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說課稿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小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學生學習了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數是整十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本冊中第三、五兩個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材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檢查教學效果的標準和尺度。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教學目標應在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品質三方面進行明確。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A.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通過經歷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過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B.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感受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數學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識。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學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計算方法。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對位的道理。教、學具準備ppt課件、每位學生一份作業紙。二、學情分析: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因為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 三、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整堂課始終貫穿學校文化美食節這一情境,學生所熟悉的情境中去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方法。因為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中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計算教學過多了強調運算、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今天,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心理學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觀察課件中出示的美食節中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具體問題情境,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檢測預習,導入新課一個新知識都是在已有的知識上進行學習的,一位教育家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一開始就讓學生淡淡預習中的收獲和問題?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首先復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11×70= 43×20 = 22×30= 24×10=240師:這兩個4表示一樣嗎?要求學生說口算過程);同時設計了二道筆算并說出計算的方法。由復習舊知識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為講授法則和算理做好了知識上和心理上準備。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為學生提供了現實而又有趣的數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針對前面復習舊知得到的24×12這個算式,先估一估,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算理,向學生提問:①你會說一說24×12的意義嗎?②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根據學生的回答(先求24×2的積,再求24×10的積,最后把24×2和24×10的積相加。)我進行板書,在豎式中分三個豎式標明乘的箭頭。然后提問怎樣把這三步寫在一個豎式里呢?讓學生進行算法的探討。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這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接著我對學生豎式格式的書寫進行了規范,并讓學生說說完整的豎式和分步計算的聯系和區別,強調用豎式計算比較簡便。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嘗試練習接著做針對中下的學生設計,鞏固學生的計算時積得對位。 2、鞏固練習 出示小馬虎做題: 小馬虎做的這四道題中,前三小題錯在對位上,第四道錯在計算的進位上。這題主要啟發學生不能當小馬虎,不能犯小馬虎這樣的錯誤,要求學生在發下的紙上找出錯的原因后訂正并交換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使學生在理解乘法意義基礎上,進一步鞏固算法,明確算理,激發學生認真計算的熱情,懂得認真計算的重要性。加深練習完成課本64 第3、4題。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六、說板書設計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合部分。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 24 ×1248……24×2的積24……24×10的積(個位上零不寫) 288 板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半獨立的形式逐步完成的,它打破了板書由教師一手包辦,全盤授予的局面,這樣不僅美觀、簡潔,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簡潔美、邏輯美,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展了思維能力。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通過經歷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過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計算法則。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感受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數學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識。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學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計算方法。理解乘的順序及第二部分積對位的道理。教學過程:一、檢測預習,導入新課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師:通過預習你已經知道些什么?說說預習中的收獲?生1:我知道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先從個位算起。生2:除了書上的算法,我還知道其他的算法。師:你有不同的算法,真不簡單。生3、我知道了兩位數乘兩位數跟原來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差不多檢查預習情況口 算11×70= 43×20 = 22×30= 24×10=240師:這兩個4表示一樣嗎?生:不一樣,24中的4在個位上表示4個一,240中的4在十位上表 示4個十。3、筆算23×4 = 24×2=師:你是怎樣筆算的?生:先算3乘4等于12,2寫在個位上接著向十位進一,再算2乘4等于8,8加1等于9,寫在十位上。等于96.師:誰聽明白他的話?生說二、創設情景,明確待解問題1、出示情景圖,找相關的信息。師: 你從圖中可以獲得什么數學信息?生:學校美食節一份肯德基24元,三五班需要12份,師:根據 數學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生:一共要付多少錢?2、分析: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錢,該怎樣列式?師:你們估算一下,大約需要多少錢呢?生:240。。。師:該怎么列式?生:24×12三、自主學習,探究算法。1、獨立思考,探究算法。 (用盡可能多的方法計算24×12。)(教師巡回指導,特別關注學困生。)剛才老師在看同學們的計算時,發現許多同學已經有好幾種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請同學們想一想,寫一寫,做好交流準備。2、小組交流,取長補短3.全班交流,匯總算法。四、優化算法,理解算理(1)充分展示學生的研究成果生1:24×10=240 24×2=48 240+48=288生2:24×5=120 24×7=168 120+168=288生3:24×2×6=288生4:24×3×4=288生5:筆算……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來解決了這個問題。(2)指導筆算豎式,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A、指導豎式的書寫格式,要求規范、美觀。B、注意乘的順序和積的對位方法。C、計算中240后面的“0”為什么不寫的問題。D、學生質疑,討論交流。五、聯系實踐,應用拓展。1、接著做① 23×13??? ② 33×31???2、筆算 ③ 43×12 ④ 11×253、訂正預習中的錯誤。學生匯報計算結果。個別同學出現對位錯誤。教師板書,集體分析訂正。4、完成課本64 第3、4題。五、課堂小結,落實目標。圍繞目標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知識?圍繞目標2: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圍繞目標3: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么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教后反思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雖然在乘法筆算的順序和數位的對齊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礎,但計算作為最根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該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所以本節課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在弄清用兩位數乘兩位數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和書寫格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同時培養學生用“舊知”解決“新知”的學習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養成認真計算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難點是理解乘數是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算理。本節課在設計時考慮力求體現以下幾點:1、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再創造’”。即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自己去探究、去尋找正確的方法。這本節課中,在學習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時,通過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的思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真正自己領悟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技能。組織學生創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介紹不同的計算方法。如“請在四人小組里說說你的算法,也聽聽別人的算法!”“誰愿意與同學們分享你的計算方法?”“在這些算法中,你比較欣賞哪一種算法?”等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吸收,學會欣賞,學會評價。2、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新課標指出:筆算教學不應僅限于豎式計算,應鼓勵學生探索和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同一道計算問題,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存在著差異,常常會出現不同的計算方法和解題策略,這正是學生具有的不同個性的體現。在本節課教學24×12時,放手學生試算,學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有根據口算的方法來計算的;有把因數拆成兩個一位數,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計算的;有直接列豎式進行計算的;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解法,進行小組內交流,這樣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間的數學交流。而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愉悅,使不同的人學到了不同的數學。同時在這堂課中也讓學生進行了估算的練習,因為這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課堂教學中,因本人水平有限,有些環節處理不夠妥當。如第一個同學介紹她的豎式方法時,乘的順序發生錯誤,我雖然追問了這48和24是怎么來的,但沒有及時指出她的錯誤,以至于后面又出現了同樣的錯誤。其次,由于出現的幾個意外,教師沒有很好進行調控,學生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