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小學科學六年級實驗目錄解讀實驗管理員2023年小學科學、初中理化生培訓碧江區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實驗目錄878碧江區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實驗目錄1175演示實驗---探究鐵釘生銹的條件上5實驗名稱:探鐵釘生銹的條件。實驗目標: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實驗器材:鐵釘、試管、蒸餾水、食用油、干燥劑。實驗步驟:1.將第一根鐵釘放入有水有空氣的環境里,第二根鐵釘放入沒有空氣只有水的環境里(用食用油封口)。第三根鐵釘放入只有空氣沒有水的環境里(放入干燥劑,并封口)。2.每天觀察鐵釘的變化。實驗現象:1.在有水、有空氣的環境里,鐵釘生銹最快,尤其是水面與空氣接觸的地方,紅褐色鐵銹最多。(1號試管)2.在沒有空氣、只有水的環境里,鐵釘不生銹。(2號試管)3.在只有空氣、沒有水的環境里,鐵釘不生銹。(3號試管)實驗結論:鐵釘在有空氣和水的環境里容易生銹。注意事項:鐵釘最好用砂紙打磨,保證鐵真正接觸空氣和水。演示實驗---探究鐵釘生銹的條件上● 問題: 鐵在什么條件下容易生銹?● 假設: 把鐵放在水里,鐵容易生銹 。● 實驗器材:鐵釘、試管、蒸餾水、食用油、干燥劑。● 實驗設計:1.把鐵釘放在三種不同的環境中。2.每天觀察鐵釘生銹的情況。● 實驗結論:鐵釘在有空氣和水的環境里容易生銹。演示實驗---自制檸檬汽水上實驗名稱:自制檸檬汽水。實驗目標:通過自制檸檬汽水,知道檸檬酸和小蘇打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實驗器材:冷開水、檸檬(檸檬汁)、糖、小蘇打、食用色素(果汁粉)、帶蓋子的瓶子。(原料與方法重點)實驗步驟:1.將一個檸檬切開,往瓶中擠入檸檬汁,再倒入冷開水。2.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果汁粉)。3.將少許小蘇打快速放入瓶中,蓋緊瓶蓋,把瓶子顛倒幾次。4.幾分鐘后,我們就可以品嘗檸檬汽水啦。5.在制作檸檬汽水的過程中,判斷什么時候的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什么 時候的變化產生了新物質?實驗現象:在制作檸檬汽水的過程中,擠入檸檬汁、倒入冷開水、加糖和食用色素都沒有明顯變化。但加入小蘇打后產生了氣泡。(難點:汽水原理)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在制作檸檬汽水的過程中,擠入檸檬汁、倒入冷開水、加糖和食用色素都沒有產生新物質。但加入小蘇打后產生了氣泡,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是因為檸檬中有檸檬酸,能夠代替白醋,與小蘇打混合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注意事項:選用的飲料瓶必須厚實;不要將瓶子裝得太滿;瓶蓋要擰緊,防止汽水沖出。小蘇打與檸檬酸的配比是1:1,不要隨意增加小蘇打與檸檬酸的用量。演示實驗---做分析物質組成成分的模擬實驗上實驗名稱:做分析物質組成成分的模擬實驗。實驗目標:通過做實驗觀察實驗結果,發現筆的成分是多樣的。實驗器材:黑色水筆、吸水紙、鐵架臺、繩子、夾子、培養皿、水。實驗步驟:1.用黑色水筆在吸水紙一端畫一個圓點。2.將繩子固定在兩個鐵架臺之間,用夾子將吸水紙上端固定。3.在培養皿中裝上水,把吸水紙畫圓點的一端放在水中,注意水面低于圓點。實驗現象:不同顏色的物質向上爬的速度有快有慢,最終停留在紙條 的不同部位,黑色圓點最后分離成藏藍色、黃色等不同成分。實驗結論:黑色物質不是單一物質,而是由不同成分組成的。注意事項:黑色水筆在吸水紙底部點一個黑點,不要太大,也不要過低。演示實驗---做星座放映器上實驗名稱:做“星座”放映器。實驗目標:通過制作星座放映器的活動強化對星座特征的認識。實驗器材:星座圖、一次性紙杯、手電筒、鐵釘或工字釘。實驗步驟:1.以北斗七星為例。首先,我們參照大熊星座的星座圖,在一次性紙杯底部畫出北斗七星的形狀。2.然后,用鐵釘或工字釘沿著畫出的星座圖形狀,在紙杯底部扎出這個星座。3.關燈拉上窗簾,將手電筒伸進紙杯底部,打開手電筒,調節手電筒與杯底孔的距離,直到在背景板上(教室房頂)可以清晰的看到“大熊星座”。4.旋轉放映器紙杯,使得投影在背景板上大熊星座中北斗七星的勺口朝著不同方向,你觀察到北斗七星有什么變化?有什么不變?5.換一個星座圖和紙杯,采用同樣的方法可以制作另一個“星座”放映器。實驗現象:旋轉放映器紙杯,使得投影在背景板上大熊星座中北斗七星的勺口朝著不 同方向,觀察發現:一年四季,勺口的形狀不變,勺口的方向會發生偏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實驗結論:一年四季,勺口的形狀不變,勺口的方向會發生偏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注意事項:在教室內通過圖片觀察星座和在曠野中實際觀察星座是有差別的,室內一般是觀察某個星座,室外是滿天找指定的星座。后者還是有難度的,需要經過訓練才能熟練觀察。演示實驗---比較豆苗的生長情況上實驗名稱:比較豆苗的生長情況。實驗目標:動手體驗,了解液體肥料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培養做好對比實驗和觀察記錄的能力。實驗器材:豆苗、營養液、塑料杯、帶孔玻璃紙。實驗步驟:1.將4棵長勢差不多的豆苗放在4 只杯子里,豆苗的根要完全浸入水中,杯口用硬紙板蓋住。2.在其中2只杯子里分別滴入2滴液體肥料,并做好標記。3.把4只杯子都放在窗臺上。一周后比較豆苗的生長情況。實驗現象:不用營養液的普通水培,一般情況下豆苗長勢會差一些,生長會緩慢一些。實驗結論:液體肥料對豆苗生長有一定的作用。(拍照做成視頻)注意事項:豆苗從豆子發芽到成苗都會受到光照、養分、水分的影響。光照太強 會灼傷葉片,養分或水分不足會導致枯黃或死苗,水分過多會爛根。要掌握好這些環節,細心照料。不用營養液的普通水培,一般情況下豆苗長勢會差一些,生長會緩慢一些。通常情況下,盆中的栽培水過一兩個月要更換一次,用自來水即可,但要注意將自來水放置一段時間再用,以保持根系溫度平穩。演示實驗---做普通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的沉重實驗上實驗名稱:做普通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的承重對比實驗。實驗目標:通過實驗發現鋼筋混凝土抗壓力更強。實驗器材:兩個長方形塑料盒、鐵絲、石子、沙子、石膏粉、杯子、 食用油、刷子。實驗步驟:1.將食用油刷在兩個長方形塑料盒的內壁。2.將石子、沙、石膏分別倒入三個杯子中且均占杯子的三分之 一,然后全部倒入到另一個杯子里并加水攪拌成混合物。做兩次,這 樣的混合物得到兩杯。3.將上面得到的一杯混合物倒滿在一個長方形塑料盒里。將上面得到的另一杯混合物倒一半在另一個長方形塑料盒里,然后將S鐵絲放入平鋪,再將剩余混合物倒滿覆蓋。表面抹平放置一天。4.輕輕倒扣塑料盒,取出其中的長方形硬塊。分別將兩個長方 形硬塊放在兩個桌子之間,在硬塊上加重物,來比較承重力。實驗現象:普通混凝土承受力是……(重物的數量)鋼筋混凝土承受 力是……(重物的數量)實驗結論:鋼筋混凝土的承受力更大。(拍照做成視頻)演示實驗---制作簡易電動機上實驗名稱:制作簡易電動機。實驗目標:通過自制簡易電動機,初步了解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實驗器材:漆包線、回形針、木板、導線、干電池盒、螺絲釘、強磁鐵、鱷魚夾、兩節電池。實驗步驟:1.將漆包線繞成直徑約為2厘米的圓形線圈,大約20匝。2.把回形針做成支架,用螺絲釘固定在木板上。3.在圓形線圈線頭的一端用小刀刮掉半周絕緣漆,另一端也刮掉半周絕緣漆。4.把線圈放在支架上,線圈下端放一塊強磁鐵。用鱷魚夾連通電路,線圈開始轉動。實驗現象:用鱷魚夾連通電路,線圈就開始轉動。實驗結論:通過自制簡易電動機,我們知道電動機是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的原理制成的。演示實驗---制作蒸汽小船上實驗名稱:制作蒸汽船。實驗目標:通過制作蒸汽船,了解蒸汽船的工作原理。實驗器材:剪刀、火柴、蠟燭、小藥瓶玻璃瓶、紙杯、紙制飲料盒、水盆。實驗步驟:1.沿側面將紙制飲料盒剪去約三分之一,制作成一個船體。通過裁剪將一次性紙杯制作成一個簡單的支座。2.先將支座固定在船尾,再將裝有約四分之一水的小藥瓶安裝到支座上,然后將蠟燭放到小藥瓶底部的下方,完成蒸汽船的動力系統。3.將蒸汽船放到水面上,點燃蠟燭。隨著蠟燭的加熱小藥瓶內的水開始沸騰然后從瓶口吸管中噴出蒸汽,蒸汽船開始前進。實驗現象:小瓶里的水沸騰,蒸汽船向前進。實驗結論:通過自制蒸汽船,我們發現當小瓶里的水沸騰時,產生了大量蒸汽,瓶內氣體急劇膨脹。由于瓶口被蓋子封住,只留有吸管一個小口。瓶內的氣體便快速從吸管口朝后噴出,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氣體在朝后噴出時產生了一個朝前的力推動著蒸汽船前進。注意事項:小藥瓶的水不要超過三分之一,瓶口除了吸管口其他地方要密封,吸管大部分要拔出瓶子,只留一小部分在瓶內,保持吸管和水面的距離。實驗時不要離吸管口太近,避免被噴出的蒸汽燙到。實驗結束后不要立刻去碰蒸汽船,避免被燙到。演示實驗---制作蒸汽小船上上分組實驗---探究蠟燭形態的變化實驗名稱:做一支蠟燭。實驗目標:通過實驗發現在制作蠟燭的過程中石蠟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是沒有產生新物質。實驗器材:蠟塊(或石蠟顆粒)、小刀、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蒸發皿(或燃燒勺)、試管夾、小蠟燭模具、棉芯。實驗步驟:1.將蠟燭切成碎屑(或石蠟顆粒)。2.將蠟屑放入蒸發皿(或燃燒勺),用酒精燈(蠟燭)加熱蠟屑成蠟油。3.在蠟燭模具中間放入棉芯,用試管夾夾住蒸發皿,將蠟油倒入模具里。4.等蠟油凝固,蠟燭就制成了。實驗現象:切蠟塊時,蠟塊由大變小,形狀改變。加熱蠟屑時,固體蠟塊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把蠟油倒在模子里,蠟油又慢慢變成固體,都是形態改變。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在切蠟塊、做蠟燭的過程中,蠟塊大小、形狀、形態發生變化,但始終還是蠟這種物質,顏色沒變、氣味沒變,能變回去,沒有產生新物質。注意事項:用刀用火要小心,注意安全。分組實驗---探究蠟燭燃燒后的變化上實驗名稱:點燃蠟燭,觀察燃燒后的現象。實驗目標:通過三個實驗,發現蠟燭燃燒時產生水、二氧化碳、炭黑,伴有發光發熱現象,從而認識產生新物質的變化。實驗器材:干凈的燒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蠟燭、瓷勺、火柴。實驗步驟:1.點燃蠟燭,取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轉動燒杯,使之均勻受熱,觀察燒杯內壁的情況。2.將另一只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斜罩在火焰上方,轉動燒杯,使之均勻受熱,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3.手握瓷勺柄的尾部,將瓷勺放在火焰上方燒一會兒,觀察它的底部有什么。實驗現象: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的燒杯壁上出現水霧,說明蠟燭燃燒后產生水。涂在燒杯內壁的澄清石灰水變白、變渾濁,說明產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質。注意事項:火焰不能集中加熱燒杯的一個地方,要轉動燒杯,使之均勻受熱。可以用抹布隔開手和燒杯、白瓷碗,以免燙手或燒杯等。分組實驗---探究蠟燭燃燒后的變化上1. 蠟 燭 的 變 化● 記錄制作蠟燭、點燃蠟燭、點燃紙的過程。制作蠟塊:蠟塊由大變小、形狀改變;由固體變成能流動的液體(蠟油),又慢慢變成固體 。點燃蠟燭:干燥的燒杯內壁出現水霧: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內壁變成白色;白瓷碗底部有黑色煙灰 。點燃紙: 紙逐漸變小,伴有黑煙和發光發熱現象,最后化為灰燼。實驗發現:在制作蠟燭的過程中,蠟塊僅僅是 形態 發生了變 化,沒有產生 新物質;蠟燭和紙燃燒后都產生了 新物質 。分組實驗---探究鐵銹與鐵的不同上實驗名稱:研究鐵銹與鐵的不同。實驗目標:借助用錘子敲、用砂紙磨的方法,發現鐵銹和鐵在軟硬、 光澤方面的不同,從而確定它們不是同一物質。實驗器材:銹鐵塊、鐵釘、砂紙、錘子。實驗步驟:1.用錘子用相同力度分別敲擊銹鐵塊和鐵釘,將鐵銹塊和鐵釘用錘子錘過的狀態進行對比。2.用砂紙分別摩擦銹鐵塊和鐵釘,將鐵銹塊和鐵釘用砂紙摩擦過的狀態進行對比。實驗現象:用錘子敲擊后,銹鐵塊會掉落很對碎屑,鐵釘無變化;用砂紙磨出后,銹鐵塊依舊沒有光澤,鐵釘有金屬光澤。實驗結論:鐵銹和鐵不是同一種物質。注意事項:使用錘子注意安全。分組實驗---探究汽水中的氣體產生的原因上設計實驗:檢測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是什么氣體?問題: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是什么氣體 假設:白醋和小蘇打混合產生的氣泡里可能是二氧化碳氣體。實驗器材:白醋、小蘇打、量勺、錐形瓶、橡膠塞、直角玻璃管、橡膠管、玻璃管、澄清石灰水。實驗設計:1.先組裝好制取裝置,在錐形瓶里放入小蘇打,可以稍微多放一點。2.往錐形瓶中倒入白醋,快速將連著玻璃管的橡膠塞塞住瓶口,將玻璃管出口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3.通過實驗,你判斷氣泡是什么氣體?實驗結論:在實驗中我們發現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后冒出來的氣泡會讓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說明氣泡里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白醋和小蘇打混合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檸檬中有檸檬酸,能夠代替白醋,與小蘇打混合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分組實驗---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上實驗名稱: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實驗目標: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進一步了解化學家的工作性質,就是研究物質成分、性質,并制造新物質、發現新用途,進而理解化學家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實驗器材:二氧化碳制取裝置、澄清石灰水、蠟燭支架、長短不一的蠟燭。實驗步驟:1.按照第3課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并把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觀察發生的現象。2.將二氧化碳氣體導入空瓶中,看一看,聞一聞,觀察它的特點。3.將二氧化碳氣體導入點燃兩支蠟燭的燒杯中,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沒有顏色、沒有氣味;底層的 蠟燭火焰先熄滅上層蠟燭火焰后熄滅。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發現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透明氣體;底層的蠟燭火焰先熄滅上層蠟燭火焰后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比空氣重,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注意事項:不要長時間聞自制的二氧化碳。雖然二氧化碳氣體無毒,但濃度過高會引起窒息,原因是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大,酸性增強,產生酸中毒。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達到3%時,人會感到呼吸急促;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達到10%時,人會失去知覺、呼吸停止而死亡。分組實驗---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上實驗名稱: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實驗目標:能在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制作模型,認識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實驗器材:彩色卡紙、圓規、直尺、剪刀、筆。實驗步驟:1.以地球為參考,將地球直徑界定為1厘米。2.然后,拿出圓規和直尺,對照資料上地球的直徑數據,量出0.5厘米作為半徑,在卡紙上畫一個圓,用筆在圓上標注:地球。3.用剪刀將圓從卡紙上剪出,然后放在一邊。4. 重復第2和第3步,采用同樣的方法剪出其他七顆行星的模型。5. 觀察并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并按照一定的大小順序排列。實驗現象:按照八顆行星的大小進行排列,最小的是水星,然后依次增大的是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實驗結論:我們以地球作為參考標準,將地球等比例縮小成直徑是1厘米的球,根據其他行星和地球之間的大小關系,得出其他行星等比例縮小后的直徑數據。我們發現按照八顆行星的大小進行排列,最小的是水星,然后依次增大的是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注意事項:對八大行星的直徑數據作解讀時,要明白這些數據是以地球為參考標準(模擬直徑1厘米)而得出的相對值;八大行星都是近似球形,所以直徑數據其實是平均值;八大行星的公轉軌道實際是橢圓,所以到太陽的距離數據也是平均值。分組實驗---體驗地球引力上實驗名稱:體驗地球引力。實驗目標:通過將沙袋、小球、羽毛、紙火箭等放飛活動,認識到地球有引力。實驗器材:沙袋、小球、羽毛、紙火箭。實驗步驟:1.將沙袋、小球、羽毛用力拋向天空,觀察這些物品運動路徑的共同點。2.先用輕輕的拉力(或較小刻度值)將紙火箭射向天空,觀察并記錄紙火箭飛行的高度。3.再用較大的拉力(或較大刻度值)將紙火箭射向天空,觀察并記錄紙火箭飛行的高度。實驗現象:沙袋、小球、羽毛、紙火箭的運動路徑都是先上升再下降。通過比較前后兩次用不同的拉力射紙火箭的活動,我們可以發現用力越大,紙火箭射出的高度越高。實驗結論:沙袋、小球、羽毛、紙火箭會落到地面都是地球引力造成的。物體發射速度越大,飛得越高。注意事項:觀察紙火箭飛行高度和橡皮筋彈力大小的關系時,要注意從定性觀察走向定量觀察,可以在紙火箭上標出刻度觀察橡皮筋長度的變化,可以比照教學樓或其他參照物觀察紙火箭飛行高度。演示實驗---體驗光具有能量下實驗名稱:借助輻射計,體驗光具有能量。實驗目標:通過實驗,讓學生感知光能的存在。實驗器材:手電筒、輻射計。實驗步驟:1.將輻射計平放在桌面,待葉片靜止。打開手電筒,照射葉片黑色一面。觀察葉片的變化情況。2.做實驗時,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輻射計的葉片在有光照射和沒有光照射時的不同,以及照射葉片黑色一面和白色一面時的不同,并思考為什么會有不同,說明了什么。3.還可以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手電筒的亮度,比較葉片有沒有什么不同。實驗結論:葉片會轉動,說明光具有能量。演示實驗---體驗能量的多次轉換下實驗名稱:體驗能量的多次轉換實驗目標:對能量與能量轉換的理解是后續學習的重要基礎,通過 不斷訓練,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和理解。實驗器材:火柴,酒精燈或蠟燭。實驗步驟:1.復習正確使用酒精燈的方法。2.用火柴點燃酒精燈,觀察并分析其中的能量轉換形式。4.在看模式圖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實驗結論:1.劃著一根火柴,火柴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點燃酒精燈,酒精燈的化學能轉換成光能和熱能。2.番茄接收來自太陽的光能,把光能轉換為化學能儲存在體內,人吃番茄后吸收了化學能,人蹬車時把化學能轉換為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熱能傳遞給水,水蒸氣的機械能又轉換為聲能。演示實驗---比較電磁鐵與磁鐵的相同與不同下實驗名稱:比較電磁鐵與磁鐵的相同與不同實驗目標:了解電磁鐵的特點。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長導線、大鐵釘、回形針、磁鐵、小磁針。實驗步驟:1.用磁鐵的兩極吸引回形針,再用電磁鐵的兩端吸引回形針。2.用磁鐵的兩極靠近小磁針,再用電磁鐵的兩端靠近小磁針,觀察現象,并做好記錄。3.改變電磁鐵電池的正負極,用電磁鐵靠近小磁針,觀察現象。4.分別用20匝、40匝、60匝線圈的電磁鐵一端吸引回形針并做好記錄。實驗結論:演示實驗---在校園里尋找生物的棲息地下實驗名稱:在校園里尋找生物的棲息地實驗器材:校園一角實驗步驟:1.在校園里尋找生物的棲息地2.用幾個詞描述這處棲息地的特點。3.記錄在這處棲息地觀察到的生物。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生物的生長受到食物、溫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 的影響。多樣化的棲息地孕育出多樣化的生物。演示實驗---做水域生態瓶或陸地生態瓶下實驗名稱:做水域生態瓶或陸地生態瓶實驗目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系統最基本的組成,懂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實驗步驟:一:水生環境生態瓶的制作材料:塑料瓶、水草泥、雨花石、樹枝、蜈蚣草、培養水、魚蝦。實驗步驟:①向瓶中倒入水草泥,作為第一層。②在水草泥上面鋪一些雨花石。③在瓶中插入一根樹枝,要求固定。④取適宜長度的蜈蚣草放置在瓶中。⑤加入適量的生態培養水和幾只魚蝦即可。演示實驗---做水域生態瓶或陸地生態瓶下實驗步驟:二:陸生環境生態瓶的制作材料:塑料瓶、剪刀、石塊、泥沙、土壤、水、pH試紙、熟石灰、植物、腐葉、小動物。步驟:①將大容量的透明塑料瓶曬一段時間,去除異味,用剪刀在部扎幾個洞,以保證通風良好,在底部鋪上一層石塊,石塊大小不超過3厘米。②鋪上3~5厘米厚的泥沙,用少量水濕潤,在瓶子底部扎幾個洞,保證水能從這里流出,在泥沙上面鋪上約5厘米厚的土壤。③用pH試紙測出土壤的pH,若發現過酸,用適量熟石灰中和至弱酸性即可。④在生態瓶中種植一些綠色植物,加入適量的腐葉,然后將生態瓶置于室外光照充足的地方。⑤在戶外捕捉螞蟻、蚯蚓、瓢蟲等昆蟲和軟體動物,捕捉過程中不要傷害小動物,將小動物放到生態瓶中。演示實驗---模擬石油開采下實驗名稱:模擬石油開采。實驗目標:通過既直觀又有趣的模擬活動,建立起石油開采的工作 模型,增進對油輕水重、油水不相溶性質的理解。實驗器材:廣口瓶、食用油、石子、橡皮塞、長頸漏斗、玻璃導管、燒杯、水、橡皮管。實驗步驟:1. 在廣口瓶中倒入食用油,加入小石子,用雙孔橡皮塞塞緊瓶口。2. 將長頸漏斗和玻璃導管穿過橡皮塞, 分別伸入瓶底和瓶中部, 把與玻璃導管相連的橡皮管另一端放入空燒杯中。3. 向長頸漏斗中緩緩倒入紅色水,猜測并觀察出現的現象。實驗現象:水注入后沉在廣口瓶底,廣口瓶內的食用油向上升,油從玻璃導管和橡皮管中流至燒杯。實驗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密閉的廣口瓶就像地底下擁有石油的巖層,而長頸漏斗模擬了石油開采中的注水井,玻璃導管模擬了出油管,因為油比水的密度小,不易與水結合,所以我們用這種方法開采石油。演示實驗---探究影響太陽能小車速度的因素下實驗名稱:探究影響太陽能小車速度的因素問題: 光電板受光面積與小車速度是否有關?假設: 受光面積大,小車速度大。改變的條件:光電板的受光面積大小。不變的條件:光電板的受光角度。實驗方法:1.不遮擋光電板,啟動太陽能小車并記錄數據。2.遮擋一半光電板,啟動太陽能小車并記錄數據。3.遮擋全部光電板,啟動太陽能小車并記錄數據。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太陽能小車的速度與光電板的光電板受光面積有關,光電板的受光面積越大,小車的速度越快;光電板的受光面積越小,小車的速度越慢。光電板的面積 小車行駛時間(s) 不遮擋光電板 第1次 第2次 第3次遮擋一半光電板遮擋全部光電板演示實驗---模擬污水和固體廢棄物從陸地進入海洋下實驗名稱:模擬污水和固體廢棄物從陸地進入海洋實驗器材:托盤 泥土 食用色素 泡沫屑 水實驗步驟:1. 在托盤的一側鋪一層濕泥土,在上面滴 10 ~ 20 滴食用色素,然后鋪一層泥土作為表層土, 再在最上面撒一些泡沫屑。2. 將托盤裝泥土的一側墊高,把另一側放在另一個托盤里。3. 往泥土中慢慢倒水,觀察發生的現象。實驗現象:污水會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進入水域。固體廢 棄物會隨著雨水沖刷和地表徑流進入水域。實驗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反 向思考,除水域中的固體廢棄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打撈、沉淀、過濾等。演示實驗---調查周圍環境中哪里的灰塵污染最嚴重下實驗名稱:調查周圍環境中哪里的灰塵污染最嚴重。實驗目標:通過比較不同地區灰塵的多少,從一個側面反映空氣的狀況。實驗器材:三面小鏡子、凡士林等。實驗步驟:①準備三面干凈的小鏡子,在鏡子中間涂上相同面積的凡士林。②把三面鏡子放在家中不同的地方。③幾天后,比較鏡子上的灰塵的多少,記錄哪里的空氣污染最嚴重。實驗結果:演示實驗---玩“家園”轉盤下實驗器材:家園轉盤。實驗步驟:1. 旋轉轉盤,將任意兩個因素聯系起來,說一說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2. 綜合考慮水、空氣、土地、生物等各方面因素,說一說理想的家園是什么樣的。實驗結論:以水和生物之間的關系為例。生物的生存離不開水,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水域受到污染,會威脅到生物的生存 。同樣,如果生物滅絕,水域的情況也會惡化。一個理想的家園, 水是潔凈的,空氣是清新的,土壤是健康的,生活著多種多樣的生物。演示實驗---建造節能小屋下實驗名稱:制作節能小屋。實驗器材:方格繪圖紙、2B鉛筆、題板、便箋紙、紙板(或手工木板、KT板)、竹條(或桐木條)、太陽隔熱膜、保溫板(或棉花、泡沫板、海綿)、防曬隔熱漆、紙板切割機(或兒童手工鋸)、熱熔膠槍、剪刀、刻刀、直尺、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熱電偶溫度計)、50 mL燒杯、水等。實驗步驟:環節 A:了解需求環節 C:前期研究環節 D:設計方案環節 B:明確問題環節 E:制作改進環節 F:評價反思分組實驗---體驗動能和勢能下實驗名稱:體驗動能和勢能實驗設計:做小球反彈實驗,體驗勢能。讓球從不同的高度落下,比較球的 反彈高度。一二實驗結論: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作動能;位于高處的物體具有能量,產生形變的物體也具有能量,這是一種“儲存”起來的能量,只有在釋放后才能顯現,這種能量叫作勢能。分組實驗---認識各種各樣的能量下實驗名稱:認識各種各樣的能量實驗設計:1.電能可以干什么?2.化學能在什么情況下釋放?3.體驗光具有能量。4.認識核能。實驗結論:自然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能量。分組實驗---體驗能量的轉換下實驗名稱:體驗能量的轉換實驗目標:通過一系列的能量轉換實驗,知道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實驗步驟:1.體驗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換。2.體驗動能與熱能的相互轉換。3.體驗動能與電能的相互轉換。4.體驗化學能轉換為動能。5. 體驗能量的多次轉換。實驗結論:能量可以相互轉換。分組實驗---制作電磁鐵下實驗名稱:學習制作電磁鐵。實驗目標:通過制作電磁鐵,了解電磁鐵的特點。實驗器材:電池、電池盒、長導線、大鐵釘、回形針。實驗步驟:1.將長導線按同一個方向纏繞在鐵釘上,纏繞時盡可能緊一點、密一點。2.將導線的兩端連接到電池上。3.接通電路后,將鐵釘移到一堆回形針的上方,比比誰的電磁鐵吸的回形針多。實驗結論:當通電的螺線管內部插入鐵芯后,鐵芯被磁化,具有了磁性。分組實驗---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下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假設:與線圈的匝數有關。匝數多,磁力大;匝數少,磁力小。實驗設計:不變的因素──電池節數、導線粗細、鐵釘長短……改變的因素──線圈匝數。實驗過程:1.學生自己提出假設之后,要重點討論如何控制變量,保證每項研究只改變一個因素。2.每組可以選擇一個假設進行研究。實驗時,及時記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發現規律。實驗現象:用( )匝線圈,吸回形針( )個。用( )匝線圈,吸回形針( )個。實驗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的匝數有關,電磁鐵線圈的匝數越多,磁力越大;電磁鐵線圈的匝數越少,磁力越小。分組實驗---模擬食物網的變化下實驗名稱:模擬食物網的變化。實驗器材:毛線、頭飾。實驗步驟:1. 學生戴上提前制成動物頭飾或動物標簽。2. 每小組一卷毛線,學生先在小組內用毛線彼此相連,表示存在食物關系。戴植物頭飾的同學拿住幾根毛線的一頭,另一頭遞給與“自己”存在食物關系的其他“生物”,以此類推。3.當去除“食物網”中的一種“生物”后,代表該生物的同學以及與該“生物”相連的同學都應把毛線放下,4.組織問題討論,去除一種生物后,有多少種生物受到了影響?這個活動說明食物網中的生物各起什么作用?實驗結論:食物網中每種生物的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陽能,能量和物質從 一種生物轉移到另一種生物,進行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分組實驗---體驗雙層玻璃的保溫效果下實驗名稱:體驗雙層玻璃的保溫效果。實驗目標:通過實驗知道雙層玻璃保溫效果比單層好,并能根據實驗數據分析其原理。實驗器材:250ml燒杯2個、硬紙板、電子溫度計2個、500ml燒杯1個、熱水。實驗步驟:1.取兩個同樣的燒杯(250ml),將其中一個放到更大的燒杯(500ml)中。2.在兩個同樣的燒杯中倒入等量熱水(一半左右),在杯口蓋上帶孔硬紙板,插入溫度計。3.每隔 1 分鐘記錄一次水溫,比較哪個燒杯中的水冷卻得慢。實驗結論:雙層玻璃燒杯中的溫度下降的比單層玻璃中的更慢,說明雙層玻璃具有保溫效果。雙層玻璃能保溫,是利用了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的特性,讓熱傳導和熱輻射大大減少。敬請批評指正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