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上始開課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微生物 知識點錄目細菌和病毒04蘑菇和木耳08發霉和防霉09第4課、細菌和病毒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和病毒個體微小,肉眼看不見。在土壤里、空氣中、自然水域中及生物的身體內存在著大量的細菌和病毒。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大約10億個細菌才相當于一顆小米粒那么大。細菌有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形態。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雖然絕大多數細菌是無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很多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致病。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與人類的關系:食品發酵、 生產沼氣 、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藥、使人生病等。第4課、細菌和病毒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第4課、細菌和病毒根據病毒寄生的生物細胞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類: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乙肝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葉病毒;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及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 細菌:食品發酵、增加土壤肥力、生產沼氣、使人生病、生物制藥。病毒:使人生病、制成疫苗。第4課、細菌和病毒細菌適應力強,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與人類的關系密切。自然界中無數的腐生細菌會促使動植物遺體腐爛、分解;動植物遺體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是植物制造有機物的原料。第4課、細菌和病毒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實驗材料:豆子、八個杯子。實驗目的:用豆子的數量迅速增加來感受細菌的繁殖速度。實驗步驟:用豆子來模擬細菌,把豆子放入八個杯子中來模擬細菌繁殖八代的過程,用20秒來模擬每代繁殖所需要的20分鐘。在1號杯子里放1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細菌。細菌一分為二進行繁殖,第二代細菌就有2個了,在2號杯子里放2粒豆子。以此類推,計算第八代和第二十一代細菌的個數。實驗分析:第一代細菌有1個,第二代細菌有2個,第三代細菌有4個,第四代細菌有8個,第五代細菌有16個,第六代細菌有32個,第七代細菌有64個,第八代細菌有128個…到第二十一代時就繁殖出上百萬個細菌了。實驗結論: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一個細菌可以在數小時內繁殖出幾百萬甚至上億個后代。第5課、蘑菇和木耳蘑菇在溫暖、潮濕、通風的環境中更容易生存,形狀像小傘,“傘蓋”下還有一些小褶。第5課、蘑菇和木耳木耳的形狀像耳朵,有脈絡狀的皺紋,有彈性。第5課、蘑菇和木耳觀察蘑菇和木耳時,要戴好手套。可以采用看、摸、聞等方式,借助放大鏡全面細致地進行觀察,借助鑷子撕開蘑菇和木耳,觀察其內部結構。第5課、蘑菇和木耳絕大多數微生物都非常細小,只有通過顯微鏡等工具的幫助才能看到。而蘑菇、木耳、銀耳、靈芝等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個體較大的微生物。第5課、蘑菇和木耳平菇、香菇、猴頭菇、銀耳、蟲草菌等是能夠食用或藥用的食用菌,它們都屬于微生物。第5課、蘑菇和木耳蘑菇、霉菌、酵母菌等都屬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又不屬于動物的一類生物。第5課、蘑菇和木耳第6課、發霉與防霉生活中, 有些食物由于保存不當可能發生霉變現象。饅頭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最容易發霉。發霉是一種因霉菌生長而使食品、衣物等變質、變色的自然現象。第6課、發霉與防霉發霉與我們的生活利:有些霉菌能在釀造行業大顯身手,如毛霉菌用于制造豆腐乳,曲霉菌用于制造醬、醬油,青霉菌用于制造青霉素,酵母菌用來發酵面團,醋酸桿菌用來制造醋等。弊:發霉會導致食品變質不能再食用、物品損壞不能再使用,有些霉菌會使人和動植物得病,如黃曲霉產生的黃曲霉素在人體內積蓄,可能導致肝癌等。3.饅頭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即霉菌在溫度和水分適宜的條件下會迅速生長、繁殖。第6課、發霉與防霉怎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發霉保持干燥、降低溫度、隔絕空氣等可以防止食品、衣物等發霉。防止發霉可以采用加干燥劑、低溫保存、真空包裝、紫外線殺菌、微波烘烤、陽光暴曬等方法。第6課、發霉與防霉防霉新技術的應用(1)光觸媒技術應用于糧食防蟲防霉。(2)中藥材可采用微波烘烤、遠紅外加熱、輻射滅菌、氣調養護及超高壓處理等技術防霉。第6課、發霉與防霉方法指導:(1)實驗觀察研究時,每組實驗只改變其中一個條件,其他條件要保持不變,控制好實驗條件。該實驗中,饅頭的大小、種類、保鮮袋包裹的緊密程度、包裹的層數都應該是一樣的;而變量就是饅頭所處的環境不同,主要影響因素為溫度和干濕程度。(2)每天按時觀察,把饅頭發霉的情況記錄下來。(3)觀察實驗結束后,將觀察結果進行總結歸納。第6課、發霉與防霉實驗現象:幾天后,在溫暖、潮濕環境下的饅頭發霉了,而其他幾個饅頭幾乎沒有變化。實驗分析:霉菌在水分和溫度適宜的條件下會迅速繁衍。干燥的饅頭缺少水分,冷藏室的溫度較低,這兩個條件都不適宜霉菌的繁殖。第6課、發霉與防霉謝觀看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