稅法)。問題2:信息 1:統計人口數長期低于實際人口數說明 1:地方分裂割據,基層治理體系被破壞,戶籍管理較難,缺乏統一統計數據;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缺乏對流動人口統計;現有戶籍人口的賦役負擔較重,進而導致農民依附豪強地主或流亡。如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信息 2:統一時期兩者數據基本一致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流動人口少;中央集權加強,政府為征發賦役,重視戶籍管理,重視對人口的統計與控制;賦稅政策的調整,人頭稅取消,隱匿戶口減少,“攤丁入畝”的實施。如清朝問題3:古代政府賦稅征收的阻礙因素是誰?如何支撐政府有效賦稅征收?地主、寺院與政府奪民征稅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支撐下的戶籍系統問題4:中國關稅主權的喪失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何影響?協定關稅;外國人掌管海關大權政治:破壞了國家主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經濟: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不利于保護民族工業,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沖擊了小農經濟,大量手工業者破產,激化社會矛盾。問題5:根據所學知識,選取一個材料對“黃宗羲定律”做出歷史解釋。是什么?黃宗羲定律是說賦稅改革的最終結果是加重人民負擔。為什么?唐初實行租庸調,但安史之亂征收大量雜稅彌補政府財政不足,以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后力役被合并,但不久后又產生新的力役加重負擔。宋兩稅外仍服徭役,免役法后出錢而差役如故。明朝一條鞭法要求將百姓力役和所產的糧食布帛折銀征收,迫使百姓在市場出售所產,白銀需求量提高,導致白銀價格上漲,物價下跌,再一次剝削民間。怎么樣?加重了百姓負擔,激化社會矛盾,王朝滅亡,改朝換代,輕徭薄賦對人民讓步。怎么做?稅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加強對稅務官員的監管,避免稅外加征,用立法規范稅收。【課時作業】A層1.財政年度是人為制定的收支結算的起訖時間。漢代的財政年度計算是“計斷九月”,取決于粟的成熟時間;唐代的財政年度計算則是“歲終為斷”,與水稻的成熟時節相適應。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賦稅征收標準的調整 B.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化C.區域經濟地位的變動 D.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2.“這一套復雜的財務政策在康熙朝達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銀來估算并征收田賦。地主需要現金來付稅,也開始要求以現金來繳交田租,而這讓佃農有更強烈的動機轉向可換取現金的作物”。這一財務政策A.限制了海外貿易的發展 B.有利于專制皇權的加強C.沿襲了明朝的一條鞭法 D.體現出藏富于民的觀念3.下圖為陜西何家村出土的“唐朝懷集庸調銀餅”。上刻有“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據上述材料可知4.明代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京師官員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領俸米,道遠費多;折米易貨,有時候俸帖七八石,僅易銀一兩……明初英宗開征金花銀(將稅糧折成銀兩征收)之后,四百萬石的實物賦稅轉為貨幣形式的財政收入,運往北京充俸。據此可知,金花銀的推行A.解決了官員的俸祿需求 B.開啟了賦役征銀的歷史C.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D.減輕了百姓的賦役負擔5.東晉早期,北方南渡的僑居人口,被稱為“白籍”,無需承擔賦役。東晉后期,白籍人口不斷地被所居郡縣編入需要承擔賦役的戶籍之中,被稱為“土斷”。這一變化A.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B.減緩了政府的財政壓力C.推動了經濟重心南移 D.動搖了門閥士族的地位6.表為歷史文獻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依附民的部分記載。當時大量農民依附的意圖在于文獻 記載內容《隋書·食貨志》 (東晉)都下人多為諸王公貴人左右、佃客、典計、衣食客之類,皆無課役《南史·齊東昏侯紀》 凡屬名(依附民)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蔭之家《魏書·食貨志》 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蔭附,蔭附者皆無官役A.逃避封建剝削 B.取得合法身份地位C.獲得主人蔭庇 D.得到免役政治特權7.南北朝時期實行租調制,按戶征稅。北宋時“客戶起移,不須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畢日,商量去取,各取穩便”。明代將力役改為雇役,役戶只要繳納一定銀兩,便可免除役勞,而由官府雇人代役。這些變化反映了A.政府管理職能漸趨弱化 B.人身依附關系漸趨松弛C.重農抑商政策逐漸減輕 D.土地兼并之風逐漸杜絕8.漢朝賦稅中,人頭稅是重要的一項。按照納稅者的年齡不同,可分口錢和算賦。口錢是向兒童征收的人頭稅,7到14歲不論男女,每口每年交20錢。算賦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頭稅,15到56歲,不論男女,每人每年向國家繳納120錢。據此可知,漢朝的人頭稅A.使得封建統治秩序重新穩定了下來 B.基本上以生產資料的占有為條件C.是以政治權力為前提的超經濟剝削 D.適應了農民戰爭后階級關系變化9.(2022·北京市西城區高三上期末·6)右欄是某同學整理的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知識要點。下列對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趨勢的概括,準確的是10.武昌起義爆發后,列強控制的海關不僅趁機攫取了海關稅款保管權,甚至控制了公債基金的保管和出納大權。這表明A.列強攫取了海關稅款 B.中國財稅主權進一步喪失C.西方借關稅支持革命 D.清廷公債基金不斷的擴容11.下表為晚清政府的海關情況。據此可知晚清時期時期 清政府設立海關情況1854—1860年 設置上海、廣州、汕頭3處海關1861—1895年 增設福州、漢口、溫州蕪湖(安徽轄地)、蒙自(云南轄地)等12處海關1895年以后 增設沙市(湖北轄地)、長沙、哈爾濱等15處海關A.中國貿易主權開始遭到破壞 B.洋務運動實現“富國”目標C.西方列強的侵略在不斷深入 D.政府逐漸收回了關稅自主權12.武昌起義爆發后,列強控制的海關不僅趁機攫取了海關稅款保管權,甚至控制了公債基金的保管和出納大權。這表明A.列強攫取了海關稅款 B.中國財稅主權進一步喪失C.西方借關稅支持革命 D.清廷公債基金不斷的擴容B層13.【古代賦稅制度演變】材料一 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據《舊唐書》卷48《食貨上》材料二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半于官,故謂之一條鞭。——據《明史·食貨志》材料三 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把固定下來的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的地丁銀,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放松對戶籍的控制,以減輕貧民疾苦,穩定社會秩序、穩定財政收入。——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1)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個賦役制度演變的基本趨勢。(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第 16 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答案A層:1.【答案】C漢代的財政年度計算是取決于粟的成熟時間,而唐代的財政年度計算則是與水稻的成熟時節相適應,這是由于漢代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當地盛產粟,而唐代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水稻是當地的主產農作物,所以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其主要原因,故選C項;題干指的是賦稅征收的時間變化,而不是征收標準的變化,排除A項;農業經濟結構的變動主要指的是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比例關系問題,而題干指的是種植農作物的種類與區域問題,排除B項;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關,而與種植區域與種類無直接關聯,不影響財政年度的計算時間,排除D項。2.【答案】C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康熙帝統治時期,田賦的征收以田畝為標準,以白銀為征收形式,這與明朝張居正所推行的一條鞭法相一致,即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據此可知,這一財務政策是一條鞭法的延續,故選C項;用白銀來征收田賦、用現金來繳納田租,這一做法會增加政府的白銀收入,使國庫充裕,使得政府有更多的貨幣來發展海外貿易,有利于海外貿易的發展,排除A項;皇權的加強主要涉及皇權與相權之間的關系,而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這個關系,排除B項;佃農租種地主的土地需要用現金形式交納田租,會使得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與“藏富于民”無關,排除D項。3.【答案】B據材料“‘唐朝懷集庸調銀餅’。上刻有“懷集縣(今廣東懷集縣)開十(開元十年)庸調銀拾兩,專當官令王文樂、典陳友、匠高童”、“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此題所描述的賦稅制度是租庸調制,其中租指田租、庸指力役、調指戶調。據材料“懷集縣”可知,縣制是唐朝的地方行政區劃,故①正確;據材料“庸調銀拾兩”可知,庸調是唐代稅制的組成部分,故②正確;據基礎知識可知,貨幣地租取代實物地租以明朝一條鞭法為標志,清朝沿用而不是在唐朝,故③錯誤;據材料“銘文記載了進貢庸調銀的縣名、時間、重量、負責的官員和工匠姓名,以備查驗”可知,中央對地方官員的嚴格管理,故④正確;選擇B項符合題意。4.【答案】C“將稅糧折成銀兩征收”意味著農民由交實物到交貨幣的轉變,使大量的農產品走向市場,所以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C項;“有時候俸帖七八石,僅易銀一兩”這些數據無法判斷是否滿足了官員的俸祿需求,從實際數額來講,是無法滿足官員的生活要求的,排除A項;“稅糧折成銀兩征收”這里只能說明賦稅征銀,而不是役也用銀兩征收,排除B項;“四百萬石的實物賦稅轉為貨幣形式的財政收入,運往北京充俸”可以看出,只是改變了賦稅形式,沒有改變農民賦稅的數量,不能減輕賦稅,排除D項。5.【答案】B根據材料“白籍人口不斷地被所居郡縣編入需要承擔賦役的戶籍之中”,可知“土斷”政策的執行有利于擴大政府的征稅對象,進而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故選B項;“白籍人口不斷地被所居郡縣編入需要承擔賦役的戶籍之中”,可知“土斷”政策的執行有利于北方人口盡快地融入南方地區,緩和當地的社會矛盾,排除A項;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排除C項;莊園經濟、九品中正制是維系魏晉時期士族門閥制度的經濟和政治基礎,而“土斷”政策的執行有利于增加南方地區士族莊園經濟的勞動力,排除D項。6.【答案】A據材料“皆無課役”“凡屬名(依附民)多不合役”“蔭附者皆無官役”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依附民可以逃避賦役,即逃避封建剝削,故選A項;據材料“《隋書·食貨志》皆無課役”等可知,此時官方已經承認依附民的合法地位,排除B項;主人蔭庇與“皆無課役”“凡屬名(依附民)多不合役”“蔭附者皆無官役”不符,排除C項;中國古代官員有一定的免役政治特權,而不是依附民,排除D項。7.【答案】B在南北朝時期“租調制”之下,“按戶征稅”,說明政府對人身的控制是比較嚴格的,在北宋時期“租佃制”之下,雇主和佃農之間的關系就比較松散了,即題干中的“不須取主人憑由”,“商量去取”,到明朝時期“力役改為雇役”的大背景之下,役戶“只要繳納一定銀兩,便可免除役勞”,具體的勞役則由官府“雇人”代役,政府對人身的控制進一步放松,據此可知,題干所述三個史實反映出人身依附關系漸趨松弛的現象,故選B項;題干所述史實可以看出政府對人身控制的漸趨松弛,這與政府的“管理職能”概念不一致,排除A項;題干內容主要述及政府對“人身控制”的發展趨勢,并沒有述及“重農抑商”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土地兼并”的相關內容,并且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之風就不會杜絕,排除D項。8.【答案】C剝削分為經濟剝削和超經濟剝削兩種類型:經濟剝削是指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剝削行為,超經濟剝削是指憑借權力、地位無償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剝削行為,漢朝人頭稅是政府以國家權力強制向人們征收的,屬于超經濟剝削,故選C項;“使得封建統治秩序重新穩定了下來”是政府的休養生息政策,排除A項;“以生產資料的占有為條件”剝削他人的是經濟剝削,非超經濟剝削,排除B項;題干時間是漢朝時期,非漢初,排除D項。9.【答案】A秦漢時期賦稅征收的標準是以人丁稅為主,到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再到明清時期“攤丁入畝”,將存在2000多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人丁稅到清朝時期廢除,排除B項;征稅形式從以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變,排除C項;隨著兩稅法和“攤丁入畝”的推行,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逐漸減弱,排除D項。10.【答案】B由材料可知中國的海關稅款保管權和出納權都被列強控制,保管權和出納權都屬于我國經濟主權的一部分,說明中國的財稅主權進一步喪失,中國的經濟主權受到了侵犯,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主權的喪失而非單純的稅款被攫取,排除A項;西方支持革命的說法錯誤,且和材料內容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項;海關稅款不等于政府公債,排除D項。11.【答案】C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設置的海關地點越來越深入內陸,說明列強的侵略在不斷深入,故選C項;中國的貿易主權在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后就開始遭到破壞,故“中國貿易主權開始遭到破壞”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沒有能夠實現“富國”目標,故“洋務運動實現‘富國’目標”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到海關位置的設置,但沒有明確說明關稅自主權,故“政府逐漸收回了關稅自主權”與材料不符,且關稅自主權的收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2.【答案】B據材料“武昌起義爆發后,列強控制的海關不僅趁機攫取了海關稅款保管權,甚至控制了公債基金的保管和出納大權”可知,列強攫取了海關稅款保管權、公債基金的保管和出哪大權,說明中國財稅主權進一步喪失,故選B項;列強不單攫取中國海關稅款,還攫取了海關稅款保管權等一系列權力,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列強對中國革命的態度,排除C項;清朝的公債基金保管權和出納權掌握在列強手中,未體現公債基金是否擴容,排除D項。B層: 13.(1)趨勢:賦稅種類:由繁多到單一;征稅時間:由不定時到基本定時;征稅標準:以實物為主到以貨幣為主;人身控制:由嚴密控制到逐步松弛;人頭稅:逐步減少并最終取消;商稅地位:比重逐步增加;徭役規定:由親身服役到替代服役,征收貨幣。(2)評價:賦役制度重大變革基本順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向;賦稅種類與征稅時間的演變方便了賦役的征收;征稅標準的演變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成長;徭役規定的演變有利于保證農時、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身控制的演變弱化了對人民對國家依附關系、利于人口的流動;人頭稅的演變有利于統計人口的增長;商稅地位的演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