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在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秦統一后,把大篆酌加簡化成小篆通行全國。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標準篆書體基本特征: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代表人物有被稱為小篆鼻祖的秦朝宰相李斯等。泰山石刻(李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圖為秦始皇。隸書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具有書法藝術美。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石門頌》拓片隸書張遷碑《曹全碑》隸書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三國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鐘繇是楷書(小楷)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楷書鼻祖”。楷書盛行于六朝,鼎盛于唐代。代表人物有書圣王羲之、王獻之,以及“歐柳顏趙”等。圖為鐘繇作品《宣示表》顏真卿《多寶塔碑》 趙孟頫《壽春堂記》楷書歐陽詢 《化度寺塔銘》柳公權《 玄秘塔碑》楷書草書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共有三種:章草、今草、狂草。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代表人物有后漢的草圣張芝、唐朝的張旭和懷素。懷素 《自敘帖》張芝 《終年帖》釋文:終年纏此,當治何理耶?且方有諸分張,不知比去復得一會。不講意不意,可恨汝還,當思更就理。所游悉,誰同過還復,共集散耳。不見奴,粗悉書,云見左軍,彌若論聽故也。草書行書行書是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一種字體。行書萌發于兩漢,成行于魏晉,至東晉產生了以二王為代表的行書風格,唐朝中期至宋顏真卿行書開一代新風,明代晚期至清朝是行書發展的飛躍階段。行書 分“行楷”和“行草”。代表人物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元代趙孟頫和明代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王羲之《喪亂帖》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 。空庖煮寒菜,破 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涂窮,死灰吹不起。行書蘇軾《寒食帖》“文房四寶”指紙、墨、筆、硯四類書畫用具,是中國獨具特色的文書工具。(一)書法的點畫線條1、力量感2、節奏感3、立體感(二)書法的空間結構1、單字的結體2、整行的行氣3、整體的布局(三)書法的神采意味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致,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一般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確領會作品意境。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確把握作品的情調和思想內涵。一、東晉著名書法家,書圣——王羲之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代表作《蘭亭序》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他將草書的流便速急與楷書的蘊藉平和糅合一起,形成了新的審美樣式,成為后世行書的典范,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太宗獨愛之;《快雪時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愛。被后世尊為“書圣”。二、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顏真卿顏真卿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顏魯公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祭侄文稿》是唐代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不計工拙,一氣呵成,常常寫至枯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三、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八訣”。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九成宮醴泉銘碑》被后世喻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享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被歷代書家奉為楷書的楷模,亦是歷代書法初學者臨摹最多的作品。四、“草圣”——張旭 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肚痛貼》全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氣韻生成。明王世貞跋云:“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張旭《肚疼帖》釋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熱所?致欲服大黃湯,冷熱俱有益,如何為計,非冷哉五、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他是“宋四書法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于法度。 《蜀素帖》書于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董其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六、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 “顏筋柳骨”的美譽。《玄秘塔碑》——明王世貞云:“此碑柳書中最露筋骨者。”其骨力矯健,筋骨特露,剛健遒媚;結字瘦長,且大小頗有錯落,巧富變化,顧盼神飛,行間氣脈流貫。全碑無一懈筆,可謂精絕。七、北宋書畫家、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上乘之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八、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趙孟頫不僅繪畫創一代新風,書法更是元代第一人。趙氏所創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后人稱之為“趙體”。《洛神賦》即為趙氏行書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九、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對后世影響極大。《西苑詩》文徵明行草書的代表作之一,是年文徵明已85歲。書法蒼勁流暢,風姿端整秀雅。十、孫過庭——唐代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好古博雅,工文辭,得名翰墨間,工正、行、草書,尤以草書擅名。草書學王而別于王。《書譜》為論述歷代書法和論書法變遷之專著,本身亦具書法藝術價值,其文章更具理論價值,是我國關于書法理論之重要著作,它對書法欣賞、技巧等方面至今仍有重要現實意義。十一、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陜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十二、愛新覺羅·啟功(1912-2005年)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詩人。十三、毛澤東,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戰略家,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學術上又是詩人,書法家毛澤東手書古詩詞,在書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從百幅真跡來看,毛澤東的書法和詩意極為融洽,渾然一體,豪邁、蒼涼、委婉、激越,風雨雷電、水流花開、天地肝膽、大澤龍蛇,博大的心胸、純美的詩情,毛澤東憑手中的長鋒狼毫筆,在尺幅間、時空中,留下了人間正道、男兒意氣、云水襟懷和審美理想。十四、沈鵬1931年9月生,江蘇江陰人。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編審、藝委會顧問等。書法精行草,兼長隸、楷等多種書體。十五、歐陽中石1928年生,山東泰安人。畢業于北京大學。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由于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不同,由于書寫目的、應用場合不同,由于特定作者的藝術意趣、具體構思不同……書法作品歷來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類型。從作品的幅式(品式)方面來看,常見的類型有條幅、中堂、橫披、手卷、斗方、冊頁、對聯、屏聯、扇面、鏡心等等。海為云是(對聯)萬物靜觀(斗方)澄懷觀道(斗方)瑞氣祥云(橫幅)遠望凌空句(橫幅)扇 面第一,中國書法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代表符號。中國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經三千多年而不變,這是世界上任何以文字為基礎的書寫藝術中僅有的。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的漢字具有天然的美感,無論字體如何變化,都體現了中國民族對客觀世界的抽象概括,對生命的深層次思考。第二,中國書法濃縮了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屬于上層建筑,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書法風格,反映了一個時代人們主流的審美價值,體現了一個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基礎特征。一部書法史,就是一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史。第三,中國書法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長期以來儒、釋、道相佐相融,共同撐起了中國民族的傳統思想文化基礎。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