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單元習題(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單元習題(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備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績 2.秦統一中國:時間、條件、意義(高頻) 3.郡縣制及其影響、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高頻) 4.秦代鞏固統一措施及影響:統一文字、統一貨幣、修筑長城(高頻)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反映的史實、制度 3.圖片反映的史實、 措施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1.重點記背知識:秦統一中國的時間、條件和意義;郡縣制及影響;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秦代鞏固統一措施及影響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小篆、五銖錢圖片及秦朝形勢圖,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歸納的方法
1.休養生息政策:原因、影響 2.“文景之治”:人物、措施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反映的史實 3.材料信息理解 4.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1.重點記背知識:漢初實施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文景之治的人物和措施 2.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歸納的方法
1.頒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的背景、作用(高頻)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及影響(高頻)3.鑄造五銖錢、鹽鐵專賣的實施背景、影響(高頻)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反映的史實、人物 3.圖片反映的史實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1.重點記背知識: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措施及其影響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五銖錢的形制;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歸納的方法
1.光武中興:表現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影響 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重點記背知識:光武中興的表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影響
1.張騫通西域:影響 2.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示意圖、影響(高頻) 3.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管 理機構、意義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反映的史實 3.圖片反映的史實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點記背知識:張騫通西域的影響、絲綢之路的影響、西域都護的設置及意義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充分理解絲綢之路對中外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響;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
1.造紙術:改進者、影響 2.張仲景:醫學成就 3.華佗:醫學成就 4.《史記》:作者、記述內容、司馬遷的人物精神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反映的史實(人物、著作) 3.圖片反映的史實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點記背知識:造紙術的改進者和影響;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史記》的作者、內容及人物精神 2.充分理解造紙術對世界文明進步的影響;能通過材料信息辨識出張仲景、華佗和司馬遷及其成就,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能力
命題點1 秦統一中國 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 統一的措施
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44】下圖是某同學整理“秦統一中國”的資料卡片,其中“ ”處是( )
A.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2.陜西咸陽某遺址出土了一個稱砣,上嵌詔版文字(下圖)。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圖片源自教材七上P46】我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發展的,下圖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①處應該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權制度 D.行省制
4.【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46】秦朝將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たh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這些舉措旨在加強(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統治 D.經濟開發
5.(一材多設問)“郡縣治民,從制則天下安矣?!边@是因為秦朝的郡縣制度(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結束了列國紛爭
C.強化了皇權專制 D.化解了階級矛盾
(新考法—要素辨識)5.1“郡縣治民,從制則天下安矣。”這敘述了秦朝實行郡縣制的( )
A.背景 B.影響 C.內容 D.特點
6.秦時,南郡郡守向所屬各縣重申朝廷律令,規定: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這表明當時( )
A.地方治理強化 B.南方土地開發
C.社會矛盾緩和 D.中央機構完善
7.秦統一后實行“書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證這一史實的是( )
A.影視作品《大秦賦》 B.司馬遷的《史記》
C.許慎的《說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簡
8.【圖片源自教材七上P48】下圖是秦代銅權,在全國多地出土。銅權銘文為“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此類文物表明( )
A.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
B.青銅器鑄造技術成熟
C.漢字基本結構已經具備
D.秦朝法律非常嚴苛
9.【“大一統”與古代政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秦統一全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唐朝時期,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清政府平定噶爾丹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穩定和鞏固邊疆地區,進一步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
材料二 朱紹侯認為,秦統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郭沫若指出,自從秦統一以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在某些時期出現了分裂割據的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主流。長期以來我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我國很早就建立了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是有密切關系的。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郭沫若《中國史稿》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古代“大一統”的主要內容。(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古代“大一統”的積極作用。(6分)
10.王朝與統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秦統治者把“皇帝”這個頭銜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干縣,縣按大小設縣令或縣長。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學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簡述秦朝為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上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二 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庇谑巧蠌钠溆?。
——摘編自《史記》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哪位皇帝?指出“上從其計”的根本目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們真心相待,超過長時間的交往,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
——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2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引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4)清朝前期疆域廣大,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簡述清朝前期加強對西藏、臺灣地區管轄的史實。(3分)
(5)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2分)
命題點2 秦的暴政 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
11.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能立刻聯想到( )
A.黃巾起義 B.陳勝、吳廣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
12.作為語言精華存在的成語,其蘊含的歷史信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對歷史教學也有特殊的價值。下列成語與劉邦、項羽楚漢相爭史實有關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圍魏救趙 D.退避三舍
命題點3 西漢的建立 休養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13. (新考法—新素材·書籍目錄)下圖選自某書的部分章節目錄。據此判斷,該材料反映的歷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滅項羽,建立漢朝 第三章 確立典章,設立制度 第四章 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A.秦始皇 B.漢獻帝 C.漢高祖 D.漢武帝
14.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這反映了他們主張( )
A.以農為本 B.戒奢從簡 C.興修水利 D.重農抑商
15.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與材料中內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皇之治 D.貞觀之治
命題點4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6.針對漢武帝的困惑(見下圖),
主父偃提出的對策是( )
A.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B.實施“推恩”的措施
C.采用軍事解決方式
D.采取鹽鐵專賣舉措
17.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兄。獻王諸子見于史書記載的有17人,除長子劉不周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侯,分布在今滄州境內及周圍地區。這一情形的出現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響 B.北擊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實施 D.農民起義的打擊
18.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該措施( )
A.使世襲制開始代替禪讓制 B.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
19.秦代焚書坑儒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激起了強烈反抗。漢代尊崇儒術重在“尊”,把儒家經術作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的基本內容,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人仕途徑之中,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導是理政的唯一途徑
C.人仕途徑決定社會穩定與否 D.儒法結合是強化皇權的根本
20.從漢武帝建元五年設置五經博士,儒家經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攻經學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時的五十人,逐步遞增,成帝時增加到三千人。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舉制度逐步確立
C.“推恩”諸侯加強控制 D.儒家經學成為官學
21.漢武帝分別設置《詩》《書》《易》《禮》《春秋》博士,讓他們專心傳經講學,后來,博士又演變為國家學術教育機關的學官。這有利于
A.儒學地位提高 B.科舉制度完善
C.人民負擔減輕 D.經濟管理強化
22.漢武帝采取的這項措施,充實了財政,支援了經略四方,為鞏固祖國邊疆奠定了經濟基礎。材料中的“這項措施”是( )
A.“推恩令” B.興辦太學 C.鹽鐵專賣 D.北擊匈奴
23.下面是李華同學圍繞某一主題繪制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他學習的主題是( )
A.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 B.文景之治
C.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D.貞觀之治
24.漢武帝曾派著名農學家趙過到邊疆地區傳播農耕技術,他在西北邊疆地區推廣了代田法,還把“三犁共一?!钡母骷夹g帶到西北邊疆。這一做法( )
A.消除了漢代民族之間的隔閡 B.有助于推動西北邊疆農業發展
C.實現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D.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25.在參觀過程中,小明看到了許多古代生產工具,其中屬于漢代播種工具的是( )
A.翻車 B.曲轅犁 C.耬車 D.紡車
26.某班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活動,有一謎語的謎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其謎底應是( )
A.秦漢時期特征 B.明清時期特征
C.隋唐時期特征 D.宋元時期特征
27.(新考法—撰寫人物小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漢武帝時代是兩漢時期在識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歷史階段,“漢之得人,于茲為盛”。當時的“儒雅”之士如公孫弘、董仲舒,“篤行”之士如石建、石慶,“質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賢”之士如韓安國、鄭當時,“定令”之士如趙禹、張湯,“文章”之士如司馬遷、司馬相如,“滑稽”之士如東方朔、枚皋,“應對”之士如嚴助、朱買臣、主父偃,“歷數”之士如唐都、洛下閎,“協律”之士如李延年,“運籌”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張騫、蘇武,“將率”之士如衛青、霍去病、李廣,“受遺”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歷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認為漢武帝時代的“功業”“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歷史地位,正是由于漢武帝身邊集聚了一個在文化資質上同樣“后世莫及”的人才群體。
——摘編自《新編中國史·秦漢史-帝國的成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課外閱讀,選擇材料中的一個“人才”,并為其撰寫小傳。(6分)
命題點5 東漢的興衰
28.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29.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臣不能正常地執行職權。由此導致( )
A.百家爭鳴出現 B.東漢走向衰亡
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形成
命題點6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3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69材料研讀】《漢書·張騫傳》載:“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這里的“鑿空”指( )
A.開辟海上交通 B.張騫通西域
C.設置西域都護 D.甘英出使大秦
31.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沒有達成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預期目標,卻造就了一項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成就。這項成就是( )
A.平定七國之亂 B.促成昭君出塞
C.開辟絲綢之路 D.實現鹽鐵專賣
32.它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它是指( )
A.澎湖巡檢司 B.隋朝大運河 C.西域都護府 D.絲綢之路
33.(一材多設問)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漢朝科技的進步 B.西域人對絲織品的追捧
C.絲綢之路的開辟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新考法—跨語文)33.1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下列詩句與這一現象相符的是( )
A.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B.萬里長城穿地脈,八方馳道聽車音
C.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D.無有張騫通異域,安有佳種自西來
34.公元前60年,朝廷設置都護府,對今天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進行了有效管轄,它在維護邊疆穩定與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時的朝廷屬于(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元朝
命題點7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35.下列史實與圖示中①相對應的是( )
A.確立分封制 B.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C.張騫通西域 D.蔡倫改進造紙工藝
36. “坐堂行醫”一詞源于我國古代一位名醫,他寫成《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這位“坐堂醫生”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7.東漢末年有一位名醫,他不僅擅長用針炙、湯藥給人治病,還發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術,創編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他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8.【圖片源自教材七上P75】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評論右圖著作的創作者是“史界太祖、中國通史之創始者”。
享有這一崇高聲譽的歷史人物是( )
A.司馬遷
B.張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史記》書影
39.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內容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涉及社會的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真實、生動地再現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被譽為“實錄”。這反映出司馬遷( )
A.守衛國家的愛國情懷 B.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 D.個性浪漫的創作風格
40.(新考法—跨數學)成書于東漢時期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提到了很多多面體體積的算法,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的體積問題,以及谷倉、米囤、糧窖的容量問題。由此可知中國古代( )
A.數學家多出生于農民家庭 B.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
C.數學普及促進農業的發展 D.科舉制促進了數學的進步
41.(一材多設問)下圖為江蘇、山西等地出土漢代文物的相關圖片。據此可知漢代( )
齒輪銅鎖 銅制軸承 齒輪殘件
A.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B.推行鹽鐵官營
C.手工業技術水平較高 D.思想領先世界
(新考法—二重證據法)
41.1下列材料相互印證了漢代( )
齒輪銅鎖 銅制軸承 齒輪殘件
江蘇、山西等地出土漢代文物
陳琳《武軍賦》曰:“其刃也,則楚金越冶,棠溪名工,清堅皓鍔,修刺銳鋒?!?br/>[注]棠溪,今河南遂平縣西北,古代以鑄劍戟而聞名
A.金屬加工水平高 B.礦產資源豐富
C.經濟發展速度快 D.國家政策完善
參考答案
1. B
2.A【解析】根據材料與圖片關鍵信息“咸陽”“并兼天下諸侯”“立號為皇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國發動強大的攻勢,開始了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A項符合題意。
3. C
4.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秦朝將全國分為36郡”“郡縣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項符合題意。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建立郡縣制屬于政治方面的舉措,與文化、思想、經濟無直接關系,A、C、D三項排除。
5.A【解析】題干信息大意是:以郡縣結構的方式治理國家則天下安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符合題意。秦統一六國結束了列國紛爭,排除B項;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C項;階級矛盾一直存在,并未化解,排除D項。
5.1 B
6.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可知,秦朝對地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清正廉潔都嚴格要求,若達不到要求都會受到法律嚴懲,反映出秦朝時期地方治理的強化,A項符合題意。B、C兩項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材料主要是關于地方治理的律令,與中央機構無關,D項排除。
7. D
8.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兼天下諸侯”“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始皇規定統一度量衡制度,規范長度、容量和重量,出土銅權作為秦朝度量衡的標準器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表明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A項符合題意。
9.(1)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等。(4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加強經濟、文化聯系;維護國家長期統一;推動封建經濟、文化領先世界;抵御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獨立。(6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10.(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2分)措施: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將小篆作為全國通行文字。(2分)
(2)皇帝:漢武帝;(1分)目的: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面。(2分)
(3)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
(4)西藏: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和班禪;臺灣地區:設置臺灣府。(3分)
(5)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不斷鞏固、發展。(2分)
11.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被征發去戍守長城,因遇雨誤期,按照秦律,要被處死,于是在大澤鄉起義,后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B項符合題意。
12. A
13.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消滅項羽,建立漢朝”“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歷史人物是漢高祖,C項符合題意。
14.A【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務民于農桑”可知,漢文帝時期,大臣賈誼和晁錯都提出要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A項符合題意。
15. A
16.B【解析】根據題干與圖片信息“漢武帝”“主父偃”“諸侯勢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這使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
越小,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項符合題意。
17.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獻王劉德是……漢武帝之兄”“除長子劉不周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以此達到削弱諸侯勢力的目的,C項符合題意。
18.C【解析】根據材料“公元前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主父偃“推恩”建議,下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這樣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趁機削爵、奪地甚至除國,該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
19. A
20.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漢武帝”“儒家經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攻經學……增加到三千人”可知,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后,儒家經學發展迅速。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D項符合題意。“文景之治”時期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儒家經學發展緩慢,A項排除;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創立的選官制度,B項排除;“推恩”諸侯是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為削弱地方勢力所采取的措施,C項排除。
21. A
22.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漢武帝”“充實了財政”“支援了經略四方”“奠定了經濟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專賣,這一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C項符合題意。選項A、B、D分別是政治、文化和軍事領域,與題干不符,排除。
23. C
24.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傳播農耕技術”“推廣了代田法”“耕作技術帶到西北邊疆”可知,漢武帝時期,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推廣到了西北邊疆地區,這有利于推動西北邊疆的農業發展,B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無法體現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和朝廷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C、D兩項排除。
25. C
26.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西漢建立初期,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也穩定下來。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A項符合題意。
27.【示例一】人物:張騫。
小傳:張騫原是漢朝的一名郎官,志在為國分憂。他擔任漢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他先后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促使西域各地方政權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他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推動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為“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示例二】人物:董仲舒。
小傳: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時期選拔上來的人才。他提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主張,他的思想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并運用于統治,使儒學自此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任選其中一個人物,言之有理,史實正確即可,6分)
28. B
29.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不能正常地執行職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戚和宦官專權導致東漢的衰亡,B項正確。
30.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然騫鑿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漢朝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故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與西域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被稱為“鑿空之舉”,B項符合題意。
31. C
32.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流動的‘文化運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指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D項符合題意。
33.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西漢”“中原地區出現……石榴等外來物產”“絲綢在西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漢朝和西域相互往來,商人們將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至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通過這條絲綢之路,中原先進的技術傳到西域,C項符合題意。
33.1 D
34.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公元前60年”“設置都護府”“對今天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進行了有效管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為加強對西域的經營,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B項符合題意。
35.D【解析】根據時間軸的順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代表東漢。東漢時,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D項符合題意。選項A、B、C對應的時期分別是西周、秦朝和西漢,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
36.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可知,這位“坐堂醫生”是張仲景,B項符合題意。
37. C
38.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史界太祖、中國通史之創始者”及圖名“《史記》書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A項符合題意。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著有《傷寒雜病論》?;羧ゲ∈菨h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思想家,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B、C、D三項均與題干無關,排除。
39. C
40.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九章算術》……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谷倉、米囤、糧窖”可知,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涉及到多面體體積算法,主要是水利建設工程的體積問題和糧倉容量問題,即農業生產所需水源問題、糧食儲存問題,由此可知中國古代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B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數學家的出身情況,A項排除;材料體現了數學著作中的多面體體積算法主要與農業生產有關,未體現數學知識得到普及,C項排除;材料未體現科舉制相關內容,D項排除。
41.C【解析】根據圖片可知,出土的漢代文物“齒輪銅鎖”“銅制軸承”“齒輪殘件”都精巧絕倫,設計巧妙,反映出漢代手工業技術水平較高,C項符合題意。
41.1 A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備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績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1.重點記背知識:秦統一中國的時
2.秦統一中國:時間、條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間、條件和意義;郡縣制及影響;
件、意義(高頻) 反映的史實、制度 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
3.郡縣制及其影響、秦代中 3.圖片反映的史實、 秦代鞏固統一措施及影響
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 措施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
(高頻) 4.材料信息理解 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
4.秦代鞏固統一措施及影 5.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小篆、五銖錢圖片及秦朝形勢圖,
響: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和
修筑長城(高頻) 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的方法
1.休養生息政策:原因、影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1.重點記背知識:漢初實施休養生
響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文景之治的
2.“文景之治”:人物、措 反映的史實 人物和措施
施 3.材料信息理解 2.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
4.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歸
納的方法
1.頒行“推恩令”、刺史制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1.重點記背知識:漢武帝鞏固大一
度的背景、作用(高頻)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統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措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反映的史實、人物 施及其影響
及影響(高頻)3.鑄造五銖 3.圖片反映的史實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
錢、鹽鐵專賣的實施背景、 4.材料信息理解 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
影響(高頻) 5.材料信息概括歸納 五銖錢的形制;提高材料關鍵信息
的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掌握材
料信息概括歸納的方法
1.光武中興:表現 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重點記背知識:光武中興的表現,
2.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影響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影響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張騫通西域:影響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1.重點記背知識:張騫通西域的影
2.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示意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響、絲綢之路的影響、西域都護的
圖、影響(高頻) 反映的史實 設置及意義
3.漢朝對西域的管理:管 3.圖片反映的史實 2.掌握“高頻考點突破與中考創新
理機構、意義 4.材料信息理解 題”中的考法類型和創新題;熟悉
絲綢之路的路線走向,充分理解絲
綢之路對中外經濟、文化、科技等
方面的影響;提高材料關鍵信息的
提取、辨識和理解能力
1.造紙術:改進者、影響 1.直接考查基礎知識 1.重點記背知識:造紙術的改進者
2.張仲景:醫學成就 2.通過材料信息辨識 和影響;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
3.華佗:醫學成就 反映的史實(人物、 就;《史記》的作者、內容及人物
4.《史記》:作者、記述內 著作) 精神
容、司馬遷的人物精神 3.圖片反映的史實 2.充分理解造紙術對世界文明進步
4.材料信息理解 的影響;能通過材料信息辨識出張
仲景、華佗和司馬遷及其成就,提
高材料關鍵信息的提取、辨識能力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1 秦統一中國 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 統一的措施
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44】下圖是某同學整理“秦統一中國”的資料卡片,其中
“ ”處是( )
A.公元前 230 年,秦王贏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
B.公元前 221 秦朝,定都咸陽,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
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
C.公元前 209 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D.公元前 207
2.陜西咸陽某遺址出土了一個稱砣,上嵌詔版文字(下圖)。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圖片源自教材七上 P46】我國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發展的,下圖反映的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①處應該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權制度 D.行省制
4.【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46】秦朝將全國分為 36 郡,后增至 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
稱郡守;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這些舉措
旨在加強(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統治 D.經濟開發
5.(一材多設問)“郡縣治民,從制則天下安矣?!边@是因為秦朝的郡縣制度(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結束了列國紛爭
C.強化了皇權專制 D.化解了階級矛盾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新考法—要素辨識)5.1“郡縣治民,從制則天下安矣?!边@敘述了秦朝實行郡縣制的
( )
A.背景 B.影響 C.內容 D.特點
6.秦時,南郡郡守向所屬各縣重申朝廷律令,規定: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
行為,就是“不勝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這表明當時( )
A.地方治理強化 B.南方土地開發
C.社會矛盾緩和 D.中央機構完善
7.秦統一后實行“書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證這一史實的是( )
A.影視作品《大秦賦》 B.司馬遷的《史記》
C.許慎的《說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簡
8.【圖片源自教材七上 P48】下圖是秦代銅權,在全國多地出土。銅權銘文為“廿六年,
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
者,皆明壹之?!贝祟愇奈锉砻鳎? )
A.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
B.青銅器鑄造技術成熟
C.漢字基本結構已經具備
D.秦朝法律非常嚴苛
9.【“大一統”與古代政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
材料一 秦統一全國后,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并建立
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唐朝時
期,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
為渤??ね?、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南詔首領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東北、西北、東
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清政府平定噶爾丹叛
亂和大、小和卓叛亂,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穩定和鞏固邊疆地區,進一步維護政治上的
大一統。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
材料二 朱紹侯認為,秦統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
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的長期統一奠定了
基礎。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郭沫若指出,自從秦統一以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在某些時期出現了分
裂割據的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主流。長期以來我國封建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
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我國很
早就建立了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是有密切關系的。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郭沫若《中國史稿》
(1)根據材料一,概括我國古代“大一統”的主要內容。(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古代“大一統”的積極作用。(6分)
10.王朝與統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秦統治者把“皇帝”這個頭銜作為自己的專屬稱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
九卿,“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轄若干縣,縣按大小設縣令
或縣長。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學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簡述秦朝為鞏固統一在經濟、
文化上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二 主父偃說上曰:“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
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庇谑巧蠌钠溆?。
——摘編自《史記》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哪位皇帝?指出“上從其計”的根本目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與他們真
心相待,超過長時間的交往,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
——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特點。(2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
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
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引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4)清朝前期疆域廣大,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簡述清朝前期加強對西藏、臺灣地區管
轄的史實。(3分)
(5)綜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2分)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2 秦的暴政 陳勝、吳廣起義 秦朝滅亡 楚漢之爭
11.歷史課堂上,張老師提示“戍守長城”“遇雨誤期”“張楚政權”等關鍵詞,同學們
能立刻聯想到( )
A.黃巾起義 B.陳勝、吳廣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黃巢起義
12.作為語言精華存在的成語,其蘊含的歷史信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對歷史教學也
有特殊的價值。下列成語與劉邦、項羽楚漢相爭史實有關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圍魏救趙 D.退避三舍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3 西漢的建立 休養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13. (新考法—新素材·書籍目錄)下圖選自某書的部分章節目錄。據此判斷,該材料反
映的歷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滅項羽,建立漢朝
第三章 確立典章,設立制度
第四章 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A.秦始皇 B.漢獻帝 C.漢高祖 D.漢武帝
14.漢文帝時,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
桑,薄賦斂”。這反映了他們主張( )
A.以農為本 B.戒奢從簡 C.興修水利 D.重農抑商
15.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寫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
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
矣!”與材料中內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開皇之治 D.貞觀之治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4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6.針對漢武帝的困惑(見下圖),
主父偃提出的對策是( )
A.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B.實施“推恩”的措施
C.采用軍事解決方式
D.采取鹽鐵專賣舉措
17.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之兄。獻王諸子見于史書記載的有 17人,除長子
劉不周繼承王位外,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侯,分布在今滄州境內及周圍地
區。這一情形的出現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響 B.北擊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實施 D.農民起義的打擊
18.公元前 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侯)封地的一半,余
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該措施( )
A.使世襲制開始代替禪讓制 B.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廢除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
19.秦代焚書坑儒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激起了
強烈反抗。漢代尊崇儒術重在“尊”,把儒家經術作為國家培養和選拔人才的基本內容,
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人仕途徑之中,從而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導是理政的唯一途徑
C.人仕途徑決定社會穩定與否 D.儒法結合是強化皇權的根本
20.從漢武帝建元五年設置五經博士,儒家經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攻經學的博士
弟子由武帝時的五十人,逐步遞增,成帝時增加到三千人。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舉制度逐步確立
C.“推恩”諸侯加強控制 D.儒家經學成為官學
21.漢武帝分別設置《詩》《書》《易》《禮》《春秋》博士,讓他們專心傳經講學,后
來,博士又演變為國家學術教育機關的學官。這有利于
A.儒學地位提高 B.科舉制度完善
C.人民負擔減輕 D.經濟管理強化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2.漢武帝采取的這項措施,充實了財政,支援了經略四方,為鞏固祖國邊疆奠定了經濟
基礎。材料中的“這項措施”是( )
A.“推恩令” B.興辦太學 C.鹽鐵專賣 D.北擊匈奴
23.下面是李華同學圍繞某一主題繪制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他學習的主題是( )
A.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 B.文景之治
C.漢武帝鞏固大一統 D.貞觀之治
24.漢武帝曾派著名農學家趙過到邊疆地區傳播農耕技術,他在西北邊疆地區推廣了代田
法,還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術帶到西北邊疆。這一做法( )
A.消除了漢代民族之間的隔閡 B.有助于推動西北邊疆農業發展
C.實現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D.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25.在參觀過程中,小明看到了許多古代生產工具,其中屬于漢代播種工具的是( )
A.翻車 B.曲轅犁 C.耬車 D.紡車
26.某班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活動,有一謎語的謎面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其謎底應是( )
A.秦漢時期特征 B.明清時期特征
C.隋唐時期特征 D.宋元時期特征
27.(新考法—撰寫人物小傳)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漢武帝時代是兩漢時期在識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歷史階段,“漢之得人,于茲為
盛”。當時的“儒雅”之士如公孫弘、董仲舒,“篤行”之士如石建、石慶,“質直”之
士如汲黯、卜式,“推賢”之士如韓安國、鄭當時,“定令”之士如趙禹、張湯,“文
章”之士如司馬遷、司馬相如,“滑稽”之士如東方朔、枚皋,“應對”之士如嚴助、朱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買臣、主父偃,“歷數”之士如唐都、洛下閎,“協律”之士如李延年,“運籌”之士如
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張騫、蘇武,“將率”之士如衛青、霍去病、李廣,“受遺”之
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歷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認為漢武帝時代的“功業”“制
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歷史地位,正是由于漢武帝身邊集聚了一個在文化資質上同樣“后
世莫及”的人才群體。
——摘編自《新編中國史·秦漢史-帝國的成立》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課外閱讀,選擇材料中的一個“人才”,并為其撰寫小傳。(6
分)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5 東漢的興衰
28.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
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
上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29.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臣不能正常地執行職權。由此導致( )
A.百家爭鳴出現 B.東漢走向衰亡
C.民族政權并立 D.藩鎮割據形成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6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3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69 材料研讀】《漢書·張騫傳》載:“然騫鑿空,諸后使
往者皆稱博望侯……”這里的“鑿空”指( )
A.開辟海上交通 B.張騫通西域
C.設置西域都護 D.甘英出使大秦
31.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沒有達成聯絡大月氏夾
擊匈奴的預期目標,卻造就了一項在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成就。這項成就是( )
A.平定七國之亂 B.促成昭君出塞
C.開辟絲綢之路 D.實現鹽鐵專賣
32.它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它是指( )
A.澎湖巡檢司 B.隋朝大運河 C.西域都護府 D.絲綢之路
33.(一材多設問)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
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
術。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漢朝科技的進步 B.西域人對絲織品的追捧
C.絲綢之路的開辟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新考法—跨語文)33.1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
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
鐵等技術。下列詩句與這一現象相符的是( )
A.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B.萬里長城穿地脈,八方馳道聽車音
C.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D.無有張騫通異域,安有佳種自西來
34.公元前 60年,朝廷設置都護府,對今天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進
行了有效管轄,它在維護邊疆穩定與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時的朝廷屬于( )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元朝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命題點 7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35.下列史實與圖示中①相對應的是( )
秦朝→西漢→①→三國→西晉
A.確立分封制 B.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C.張騫通西域 D.蔡倫改進造紙工藝
36. “坐堂行醫”一詞源于我國古代一位名醫,他寫成《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
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這位“坐堂醫生”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7.東漢末年有一位名醫,他不僅擅長用針炙、湯藥給人治病,還發明了“麻沸散”用于
外科手術,創編了“五禽戲”,幫助人們強身健體。他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8.【圖片源自教材七上 P75】近代國學大師梁啟超評論右圖著作的創作者是“史界太
祖、中國通史之創始者”。
享有這一崇高聲譽的歷史人物是( )
A.司馬遷
B.張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史記》書影
39.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內容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涉及社會的各方面,不虛
美,不隱惡,真實、生動地再現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被譽為“實錄”。這反映出司馬遷
( )
A.守衛國家的愛國情懷 B.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 D.個性浪漫的創作風格
40.(新考法—跨數學)成書于東漢時期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提到了很多多面體體
積的算法,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的體積問題,以及谷倉、米囤、糧窖的容
量問題。由此可知中國古代( )
A.數學家多出生于農民家庭 B.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
C.數學普及促進農業的發展 D.科舉制促進了數學的進步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41.(一材多設問)下圖為江蘇、山西等地出土漢代文物的相關圖片。據此可知漢代( )
齒輪銅鎖 銅制軸承 齒輪殘件
A.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B.推行鹽鐵官營
C.手工業技術水平較高 D.思想領先世界
(新考法—二重證據法)
41.1下列材料相互印證了漢代( )
齒輪銅鎖 銅制軸承 齒輪殘件
江蘇、山西等地出土漢代文物
陳琳《武軍賦》曰:“其刃也,則楚金越冶,棠溪名工,清堅皓鍔,修刺銳鋒?!?br/>[注]棠溪,今河南遂平縣西北,古代以鑄劍戟而聞名
A.金屬加工水平高 B.礦產資源豐富
C.經濟發展速度快 D.國家政策完善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參考答案
1. B
2.A【解析】根據材料與圖片關鍵信息“咸陽”“并兼天下諸侯”“立號為皇帝”并結合
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 230年,秦國發動強大的攻勢,開始了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戰爭;
公元前 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
“秦始皇”,A項符合題意。
3. C
4.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秦朝將全國分為 36郡”“郡縣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
的權力,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項符合題意。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建
立郡縣制屬于政治方面的舉措,與文化、思想、經濟無直接關系,A、C、D三項排除。
5.A【解析】題干信息大意是:以郡縣結構的方式治理國家則天下安寧。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在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符合題意。秦統一六國結束了列國紛爭,排除 B項;郡縣制是地方
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 C項;階級矛盾一直存在,并未化解,排除 D項。
5.1 B
6.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各縣長官若不能及時發現民間的違法行為,就是‘不勝
任’,發現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嚴懲”可知,秦朝對地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
清正廉潔都嚴格要求,若達不到要求都會受到法律嚴懲,反映出秦朝時期地方治理的強
化,A項符合題意。B、C兩項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材料主要是關于地方治理的律令,
與中央機構無關,D項排除。
7. D
8.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兼天下諸侯”“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
知,秦始皇規定統一度量衡制度,規范長度、容量和重量,出土銅權作為秦朝度量衡的標
準器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表明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A項符合題意。
9.(1)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等。
(4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促進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加強經濟、文化聯系;維護國家長期統一;推動封建經
濟、文化領先世界;抵御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獨立。(6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0.(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2分)措施: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
錢作為統一貨幣;將小篆作為全國通行文字。(2分)
(2)皇帝:漢武帝;(1分)目的: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面。
(2分)
(3)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分)
(4)西藏: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冊封達賴和班禪;臺灣地區:設置臺灣府。(3分)
(5)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不斷鞏固、發展。(2 分)
11.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被征發去戍守長城,因遇雨誤期,按
照秦律,要被處死,于是在大澤鄉起義,后攻占陳縣,建立“張楚”政權,B項符合題
意。
12. A
13.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消滅項羽,建立漢朝”“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并結合所學
知識可知,該歷史人物是漢高祖,C項符合題意。
14.A【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務民于農?!笨芍?,漢文
帝時期,大臣賈誼和晁錯都提出要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A
項符合題意。
15. A
16.B【解析】根據題干與圖片信息“漢武帝”“主父偃”“諸侯勢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
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這使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
越小,中央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B項符合題意。
17.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獻王劉德是……漢武帝之兄”“除長子劉不周繼承王位外,
其他兒子大多在獻王去世后被封為列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
恩”建議,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
國,由皇帝制定封號,以此達到削弱諸侯勢力的目的,C項符合題意。
18.C【解析】根據材料“公元前 127年,漢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諸
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 127年,漢武
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納主父偃“推恩”建議,下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
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這樣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又趁機削爵、奪地甚
至除國,該措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項正確。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9. A
20.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漢武帝”“儒家經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攻經
學……增加到三千人”可知,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后,儒家經學發展迅速。再結合所學知
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
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
位,D項符合題意。“文景之治”時期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儒家經學發展緩慢,A項排
除;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創立的選官制度,B項排除;“推恩”諸侯是漢武帝接受主父偃
的建議,為削弱地方勢力所采取的措施,C項排除。
21. A
22.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漢武帝”“充實了財政”“支援了經略四方”“奠定了經濟
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專
賣,這一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
礎,C項符合題意。選項 A、B、D分別是政治、文化和軍事領域,與題干不符,排除。
23. C
24.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傳播農耕技術”“推廣了代田法”“耕作技術帶到西北邊
疆”可知,漢武帝時期,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推廣到了西北邊疆地區,這有利于
推動西北邊疆的農業發展,B項符合題意。A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無法體現農業生
產工具的變革和朝廷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C、D兩項排除。
25. C
26.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
前 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
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西漢建立初期,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經濟逐
漸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也穩定下來。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一統的局面得到進一步
的鞏固,A項符合題意。
27.【示例一】人物:張騫。
小傳:張騫原是漢朝的一名郎官,志在為國分憂。他擔任漢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
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 138年、前 119年,他先后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
體情況,促使西域各地方政權派使節來到長安,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地方政權之間的相互
了解與往來。他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推動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為
“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示例二】人物:董仲舒。
小傳: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漢武帝
時期選拔上來的人才。他提出“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應”等思想主張,他的思想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并運用于統治,使儒學自此成為了中國封
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任選其中一個人物,言之有理,史實正
確即可,6分)
28. B
29.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不能正常地執行職
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戚和宦官專權導致東漢的衰亡,B項正確。
30.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然騫鑿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漢朝希望聯
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故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
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與西域文化交往頻繁,中
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被稱為“鑿空之舉”,B項符合題意。
31. C
32.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西的橋梁……流動的‘文化運
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它指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D項符合題意。
33.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西漢”“中原地區出現……石榴等外來物產”“絲綢在西
域各地方政權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漢朝和西域相互往來,商
人們將漢朝的絲綢等貨物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至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
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通過這條絲綢之路,中原先進的技術傳到西域,C項符合題意。
33.1 D
34.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公元前 60年”“設置都護府”“對今天新疆及巴爾喀什湖
以東……進行了有效管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 60年,為加強對西域的經營,西
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B項符
合題意。
35.D【解析】根據時間軸的順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代表東漢。東漢時,蔡倫總結前
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D項符合題意。選項 A、B、C對應的時期分別是西周、秦朝和西
漢,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36.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
稱為“醫圣””可知,這位“坐堂醫生”是張仲景,B項符合題意。
37. C
38.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史界太祖、中國通史之創始者”及圖名“《史記》書影”并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
家司馬遷,A項符合題意。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著有《傷寒雜病論》?;羧ゲ∈菨h
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董仲舒是漢武帝時期的思想家,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
的思想體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建議,B、C、D三項均與題干
無關,排除。
39. C
40.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九章算術》……主要是有關筑堤、造臺、開河、掘窖……
谷倉、米囤、糧窖”可知,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涉及到多面體體積算法,主要是水利建設
工程的體積問題和糧倉容量問題,即農業生產所需水源問題、糧食儲存問題,由此可知中
國古代數學知識與農業生產相關,B項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數學家的出身情況,A項排
除;材料體現了數學著作中的多面體體積算法主要與農業生產有關,未體現數學知識得到
普及,C項排除;材料未體現科舉制相關內容,D項排除。
41.C【解析】根據圖片可知,出土的漢代文物“齒輪銅鎖”“銅制軸承”“齒輪殘件”都
精巧絕倫,設計巧妙,反映出漢代手工業技術水平較高,C項符合題意。
41.1 A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1 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邳州市| 丹寨县| 喜德县| 句容市| 日喀则市| 牙克石市| 天镇县| 张家口市| 高雄县| 山东省| 怀宁县| 华坪县| 汨罗市| 平谷区| 茂名市| 南陵县| 乐山市| 安平县| 景德镇市| 江城| 遂平县| 四川省| 榆林市| 辽阳县| 屏边| 芮城县| 丹东市| 衡山县| 岚皋县| 蓝山县| 池州市| 喀喇沁旗| 泗水县| 呼伦贝尔市| 玛多县| 阿荣旗| 林口县| 新郑市| 谷城县|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