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導學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導學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近代中國共和制的曲折發展與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
【課程標準】
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
【時間脈絡】
—————————————————— 主干知識 ——————————————————
一、共和政體的締造與破壞: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
情景初創: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國民政府堅持“訓政”,實為獨裁統治。
)
(
【概念解析】共和:
源自拉丁文
res publica,
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它兩大基本特征:政府機構和最高首腦由選舉產生;民眾參與國家事務。一個國家是不是“共和國”,并不在于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于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
)(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共和制的締造 (1912.1-1912.3)
1.共和制的誕生: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中華民國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和教材,分析《臨時約法》頒布的目的和體現的原則,指出臨時政府的政體發生的主要變化,并對《臨時約法》進行評價。
材料1 內閣制乃平時不使用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圣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瓋乳w若有不善之行為,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組織內閣??偨y制度為總統擔負責任,不但有皇帝性質,其權力在英、德諸立憲國皇帝之上……現就中國情形論之,以內閣制為最佳。
——孫中山(1911年12月)
材料2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各項之自由權。
第四十五條: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3 中華民國國家權力機構運行圖
材料4 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瓘拿癯跽蔚膶嵺`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
目的: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
原則:人民民主(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自由平等、責任內閣制
變化:由總統制變為責任內閣制
評價: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
進步意義。②推動中國法制化、民主化進程,是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③存在“因人設法”的
局限④職權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同時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⑤未具體規定人民的
權利及實現權利的保障
(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與共和制的破壞(1912-1928)
(
【概念解析】政黨政治:
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包括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
)1.政黨政治的嘗試
(1)背景
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的土崩瓦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
(2)特點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概括民國初政黨政治的特點。
材料1 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黨、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黨?!鱾€政黨紛紛采取公開發表演說的方式開展競選活動,使得政治性的演講、報告會一時蔚然成風。
材料2
材料3 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為官,因此他們并不代表什么階級。以前入朝為官的快捷方式是參加科舉;現在科舉沒有了,黨就變成科舉的代替品了。入黨做官,或組黨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這是我們社會政治大轉型還未轉完的一條大尾巴。……一言以蔽之,萬變不離其黨,才是入朝為官的不二法門。
——唐德剛《袁氏當國》
材料4 民國初年,這些政黨進行著無窮無盡的黨爭,不會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監督。每當召開國會期間,那些議員們前呼后擁地先住到甲黨招待所,得到各種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的票,然后再到乙黨招待所住下,同樣再得到好處費,并答應投該黨的票。
①政黨數量多,參政熱情高 ②成分復雜,政治投機現象嚴重
③各派利益分歧較大,黨爭激烈
④國民黨是當時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最大的黨派
⑤缺乏有效監督,存在賄選和脅迫等現象
過程
(
1913

7
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
) (
辛亥革命后,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嘗試
) (
1912

8
月,國民黨成立,宋教仁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
(
1913
年春,宋教仁遇刺
)
→ → →
(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 (
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鎮壓下來。
)
→ →
【材料探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政黨政治嘗試失敗的原因,并指出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
材料1 照搬西方政黨政治模式,脫離了中國基本國情。西方政黨政治的興起與其制度的確立,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整個國家嚴重資本主義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權雖然易手,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天下而非政黨的天下。所謂自由結社、合法反對、公平競爭、輪流執政等政黨政治的原則,在當時的中國并不具備,雖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黨獲得了較多的政治權利,但在關鍵的政權問題上,手執槍桿子的袁世凱是不會讓步的?!虼?,在當時中國國情下,如果政黨要去搞所謂政黨政治,要么成為獨裁者欺騙民眾的工具,要么成為獨裁者刀俎下的魚肉。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
材料2 在第一屆國會議員中,資產階級出身的僅 12 人,占統計人數的 2.6%,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為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9.9%,如果把后兩種人加起來也才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12.5%。
——徐昌義《民初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失敗原因》
材料3 我國由五千年之專制一躍而進于共和,舊信條橫亙腦中,新信條未嘗熏受 ,欲求新政體之圓滿發達難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材料4 以蹙滅他黨為惟一之能事,狠鷙卑劣之手段無所不至……乃各雜以私見,異派因相頃陷破壞,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勢若水火。
——趙書鋼《民國初期的多黨制》
原因:①脫離國情,盲目學習照搬英美模式。②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
③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根本)。④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深,國民民主意識淡薄,缺乏群眾基礎。⑤政黨建設不成熟,存在貪污腐敗、投機嚴重、黨爭不休、賄選脅迫等問題。⑥列強侵略,民族危機
本質問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議會制道路和多黨制的政黨政治行不通
共和制的破壞
(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死后,很快形成軍閥混戰、割據局面,共和制名存實亡。
) (
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出兵討袁,發動“護國運動”。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
) (
1915年
,
袁世凱復辟
帝制
)
→ →
北洋軍閥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利益,其統治下的政體形式上是共和政體,實質上是軍閥獨裁。
(
【概念解析】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
孫中山主張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要經過
軍政、訓政、憲政
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步驟,才能最后做到“主權在民”。
軍政(
1924
年國民黨一大

1928
年東北易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

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

,

促進國家之統一

,即指

國民大革命

。
訓政(
1928

—1948
年):

軍政

統一全國后,需在國民黨的領導下,

以黨治國

,培養合格官員以實現地方自治,訓練人民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
“訓政”原定
6
年完成。后國民黨以種種借口一拖再拖,直到
1948
年才打出“行憲”招牌。
憲政(
1948
年以后):

還政于民

,

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
”。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一黨專政與共和變質(1927-1949)
1.國民黨訓政時期的統治(1927-1948)
【材料探究】對比孫中山對“訓政”的最初設計和《訓政綱領》,對國民黨“訓政”進行簡要評價。
材料1 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
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年)
材料2 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權,由國民黨政府獨攬執行。
——《訓政綱領》(1928年)
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實質上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
2.國民黨憲政時期的統治(1948-1949)
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企圖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外衣,最終難逃崩潰命運。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思考國民黨被迫從“訓政”到“憲政”的原因。
材料1 這種以一黨“訓政”而壟斷國家權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戰中期起已廣受社會各界和輿論的批評,要求實施民主憲政的呼聲日漸高漲。中共力量的成長壯大已經成為對國民黨統治最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也需要國民黨廣為獲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中間勢力的逐漸興起及其民主訴求,以及美國出于建立中美穩固的戰略同盟關系之考慮,而希望國民黨實行美式民主和多黨體制。這些都對國民黨繼續其一黨"訓政"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壓力。
——摘編自汪朝光《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國民黨的憲政承諾;中共和民主黨派的斗爭;美國的壓力和影響
(
情景自主再現:
)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
情景初創: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探索
【信息補充】閱讀教材P16-17,完成下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演變表》。
時期 中共控制區 制度建設 具體措施 意義
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農村 革命根據地 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政權 1927年-1930年,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全民族抗戰時期(1937-1945) 敵后 抗日根據地 設立邊區政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 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 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邊區建設和抗戰勝利奠定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 解放區 設置行政區 設置六大行政區,在行政區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 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試對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實行“三三制”原則進行說明。
材料1 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
材料2 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全民族抗戰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抗日根據地政權,中國共產黨通過“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原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協商民主,各階層聯合、全民參政等特點,突出體現了邊區政權的統一戰線性質和中共與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人士的民主合作精神?!叭啤痹瓌t的實行,鞏固了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同時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基礎,為新中國政協制度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
【問題思考】
結合所學,思考:
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
①革命形勢(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不同:土地革命時期主要是階級矛盾,中共通過土地革命和國民黨獨裁統治作斗爭??箲饡r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全民族團結抗戰成為主要任務。
②指導思想不同: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受蘇俄革命和政權建設影響較大;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反映黨獨立自主地探索政權建設模式。
)
土地革命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圖(1931-1932年) 全民族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1941-1942年)
《論人民民主專政》與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破產
為向全國人民公開闡明中國共產黨在建立新中國問題上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深入系統闡發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文章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資產階級共和國應讓位于人民共和國,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边@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破產的主要代表性事例,并分析破產的原因。
材料1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br/>——《毛澤東選集》第2卷
材料2 中國民族資本在它積累的最高峰的時候,不過是七十多億元(1936年幣值),合二十億美元,而當時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資本估計達四十二億八千萬美元,比民族資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資產階級所積累的財產達一百到二百億美元,比民族資本大四倍至九倍?!?br/>——據于素云、張俊華《中國近代經濟史》等整理
事例:①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北洋軍閥扼殺;②抗戰勝利前后民主黨派希望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均被國民黨反動派拒絕。
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的 ②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薄弱,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妥協性 ④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
(
情景自主再現:
)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探索
(
情景初創: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確立與發展過程
A.奠定基礎:1949年新政協召開,頒布《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
【問題思考】
根據教材P18第3段,思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有何意義?
①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②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
)B.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遭到破壞: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使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受嚴重破壞。
D.恢復與發展:文革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恢復。1982年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2)特點:①人民當家作主;②民主集中制原則;②一院制;④堅持黨的領導
(
【問題思考】
根據以上知識,簡單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

1949年
新政協召開,頒布
《共同綱領》
。
《共同綱領》
是新中國建國的綱領性文件,起
臨時憲法
作用。

1954年
,
第一屆全國人大
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4年憲法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
社會主義
類型的憲法,體現了
社會主義

人民民主
兩大特征。
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

1982年憲法
,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為全面開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成為新時期
治國安邦
的總章程。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A.正式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1949-1954年,政協會議代行全國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
B.職能轉變:1954年,第二屆政協會議的召開,使得政協職能發生轉變(停止代行全國人大職責,轉變為各民主人士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C.“八字方針”: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D.“十六字方針”與制度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制度化,法治化)。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法律保障: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主要方式: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總目標
總結:
1.民主政治/民主共和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
(1)歷程: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共和制政體(未真正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
(2)特點
①發展歷程曲折、艱難。受到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國內封建勢力、國民黨反對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撓;經歷由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②從盲目照搬、學習借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到逐漸結合自身國情,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國建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執政府,但最終失敗,后經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建立政權的嘗試,最終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
③政黨先于共和制出現并創造共和制。
④當代中國的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國基本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導下締造起來的,它沒有采用許多國家實行的“三權分立”體制,而是實行“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的并非多黨制或一黨制,而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
(3)認識
①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政治制度發展的總趨勢。
②民族獨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
③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符合國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民主政治得以最終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
【體系自建】
【課時訓練】
一、選擇題
1.清末,資政院議員絕大多數具有科舉功名經歷。到民國初年,國會議員則更多的是工業資本家、金融業資本家、紳商、教育新聞業者、小業主等,其中最活躍的參與分子主要是新興的市民群體代表。這一變化( )
A.改變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 B.反映出辛亥革命獲得了廣泛支持
C.說明政治參與主體的擴大 D.動搖了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
2.1911年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并無華僑代表之規定,所以華僑并無選舉權。唯有“坐旁聽席”。但在1912年8月,中華民國出臺的《國會組織法》和《選舉法》中,就明確規定了華僑的參議員的名額和選舉辦法。這種變化反映出( )
A.中國革命的包容性增強 B.國民黨內部組織日趨完善
C.政黨政治成為各方共識 D.資產階級力量得到了充實
3.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 )
A.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 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體制
C.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 D.提高了總統的個人權力
4.1912年,組黨之風遍及全國,政黨團體數目有300多個,最后演化成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政黨民主黨、以袁世凱為首的共和黨和統一黨。同年冬,第一屆國會正式選舉,全國各黨各派積極活動,議員競爭十分激烈。這一局面的出現( )
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傳播 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轉型
C.增強了民眾的參政熱情 D.遏制了封建勢力的膨脹
5.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表
據表可知,民國初年 ( )
A.民主憲政具有廣泛群眾基礎 B.權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 D.進步力量開始主導政治局面
6.錢穆先生在評價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時候說:“當時的政黨,似乎誤認分黨相爭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黨相爭的勝負,不能取決于民眾,轉而各自乞援于軍人。一般黨員,則憑借黨爭的美名,來公開無忌憚的爭權奪利。”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中國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 B.中國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目標
C.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 D.各派軍閥紛紛建立政黨借此割據一方
7.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
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反對蔣介石政府管轄
C.堅持工農兵蘇維埃政權 D.借鑒蘇聯的政治制度
8.相當熟悉國民黨執政當局決策內情的魏德邁,根據個人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訓政時期作為最高實力人物的蔣介石一直在四種戰線上作戰,“對付日本;因對付蘇聯而要對付中共;對付中國內部分裂的趨勢……還要對付西方帝國主義”。由此可知,魏德邁認為國民黨訓政失敗的客觀原因是 ( )
A.國民政府政治制度屢遭破壞 B.國民黨訓政實質為獨裁統治
C.民族國家尚未實現獨立統一 D.國民黨內派系林立組織松散
9.下面措施集中實施應是在( )
(

在政權建設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工農民主專政,注重法治建設,堅持執政為民。

在經濟建設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將農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轉入抓生產,減免農業稅,發放農業貸款,發展工業和手工業生產,恢復和發展商業貿易,創建蘇維埃的財政金融
)A.北伐戰爭期間 B.土地革命時期
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10.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召開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133名參議員出席,其中有共產黨員46名,同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9名常駐議員,其中有共產黨員3名。這些舉措( )
A.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需要 B.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政治基礎
C.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1.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規定:“移難民在居住、墾荒、貸款、醫療、選舉權方面都有一定的優惠政策?!睋?943年統計,邊區5年擴大耕地面積240萬畝,其中200萬畝是移民開荒增加的。該政策的實施 ( )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 B.突破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封鎖
C.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D.有利于開發邊區與支持抗戰
12.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并頒布選舉法細則,許多地方參加選舉的人占選民總人數的80%以上,有的地方達到90%以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據此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據地( )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步確立
C.法律體系日趨完備 D.民主政治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國家機關,必須厲行廉潔的、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工作作風,嚴懲貪污,禁止浪費,反對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該綱領的頒布( )
A.推動了社會風氣的改良 B.確保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C.與中共工作重心轉移相適應 D.加速了國家經濟計劃的開展
14.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多時間中,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和各項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同時普遍召開了各級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積累了民主生活的經驗。這意味著(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趨于成熟
C.民主政治建設有了一定基礎 D.社會主義制度受到普遍歡迎
15.建國初期,政務院設工作部門34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10個,占29%;經濟職能部門15個,占44%。1954年,國務院設工作部門35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類下降為23%,經濟職能部門類上升為60%。1986年底,國務院設工作部門72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不到10%,其他均為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管理部門。這說明( )
A.部門設置體現民主集中 B.社會發展影響政府職能
C.國家部門執政效率提高 D.政府部門日益精簡精干
16.新中國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區建立了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負責肅清殘敵,維護社會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機關、產業與物資、迅速組織恢復生產等工作。到1953年底,軍管會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人民參政議政。據此可知,這一做法( )
A.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B.開啟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全新階段
C.為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創造了條件 D.適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17.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憲法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次的討論方式:精英討論和大眾討論;在討論文字改革時,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知識分子進行了平等充分的協商,甚至改變自己拼音文字的價值偏好,采取漢語拼音方案。這些立體式協商模式( )
A.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模式 B.體現了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
C.表明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D.初步形成了新中國政權組織原則
18.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區區公所2200多戶居民中的200多名代表在上城區西牌樓小學會場舉行選舉,選舉按得票數一次選出9位委員,其中得票最多的三輪車車夫陳福林當選為主任委員,委員會以屬地“上羊市街”命名為“上羊市街居民委員會”。這一事例反映了我國(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落實 B.城市基層民主自治的探索
C.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的增強 D.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創新
二、非選擇題
19.“過渡時代之新民國”
材料 下圖為《真相畫報》(1912年6月5日創刊于上海)第三期上刊登的馬星馳的一幅漫畫《過渡時代之新民國》。
——摘編自吳廣倫《老漫畫中的中國史》
提取材料信息,對漫畫中“過渡時代之新民國”加以闡釋。
20.政權建設
關于國家政權建設的部分文獻摘錄
文獻名稱 相關內容摘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 年) 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大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 年) 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依據材料,任選兩個文獻,解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政權建設的艱辛探索歷程。
第3課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詳解】材料強調,與清未相比,民國初年的國會議員結構,涉及了工業資本家等多個群體,體現出政治參與主體的擴大,C項正確;“經濟結構”的說法從材料無法得知,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是涉及資產階級等社會中層,廣大下層人民并沒有參與,因此得不出B項結論,排除B項;材料所述變化并未動搖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11年至19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無華僑代表之規定,所以華僑并無選舉權”“明確規定了華僑的參議員的名額和選舉辦法”可知,中國民主革命由剛開始不重視華僑選舉權到明確華僑名額,說明中國革命重視海外群體的革命參與度,這增強了革命的包容性,A項正確;國民黨內部組織指的是其結構或系統,華僑不一定就是國民黨成員,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人們對政黨政治的態度,排除C項;不能將華僑直接等同于資產階級,排除D項。故選A項。
3.A 【詳解】根據材料“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笨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即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A項正確;盲目照搬西方政治體制,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削弱了總統的個人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
4.A 【詳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社會思想解放,增強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參政熱情.即使是立憲派和封建軍閥迫于形勢也組黨參政,A項正確;北洋軍閥控制了中華民國政權,繼續實行專制統治,排除B項;辛亥革命未充分發動群眾,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仍然有限,排除C項;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勢力膨脹,排除D項。故選A項。
5.C 【詳解】從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表來看,除了新生階級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資產階級、職業革命家、政黨領袖等之外,還有原清政府官員和士紳等舊式或傳統勢力,說明民國初年的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故答案為C項;材料沒有反映有普通民眾的代表,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權力制衡,排除B項;D項中的“主導”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民國初年的政黨進行黨爭依靠軍閥,政黨政治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出現憑借黨爭爭權奪利的亂象,原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政治的主觀理解不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眾的民主意識不夠強、參政能力低下等,導致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C項正確;材料中的政黨政治亂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的結果,排除A項;據所學,同盟會是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綱領是三民主義,排除B項;材料未說各派軍閥建立政黨,排除D項。故選C項。
7.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由議會選舉政府”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體現了社會各階級反帝反封建的社會大聯合,所以邊區政府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A項正確;1940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行黨外合作,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管轄下的特別政府,排除B項;此時是抗戰時期,并不是工農兵蘇維埃政權,排除C項;“由議會選舉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邊區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據主導地位前提下社會抗日力量的大團結,是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A項。
8.C 【詳解】根據材料“對付日本;因對付蘇聯而要對付中共;對付中國內部分裂的趨勢……還要對付西方帝國主義”可知訓政時期民族國家尚未實現獨立統一,C項正確;材料與國民政府政治制度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訓政實質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國民黨派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將農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轉入抓生產,減免農業稅,發放農業貸款?!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創建蘇維埃政權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大地革命時期,B項正確;北伐時期中共尚未建立自己的政權,排除A項;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再次合作,根據地政權是抗日民主政權,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政權仍然吸納民族資產階級,是新民主主義動權,而不是工農民主專政,排除D項。故選B項。
10.A 【詳解】根據“133名參議員出席,其中有共產黨員46名,同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9名常駐議員,其中有共產黨員3名”可得出當時正值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行三三制,即規定在政權機關人員配備上,共產黨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樣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大局服務,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需要,A項正確;當時蘇維埃政權已經不存在,排除B項;人民民主專政并沒有建立,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1937年9月建立的,排除D項。故選A項。
11.D 【詳解】根據材料“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規定:‘移難民在居住、墾荒、貸款、醫療、選舉權方面都有一定的優惠政策。’據1943年統計,邊區5年擴大耕地面積240萬畝,其中200萬畝是移民開荒增加的?!笨芍箲饡r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極大地刺激了移民開荒的積極性,對邊區的開發以及抗戰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而非土地革命時期,排除A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現了二次合作,排除B項;《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是邊區大生產運動的表現之一,與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
12.D 【詳解】材料“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體現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民主政治探索,D項正確;材料與男尊女卑觀念無關,且消亡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B項;材料與法律體系無關,且完備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13.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致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對工作作風的相關規定適應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是對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的要求,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排除B項;材料中對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的要求與加速國家經濟計劃的開展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4.C 【詳解】材料中強調在完成相關任務后,普遍召開了各級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這積累了民主生活的經驗,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設奠定的基礎,故C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與材料中“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這一時間不符合,排除A;趨于成熟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當時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建立,排除D。
15.B 【詳解】根據材料“其中政治職能部門10個,占29%”、“其中政治職能部門類下降為23%”、“其中政治職能部門不到1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期,政治職能部門占比較高,改革開放后,政治職能部門占比下降,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加強,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發展要求不同,影響了政府職能,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主集中,排除A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部門的精簡,排除D項。故選B項。
16.A 【詳解】軍管會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人民參政議政,這是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鑒,A正確;1954年憲法頒布開啟了人民民主專政新階段,B排除;C與題干時間1953年不符,排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間是在1956年開始的,排除D。
17.B 【詳解】依據材料“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次的討論方式:精英討論和大眾討論;在討論文字改革時,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知識分子進行了平等充分的協商,甚至改變自己拼音文字的價值偏好,采取漢語拼音方案”可知,這些立體式協商模式充分說明了人民當家作主,民主協商,體現了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協商,不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模式,排除A項;1956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這在第一部憲法頒布之后,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協商,與政權組織原則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8.B 【詳解】從材料反映的通過選舉方式、最終三輪車車夫陳福林當選為城市居民委員會主任委員等信息可以看出,這一事例反映了我國城市基層民主自治的探索,故答案為B項;當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尚未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人們法制意識,排除C項;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9.示例漫畫作品展示了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復雜的政治形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這是一個以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分權制衡等民主政治原則。漫畫中的“完全共和”“新民國”“內政”“同帆共濟”,即呈現了此時中國社會政治的劇變,反映了進步人士對民主革命的支持和對民主政治的期待。
辛亥革命爆發后,帝國主義列強扶持袁世凱,壓制革命。袁世凱積極謀取政治統治權力。立憲派、舊官僚趁機向革命派施加壓力,迫使革命派做出妥協。漫畫作品中的“外患”“意見”“事急”“國?!钡?,即反映了此時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的激烈博弈,反映了有識之士對民主憲政前途的憂慮。
《真相畫報》和漫畫作者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民國初期的客觀政治形勢,展現了進步與反動的激烈交鋒,對中國社會近代化變革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過渡時代之新民國》反映的是民初的政治進程,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未能拯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說明的是漫畫作品展示了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復雜的政治形勢。關于闡釋可從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中國社會政治的巨變、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的干涉及對中國社會近代化助推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國民政府長期實行獨裁統治,并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的目標。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局面不斷發展。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對軍閥、地主豪紳實行專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借鑒蘇俄模式,創建人民政權的嘗試。
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在各級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體現了革命階層的廣泛性,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借鑒。
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奠定了新政權的理論基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對新政權性質的規定,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新中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總之,圍繞政權建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經歷制定目標——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權——通過新政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艱辛探索歷程,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以選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 年)、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 年)為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國民政府長期實行獨裁統治,并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的目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局面不斷發展。根據材料“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大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對軍閥、地主豪紳實行專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借鑒蘇俄模式,創建人民政權的嘗試。根據材料“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在各級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體現了革命階層的廣泛性,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借鑒。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近代中國共和制的曲折發展與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
【課程標準】
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
【時間脈絡】
—————————————————— 主干知識 ——————————————————
一、共和政體的締造與破壞: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
情景初創: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嘗試遭到失敗。國民政府堅持“訓政”,實為獨裁統治。
)
(
【概念解析】共和:
源自拉丁文
res publica,
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它兩大基本特征:政府機構和最高首腦由選舉產生;民眾參與國家事務。一個國家是不是“共和國”,并不在于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于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
)(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共和制的締造 (1912.1-1912.3)
1.共和制的誕生: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_______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立,這標志著____________在中國誕生。中華民國采用_______為國旗,改用_______,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_______。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和教材,分析《臨時約法》頒布的目的和體現的原則,指出臨時政府的政體發生的主要變化,并對《臨時約法》進行評價。
材料1 內閣制乃平時不使用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圣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內閣若有不善之行為,人民可以推倒之,另行組織內閣。總統制度為總統擔負責任,不但有皇帝性質,其權力在英、德諸立憲國皇帝之上……現就中國情形論之,以內閣制為最佳。
——孫中山(1911年12月)
材料2 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
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各項之自由權。
第四十五條: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材料3 中華民國國家權力機構運行圖
材料4 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瓘拿癯跽蔚膶嵺`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
——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
(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與共和制的破壞(1912-1928)
(
【概念解析】政黨政治:
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包括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
)1.政黨政治的嘗試
(1)背景
_______后,隨著______________,各派政治力量______________,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_______的嘗試。
(2)特點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概括民國初政黨政治的特點。
材料1 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黨、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黨?!鱾€政黨紛紛采取公開發表演說的方式開展競選活動,使得政治性的演講、報告會一時蔚然成風。
材料2
材料3 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為官,因此他們并不代表什么階級。以前入朝為官的快捷方式是參加科舉;現在科舉沒有了,黨就變成科舉的代替品了。入黨做官,或組黨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這是我們社會政治大轉型還未轉完的一條大尾巴。……一言以蔽之,萬變不離其黨,才是入朝為官的不二法門。
——唐德剛《袁氏當國》
材料4 民國初年,這些政黨進行著無窮無盡的黨爭,不會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監督。每當召開國會期間,那些議員們前呼后擁地先住到甲黨招待所,得到各種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的票,然后再到乙黨招待所住下,同樣再得到好處費,并答應投該黨的票。
(3)過程
(
1913

7
月,國民黨發動“二次革命”
) (
辛亥革命后,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嘗試
) (
1912

8
月,國民黨成立,宋教仁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
(
1913
年春,宋教仁遇刺
)
→ → →
(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 (
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國民黨內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鎮壓下來。
)
→ →
【材料探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政黨政治嘗試失敗的原因,并指出這反映出的本質問題。
材料1 照搬西方政黨政治模式,脫離了中國基本國情。西方政黨政治的興起與其制度的確立,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勝利,整個國家嚴重資本主義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權雖然易手,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天下而非政黨的天下。所謂自由結社、合法反對、公平競爭、輪流執政等政黨政治的原則,在當時的中國并不具備,雖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黨獲得了較多的政治權利,但在關鍵的政權問題上,手執槍桿子的袁世凱是不會讓步的。……因此,在當時中國國情下,如果政黨要去搞所謂政黨政治,要么成為獨裁者欺騙民眾的工具,要么成為獨裁者刀俎下的魚肉。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發展》
材料2 在第一屆國會議員中,資產階級出身的僅 12 人,占統計人數的 2.6%,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為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9.9%,如果把后兩種人加起來也才 45 人,占統計人數的 12.5%。
——徐昌義《民初資產階級政黨政治失敗原因》
材料3 我國由五千年之專制一躍而進于共和,舊信條橫亙腦中,新信條未嘗熏受 ,欲求新政體之圓滿發達難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材料4 以蹙滅他黨為惟一之能事,狠鷙卑劣之手段無所不至……乃各雜以私見,異派因相頃陷破壞,而同派之中,亦往往互相忌刻,勢若水火。
——趙書鋼《民國初期的多黨制》
共和制的破壞
(
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死后,很快形成軍閥混戰、割據局面,共和制名存實亡。
) (
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出兵討袁,發動“護國運動”。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
) (
1915年
,
袁世凱復辟
帝制
)
→ →
北洋軍閥代表______________的利益,其統治下的政體形式上是______政體,實質上是_______。
(
【概念解析】孫中山的“革命程序”論
孫中山主張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要經過
軍政、訓政、憲政
三個時期。各個時期,國民黨的責任和任務不同。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這樣的步驟,才能最后做到“主權在民”。
軍政(
1924
年國民黨一大

1928
年東北易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

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

,

促進國家之統一

,即指

國民大革命

。
訓政(
1928

—1948
年):

軍政

統一全國后,需在國民黨的領導下,

以黨治國

,培養合格官員以實現地方自治,訓練人民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
“訓政”原定
6
年完成。后國民黨以種種借口一拖再拖,直到
1948
年才打出“行憲”招牌。
憲政(
1948
年以后):

還政于民

,

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
”。
)(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一黨專政與共和變質(1927-1949)
1.國民黨訓政時期的統治(1927-1948)
【材料探究】對比孫中山對“訓政”的最初設計和《訓政綱領》,對國民黨“訓政”進行簡要評價。
材料1 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
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
——《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年)
材料2 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權,由國民黨政府獨攬執行。
——《訓政綱領》(1928年)
2.國民黨憲政時期的統治(1948-1949)
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企圖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外衣,最終難逃崩潰命運。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思考國民黨被迫從“訓政”到“憲政”的原因。
材料1 這種以一黨“訓政”而壟斷國家權力的不合理局面,抗戰中期起已廣受社會各界和輿論的批評,要求實施民主憲政的呼聲日漸高漲。中共力量的成長壯大已經成為對國民黨統治最大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也需要國民黨廣為獲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中間勢力的逐漸興起及其民主訴求,以及美國出于建立中美穩固的戰略同盟關系之考慮,而希望國民黨實行美式民主和多黨體制。這些都對國民黨繼續其一黨"訓政"構成了不容忽視的壓力。
——摘編自汪朝光《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
(
情景自主再現:
)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
情景初創: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探索
【信息補充】閱讀教材P16-17,完成下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演變表》。
時期 中共控制區 制度建設 具體措施 意義
_______時期(1927-1937) __________ 建立工農 民主專政的______政權 1927年-1930年,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_______時期(1937-1945) __________ 設立______政府,建立______政權,實行“_____”原則 設立_______政府,作為__________;設置各級_______,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通過“_______”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 鞏固和擴大_________,對___________奠定基礎。
_______時期(1946-1949) __________ 設置_______ 設置六大_______,在_______設置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 為___________奠定堅實基礎。
土地革命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形勢圖(1931-1932年)
全民族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1941-1942年)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試對全民族抗戰時期中共實行“三三制”原則進行說明。
材料1 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
材料2 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不是要盛氣凌人地要人家服從,而是要以黨的正確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別人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
【問題思考】
結合所學,思考:
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
)
《論人民民主專政》
為向全國人民公開闡明中國共產黨在建立新中國問題上的主張,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深入系統闡發了_________的理論。文章指出:____________的方案在中國已經破產,____________應讓位于____________,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這為建立___________奠定了理論基礎。
【材料探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破產的主要代表性事例,并分析破產的原因。
材料1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br/>——《毛澤東選集》第2卷
材料2 中國民族資本在它積累的最高峰的時候,不過是七十多億元(1936年幣值),合二十億美元,而當時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資本估計達四十二億八千萬美元,比民族資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資產階級所積累的財產達一百到二百億美元,比民族資本大四倍至九倍?!?br/>——據于素云、張俊華《中國近代經濟史》等整理
(
情景自主再現:
)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探索
(
情景初創: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確立與發展過程
A.奠定基礎:1949年新政協召開,頒布《共同綱領》,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B.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問題思考】
根據教材P18第3段,思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正式確立有何意義?
①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②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
)
C.遭到破壞: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使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遭受嚴重破壞。
D.恢復與發展:文革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漸恢復。1982年憲法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2)特點
①人民當家作主;②民主集中制原則;
③一院制;④堅持黨的領導
(
【問題思考】
根據以上知識,簡單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

_______
年新政協召開,頒布
____________
。這是新中國建國的綱領性文件,起
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
年,
____________
召開,通過
____________
。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
__________
類型的憲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兩大特征。
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
③____________
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為全面開創
__________________
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成為新時期
_________
的總章程。
)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A.正式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1949-1954年,政協會議代行__________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
B.職能轉變:1954年,第二屆政協會議的召開,使得政協職能發生轉變(停止代行________職責,轉變為各民主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C.“八字方針”: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____________”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D.“十六字方針”與制度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六字方針。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制度化,法治化)。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1)法律保障: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主要方式: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3年____________提出總目標
總結:民主政治/民主共和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
(1)歷程:封建君主專制——資產階級共和制政體(未真正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
(2)特點
①發展歷程曲折、艱難。受到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國內封建勢力、國民黨反對派等政治力量的阻撓,經歷由追求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歷程。
②從盲目照搬、學習借鑒西方國家政治制度到逐漸結合自身國情,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國建立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執政府,但最終失敗,后經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建立政權的嘗試,最終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
③政黨先于共和制出現并創造共和制。
④當代中國的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國基本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導下締造起來的,它沒有采用許多國家實行的“三權分立”體制,而是實行“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的并非多黨制或一黨制,而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
(3)認識
①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政治制度發展的總趨勢。 ②民族獨立是實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條件。
③民主政治建設必須符合國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民主政治得以最終建立并不斷發展完善。
【體系自建】
【課時訓練】
一、選擇題
1.清末,資政院議員絕大多數具有科舉功名經歷。到民國初年,國會議員則更多的是工業資本家、金融業資本家、紳商、教育新聞業者、小業主等,其中最活躍的參與分子主要是新興的市民群體代表。這一變化( )
A.改變了近代中國經濟結構 B.反映出辛亥革命獲得了廣泛支持
C.說明政治參與主體的擴大 D.動搖了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
2.1911年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并無華僑代表之規定,所以華僑并無選舉權。唯有“坐旁聽席”。但在1912年8月,中華民國出臺的《國會組織法》和《選舉法》中,就明確規定了華僑的參議員的名額和選舉辦法。這種變化反映出( )
A.中國革命的包容性增強 B.國民黨內部組織日趨完善
C.政黨政治成為各方共識 D.資產階級力量得到了充實
3.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這一變化( )
A.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 B.盲目照搬西方政治體制
C.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 D.提高了總統的個人權力
4.1912年,組黨之風遍及全國,政黨團體數目有300多個,最后演化成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以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政黨民主黨、以袁世凱為首的共和黨和統一黨。同年冬,第一屆國會正式選舉,全國各黨各派積極活動,議員競爭十分激烈。這一局面的出現( )
A.反映了民主思潮的傳播 B.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轉型
C.增強了民眾的參政熱情 D.遏制了封建勢力的膨脹
5.1913年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表
據表可知,民國初年 ( )
A.民主憲政具有廣泛群眾基礎 B.權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 D.進步力量開始主導政治局面
6.錢穆先生在評價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時候說:“當時的政黨,似乎誤認分黨相爭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黨相爭的勝負,不能取決于民眾,轉而各自乞援于軍人。一般黨員,則憑借黨爭的美名,來公開無忌憚的爭權奪利。”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中國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 B.中國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目標
C.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 D.各派軍閥紛紛建立政黨借此割據一方
7.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國,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1940年,毛澤東再次強調,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這說明,邊區政府( )
A.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 B.反對蔣介石政府管轄
C.堅持工農兵蘇維埃政權 D.借鑒蘇聯的政治制度
8.相當熟悉國民黨執政當局決策內情的魏德邁,根據個人的觀察得出的結論是,訓政時期作為最高實力人物的蔣介石一直在四種戰線上作戰,“對付日本;因對付蘇聯而要對付中共;對付中國內部分裂的趨勢……還要對付西方帝國主義”。由此可知,魏德邁認為國民黨訓政失敗的客觀原因是 ( )
A.國民政府政治制度屢遭破壞 B.國民黨訓政實質為獨裁統治
C.民族國家尚未實現獨立統一 D.國民黨內派系林立組織松散
9.下面措施集中實施應是在( )
(

在政權建設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工農民主專政,注重法治建設,堅持執政為民。

在經濟建設上,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將農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轉入抓生產,減免農業稅,發放農業貸款,發展工業和手工業生產,恢復和發展商業貿易,創建蘇維埃的財政金融
)A.北伐戰爭期間 B.土地革命時期
C.全面抗戰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10.1941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召開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133名參議員出席,其中有共產黨員46名,同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9名常駐議員,其中有共產黨員3名。這些舉措( )
A.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需要 B.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政治基礎
C.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D.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11.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規定:“移難民在居住、墾荒、貸款、醫療、選舉權方面都有一定的優惠政策?!睋?943年統計,邊區5年擴大耕地面積240萬畝,其中200萬畝是移民開荒增加的。該政策的實施 ( )
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 B.突破了國民政府的軍事封鎖
C.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 D.有利于開發邊區與支持抗戰
12.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并頒布選舉法細則,許多地方參加選舉的人占選民總人數的80%以上,有的地方達到90%以上。婦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據此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據地( )
A.男尊女卑觀念消亡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步確立
C.法律體系日趨完備 D.民主政治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國家機關,必須厲行廉潔的、樸素的、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工作作風,嚴懲貪污,禁止浪費,反對脫離人民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該綱領的頒布( )
A.推動了社會風氣的改良 B.確保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C.與中共工作重心轉移相適應 D.加速了國家經濟計劃的開展
14.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多時間中,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祖國大陸的統一和各項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了國民經濟,同時普遍召開了各級各界人民代表大會,積累了民主生活的經驗。這意味著(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趨于成熟
C.民主政治建設有了一定基礎 D.社會主義制度受到普遍歡迎
15.建國初期,政務院設工作部門34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10個,占29%;經濟職能部門15個,占44%。1954年,國務院設工作部門35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類下降為23%,經濟職能部門類上升為60%。1986年底,國務院設工作部門72個,其中政治職能部門不到10%,其他均為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管理部門。這說明( )
A.部門設置體現民主集中 B.社會發展影響政府職能
C.國家部門執政效率提高 D.政府部門日益精簡精干
16.新中國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區建立了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負責肅清殘敵,維護社會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機關、產業與物資、迅速組織恢復生產等工作。到1953年底,軍管會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人民參政議政。據此可知,這一做法( )
A.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鑒 B.開啟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全新階段
C.為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創造了條件 D.適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17.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在制定第一部憲法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次的討論方式:精英討論和大眾討論;在討論文字改革時,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知識分子進行了平等充分的協商,甚至改變自己拼音文字的價值偏好,采取漢語拼音方案。這些立體式協商模式( )
A.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模式 B.體現了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
C.表明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D.初步形成了新中國政權組織原則
18.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區區公所2200多戶居民中的200多名代表在上城區西牌樓小學會場舉行選舉,選舉按得票數一次選出9位委員,其中得票最多的三輪車車夫陳福林當選為主任委員,委員會以屬地“上羊市街”命名為“上羊市街居民委員會”。這一事例反映了我國(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落實 B.城市基層民主自治的探索
C.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的增強 D.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創新
二、非選擇題
19.“過渡時代之新民國”
材料 下圖為《真相畫報》(1912年6月5日創刊于上海)第三期上刊登的馬星馳的一幅漫畫《過渡時代之新民國》。
——摘編自吳廣倫《老漫畫中的中國史》
提取材料信息,對漫畫中“過渡時代之新民國”加以闡釋。
20.政權建設
關于國家政權建設的部分文獻摘錄
文獻名稱 相關內容摘錄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 年) 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大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 年) 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
依據材料,任選兩個文獻,解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政權建設的艱辛探索歷程。
第3課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詳解】材料強調,與清未相比,民國初年的國會議員結構,涉及了工業資本家等多個群體,體現出政治參與主體的擴大,C項正確;“經濟結構”的說法從材料無法得知,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是涉及資產階級等社會中層,廣大下層人民并沒有參與,因此得不出B項結論,排除B項;材料所述變化并未動搖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11年至191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無華僑代表之規定,所以華僑并無選舉權”“明確規定了華僑的參議員的名額和選舉辦法”可知,中國民主革命由剛開始不重視華僑選舉權到明確華僑名額,說明中國革命重視海外群體的革命參與度,這增強了革命的包容性,A項正確;國民黨內部組織指的是其結構或系統,華僑不一定就是國民黨成員,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人們對政黨政治的態度,排除C項;不能將華僑直接等同于資產階級,排除D項。故選A項。
3.A 【詳解】根據材料“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實行總統制,賦予總統很大權力;其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又對總統權力做出嚴格限制?!笨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即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A項正確;盲目照搬西方政治體制,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削弱了總統的個人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
4.A 【詳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社會思想解放,增強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參政熱情.即使是立憲派和封建軍閥迫于形勢也組黨參政,A項正確;北洋軍閥控制了中華民國政權,繼續實行專制統治,排除B項;辛亥革命未充分發動群眾,民眾參與政治的熱情仍然有限,排除C項;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勢力膨脹,排除D項。故選A項。
5.C 【詳解】從國會議員構成基本情況表來看,除了新生階級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資產階級、職業革命家、政黨領袖等之外,還有原清政府官員和士紳等舊式或傳統勢力,說明民國初年的政治運作具有新舊調和色彩,故答案為C項;材料沒有反映有普通民眾的代表,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權力制衡,排除B項;D項中的“主導”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民國初年的政黨進行黨爭依靠軍閥,政黨政治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出現憑借黨爭爭權奪利的亂象,原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政治的主觀理解不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眾的民主意識不夠強、參政能力低下等,導致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C項正確;材料中的政黨政治亂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的結果,排除A項;據所學,同盟會是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綱領是三民主義,排除B項;材料未說各派軍閥建立政黨,排除D項。故選C項。
7.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由議會選舉政府”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體現了社會各階級反帝反封建的社會大聯合,所以邊區政府具備了新民主主義的特征,A項正確;1940年屬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行黨外合作,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管轄下的特別政府,排除B項;此時是抗戰時期,并不是工農兵蘇維埃政權,排除C項;“由議會選舉政府”“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說明邊區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據主導地位前提下社會抗日力量的大團結,是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排除D項。故選A項。
8.C 【詳解】根據材料“對付日本;因對付蘇聯而要對付中共;對付中國內部分裂的趨勢……還要對付西方帝國主義”可知訓政時期民族國家尚未實現獨立統一,C項正確;材料與國民政府政治制度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訓政實質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國民黨派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將農村工作的重心由打土豪轉入抓生產,減免農業稅,發放農業貸款?!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實行工農民主專政,創建蘇維埃政權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即大地革命時期,B項正確;北伐時期中共尚未建立自己的政權,排除A項;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再次合作,根據地政權是抗日民主政權,排除C項;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政權仍然吸納民族資產階級,是新民主主義動權,而不是工農民主專政,排除D項。故選B項。
10.A 【詳解】根據“133名參議員出席,其中有共產黨員46名,同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9名常駐議員,其中有共產黨員3名”可得出當時正值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行三三制,即規定在政權機關人員配備上,共產黨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這樣有利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大局服務,適應了民族戰爭形勢需要,A項正確;當時蘇維埃政權已經不存在,排除B項;人民民主專政并沒有建立,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1937年9月建立的,排除D項。故選A項。
11.D 【詳解】根據材料“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規定:‘移難民在居住、墾荒、貸款、醫療、選舉權方面都有一定的優惠政策?!瘬?943年統計,邊區5年擴大耕地面積240萬畝,其中200萬畝是移民開荒增加的?!笨芍箲饡r期,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極大地刺激了移民開荒的積極性,對邊區的開發以及抗戰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而非土地革命時期,排除A項;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實現了二次合作,排除B項;《優待外來難民和貧民之決定》是邊區大生產運動的表現之一,與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
12.D 【詳解】材料“從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民主選舉”體現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民主政治探索,D項正確;材料與男尊女卑觀念無關,且消亡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是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B項;材料與法律體系無關,且完備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13.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致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對工作作風的相關規定適應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是對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的要求,排除A項;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排除B項;材料中對國家機關工作作風的要求與加速國家經濟計劃的開展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4.C 【詳解】材料中強調在完成相關任務后,普遍召開了各級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這積累了民主生活的經驗,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設奠定的基礎,故C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與材料中“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年”這一時間不符合,排除A;趨于成熟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當時社會主義制度還沒有建立,排除D。
15.B 【詳解】根據材料“其中政治職能部門10個,占29%”、“其中政治職能部門類下降為23%”、“其中政治職能部門不到10%”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期,政治職能部門占比較高,改革開放后,政治職能部門占比下降,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加強,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發展要求不同,影響了政府職能,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民主集中,排除A項;C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政府部門的精簡,排除D項。故選B項。
16.A 【詳解】軍管會召開各級、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使人民參政議政,這是人民代表大會的雛形,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鑒,A正確;1954年憲法頒布開啟了人民民主專政新階段,B排除;C與題干時間1953年不符,排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間是在1956年開始的,排除D。
17.B 【詳解】依據材料“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層次的討論方式:精英討論和大眾討論;在討論文字改革時,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知識分子進行了平等充分的協商,甚至改變自己拼音文字的價值偏好,采取漢語拼音方案”可知,這些立體式協商模式充分說明了人民當家作主,民主協商,體現了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協商,不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模式,排除A項;1956年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這在第一部憲法頒布之后,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協商,與政權組織原則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8.B 【詳解】從材料反映的通過選舉方式、最終三輪車車夫陳福林當選為城市居民委員會主任委員等信息可以看出,這一事例反映了我國城市基層民主自治的探索,故答案為B項;當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尚未確立,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人們法制意識,排除C項;當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9.示例漫畫作品展示了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復雜的政治形勢。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這是一個以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孫中山頒布了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了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分權制衡等民主政治原則。漫畫中的“完全共和”“新民國”“內政”“同帆共濟”,即呈現了此時中國社會政治的劇變,反映了進步人士對民主革命的支持和對民主政治的期待。
辛亥革命爆發后,帝國主義列強扶持袁世凱,壓制革命。袁世凱積極謀取政治統治權力。立憲派、舊官僚趁機向革命派施加壓力,迫使革命派做出妥協。漫畫作品中的“外患”“意見”“事急”“國?!钡龋捶从沉舜藭r中外各種政治勢力的激烈博弈,反映了有識之士對民主憲政前途的憂慮。
《真相畫報》和漫畫作者以藝術的形式反映了民國初期的客觀政治形勢,展現了進步與反動的激烈交鋒,對中國社會近代化變革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的唯一標準)
【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過渡時代之新民國》反映的是民初的政治進程,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未能拯救中國,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說明的是漫畫作品展示了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復雜的政治形勢。關于闡釋可從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國、中國社會政治的巨變、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的干涉及對中國社會近代化助推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國民政府長期實行獨裁統治,并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為此,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的目標。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局面不斷發展。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對軍閥、地主豪紳實行專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借鑒蘇俄模式,創建人民政權的嘗試。
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在各級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體現了革命階層的廣泛性,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借鑒。
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奠定了新政權的理論基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對新政權性質的規定,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民主專政,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新中國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總之,圍繞政權建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經歷制定目標——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權——通過新政權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艱辛探索歷程,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以選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 年)、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 年)為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國民政府長期實行獨裁統治,并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共和國的目標。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據地,工農武裝割據局面不斷發展。根據材料“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大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對軍閥、地主豪紳實行專政。這是中國共產黨借鑒蘇俄模式,創建人民政權的嘗試。根據材料“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抗日根據地紛紛建立。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在各級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體現了革命階層的廣泛性,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香河县| 务川| 阿合奇县| 黑龙江省| 罗城| 公主岭市| 彰化县| 太仓市| 萝北县| 静海县| 凌海市| 兴山县| 汾阳市| 从江县| 东山县| 合山市| 六枝特区| 共和县| 隆化县| 葫芦岛市| 高要市| 来宾市| 天柱县| 田东县| 电白县| 霍林郭勒市| 威远县| 邢台市| 华容县| 黎城县| 渝中区| 泰顺县| 中阳县| 韶关市| 鄯善县| 洱源县| 伊宁市| 吉木萨尔县| 遵义市|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