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單元復習學案)中國近代史始于1840年鴉片戰爭,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重點敘述列強侵略中國,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列強侵略,對內反對封建專制統治,最終由中國共 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紀70年代以后,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 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太平天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1.1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通過了解林則徐虎門銷煙、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的主要史事,以及《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初步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的社會性質,開始于鴉片戰爭。“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的巨變項目 鴉片戰爭前 第二次鴉片戰爭社會性質 主權獨立的封建社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經濟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主要矛盾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并存革命任務 反對封建主義 反侵略反封建對外關系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被迫開放兩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①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戰勝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②內因:清朝封建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經濟和軍事技術落后;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作戰組織指揮不力。③外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戰爭準備充分。(2)啟示:弱國無外交;要樹立憂患意識,培養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認識。(1)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不僅對中國文化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對世界文明的踐踏和破壞。(2)警示中國人民,落后就要挨打,激勵我們勿忘國恥,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兩次鴉片戰爭的比較項目 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 西方列強企圖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品,掠奪原料性質 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過程 侵略國家 英國 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戰爭時間 1840—1842年 1856—1860年侵略路線 從廣州開始,經廈門、定海,第一次抵達大沽,第二次抵達江寧(南京) 從廣州開始,北上攻陷大沽炮臺,攻占北京結果 簽訂條約 《南京條約》《虎門條約》等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危害 侵略范圍 長江以南,東南沿海地區 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主權破壞 領土、領海、司法、關稅等主權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聯系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材料一 逆賊洪秀全楊秀清稱亂以來,于今五年矣。荼毒生靈數百余萬,蹂躪州縣五千余里,所過之境……一概搶掠罄盡,寸草不留。……此其殘忍殘酷,凡有血氣者未有聞之而不痛憾者也。……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清]曾國藩《討粵匪檄》材料二 1863年,英國傳教士致函《香港日報》編輯說:“關于叛軍(太平軍)情況及叛軍性格的可怕記述,早就使我急欲訪問南京,親自去觀察一下這些記述究竟有多少真實性……南京城外商業興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種良好,四鄉也一樣。小麥、大麥、大豆均極富饒。城內的居民生活顯然較揚子江沿岸諸城優裕。……我們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在使用上述材料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可形成哪兩種不同觀點?觀點一:太平天國運動對社會造成嚴重破壞。觀點二:太平天國運動對當時社會的生產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從材料本身的選取角度來看,你認為上述材料哪一個是相對客觀的?并簡要說明理由。材料二是相對客觀的。理由:該材料是作者親身經歷的實錄,且作者與清政府和太平天國都沒有直接利害關系。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運動既是舊式的農民戰爭,但又帶有新的時代特點”,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觀點加以評述。【示例】我同意該觀點。太平天國運動既是舊式的農民戰爭,但又帶有資本主義色彩。其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意圖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具有鮮明的反封建意義,這與舊式的農民戰爭的性質相似。《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反映了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道路的迫切愿望。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把答案填寫括號中。)1.為了尋找查禁鴉片的國際法律依據,林則徐請人翻譯了《各國律例》,了解外國對走私與偷渡的處理辦法,從而使查禁鴉片“人即正法,貨盡入官”有理有據。由此可見,林則徐的做法 ( )A.適應了對外交涉需要 B.豐富了中國法學內容C.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 D.打擊了國際販毒集團2.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關于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狀:我攻彼守。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我守。”該言論揭示了( )A.中英間矛盾源于雙方外交對峙 B.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C.中國未妥善處理中英貿易問題 D.中國禁煙立場引發鴉片戰爭3.戰敗賠款幾乎是大清王朝在近代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必有條款。下面規定的分期賠款清單最有可能出自( )·此時交銀六百萬圓;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三百萬圓,共銀六百萬圓;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圓,共銀五百萬圓; ·乙巳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圓,十二月間交銀二百萬圓,共銀四百萬圓; ·自壬寅年起至乙巳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圓。 ·倘有按期未能交足之數,則酌定每年每百圓加息五圓。A.《南京條約》 B.《虎門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4.“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君主……任便立法治理。”該規定( )A.提高了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B.使中國的領土完整受到了侵犯C.利于中英平等貿易的發展 D.使中國完全納入資本主義市場5.“隨著五口開放后中外貿易的擴大,英、美等國的廉價棉織品在中國大規模傾銷,中國原有的利用手紡車和手織機紡織出的土布喪失了市場,傳統的中國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生產形態被摧毀。”材料旨在說明( )A.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走向瓦解B.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改變C.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D.列強的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6.下面是英國人創辦的《北華捷報》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報道,其意圖是( )爆發前夕 對“亞羅號事件”進行了重點聚焦和輿論塑造。英軍攻占廣州之后 聚焦清軍的戰敗、清朝官員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戰爭進入尾聲 大量發表有關中國國民性的報道和評論,公開呼吁對華采取更加強硬的措施。A.跟蹤報道還原事件真相 B.揭露清政府腐敗無能C.渲染對華戰爭的合理性 D.大搞噱頭以吸引讀者7.“務須讓西方列強進入中華帝國的北方口岸和首都……如今法、英兩國要與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宮中,而不是在總督府等衙門,繼續商談已從帝國南部或中部重鎮開始的關系。”這表明英、法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 )A.控制清政府內政 B.擴大在華權益C.扶植侵華代理人 D.扭轉貿易逆差8.鴉片戰爭后,商埠的開放成為近代中國口岸城市興起的契機。《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由廣州一口貿易變為五口通商。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除開放沿海一系列口岸外,又增辟了長江流域的沿江口岸。由此可見,近代中國口岸城市的興起( )A.是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產物 B.使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 D.為近代革命轉型提供了條件9.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寫道:“如果說鴉片戰爭的震撼主要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么連頭帶尾持續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社會的中樞。”由此可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后( )A.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B.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遭到破壞C.清政府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 D.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10.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昔日的皇家園林圓明園被付之一炬,文物損失不計其數。下表是關于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的各方記錄,據此可以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中國近代學者蔣廷黻 《評〈清史稿·邦交志〉》 英、法譯者歸營報告,途遇僧格林沁之馬隊……英人得生歸者半,法人僅五名,后英人之焚圓明園者,即以報復也。法國詩人雨果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第二次鴉片戰爭親歷者 英軍將領格蘭特 英軍步兵在向圓明園行軍的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廟,徹夜燃起篝火,并向附近土堆發射炮彈,以便于與聯軍取得聯系。A.英軍放火是報復行為 B.法軍深入圓明園但未放火C.英軍參與火燒圓明園 D.英軍火燒圓明園純屬意外11. “借來上帝結聯盟,豎起軍旗反滿清。金殿難堪遙圣殿,北京苦惱對南京。”這些詩句描寫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國運動C.義和團運動 D.武昌起義12.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允許女子與男子一樣參軍參政;規定男女在經濟上平等;廢除買賣奴婢、纏足等陋習。這些措施( )A.徹底破除了封建專制思想 B.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C.最早出現在《資政新篇》中 D.沖擊了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13.《天朝田畝制度》規定:“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這突出體現了( )A.徹底的反封建思想 B.絕對的平均主義思想C.空想社會主義思想 D.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14.《東王楊秀清答復英人三十一條并質問英人五十條誥諭》中指出:“平定時,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天下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這里指鴉片)為禁。”這表明太平天國( )A.意圖獲取英、美等國支持 B.已具備現代外交理念C.對國際貿易采取開放態度 D.具有盲目排外的傾向15.歷史學家范文瀾說:“太平天國領導層存有宗派、保守、安樂三種思想,總根源在農民階級消極方面的狹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決定了太平天國的必然崩潰。”最能體現“這些特性”的事件是( )A.金田起義 B.定都天京C.天京事變 D.頒布《資政新篇》二、綜合題16.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讓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牢記國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但這個條約并未結束中國人和歐洲人之間的摩擦。為增加貿易量,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歐洲人想要更多的讓步,而中國人則認為,這些條約向歐洲人承認的特權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發戰爭就不奇怪了。——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中國的版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還像一個“大葡萄葉子”,可后來由于東北、西北大片地區的割讓,已經變成了一個上半部分被挖去的殘葉。材料三 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增開了通商口岸,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因此而進入長江流域和華北。與此同時,某些腐舊而且僵固的封建傳統觀念被迫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是被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會觀念的更新來說,1860年具有更加明顯的標界意義。——摘編自馮章葆《關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的新認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強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2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國的版圖形狀由“大葡萄葉子”變為“殘葉”的原因。舉一例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帶給中國的屈辱。(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影響。(4分)1.A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林則徐引進國際法律,使中國查禁鴉片有理有據,適應了對外交涉需要。故選A。2.B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與英國在鴉片和通商問題上矛盾巨大,且互不讓步,這從側面揭示了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故選B。3.A 4.B 5.A6.C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可知,英國人創辦的報紙在報道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塑造了大量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渲染英法聯軍發動戰爭的合理性。故選C。7.B8.A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次鴉片戰爭后,東南沿海和長江流域的一系列城市先后被迫開放,反映出近代中國口岸城市的興起是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產物。故選A。9.D 10.C11.B 12.D 13.B14.C 【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可知,楊秀清主張中外自由通商往來。這說明太平天國對國際貿易采取開放態度。故選C。15.C16. 8.(1)為增加貿易量,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2分)(2)原因:國家主權不斷喪失;俄國割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2分)屈辱: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任舉一例即可,2分)(3)西方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清朝統治階級遭受巨大的心理打擊;清朝社會觀念發生轉變。(任答兩點即可,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