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聲音》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聲音》單元主題 科科和研研是鄰居,最近研研參加了一個比賽“制作創意小樂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試驗。科科最近準備在家看書的,可是總聽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但又不知道這些聲音是從哪來的?郁悶的科科準備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就是研研。本來研研總是做不出滿意的樂器就很煩了,被科科一說就更生氣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試驗,怎么會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鬧別扭了。同學們,如果讓你們來解決這個事情,你們會怎么做呢?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3-4年級) 學習內容:聲音的傳播(3-4年級) 1.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2.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3.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 4.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學業要求:(3-4年級) 1.能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研究聲音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2.能解釋聲音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以及聲音高低、強弱的改變與振動變化的關系。 3.能說明聲音可以在不同物質中傳播。教材分析 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學生已經能分辨聲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悅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進入四年級,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因此,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將采用感官和各種輔助工具,對聲音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 “聲音”這一單元共8課時,是為4年級學生設計的,里面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上述問題以及他們可能還會問到的一些聲音問題的答案。本單元的前半部分,學生將探索一些關于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聲音振動的頻率與音高、聲音的振幅與音量的關系的基本規律。 第1課“聽聽聲音”,學生將聽到不同的聲音,并且去思考這些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 并對聽到的聲音進行描述。回憶有關聲音的知識和相關問題,并與同學進行描述。第2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當學生探索了由不同物體振動發出的聲音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概念會得到初步的理解。第3課“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學生將認識到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這個振動同樣會使它接觸到的物體(包括氣體)產生振動,這樣聲音就從一個地方傳播到另一個地方。第4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學生通過一個鼓膜模型可以觀察到人耳是怎樣接受聲音的。這種經歷會加深學生對聲音是怎樣通過不同的物質傳播的理解。第5課“聲音的強與弱”和第6課“聲音的高與低”,集中探討聲音的兩個基本屬性——音量、音高的產生與變化。通過改變尺子振動部分的長度,使振動的頻率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用肉眼是可以識別的。學生在仔細觀察尺子振動快慢變化的同時,可以傾聽到音高的相應變化。討論尺子振動部分的長度、觀察到的振動和相應音高的關系,學生可以建立起較高的音高是由較高的振動頻率產生的這一概念。第7課“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學生將進一步通過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與物體振動頻率的關系。第8課“制作我的小樂器”,學生在探究了樂器發聲的秘密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小樂器,進一步理解物體的發聲原理,體會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系。學情分析 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學生已經能分辨聲音一些基本特征,比如悅耳、刺耳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進入四年級,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因此,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將采用感官和各種輔助工具,對聲音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聲音因振動而產生。 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 2.科學思維: 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 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 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強弱發生改變。 懂的如何聽到聲音,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 3.探究實踐: 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能如實講述事實,不盲從,當發現事實與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形成用事實說話的證據意識。 態度責任: 關注噪聲的危害,懂得保護自己耳朵,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樂于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 具有分析、反思、嘗試運用多種探究方法的創新意識。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對聲音的產生、傳播、聽聲音、聲音的強弱、高低、以及制作小樂器的測試性評價。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探究聲音的特點及如何控制聲音。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體驗課聽聽聲音了解聲音的特征聽到不同的聲音,并且去思考這些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聽到不同的聲音,并且能分辨這些聲音是怎樣發出來的。1實驗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知道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探索由不同物體振動發出聲音。明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1實驗課聲音是怎樣傳播的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通過實驗認識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認識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1實驗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懂的如何聽到聲音,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學生通過一個鼓膜模型可以觀察到人耳是怎樣接受聲音的。加深學生對聲音是怎樣通過不同的物質傳播的理解。1實驗課聲音的強與弱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集中探討聲音的兩個基本屬性——音量、音高的產生與變化。通過實驗,掌握音量、音高的產生與變化。1實驗課聲音的高與低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集中探討聲音的兩個基本屬性——音量、音高的產生與變化。通過實驗,掌握音量、音高的產生與變化。1實驗課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通過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與物體振動頻率的關系。通過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探究聲音的高低變化與物體振動頻率的關系。1觀察課制作我的小樂曲制作小樂器。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小樂器,進一步理解物體的發聲原理,體會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系。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小樂器,進一步理解物體的發聲原理,體會科學與技術的密切聯系。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5課時《聲音的強與弱》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科學思維:以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事實為證據,分析歸納出物體聲音的強弱與振動幅度有關。探究實踐:通過多種方法使物體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觀察物體的振動情況,建立“物體的振動狀態”與“發出聲音的強弱’之間的聯系。態度責任:形成善于觀察并把事物的特點和性質相聯系的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難點:通過使物體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觀察物體振動幅度的不同,把物體的振動狀態和發出的不同聲音聯系起來,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1.活動一能根據要求進行游戲,并且能對聲音強弱進行合理猜測。小組評價量表1評價內容 標準 星等參與課堂游戲,對聲音強弱的原因提出合理猜想。 積極參與游戲得1; 能依據游戲體驗發現聲音的強弱跟發聲物體振動有關得2。 能依據游戲體驗振幅越大,聲音越強(或振幅越小,聲音越弱)得2。 (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得出實驗結論。小組實驗評價量表2評價內容 評價標準 星等實驗一:探索鋼尺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1.積極參與實驗,分工明確,得1☆。 2.認真如實填寫實驗記錄表得1☆。 3.能根據實驗記錄分析出結論: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得2☆。 ( )☆實驗二:探索皮筋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1.積極參與實驗,分工明確,得1☆。 2.能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究,且能控制變量,得2☆。 3.認真如實填寫實驗記錄表得1☆。 4.能根據實驗記錄分析出結論: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得2☆。 ( )☆實驗三:探索鼓面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1.積極參與實驗,分工明確,得1☆。 2.認真如實填寫實驗記錄表得1☆。 3.能根據實驗記錄分析出結論: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得2☆。 ( )☆3.根據實驗結論,描述聲音強弱與振幅大小得關系,并舉例說明。小組評價量表3評價內容 標準 星等描述聲音強弱與振幅大小得關系 知道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1; 知道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1; 語言通暢,清楚1 ( )☆能舉例說明 根據生活實際舉出例子,每條1 ( )☆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科科和研研終于和解了,研研向科科道了歉,科科決定幫助研研制作樂器。可是他們做出的樂器聲音很小,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再次找到果果老師。這次果果老師把他們帶到實驗室一起探究聲音的強與弱與什么有關。在果果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能找到答案嗎? 通過故事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學生融入故事情節,對能夠聯系本節內容的,要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猜想聲音的強弱與什么有關 同學們其實生活中有許多聲音,它們有強有弱,現在我們做一個游戲,體驗一下吧! 教師組織游戲:“麥霸”游戲 要求: 學生平均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游戲,每組選出代表進行游戲。準備三張白紙,每張白紙下邊掛一個相同的吊墜(比如羽毛)。每組代表嘴貼著白紙中央大喊,吊墜晃動快的獲勝。 教師提出問題:聲音的強弱怎么形成呢? 學生交流提出猜想。 預設:生1:跟發聲物體振動有關。 生2:振幅越大,聲音越強。 評價活動二:探究聲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下面我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吧! 實驗一:探索鋼尺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實驗材料:一把鋼尺 實驗步驟: (1)一把鋼尺伸出桌面大約20厘米,用一只手壓住鋼尺的一端。 (2)用另一只手輕輕撥動鋼尺的另一端,聽聽鋼尺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鋼尺是怎樣振動的。 (3)再用力撥動鋼尺,仔細聽鋼尺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它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 (4)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方法聲音強弱振幅大小輕輕撥動鋼尺聲音弱振幅小用力撥動鋼尺聲音強振幅大分析實驗結論: 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 實驗二:探索皮筋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實驗材料:一個長釘子、一塊木板、一根橡皮筋 實驗步驟: 1.將一個長釘子固定在木板上(注意不要弄傷手),將橡皮筋拴在釘子上。 2.輕輕撥動橡皮筋的一側,聽聽橡皮筋發出的聲音,并觀察橡皮筋是怎樣振動的。 3.用力撥動橡皮筋的同側,仔細聽橡皮筋的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它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 4.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方法聲音強弱振幅大小輕輕撥動皮筋聲音弱振幅小用力撥動皮筋聲音強振幅大分析實驗結論: 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 實驗三:探索鼓面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 實驗材料:鼓、一些碎紙屑、一對鼓槌 實驗步驟: 1.將紙屑鋪在鼓面上(注意保持均勻)。(提示:通過比較輕小物體被彈起的高度來比較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這是利用了轉換法。) 2.用手輕輕敲擊鼓面中央,聽聽鼓面發出的聲音,觀察鼓面的變化。 3.用力敲擊鼓面,聽聽音量大小,仔細聽鼓的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紙屑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 4.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方法聲音強弱紙屑變化振幅大小輕輕敲擊鼓面聲音弱輕微跳動振幅小用力敲擊鼓面聲音強劇烈跳動振幅大分析實驗結論: 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 評價活動三:聲音強弱的原理及應用 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強弱與什么有關。現在咱們根據自己小組實驗情況,來回答老師幾個問題,教師組織活動。 1.分析你的記錄,你能發現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的關系嗎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 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 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 2.我們還能舉出哪些事例證明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大聲說話時,聲帶振動的幅度大;小聲說話時,聲帶振動的幅度小。我們輕輕走路時,腳步振動的幅度小,發出的聲音小;重重走路時,腳步振動的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大。 活動一: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游戲感受聲音的強弱的效果,并提出猜想。 活動二: 通過實驗驗證聲音強弱與振幅有關。 活動三: 交流意見,加深理解,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活動一: 教師觀察學生是否能夠順利進行游戲,并且能夠猜想聲音的強弱怎么形成。完成量規1評價。 活動二: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完成實驗,對實驗現象進行記錄,并且分析出決定聲音的強弱的因素。完成量規2評價。 活動三: 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討論,能描述聲音強弱與振幅大小得關系,并舉例說明。(完成評價量表3)(三)生活應用 同學們,人耳為什么能聽到強弱不同的聲音?還能判斷出聲音的位置? 預設:人耳能聽到強弱不同的聲音是由于鼓膜的作用。強弱不同的聲音,使得鼓膜振幅大小不同。 教師:各種強弱不同的聲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動嗎?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人耳聽到聲音,是振動物體引起周圍空氣振動,在不斷地帶動下最終鼓膜附近的空氣振動引起鼓膜的振動。 展示圖解人聽到蒼蠅聲音的過程: 小結:因為物體振動幅度不同,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幅度也不同,傳入我們耳中的聲音強弱不同。 拓寬領域揮新知、知識運用巧遷移。 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談論以及對生活現象解釋。(四)知識總結 學生自主總結,用簡報或思維導圖等形式,進行展示。 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思維導圖,通過導圖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時給予評價。四、成果集成通過實驗總結出: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1.填空。(1)聲音的 ( )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 ( )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 )。(2)想讓鋼尺聲音變大,需要讓鋼尺振幅( )。(3)聲音的強弱與物體( )大小有關。2.判斷。(1)用力拉小提琴時發出的聲音大。( )(2)物體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我們要讓物體音量變大,需要捂住耳朵。( )答案:1.(1)強弱 大 小(2)變大(3)振幅2. (1)√ (2)√ (3)×【綜合實踐類作業】自制一個撥浪鼓,體驗聲音大小與振幅的關系。板書設計1.5聲音的強與弱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就越大。七、教學反思本節課我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我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用故事引入,采用了直觀教學和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四年級學生非常樂于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將“物體的振動狀態”與“發出聲音的強弱”聯系起來是本課的重點,借此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并且提高他們的歸納總結能力。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7張PPT)1.5聲音的強與弱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科和研研的爭論單元主題科科和研研是鄰居,最近研研參加了一個比賽“制作創意小樂器”,于是天天在家里做試驗。科科最近準備在家看書的,可是總聽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但又不知道這些聲音是從哪來的?郁悶的科科準備去找研研玩,到了研研家才發現,原來“罪魁禍首”就是研研。本來研研總是做不出滿意的樂器就很煩了,被科科一說就更生氣了:“我明明是在自己家做試驗,怎么會吵到你呢?”于是,科科和研研就鬧別扭了。同學們,如果讓你們來解決這個事情,你們會怎么做呢?單元主題于是果果老師帶著他們去探索聲音的秘密……孩子,我帶你去探索一下吧!我們找老師解決吧!單元結構化活動科科和研研的爭論幫助科科“不被吵到”聲音的特點、產生、傳播改變聲音強弱、高低幫助研研盡快制作出樂器聽聽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聲音的強與弱聲音的高與低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制作我的小樂器調解科科和研研的矛盾聲音的強弱科和研研終于和解了,研研向科科道了歉,科科決定幫助研研制作樂器。可是他們做出的樂器聲音很小,為了能夠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再次找到果果老師。這次果果老師把他們帶到實驗室一起探究聲音的強與弱與什么有關……這次在果果老師的指導下,他們能找到答案嗎?故事導入新知探究活動一:猜想聲音的強弱與什么有關“麥霸”游戲規則學生平均分成三個小組進行游戲,每組選出代表進行游戲。準備三張白紙,每張白紙下邊掛一個相同的吊墜(比如羽毛)。每組代表嘴貼著白紙中央大喊,吊墜晃動快的獲勝。新知探究振幅越大,聲音越強跟發聲物體振動有關。活動一:猜想聲音的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探究活動二:探究聲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一:探索鋼尺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材料:一把鋼尺、課桌實驗探究實驗步驟 :一把鋼尺伸出桌面大約20厘米,用一只手壓住鋼尺的一端。用另一只手輕輕撥動鋼尺的另一端,聽聽鋼尺發出的聲音,并觀察,鋼尺是怎樣振動的。再用力撥動鋼尺,仔細聽鋼尺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它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實驗一:探索鋼尺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探究實驗記錄:實驗結論: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鋼尺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實驗方法 聲音強弱 振幅大小輕輕撥動鋼尺用力撥動鋼尺實驗一:探索鋼尺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聲音弱聲音強振幅小振幅大實驗探究實驗材料:長釘子、木板、橡皮筋實驗二:探索皮筋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探究實驗步驟 :將一個長釘子固定在木板上(注意不要弄傷手),將橡皮筋拴在釘子上。輕輕撥動橡皮筋的一側,聽聽橡皮筋發出的聲音,并觀察橡皮筋是怎樣振動的。用力撥動橡皮筋的同側,仔細聽橡皮筋的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它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實驗二:探索皮筋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探究實驗記錄:實驗結論: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橡皮筋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實驗方法 聲音強弱 振幅大小輕輕撥動皮筋用力撥動皮筋實驗二:探索皮筋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聲音弱聲音強振幅小振幅大實驗探究實驗材料:鼓、一些碎紙屑、一對鼓槌實驗三:探索鼓面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實驗探究實驗步驟 :將紙屑鋪在鼓面上(注意保持均勻)。用手輕輕敲擊鼓面中央,聽聽鼓面發出的聲音,然后觀察鼓面的變化。用力敲擊相同的位置,聽聽音量大小,仔細聽鼓的聲音,并觀察發出的聲音和紙屑的振動幅度有什么變化。組內分工合作(可以不同角色相互輪換),記錄實驗現象。實驗三:探索鼓面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通過比較輕小物體被彈起的高度來比較鼓面振動幅度的大小,這是利用了轉換法。實驗探究實驗記錄:實驗結論: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鼓面的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實驗方法 聲音強弱 紙屑變化 振幅大小輕輕敲擊鼓面用力敲擊鼓面實驗三:探索鼓面發音強弱與什么有關聲音弱聲音強振幅小振幅大輕微跳動劇烈跳動探討研究1.分析你的記錄,你能發現物體振動幅度的大小與聲音強弱的關系嗎 聲音的強弱可以用音量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活動三:聲音強弱的原理及應用研討探究2.我們還能舉出哪些事例證明聲音的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大聲說話時,聲帶振動的幅度大;小聲說話時,聲帶振動的幅度小。我們輕輕走路時,腳步振動的幅度小,發出的聲音小;重重走路時,腳步振動的幅度大,發出的聲音大。活動三:聲音強弱的原理及應用生活應用人耳為什么能聽到強弱不同的聲音?還能判斷出聲音的位置?兩人可以聽到蒼蠅一直“嗡嗡嗡”地飛。人之所以能判斷蒼蠅方位,是因為蒼蠅快速煽動翅膀會帶動周圍空氣振動,產生陣陣聲波,雖然微弱,卻還是能被耳廓敏銳地捕捉到。生活應用人耳為什么能聽到強弱不同的聲音?還能判斷出聲音的位置?聲波陸續通過外耳道后,遇到了一扇橢圓形的“大門”——鼓膜。聲波前赴后繼地撞在上面,引得“大門”微微晃動。晃動的“大門”驚醒了門內三個“傳話員”——錘骨、砧骨、鐙骨,他們攜手將振動傳給形似蝸牛的耳蝸,使其中的淋巴液發生波動。生活應用人耳為什么能聽到強弱不同的聲音?還能判斷出聲音的位置?波動的淋巴液帶動“翻譯員”——毛細胞一起擺動。毛細胞會將波動“翻譯”成電信號,并順著根部將其送上通往大腦的“高速公路”——聽覺神經。接收到從兩側耳朵聽覺神經傳來的電信號后,大腦猶如CPU一般分析起來,最終判斷出聲音來源及方位。課堂練習一、填空題(1)聲音的 ( )可以用音量來描述,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 ( ) ;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 )。(2)想讓鋼尺聲音變大,需要讓鋼尺振幅( )。(3)聲音的強弱與物體( )大小有關。強弱小大變大振幅(1)用力拉小提琴時發出的聲音大。( )(2)物體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3)我們要讓物體音量變大,需要捂住耳朵。( )課堂練習二、判斷對錯自制一個撥浪鼓,體驗聲音大小與振幅的關系。作業布置板書設計1.5 聲音的強與弱振幅越大,聲音越強,音量越大;振幅越小,聲音越弱,音量越小。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第一單元《聲音》單元整體分析.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第一單元《聲音》第5課 聲音的強與弱 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四上第一單元《聲音》第5課 聲音的強與弱 課時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