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的簽訂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①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事;②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 史料實證:通過史料分析“扶清滅洋” 口號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唯物史觀:回顧近代中國 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比《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時空觀念: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不同,分析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 義和團團民和清軍愛國官兵英勇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史實,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一、義和團運動興起:義和團活動于 、 一帶。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 活動的猖獗,逐漸由反清轉變為反帝斗爭組織。發展: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 ”代替“ ”,并承認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義和團控制了 地區。口號:義和團曾提出“ ”的口號,既有反對 的斗爭意志,又具有 的落后性,同時反映了義和團對 的本質認識不清。二、抗擊八國聯軍八國聯軍侵華: 年6月,為鎮壓 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 的率領下,發動了侵華戰爭。抗擊八國聯軍:義和團在 一帶狙擊敵人,八國聯軍被迫撤回天津。同時,各國聯合艦隊攻占大沽炮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對外宣戰。義和團在北京圍攻和 使館區,在天津 火車站展開激戰,并炮轟紫竹林租借。天津保衛戰中壯烈殉國。義和團運動結果:1900年8月14日,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 西逃,途中請求八國聯軍“助剿”。在 勢力的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 ”中國的野心。三、《辛丑條約》的簽訂簽訂: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國簽訂。主要內容:清政府賠款白銀 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 活動;清政府拆毀 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 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 ,班列六部之前。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 最龐大、 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 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 社會的深淵。設計一張中國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程圖(答案見課件素養提升)【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要求:(1)理清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及時鞏固基礎知識。(3)熟練展示。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發展1、性質: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農民階級)2、發展:清政府為利用義和團,以招撫代替剿滅并承認其合法地位,1900年夏,義和團控制了京津地區。3、口號:扶清滅洋4、評價:“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對他抱有幻想;還帶有迷信色彩。5、時間地點:19世紀末,興起于山東、直隸。6、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二、抗擊八國聯軍1、八國聯軍(俄德法美日奧意英—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侵華原因:(1)根本原因:進一步控制中國政府,徹底瓜分中國(2)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2、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義和團在(1)廊坊阻擊戰、(2)大沽口之戰、(3)天津保衛戰(老龍頭火車站、紫竹林租界)——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陷落、(4)北京保衛戰(圍攻西什庫教堂、東郊民巷使館區)等地打擊八國聯軍。3、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4、意義: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5、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2)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①義和團運動是農民的自發斗爭,缺乏嚴密的組織與統一領導,②斗爭手段、武器裝備落后。③盲目的排外,迷信色彩濃重,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提不出正確的綱領和策略④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放松了對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備三、《辛丑條約》的簽訂★★★★★必考1、時間:1901年2、雙方:清政府-----英美俄日法德意奧西荷比。3、內容:(1)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共計9.8億兩,以海關關稅、鹽稅等稅收作為擔保。(2)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說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在華統治工具)(3)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4)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5)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響:《辛丑條約》是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5、《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的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另一方面大量舉借外債,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2)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表明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國主義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4)在北京設“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3 鋼城區)“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許各國駐兵京城,保護使館,使館界內,不準中國人居住。……拆毀天津城垣和大沽口炮臺。”材料出自(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2023 凌海市三模)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3.(2023 桃城區校級二模)條約簽訂后,凡有不利洋夷之政治,悉令變移,西方列強使他們的勢力確立于北京政治界,中國的外交官吏仰承帝國主義的意旨,居然亦有左右北京政局的力量,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該“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辛丑條約》 D.《馬關條約》4.(2023 寧津縣二模)某歷史公眾號推出如下研究內容,該公眾號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強的侵略 B.中國人民的抗爭C.近代化的探索 D.清王朝的衰亡5.(2023 通遼)歷史事件紛繁復雜,學習時要及時梳理。如圖所示知識結構的主題是( )主題:? 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A.政治制度的變革 B.民族意識的覺醒C.救亡圖存的探索 D.民族危機的加深6.(2023 越秀區校級二模)1900年一名英軍上校在日記中記載:“他們在訓練上所缺少的東西,卻由他們的勇猛來補足了。他們在優勢的敵人面前表現出來的勇敢,不斷地使我們相信,中國人并不像我們迄今為止相信的那樣,他們很少怯懦,更多的卻是愛國心和信念。”該日記描述的是( )A.三元里民眾抗英斗爭 B.太平軍與洋槍隊激戰C.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 D.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7.(2023 株洲)下列表格中,歷史史實與歷史解釋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選項 歷史史實 歷史解釋A 《南京條約》的簽訂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 《北京條約》的簽訂 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 《馬關條約》的簽訂 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D 《辛丑條約》的簽訂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A.A B.B C.C D.D8.(2023 亭湖區校級模擬)如圖為中國近代某個不平等條約中規定的外國軍隊駐軍地點示意圖。該條約的簽訂( )A.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B.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C.表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D.導致軍閥混戰割據局面出現9.(2023 常德)如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A.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10.(2023春 大足區期末)1902年,英國《泰晤士報》記者說過:“我們在‘暴亂’中并無所失。而事實上我們的威信大增,我們敢肯定地說,多少年來我們在北京或在中國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高。我們與清朝官員的聯系從未像今天這樣密切。”這是因為清政府開始( )A.授予西方列強領事裁判權B.給予列強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權C.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D.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反帝活動二、材料題(共1小題)11.(2023 通許縣一模)閱讀下列大事年表,回答問題。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1840﹣1842年 鴉片戰爭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簽訂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898年 戊戌變法1900年 義和團運動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1901年 《辛丑條約》(1)概括出大事年表中貫穿中國近代史的兩條主線。(2)請從大事年表中任意選取三個有關聯的歷史事件,通過設計示意圖的形式將其關系展示出來,并說明設計理由。(3)通過大事年表,你從中獲得了什么啟示?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丑條約》,需要考生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解答】結合所學知識,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因此題干材料出自《辛丑條約》,D項正確;《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排除A項;1860年,英法聯軍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排除B項;《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潮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排除C項。故選: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辛丑條約》,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00年到1901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D。【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辛丑條約》的知識,解題關鍵是聯系所學、分析史料。【解答】依據題干材料中的“條約簽訂后,凡有不利洋夷之政治,悉令變移,西方列強使他們的勢力確立于北京政治界,中國的外交官吏仰承帝國主義的意旨,居然亦有左右北京政局的力量,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結合所學可知,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所以C項正確。A項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府還沒有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應排除;B項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政府還沒有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應排除;D項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政府還沒有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應排除。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識記與區分能力。4.【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西方列強的侵略等知識,重點掌握圖片的識讀。【解答】根據材料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軍進攻虎門少角炮臺”反映的是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反映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旅順大屠殺”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反映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些戰爭都是西方列強發動的對華侵略戰爭,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中國人民的抗爭,排除B項;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材料與近代化的探索無關,排除C項;材料不能全面反映清王朝的衰亡,排除D項。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西方列強的侵略等知識。5.【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戊戌變法”屬于政治制度變革的范疇,排除A。B.材料沒有涉及民族意識覺醒的相關信息,排除B。C.根據圖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反映的是農民階級的救國探索,“洋務運動”反映的是地主階級的救國探索,“戊戌變法”反映的是資產階級的救國探索,這幾個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對民族危機,中國人民的是救亡圖存的探索,故C正確。D.材料并不是強調民族危機的加深,排除D。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答】由材料“1900年一名英軍上校在日記中記載”“他們很少怯懦,更多的卻是愛國心和信念”可知,該日記描述的是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發生在1900﹣1901年。義和團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故C符合題意;三元里民眾抗英斗爭發生在1841年,排除A;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1851﹣1864年,排除B;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馬關條約》簽訂后,排除D。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7.【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A.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B.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C.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C。D.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故D正確。故選: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理解《辛丑條約》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圖片的解讀。【解答】觀察圖片可知,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是《辛丑條約》的內容。1901年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充分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淪為了“洋人的朝廷”,C項符合題意;《南京條約》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排除A項;《馬關條約》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B項;導致軍閥混戰割據局面出現與《辛丑條約》的簽訂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9.【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授予西方列強領事裁判權,排除A。B.《天津條約》給予列強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權,排除B。C.《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排除C。D.據材料“1902年,英國《泰晤士報》”“我們敢肯定地說,多少年來我們在北京或在中國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高。”及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辛丑條約》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反帝活動,清王朝完全淪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故D正確。故選: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理解《辛丑條約》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示例: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戊戌變法;理由: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劇,為挽救民族危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3)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只有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善于學習外國的長處等。【分析】本題考查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太平天國運動、《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1840﹣1842年”“鴉片戰爭”“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可知,這體現的是列強的侵略;根據材料“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可知,這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根據材料“太平天國運動”可知,這體現的是中國人民的抗爭;根據材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可知,這體現的是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選擇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戊戌變法,示意圖為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戊戌變法;理由是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劇,為挽救民族危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只有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善于學習外國的長處等。故答案為:(1)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抗爭;中國近代化的探索。(2)示例:甲午中日戰爭—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戊戌變法;理由: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民族危機加劇,為挽救民族危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戊戌變法。(3)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只有不斷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善于學習外國的長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