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導學案一.【學習目標】課標要求(第2課) 核心素養(第2課)2.1 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 1.政治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2.科學精神:學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歷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明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把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課本P20-P25,完成以下任務:邊看課本,邊圈畫標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是什么?2.有人說“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應該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你贊同這個觀點嗎?談談你的理解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是什么?4.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什么?5.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6.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的主要任務是什么?7.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雄辯地證明什么?三、自主檢測:判斷并改錯1.過渡時期總路線可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會主義農業化。2.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3.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5.中共八大的最重要貢獻是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6.毛澤東思想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8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9.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四、完成本框思維導圖五、當堂檢測1. 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當時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 )A. 人民對于建立先講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C. 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D.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艱辛探索,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成功的經驗有( )①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②堅持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個法寶”③緊緊抓住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這個主要矛盾④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下列對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正確的是( )①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科學地指明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②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的完成實現了中華民族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③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的條件手段④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歷程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具體有( )①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②國家鼓勵支持引導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的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③個體農業經濟適應了國家工業化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④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1956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正式宣布:“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材料表明( )①我國已實現了國家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②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③生產資料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命脈④中國完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社會變革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 )①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經濟制度基礎②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③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7.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改變,因為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設項目開工上馬,其中許多是過去沒有的新工業,如汽車廠、飛機制造廠、大型發電設備生產廠。這說明( )①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強起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②完全照搬蘇聯的經驗是正確的③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④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后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采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日報》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歷史上的哪一個大事件?并回答其歷史意義。《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導學案參考答案自主檢測1.過渡時期總路線可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會主義農業化。×正:過渡時期總路線可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指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2.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3.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正: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是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4.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5.中共八大的最重要貢獻是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22.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6.毛澤東思想是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8.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還是取得了巨大成就。√9.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當堂檢測1.【答案】A【詳解】A: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當時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講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故A符合題意。BCD:八大之后的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講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故BC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2.【答案】B【詳解】①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同時還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①④正確。②: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個法寶”是革命時期的成功經驗,不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成功經驗,②排除。③: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3.【答案】A【詳解】①②: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①②符合題意。③: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③錯誤。④: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完成,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而不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歷程,④錯誤。故本題選A。4.【答案】B【詳解】①④:新中國的成立為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具體有: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①④正確。②③: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的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②③錯誤。故本題選B。5.【答案】C【詳解】①:材料表明我國逐步走向國家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但還沒有實現,①錯誤。②④:“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材料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表明中國完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②④正確。③:材料表明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經濟基礎,而不是經濟命脈,③錯誤。故本題選C。6.【答案】C【詳解】②③: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③符合題意。①④: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排除①④。故本題選C。7.【答案】D【詳解】①:材料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步實踐取得的成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的目標之一,而不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①錯誤。②: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需要學習蘇聯,借鑒蘇聯的經驗,但不能完全照搬,②錯誤。③:材料強調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起步,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這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③符合題意。④: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幾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設項目開工上馬,其中許多是過去沒有的新工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8.【答案】材料反映的是建國后國家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三大改造”。歷史意義:①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②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③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