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經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通過觀察身邊的一些常見物質,認識了它們所發生的不少奇妙變化,很多學生對化學產生了好奇心,可能會提出“物質之間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 ”等疑問。這些問題正是本課的切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本課題從學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這些能夠證明微觀粒子運動的常見現象,將探究活動聚焦于“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這一核心問題。另外,從化學角度認識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理論基礎,關注分子、原子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的不同情況。二、學情分析年齡特點決定了初中生主要通過形象思維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分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觀粒子,在此之前學生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理性的認識。在學生眼里,微觀世界仿佛只是縮小了的宏觀世界,難以理解微觀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質。如何讓學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識,樹立微粒的觀點,是擺在教師面前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不過由于在小學自然和初中物理已經學習了物質的三態變化、物質熱脹冷縮等相關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三、教學目標1.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3.以分子為例,能用微觀粒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4.學習一些類比、模型等科學方法,培養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四、教學重難點重點:1.微觀粒子的基本特征。2.從微觀現象認識物質變化的本質,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難點: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五、教學過程【引入】宏偉壯麗的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從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探索“物質是什么?物質由什么構成?物質為什么會發生變化?”你對以上問題有過思考嗎?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那么什么是分子、原子呢?科學家們是怎么發現它們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子和原子。【講解】化學史。1.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宇宙萬物皆由大量極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構成。2.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繼承古希臘樸素原子論,提出了原子學說,他認為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基本的粒子,它們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3.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他引出了分子的概念,解釋了道爾頓學說不能解釋的宏觀現象。4.布朗運動實驗: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用顯微鏡觀察水中懸浮小顆粒時,發現宏觀物質顆粒在做無規則運動;經過多年研究得到了理論上的解釋,并能為宏觀實驗所證實。該實驗可以間接顯示微觀粒子的存在。【總結】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能夠看到構成物質微觀粒子的影像。科學技術的進步,證明了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圖片展示】 盛放的鮮花、香氛、烤肉。【學生活動】交流討論:為什么我們能聞到這些物質散發的香味呢?【總結】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構成香味的微粒很小,且微粒在不斷地運動。【板書】一、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圖片展示】硅表面的原子圖像;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人形圖;通過移動鐵原子構成的文字。【總結】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過渡】現在我們已確信了這些微粒的存在了,但是你知道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性嗎?【學生活動】任務一:分析下面這些數字,說明分子具有什么特性?1滴水中約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個水分子,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總結】從微觀角度分析,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我們肉眼根本觀察不到。【學生活動】交流討論:如何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下列現象?【圖片展示】濕衣服慢慢晾干;品紅在水中慢慢擴散;未見花開先聞花香。【總結】構成物質的微粒在不斷地運動。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驗證。【學生活動】任務二:分子運動現象的探究。學生通過觀察并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講解】實驗藥品:濃氨水、酚酞溶液、蒸餾水;實驗儀器:試管、膠頭滴管、不同規格的燒杯、玻璃棒等。【實驗1】往盛有蒸餾水的小燒杯A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攪拌。取一支試管,導入少量燒杯中的溶液,再用膠頭滴管吸取少量濃氨水,滴入試管,觀察現象。【總結】試管中的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講解】濃氨水顯堿性,酚酞溶液是一種指示劑,遇到堿性物質變為紅色。【實驗2】另取一個小燒杯B,倒入少量的濃氨水,將實驗1中的燒杯A和燒杯B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總結】燒杯A 燒杯B現象 酚酞溶液變紅 氨水不變色解釋 氨分子運動到A燒杯使酚酞變紅 不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不同結論:分子在不斷運動,花香在空氣中的擴散、品紅在水中的擴散等都是分子運動的結果。【實驗3】在兩只小燒杯中分別加入20 mL冷水、熱水,并分別加入少量的品紅(或紅墨水),靜置幾分鐘。靜置觀察。實驗現象:熱水中的品紅比冷水中的品紅擴散快。【總結】溫度越高,微粒的能量越大,運動速率也越快。【圖片展示】裝滿乒乓球的塑料瓶;裝滿豆子的玻璃杯。【提問】乒乓球和豆子之間都有空隙,肉眼不可見的微粒之間是否有間隙呢?【學生活動】任務三:酒精與水的混合。【實驗1】將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觀察現象。【總結】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100mL。【講解】分子之間有間隔,水和酒精混合時,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會互相占據分子之間的間隔。【實驗2】取兩個針管,一個吸入水,另一個吸入空氣,分別壓縮兩個針管。【總結】吸入空氣的針管容易被壓縮,而吸入水的針管不易被壓縮。【講解】分子之間有間隔,且氣態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大于液態物質。【學生活動】交流討論:如何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下列現象?1.被壓扁的乒乓球在熱水中很快鼓起。2.6 000 L氧氣在加壓的情況下可裝入容積為40L的鋼瓶中。【總結】1.兵乓球里面有空氣通過熱傳導溫度升高,分子間的間隔增大,致使空氣體積增大使扁下去的地方鼓了起來。 一般情況下,溫度越高,間隔距離越大,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就是物質分子間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2. 分子之間有間隔,加壓能使分子間的間隔減小,氧氣由氣態變為液態,宏觀表現為體積減小。【學生活動】交流討論: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解釋水燒開后壺蓋被頂開。【總結】【學生活動】交流討論: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解釋過氧化氫制氧氣。【總結】【講解】水蒸發是物理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水分子沒有變化,化學性質也不變。而過氧化氫分解制氧氣是化學變化,過氧化氫分子變成水分子和氧分子,化學性質改變。所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圖片展示】幾種分子的模型,你們從這四種分子的模型,能得出什么信息?【總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如1個氧分子是由2個氧原子構成的,1個氫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構成的;大多數分子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原子構成,如1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個碳原子和2個氧原子構成的,1個氨分子是由1個氮原子和3個氫原子構成的。不同的分子構成是不同的,其化學性質也是不同的。由不同分子構成的物質,化學性質也不同。【板書】二、分子可分為原子【圖片展示】過氧化氫分解為水和氧氣的微觀反應示意圖。【講解】在化學反應中,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和氫原子,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結合成1個水分子,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即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可以分為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則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學生活動】根據氧化汞分解的微觀示意圖,分析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過程。【講解】在化學反應中,氧化汞分子分解為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個氧原子結合成1個氧分子,許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屬汞。則化學變化實質是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結合成新的分子。【總結】分子和原子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分子都是有原子構成的,在化學變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結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質。2.區別: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再分;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課堂小結】六、板書設計課題1 分子和原子一、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1.微粒:分子、原子2.基本性質:小、不斷運動、有間隔二、分子可以分為原子1.分子: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2.原子: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