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核心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按照時空順序,梳理秦漢至明清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探究秦漢至明清明清民族關系發展的趨勢和特點。立足時空觀念,歸納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由開放走向閉關自守的階段特征及其原因、影響。史料實證:通過梳理秦漢至明清對外交往的史實,掌握中國的朝貢制度;核心概念:改土歸流;朝貢體系;羈縻衛所教學重難點:1.重點:歷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朝貢體制2.難點: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古代中國外交的特點與影響時空坐標:名詞解釋:改土歸流: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改土設流、廢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中央政府派任流官。自雍正時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調動的流官,隨之進行清查戶口、丈量土地、核實賦稅等工作。土改歸流強化了清政府對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治理、版圖開拓與鞏固的重要政策。朝貢體系:含義:古代中國的“朝貢體系"指古代中國與外國交往時所形成的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形式:有“朝貢"與“回賜”。原因:包括彰顯政治正統性的需要、自然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觀的價值追求。歷程:兩漢時基本形成,盛唐時期趨于成熟,明清時期精細化、規范化,鴉片戰爭后受到沖擊,直至甲午戰爭后體系崩潰。特點:是以中華為中心的區域性國際體系;包含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聯系;具有等級色彩;崇尚睦鄰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來;持續時間長;以儒家思想為外交的基本原則;缺乏正式的外交機構。羈縻衛所:地方機構名。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設于邊疆非主體民族地區,以當地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轄都司衛所,掌當地軍民政事。明朝繼承元制的行政體系,所置官由各部族世襲,當地軍政一律聽其管理。使各統其眾,因俗而治,直隸于兵部,相當于現今自治縣(區)。探究一 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問題一:閱讀教材,梳理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完成下面表格:秦朝 漢朝中央管理機構 典客、典屬國 大鴻臚管理措施 軍事措施 東北北方 北逐匈奴 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東漢竇憲北擊匈奴西北南方 南撫夷越行政措施 東北 烏桓校尉北方西北 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郡;設西域都護府南方 在今兩廣地區設南海、桂林、象郡其他措施 筑長城 漢初采取和親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問題二: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史料一 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復增屬國,置都尉、丞、侯、千人。屬官,九譯令。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鴻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屬國》[探究]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在中央設置的官職。在今兩廣地區,秦朝設置哪些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提示] 中央官職:典客;典屬國。地方機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史料二 詔曰: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中國歷史資料匯編》[探究] 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提示] 措施: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統一度量衡、貨幣與文字等。作用: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秦朝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1.軍事征伐:派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長城,抵御匈奴南下等。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2.政府政策:采取安撫政策,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進行管理,安撫兩廣地區的夷、越等族。3.政治措施: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設“典客”“典屬國”等官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在地方設立郡縣地方行政機構進行管理,將偏遠的夷、越等民族納入國家統一管理。4.經濟措施:統一貨幣、度量衡。秦統一后,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5.交通及邊疆:修筑了萬里長城,用來抵御匈奴的南下;修建通達全國的馳道,開鑿靈渠。問題三 結合史料指出漢朝在邊疆的屯戍政策的影響?材料三 西漢的屯田,是鞏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邊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時屯田區又為徙民、設縣做好了基礎準備。……西方的屯田卒,不僅從事農業生產,而且在有戰事時參加戰爭。他們在西域且耕且戰,對確立漢朝在西域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劉永強《兩漢西域經濟研究》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擾。②降低了軍費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負擔。③有利于邊疆的開發。④推動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B等級訓練1.下表為秦漢王朝大一統局面簡表。表中變化反映出秦漢時期( C )項目 秦朝 漢朝疆域 東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隴西,北至長城 在秦朝基礎上有所拓展,(黃)河西設郡,西域設西域都護國家 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漢族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生了異變 B.區域民族關系走向了緩和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強 D.中國遼闊的版圖基本奠定2.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六篇關于少數民族的列傳,開創了正史為少數民族政權立傳的先例。無論是華夏還是四夷,都被司馬遷追述為黃帝的子孫后代。司馬遷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B)A.郡國并行制度的弊端 B.漢代大一統國家的鞏固C.北方民族大交融出現 D.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C等級訓練1.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之間保持著密切聯系,歷代政府都有管理民族事務的機構。秦朝時期,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是( A )A.典客、典屬國 B.大鴻臚C.南海郡 D.西域都護府2.漢武帝時在西南地區置犍為郡,封夜郎侯為夜郎王,領諸部,“使其子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縣,除都尉外,其縣令也按“從其俗以長之”的慣例,由本地區王之子或王的嫡親充任。這些措施( C )A.說明中央集權趨于弱化B.體現出王國問題更加嚴重C.有利于漢代疆域的拓展D.反映出貴族政治局部復活探究二 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問題一 閱讀教材,完成表格隋朝 唐朝 宋朝中央管理機構 禮部、鴻臚寺管理措施 軍事措施 東北 突厥、土谷渾、黨項等歸附 與遼、夏、金長期并立北方西北南方 韋洸入廣州行政措施 東北 推行郡縣制,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 安東都護府北方 安北、單于都護府西北 安西、北庭都護府南方 安南都護府其他措施 加強與流求接觸 與邊疆地方政權保持密切聯系;與吐蕃和親、會盟;冊封南詔王 交往交流交融從未中斷問題二: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B)材料四 貞觀三年,太宗派兵十萬征討東突厥,擒拿頡利可汗,東突厥十萬余口盡數投降唐室,唐室將降部安置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寧夏靈武)的邊塞地區,設置州縣并任命原東突厥貴族突利、阿史那思摩兩人為都督以統理之。此外,東突厥諸酋長“皆拜將軍、中郎將,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說:“諸部落悉歸化,我略其舊過,嘉其從善,并受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愛之如子,與我百姓不異。”根據材料,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點。以軍事征服為基礎;給予少數民族首領授予官職,納入官僚系統;給予少數民族地區較高的自治權;設置州縣加強對民族地區的管理;重視民族的平等交融。B等級訓練1.正統論自北宋慶歷年間興起,至南宋愈來愈盛,“華夷之辨”成為兩宋時代的思想主題之一。這一意識的興起(B)A.表明傳統天下秩序趨向崩潰 B.基于兩宋的歷史形勢而產生C.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優勢 D.阻絕了華夷之間的文化交流2.宋朝差吏男仆按規定戴“曲翅幞頭”,式樣可見于宣化遼墓壁畫。契丹男子通常披發,一些比較有身份的人在宋朝開始慢慢將頭發上攏,裹成“兔鶻巾”,這樣的發飾與唐朝的幞頭類似。這反映出(C)A.社會經濟的發展 B.程朱理學的影響C.民族交融的加深 D.專制集權的強化C等級訓練1.隋唐時期邊疆地區有多個少數民族政權,在與少數民族交往中,具體負責民族事務賓客接待禮儀的機構是( C )A.禮部司 B.主客司C.鴻臚寺 D.宣政院2.戎氏原是生活在西域的少數民族,南朝時期開始進入中原。學者在對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發現,第四代戎瓊(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將其籍貫從“上游西域人”改為“恒州靈壽人”。這一改動可以說明。唐朝( C )A.宗法觀念影響廣泛 B.統治區域擴大C.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D.北方人口南遷探究三 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問題一 閱讀教材,梳理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元 明朝 清朝中央管理機構 宣政院(管理佛教與藏族事務) 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 理藩院管理措施 軍事措施 東北北方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西北南方行政措施 東北 設行省 設都司、衛、所 設都司、衛、所北方西北 設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 設西寧辦事大臣南方 設行省 在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建都司機構 在西南設土司,后“改土歸流”;冊封達賴與班禪,設駐藏辦事大臣其他措施 一面“行漢法”,一面行民族差別對待政策 北方:修長城、開放馬市;與西藏通過貢賜、茶馬貿易交流 蒙聯姻;土爾扈特回歸問題二 明清時期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史料 元朝以來,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土司制度。土司職務世襲,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準;(土司)在內部自行征收賦役,僅向中央政府進貢少許銀物;自有法令,對屬民生殺予奪。雍正四年,鄂爾泰提出改土歸流的建議。雍正帝全部批準,并實授他云貴總督官職,以提高其威望和事權。鄂爾泰一面招撫,一面用兵,設置官廳,派出同知,辦理民政。對于土司本人,自動交印的,厚加獎賞;對頑抗者嚴行懲罰,沒收大部分或全部財產。增設綠營軍、增添駐防軍。將過去土司進貢的數額作為定額,平均攤到田畝中征收,一般不增加當地人民對中央的負擔,削除了土司一層的盤剝。雍正四年十一月,他到最先實行的地區貴州長寨,沿途“招撫逃亡,給牛予種,按口賑糧,民皆歡集”。下令疏浚清水江,使黔、桂、湘三省物資得以較順利的交流,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而鞏固了改土歸流的成果。[探究]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改土歸流政策的原因及其作用。[提示] 原因:土司制度妨礙了國家統一,阻礙了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不利于社會安定;最高統治者支持。作用:改土歸流,由中央派流官進行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減輕民眾負擔,有利于社會穩定,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古代中國民族交融的途徑與方式1.生產斗爭促進交融:如三國時,南方越族同漢族共同開發江南。2.階級斗爭促進交融:如西晉時,漢族同少數民族共同反抗西晉的暴政。3.社會改革促進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漢化政策。4.和親及冊封促進交融:如兩漢時的和親政策,唐代的冊封政策、明清冊封藏族地區宗教領袖、清朝滿蒙聯姻等。5.國家統一促進交融:如隋唐時國家統一強盛,少數民族紛紛來中原學習,元代大統一,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等。6.中國古代歷代政權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促進交融,如秦漢對邊疆地區設郡縣行政機構進行管理。B等級訓練1.史載,康熙帝北巡,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古草原接壤地帶,發現一片水草豐美、林術(木)蔥郁、動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與“定邊”的考慮,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為圍場獵苑。結合史實判斷,該“圍場”具備了下列項中哪些功能(D)①避暑 ②練兵 ③圍獵 ④處理民族事務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明朝大力發展茶馬貿易,在河州設置茶馬司,其貿易“控西夷數萬里,跨昆侖,通天竺,西南距川,人于南海”,形成了一個無形的茶葉疆域。明代學者解縉認為茶有著“夷夏之交,義利之辨,寅賓尚忠信而篤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據此可知,茶馬貿易(C)A.擴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圍 B.鞏固了傳統“宗藩”秩序C.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D.促成了“西學東漸”局面C等級訓練1.“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歷經了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如圖“西口”——殺虎口,在明代是長城要塞,原名為“殺胡口”。明代“走西口”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C )A.提督四夷館的設立B.冊封當地宗教領袖為明王、法王C.開放“九邊”馬市D.開展滿蒙聯姻,緩和了民族矛盾2.1771年秋天,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樹園里燈火輝煌,鼓樂喧天,歌舞歡騰,洋溢著一派民族團結的歡樂氣氛。乾隆帝在這里擺下盛宴,招待從伏爾加河下游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這一歡樂場景的發生( B )A.有利于平定準葛爾部叛亂B.有利于西北地區邊疆的鞏固C.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D.有利于對漠南蒙古的控制探究四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問題一 通過自主學習,梳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文明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漢代:①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②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③對日本: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賜金印一枚。2.(1)原因:隋唐時期,政治統一,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與西域商路暢通。(2)隋朝:①西域: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②赤土國: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隋唐時期3)唐朝:①大食: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3.宋元時期(1)宋代:不僅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港口。(2)元朝:13世紀,馬可·波羅經西亞、中亞抵達中國,在中國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4.(1)特點:明清政府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2)表現:明清時期①中俄關系: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②中英關系: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問題二 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演變趨勢及其特征史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探究] 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的對外政策及其影響。[提示] 政策:開明開放、兼收并蓄。影響:促進了對外友好交往,長安成為國際化大都會;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唐朝的繁盛。史料二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賚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并備進方物,用將忱悃。朕批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恭順之誠,深為嘉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沾余潤。——乾隆帝給英國國王的敕諭[探究] 史料二體現了清朝怎樣的外交政策?結合史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發展趨勢。[提示] 政策:由“敕諭”可知,清政府固守傳統的宗藩外交(或朝貢關系)。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趨勢:由漢唐開放逐漸走向明清閉關自守。B等級訓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歷代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都重視邊疆的治理。兩漢時期,在邊疆設立了眾多郡縣和屬國,在遼的西北邊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民政、軍政等事務。為了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屯戌制度,大的軍鎮兵カ多則數萬,少則數千。唐朝政府安排邊職民族子弟學習漢族文化,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頻賜給邊民族。元代,在邊疆設立了宣慰司,“有招討、安撫、宣慰等使,品秩員數,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的驛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漢人,同屬臣民。”清政府對蒙古等少數民族的上層采用封爵、給體,實施年班朝覲和聯姻政策。——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二內容 出處“過之先,出自類……奇首(過先祖名)生都蒼山,徒潢河之濱。” 《遼史·太祖本紀》“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聯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卷)七十二“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州、府、縣。” 《金史·百官志》(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所蘊含的政治智慧。(2)根據材料二,概括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歷史作用。(1)措施:設立專門機構加強行政管轄;派駐軍隊,完善邊疆防御體系;傳播漢族文化,加強文化滲透;采用與內地相似的行政區劃;任用當地首領,籠絡和安撫少數民族上層:加強首都行政中樞對地方的有效管轄。政治智慧:對前代的繼承創新;政策的靈活多變(因時因地因俗而變);尊重各民族歷史傳統;堅持“大一統”的原則,加強中央集權;構建邊疆防御體系,形成治理模式。表現: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作用:為其政權的合法地位提供歷史依據,有利于現固政權,穩定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C等級訓練1.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國商船從廣州開往浙江寧波貿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來浙,自不必強回船;唯多增稅額,將來定海一關,即照粵關之便。”材料表明( D )A.清朝加強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棄閉關自守政策C.寧波與廣州貿易地位一致D.中外貿易沖擊原有管理體制2.外國使節采用何種禮儀覲見中國皇帝,始終是中外關系的一個死結,圍繞跪與不跪,引發了多次外交沖突(見下表),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D )乾隆時期(1793年) 按朝貢格式,擅自修改了英國遞交的國書咸豐時期(1858年) 決不見不行跪拜之禮的夷人,甚至不惜一戰同治時期(1873年) 六國使節以平等禮儀覲見A.清政府維護國家主權的努力B.列強對中國內政的干涉C.清政府“天朝上國“的意識D.外交近代化過程艱難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