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上科學第一章物質的變化易錯點專題復習一一、物質的變質知識點一、NaOH變質1、NaOH變質原因: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會吸收空氣中的CO2而變質,2NaOH + CO2=Na2CO3+ H2O,所以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剩余物的可能組成有:(1)全部是NaOH(一點都沒變質);(2)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部分變質);(3)全部是Na2CO3(全部變質)。2、檢驗剩余物成分的方法第一種可能性——沒有變質的檢驗方法:檢驗剩余物中沒有Na2CO3。具體做法是:取少量固體,往其中滴加過量稀鹽酸,如果沒有氣泡產生,說明沒有碳酸鈉,即沒有變質,(因為有碳酸鈉會發生如下反應:2HCl + Na2CO3=2NaCl+ H2O+CO2↑會產生氣泡)第二種可能性——部分變質的檢驗方法:檢驗剩余物中有Na2CO3和NaOH。具體做法是:取少量固體,加水充分溶解,在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鈣(除去碳酸鈉,因為碳酸鈉呈堿性。反應的化學方程是:Na2CO3 +CaCl2= CaCO3↓+2NaCl),充分反應后過濾,在濾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還有氫氧化鈉,即部分變質。第三種可能性—全部變質檢驗方法:具體做法是:取少量固體,加水充分溶解,在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鈣(除去碳酸鈉,因為碳酸鈉呈堿性。反應的化學方程是:Na2CO3 +CaCl2= CaCO3↓+2NaCl),充分反應后過濾,在濾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不變色說明沒有氫氧化鈉。3、檢驗是否有碳酸鈉有三種不同的方法(1)加入鹽酸有氣泡冒出:2HCl + Na2CO3=2NaCl+ H2O+CO2↑(2)加入石灰水有沉淀產生:Ca(OH)2 + Na2CO3 = CaCO3↓+2NaOH(3)加入氯化鈣有沉淀產生:Na2CO3 +CaCl2= CaCO3↓+2NaCl知識點二、氫氧化鈣的變質(重點難點)1、證明Ca(OH)2變質的方法:CaCO3+2HCl=CaCl2+H2O+CO2↑2、證明Ca(OH)2部分變質的方法(取兩份相同的樣品,分別按以下方法做)證明Ca(OH)2變質:CaCO3+2HCl=CaCl2+H2O+CO2↑證明還有Ca(OH)2存在:Ca(OH)2+2NH4Cl=CaCl2+2H2O+2NH3↑3、證明CaO部分變質的方法(取三份相同的樣品,分別按以下方法做):證明CaO仍然存在:CaO+H2O=Ca(OH)2證明CaCO3的存在:CaCO3+2HCl=CaCl2+H2O+CO2↑證明Ca(OH)2的存在:Ca(OH)2+2NH4Cl=CaCl2+2H2O+2NH3↑典例1:(2022九上·臺州期末)為探究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是否全部變質,小柯取少量的樣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別裝入兩支試管中,進行了如甲、乙兩圖所示實驗。(注:BaCl2溶液呈中性)(1)小柯認為“甲圖實驗說明了氫氧化鈉固體部分變質”。你認為小柯的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2)分析乙圖實驗的現象,可以確定樣品的變質情況為 。(3)進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樣品溶液,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鹽酸,直至過量。請在丙圖中畫出“生成CO2的質量隨加入稀鹽酸質量變化”的大致圖像。(圖在答題紙上)例2、小科在做“堿和鹽的性質”實驗時,將NaOH溶液加入到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產生。白色沉淀是怎么產生的呢?(1)小陳認為是NaOH 溶液變質導致的,氫氧化鈉溶液容易變質的原因是 。(2)小科認為是氫氧化鈣溶解度小導致的。為了驗證猜想:取該白色沉淀少許,加水后靜置,取上層清液,向其中通入 氣體,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從而證明其猜想是正確的。例3:(2021·余杭模擬)一瓶完全變質的NaOH溶液,在變質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 ”表示________(填寫離子的符號);檢驗此瓶試劑是否已完全變質的方法是: 。例4:實驗課后,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整理實驗桌時,發現有一瓶氫氧化鈉溶液沒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師同意后,依次開展了以下探究,請完成其中的三個填空。[提出問題1]該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了呢?[實驗探究1]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并不斷振蕩。 氫氧化鈉溶液一定變質了。[提出問題2]該氫氧化鈉溶液是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呢?[猜想與假設]猜想1:氫氧化鈉溶液部分變質。 猜想2:氫氧化鈉溶液全部變質。[實驗探究2]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⑴取少量該溶液于試管中,向溶液中滴加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并不斷振蕩。 有白色沉淀生成。 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鈉。⑵取步驟(1)試管中的少量上層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變紅色。 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實驗結論]該氫氧化鈉溶液部分變質。猜想1正確。[思考與討論]有同學認為,探究1已經證明了碳酸鈉的存在,所以實驗探究2中的實驗步驟(1)是多余,只要如實驗步驟(2),樣品溶于水后,直接滴入酚酞即可的。該同學的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例5、為探究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是“部分變質還是完全變質”,小科取少量樣品配制成溶液,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注:BaCl2溶液呈中性)。(1)實驗一:定性分析①乙試管中的白色沉淀是 。②甲試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目的是 。(2)實驗二:定量測量如圖戊,準確稱取11.95g變質的NaOH樣品放入錐形瓶中,用電子秤稱得錐形瓶及樣品的總質量為46.95g,再把150.00g7.3%稀鹽酸平均分成5等份,每份30.00g依次加入錐形瓶中,充分反應后用電子秤稱得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的總質量,實驗數據記錄如下:加入鹽酸的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錐形瓶及所盛物質總質量/g 76.95 106.95 136.73 164.09 193.65根據上述實驗數據,計算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課后演練1.有一瓶NaOH溶液,因瓶口敞開并久置于空氣中,已經發生變質,某同學欲檢驗這瓶NaOH溶液是否完全變質,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br/>A.取樣后滴加稀鹽酸,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B.取樣后滴加氯化銨溶液,在容器口上放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C.取樣后滴加過量BaCl2溶液,過濾后取濾液滴加酚酞試液D.取樣后滴加過量Ca(OH)2溶液,過濾后取濾液滴加酚酞試液2.實驗室有一瓶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小嘉想探究試劑瓶中的氫氧化鈉是否已完全變質,設計了兩種方案:①取部分試液,滴入過量CaCl2溶液,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觀察溶液顏色變化;②取部分試液,滴入過量CuCl2溶液,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觀察溶液顏色變化。對于上述兩種方案,你認為( ?。?br/>A.兩種方案都行 B.方案①行,方案②不行C.兩種方案都不行 D.方案①不行,方案②行3.為探究一瓶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樣品是否全部變質,小龍取少量樣品進行如下實驗。(1)操作1的名稱是: 。(2)本實驗中加入過量氯化鋇的目的是: 。(3)小龍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樣品未全部變質,他依據的實驗現象及理由是: 。4.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在空氣中久置的某氫氧化鈉樣品是否變質,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A、B、C、D四組探究實驗。【查閱資料】氯化鈣、氯化鋇溶液都呈中性。【實驗探究】取適量氫氧化鈉樣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將得到的溶液分別加入到四支試管中,再向四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稀鹽酸(足量)、酚酞試液、氫氧化鈣溶液、氯化鈣溶液,如圖1所示:【分析與結論】(1)上述四組實驗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ㄌ钚蛱枺?br/>(2)實驗A中觀察到 現象,說明該氫氧化鈉樣品已經變質了。【繼續探究】(3)為了探究氫氧化鈉樣品的變質程度,興趣小組又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實驗,請完成下列表格: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一定量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溶液于試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鋇溶液振蕩,然后再滴加酚酞 氫氧化鈉樣品部分變質【實驗反思】(4)下列試劑可以分別代替(3)實驗中足量氯化鋇溶液和酚酞的是 ?。ㄌ钚蛱枺?。A.足量氯化鈣溶液;氯化銅溶液 B.足量氫氧化鋇溶液;氯化鎂溶液C.酚酞溶液;足量氯化鈣溶液 D.足量稀鹽酸;酚酞溶液5.某學?;瘜W興趣小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一瓶忘了蓋瓶蓋的NaOH固體,對其成分是否變質以及變質程度產生了興趣.同學們作出了以下猜想,并進行如下實驗探究.【提出問題】這瓶NaOH固體樣品的成分是什么呢?【作出猜想】猜想1:只含NaOH 猜想2:只含Na2CO3 猜想3:含有NaOH和Na2CO3【討論交流】NaOH可能變質的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實驗探究】(1)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猜想 不成立.(2)進一步他探究過程如下:根據上述探究過程回答:①加入過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 ;②不能用適量Ba(OH)2溶液代替過量的BaCl2溶液的原因是 ;③下列溶液可用來代替酚酞試液檢驗猜想3成立的是 .A.CuCl2溶液 B.KNO3溶液 C.CaCl2溶液 D.NH4Cl溶液【實驗反思】實驗室里,NaOH固體的保存方法是 .6.某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現一瓶敞口久置且不干燥的氫氧化鈉和一瓶濃度為14.6%的稀鹽酸。為測定氫氧化鈉的變質情況,他們取9.5g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于錐形瓶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向錐形瓶中滴加稀鹽酸。實驗測得加入稀鹽酸的質量與錐形瓶中物質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計算結果均保留一位小數)求:(1)反應中共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是 。(2)9.5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3)9.5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4)反應剛結束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7.硫氧粉(Na2SO3)可用作染漂脫氧劑,常因氧化變質生成Na2SO4。向20g可能被氧化的樣品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0%的稀硫酸至恰好不再產生氣泡(假設氣體全部逸出),消耗稀硫酸98g。已知:Na2SO3+H2SO4═Na2SO4+SO2↑+H2O。(1)Na2SO3中S的化合價為 。(2)若用10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配制10%的稀硫酸,則所需水的質量為 g。(3)求恰好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答案及解析典例1:(1)不正確,無論氫氧化鈉是否全部變質,都能讓無色酚酞變紅色(2)部分變質(3)【解析】(1)氫氧化鈉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雖然是鹽,但是它的水溶液卻呈堿性,也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則無論氫氧化鈉是否變質,酚酞試液都會呈現紅色。(2)白色沉淀應該是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的碳酸鋇沉淀,上層清液滴入酚酞呈紅色,說明溶液中還存在氫氧化鈉。既然碳酸鈉和氫氧化鈉同時存在,那么肯定固體部分變質。【解答】(1)我認為小柯觀點不正確,理由:無論氫氧化鈉是否全部變質,都能讓無色酚酞變紅色。(2)分析乙圖實驗的現象,可以確定樣品的變質情況為部分變質。(3)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沒有氣體生成。當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稀鹽酸再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當碳酸鈉完全反應后,氣體的質量保持不變,如下圖所示:例2、解:(1)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為了驗證猜想:取該白色沉淀少許,加水后靜置,取上層清液,向其中通入CO2氣體,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從而證明其猜想是正確的。故答案為:(1)2NaOH+CO2═Na2CO3+H2O;(2)CO2。例3:【答案】CO32-;取少量待檢溶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靜置;在上層清液中滴加酚酞試液;若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酚酞試液不變色,則說明其已完全變質(合理即可)。【解析】根據氫氧化鈉變質是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及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溶液都呈堿性,要證明碳酸鈉中不含氫氧化鈉,需先除去碳酸鈉再證明氫氧化鈉分析。【解答】氫氧化鈉變質是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所以變質前溶液中離子為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變質后為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根據反應前后粒子種類可知, “ ”表示 CO32- ;要檢驗試劑完全變質,即需證明不含氫氧化鈉,要先加氯化鈣或氯化鋇溶液等將碳酸鈉除去,然后利用氫氧化鈉的堿性加以驗證。例4:【答案】產生氣泡;氫氧化鈉;不正確,因為碳酸鈉溶液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解析】根據氫氧化鈉發生變質是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溶液呈堿性,且能與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分析。氫氧化鈉發生變質,則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觀察到有氣泡產生;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驗證出碳酸鈉的同時,并將碳酸鈉除去,再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變紅色,說明原溶液中一定有氫氧化鈉;因碳酸鈉溶液也顯堿性,也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 ,所以實驗步驟(1)不多余;例5、解:(1)①乙試管中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鋇;故答案為:碳酸鋇;②甲試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目的是檢驗并且除去碳酸鈉;故答案為:檢驗并且除去碳酸鈉;(2)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質量=46.95g+150.00g﹣193.65g=3.3g;設樣品中碳酸鈉質量是x。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44x 3.3gx=7.95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11.95g﹣7.95g=4g答: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4g。課后演練1.C解:A、如果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加入足量稀鹽酸,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不能確定是否含有氫氧化鈉,該選項不正確。B、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溶液都是顯堿性溶液,都能和氯化銨反應生成氨氣,該選項不正確。C、取樣后滴加過量BaCl2溶液,過濾后取濾液滴加酚酞試液,如果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如果溶液不變色,說明不含有氫氧化鈉,該選項正確。D、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影響對氫氧化鈉的檢驗,該選項不正確。故選:C。2.B解:①取部分試液,滴入過量CaCl2溶液,可除去碳酸鈉,再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觀察溶液顏色變化以證明氫氧化鈉是否存在,可驗證氫氧化鈉溶液是否完全變質,方案可行;②取部分試液,滴入過量CuCl2溶液,因氯化銅與碳酸鈉和氫氧化鈉都會發生反應,所以取上層清液滴入酚酞,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不能證明氫氧化鈉變質程度,方案不可行。故選:B。3.解:(1)操作1的名稱是:過濾。(2)本實驗中加入過量氯化鋇的目的是:完全除去樣品中的碳酸鈉,防止對檢驗氫氧根離子的影響。(3)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樣品未全部變質,實驗現象及理由是:B中出現白色沉淀,說明樣品中存在碳酸根離子,D中出現紅褐色沉淀,說明樣品中存在氫氧根離子。故答案為:( 1)過濾;(2)完全除去樣品中的碳酸鈉,防止對檢驗氫氧根離子的影響;(3)B中出現白色沉淀,說明樣品中存在碳酸根離子,D中出現紅褐色沉淀,說明樣品中存在氫氧根離子。4.解:(1)上述四組實驗中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B,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都是顯堿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變紅色。(2)實驗A中觀察到有氣泡產生,是因為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說明該氫氧化鈉樣品已經變質了。(3)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一定量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溶液于試管中,先滴加足量的氯化鋇溶液振蕩,然后再滴加酚酞 有白色沉淀生成(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溶液變成紅色(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 氫氧化鈉樣品部分變質(4)A.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產生白色沉淀,是因為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氯化鈉,說明含有碳酸鈉;加入氯化銅溶液,產生藍色沉淀,是因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銅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氫氧化銅和氯化鈉,說明含有氫氧化鈉,該選項正確。B.加入足量氫氧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是因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加入氯化鎂溶液,產生白色沉淀,不能說明含有氫氧化鈉,是因為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鈉,該選項不正確。C.加入酚酞溶液,溶液變紅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或碳酸鈉或碳酸鈉和氫氧化鈉;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有碳酸鈉,溶液不褪色,說明含有氫氧化鈉,該選項正確。D.加入足量稀鹽酸,產生氣泡,說明含有碳酸鈉;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不變色,不能說明不含有氫氧化鈉,是因為如果稀鹽酸過量,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溶液顯酸性,不能使酚酞變色,該選項不正確。5.解:【討論交流】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實驗探究】(1)碳酸鹽和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說明猜想1不成立;(2)①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會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進,所以加入過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為了碳酸鈉充分反應掉;②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會銀氫氧根離子,對氫氧化鈉的檢驗造成干擾,所以不能用適量Ba(OH)2溶液代替過量的BaCl2溶液的原因是:Ba(OH)2溶液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③氫氧化鈉和氯化銨反應會生成氨氣,氯化銅也也可以的,有藍色沉淀生成,故選:AD;【實驗反思】氫氧化鈉在空氣中溶液變質,所以應該密封保存.故答案為:【討論交流】2NaOH+CO2=Na2CO3+H2O;【實驗探究】(1)1;(2)①為了碳酸鈉充分反應掉;②Ba(OH)2溶液與碳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③AD;【實驗反思】密封保存.6.解:(1)由圖中數據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9.5g+50g+50g)﹣107.3g=2.2g;(2)設9.3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與碳酸鈉反應的氯化氫的質量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73 44x y 2.2gx=5.3gy=3.65g答:9.3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為5.3g。(3)與碳酸鈉反應的鹽酸質量為25g,則與氫氧化鈉反應的鹽酸為50g﹣25g=25g,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m;NaOH+HCl═NaCl+H2O40 36.5m 25g×14.6%m=4g則9.5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100%≈42.1%;(4)由反應可知,稀鹽酸中的氯離子全部轉化成氯化鈉中的氯離子,則反應的鹽酸的物質的量和生成的氯化鈉的物質的量相等,設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w。HCl~~~NaCl36.5 58.550g×14.6% ww=11.7g反應剛結束時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0.9%。答:加入50g稀鹽酸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9%。故答案為:(1)2.2g;(2)5.3g;(3)42.1%;(4)10.9%。7.解:(1)Na2SO3中鈉元素化合價是+1,氧元素化合價是﹣2,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知,S的化合價為+4。故答案為:+4。(2)若用10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配制10%的稀硫酸,所需水的質量為10g×98%÷10%﹣10g=88g。故答案為:88。(3)設恰好反應時反應生成的硫酸鈉質量是x,亞硫酸鈉質量是y。Na2SO3+H2SO4═Na2SO4+SO2↑+H2O126 98 142y 98g×10% xx=14.2g y=12.6g恰好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硫酸鈉的質量是20g﹣12.6g+14.2g=21.6g答:恰好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硫酸鈉的質量是21.6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