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導學案一、學習目標1.通過比較春秋、戰國形勢圖,知道三家分晉、戰國七雄的位置、著名戰役的基本史實,理解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2.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知道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懂得“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順應時代潮流、要講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艱巨性與復雜性。3.了解都江堰工程,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知道人類應該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和都江堰。教學難點: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并確立了新的制度。三、學習過程2022課標: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基礎梳理】(一)戰國七雄1.七國形成:(1)過程:①三家分晉: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 三家大夫瓜分;②田氏代齊: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③兼并戰爭:強大的諸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開疆拓土。(2)戰國七雄:齊、楚、 、燕、趙、魏、韓(方位:東南西北到中原)2.戰國時期著名戰役:①桂陵之戰;②馬陵之戰;③ 之戰。3.戰爭特點: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二)商鞅變法1.原因: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得到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 的勢力增強。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支持者: 年,秦孝公。4.內容:政治 1.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 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 。經濟 1.廢除 。2.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統一 。軍事 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 年,秦國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分為魚嘴、 、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 的水利樞紐。4.影響: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合作探究】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這一天,在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下面圍觀的人大聲宣讀變法法令,聽了這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不同階層的人對法令褒貶不一。(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興封建地主。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歡迎?理由是什么?(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一條措施最為不滿? 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農民,你對法令的看法如何?【課后測評】1. 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其變法的直接目的是( )A.追求新鮮感 B.實現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C.緩和社會矛盾 D.增強周王室的實力2. 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群雄割據,戰火連綿 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 C.各國變法,富國強兵3. 據史書記載,商鞅在秦國為相,宗室貴戚大多因他的變法而怨恨他。在商鞅變法措施中,對奴隸主貴族特權威脅最大的是( )A.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 B.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C.編制戶口,推行縣制 D.努力種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4. 下圖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證商鞅變法的哪一項措施( )A.獎勵軍功 B.統一度量衡 C.獎勵生產 D.推行縣制5. “商君雖死,秦法猶存”,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變法( )A.滿足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B.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C.順應了思想統一的潮流 D.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6. 四川某地二王廟的大殿有一副對聯:“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此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對聯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A.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B.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C.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D.鞏固了秦王朝對全國的統治(四)課后反思【答案】【基礎梳理】(一)戰國七雄1.(1)魏;(2)秦;2.長平。(二)商鞅變法1.地主階級;3.公元前356;4.縣制;戶籍;私斗;井田制;度量衡;軍功。(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公元前256;李冰;岷江;2.寶瓶口;3.綜合性;4.天府之國。【合作探究】(1)承認土地私有權,保證了我對土地的占有;獎勵軍功,是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嚴重損害了我的利益。(3)對改革表示歡迎,變法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課后測評】1.B 2.C 3.B 4.B 5.B 6.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