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液化新知梳理1.液化是物質從 變為 的過程.液化與汽化是相反的過程,汽化需要吸熱,則液化需要 .2.液化有兩種方法: 、 .3.生活中常見的液化現象有: 、 、 等,都是水蒸氣液化而成的.預習檢測4.關于液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所有氣體在溫度降到足夠低的時候都能液化B.氣體液化時要放熱C.所有氣體利用壓縮氣體體積的方式都可以液化D.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5.溫泉的開發是人們利用地熱的一種形式.冬天,溫泉水面的上方籠罩著一層白霧.這是水蒸氣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飄落到池水中立刻不見蹤影,這是雪花 成水融入溫泉水中.(填物態變化名稱)◎歌訣:氣態變液稱液化,液化方法有兩種.降低溫度能液化,壓縮體積也可以.液化現象要放熱,霧、露、白氣是液化.隨堂測評知識點一 液化1.如圖所示的符號分別代表小雪、霜凍、霧和冰雹四種天氣現象,其中主要通過液化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凍 C.霧 D.冰雹2.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幾滴酒精,將袋擠癟,排盡空氣后把口握緊,然后放入80℃以上的熱水中,會發現塑料袋鼓起;從熱水中拿出塑料袋,過一會兒塑料袋又癟了.在此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 )A.液化 B.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3.小剛吃冰糕時,把冰糕放在碗里,發現碗中的水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冰糕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他用手一摸碗壁,發現碗“漏水”了,這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在碗壁上發生的 (填一種物態變化)現象,在這一物態變化過程中,空氣中的水蒸氣要 熱. 知識點二 液化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4.在醫院里,醫生為病人檢查牙齒時,拿一個帶把的金屬小鏡子在酒精燈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這樣做的目的是 ( )A.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水蒸氣液化B.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空氣液化C.使鏡子升溫,防止口中水滴凝固D.消毒,保持衛生5.冬天用嘴向手哈氣,可使手瞬間變暖,這是 現象, 熱;而平時用嘴向手吹氣,則使手一陣涼爽,這是 現象, 熱(填物態變化和吸、放熱情況).6.我國屬于缺水的國家,污水凈化有重要的意義.如圖所示是某同學發明的太陽能凈水器,它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先 再 .(均填物態變化的名稱)課時作業7.下列現象中對應的物態變化及吸放熱情況正確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現的霧——汽化、吸熱B.夏天灑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蒸發、放熱C.秋天早晨草上出現的露珠——液化、放熱D.冬季地面草叢上出現的霜——凝固、吸熱8.被 100℃的水蒸氣燙傷比被 100℃的水燙傷更嚴重,這是因為 ( )A.水蒸氣的溫度比水的溫度高B.水蒸氣比水傳熱快C.水蒸氣液化時要放出大量的熱D.水蒸氣液化時要吸熱9.夏天,奶奶從冰箱里拿出的雞蛋,不一會兒雞蛋上便布滿了許多細小水珠,過一段時間小水珠又都自動消失了.請你幫奶奶解釋一下,這一過程先后發生的兩種物態變化依次是 和 .10.用蒸籠蒸饅頭,是上層還是下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呢 小明仔細觀察后發現:高溫的水蒸氣經過多層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籠蓋時,大量水蒸氣發生 現象, 很多熱量,使 層蒸格中的饅頭先熟.有經驗的師傅拿出籠的饅頭前,先將手沾點水,這樣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會被燙傷.11.小明同學幾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車上學.善于觀察的他發現,無論盛夏還是嚴冬,在裝有空調的公交車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著在上面.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 ;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 .(選填“內表面”或“外表面”)12.取一支大的注射器,拉動活塞吸進一些乙醚(乙醚是一種化學藥品).取下針頭,用橡皮帽套緊.向外再拉活塞,注射器中的液態乙醚消失,這是由于液態乙醚發生 變成乙醚蒸氣的緣故.再往下推活塞,注射器中又出現了液態的乙醚,這是由于乙醚蒸氣發生 的緣故.這一實驗告訴我們 也能使氣體液化.13.如圖所示,將燒瓶內水沸騰時所產生的水蒸氣通入試管A中,試管A放在裝冷水的容器B內,過一段時間,觀察到試管A中產生的現象是 ,同時看到溫度計 C的示數升高,這個實驗說明水蒸氣液化時要 熱量.◎拓展思維14.小張將一瓶礦泉水在冰箱中放較長時間后取出,一會兒發現瓶外壁出現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凈,等一會兒又出現小水珠.于是他與小吳一起對此現象進行研究,但觀點不一致.小張認為這是礦泉水瓶內的水往外滲透后,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吳則認為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他倆的結論是否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