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了解佛教傳入和道教產生的背景;知道這一時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馬遷與《史記》、蔡倫與造紙術、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華佗的故事等必備知識 1.知道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2.知道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華佗的醫學成就3.了解司馬遷與《史記》4.知道道教和佛教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了解兩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的相關人物、相關事件2.時空觀念:知道重大史實發生的時間,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3.史料實證:識讀《居延漢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造紙工藝流程圖》,講解這些圖片反映的歷史現象,提高解讀和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4.歷史解釋: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5.家國情懷:學習張仲景、司馬遷等人為了理想,面對挫折,堅忍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認識兩漢時期文化與科技的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豪感基礎導學科技 造紙術 1.發明:西漢時,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2.改進:東漢宦官 總結前人經驗, 造紙工藝,紙的質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3.影響: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醫學 張仲景 1. 末年的名醫,著有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2.發展了“ ”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3.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 ”華佗 1.東漢末年的名醫,擅長用針灸、湯藥為人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2.發明“ ”,創編“ ”文化 歷史學 1.著作: 2.作者: 3.體裁(地位): 4.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 時的史事5.價值:(1)史學價值:公正記事,愛憎分明, ,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文學價值: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宗教 道教 東漢末年, 創立太平道,張陵創立五斗米道,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佛教 1.產生: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主張眾生平等2.傳入與傳播: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 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3.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讀圖學史 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歷經十多年寫成的一部歷史巨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同時《史記》還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他公正記事,愛憎分明,秉筆直書,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典型例題: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勤奮好學,飽讀書籍,愛憎分明,記事公正,寫下了不朽的歷史巨著( )A.《論語》 B.《史記》 C.《齊民要術》 D.《資治通鑒》(2)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佛教主張眾生平等,迎合了貧苦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典型例題:俗語“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民間的盛行。佛教傳入我國是在( )A.秦朝時期 B.西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2重點問題(1)兩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①國家統一;②經濟發展;③各民族共同創造;④中外交往頻繁。典型例題:兩漢時期,人們在科技與文化許多領域取得突出成就。這一時期科技文化得到發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繁榮 B.社會動蕩不安C.中原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 D.開始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2)道教的產生和佛教傳入的原因:①政局動蕩,人民苦難,渴望解脫,符合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②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典型例題:道教是東漢末年興起的本土宗教,佛教在東漢明帝后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這一時期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 )A.反映了儒學已失去正統地位 B.迎合了上層統治階級的需要C.反映了戰亂頻繁民眾貧苦的狀況 D.說明了古代宗教深受外來宗教影響3綜合探究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下重大課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的“三藥三方”正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抗疫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習近平特別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摘編自刑翀、黃鈺欽《醫圣祠前觀古今,習近平“把脈”中醫藥發展》材料二 他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從小勤奮好學,飽讀書籍。他立志繼承父親遺志撰寫史書,用十多年的時間寫出了不朽的歷史巨著。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長達3000多年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材料一中提到《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哪一理論?根據材料指出,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史料實證,家國情懷)(4分)(2)材料二中的“他”是誰?寫出這部不朽的歷史巨著的名稱。該著作在史學上有何地位?(歷史解釋)(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唯物史觀)(4分)學業評價考點一:造紙術的發明1.考古學家在陜西西安、甘肅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片上還有文字和地圖。該麻紙殘片的發掘( )A.表明隸書為當時的流行字體B.說明紙已成為當時主要的書寫材料C.證明西漢紙已有了大規模生產D.可印證蔡侯紙是對前人成果的改進2.辨析史料可以接近歷史真相。研讀下表資料得出的結論最為合理的是( )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的漢代遺址和墓葬中發現了西漢紙的殘片《后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A.造紙術完善于西漢B.漢代是造紙術發明的重要階段C.蔡倫發明了造紙術D.紙是兩漢時期唯一的書寫材料3.下列科技發明中,屬于東漢蔡倫的是( )A.發明地動儀 B.發明“麻沸散”C.改進造紙術 D.發明活字印刷術考點二:張仲景和華佗4.東漢末年疫病大流行,張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他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寫出著名的醫藥學著作( )A.《齊民要術》 B.《天工開物》 C.《本草綱目》 D.《傷寒雜病論》5.某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歷史人物傳記,其中提到了三個關鍵詞:針灸、麻沸散、五禽戲。這篇傳記描寫的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6.中國古代醫術,亦稱“仁術”,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有“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之說。這反映了古代中國醫術( )A.重在教化生病人的心理B.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C.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D.受到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7.以下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簡表》,從中可以得出中國古代( )姓名 主要成就張仲景 他廣泛收集民間藥方,結合自身的行醫心得寫成《傷寒雜病論》華佗 他的行醫足跡遍布各地,又認真鉆研醫術,發明了“麻沸散”,實施外科手術A.科技領先于世界B.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C.科技著作由民間個人編寫D.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實踐經驗考點三:歷史巨著《史記》8.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司馬遷傳》中寫道:“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評價的是( )A.本人著作的風格B.《史記》秉筆直書的風格C.儒家經典的特點D.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影響9.下列人物在《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是( )A.秦始皇 B.陳勝 C.漢武帝 D.班超10.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民族史傳,共寫了五篇少數民族史傳,分別是《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西南夷列傳》,并把這五篇少數民族史傳歸入七十列傳中,把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少數民族等列為天子臣民。司馬遷的這一歷史觀( )A.反映當時“華尊夷卑”的思想B.推動了華夏民族觀念的形成C.適應了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需要D.為中西交通道路的開辟做了鋪墊考點四:道教和佛教11.“它給予貧苦人民以一個‘死后天國’之期待”;“當方士走向民間的時代,正是東漢末季大饑饉、大癘疫的時代”。這段話旨在說明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產生( )A.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B.體現了專制統治的強化C.迎合了苦難人民的心理D.見證了中外交往的成果12.活力青島,魅力嶗山。嶗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產生于( )A.西漢 B.東漢 C.西晉 D.東晉13.洛陽白馬寺的十八羅漢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等都是佛教藝術文化乃至中華藝術文化的珍寶。這說明( )A.佛教進入中國自西向東傳播B.佛教的文化主導了中國文化C.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D.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跨學科主題學習 1.撰寫歷史人物小傳,介紹我敬佩的人物。(蔡倫、張仲景、華佗、司馬遷等任選其一)2.實踐作業:①利用周末時間,錄制視頻,內容:嘗試自制簡易紙張;學學五禽戲(二選一,可以小組合作,在歷史群里分享);②搜索有關道教產生和發展的相關資料,以及佛教傳入和傳播的相關資料,與佛教有關的成語。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基礎導學】蔡倫 改進 東漢 《傷寒雜病論》 治未病 醫圣 麻沸散五禽戲 《史記》 司馬遷 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漢武帝 秉筆直書 張角 絲綢之路 河南南陽醫圣祠 張仲景像 四川成都青城山 河南洛陽白馬寺【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B(2)B 【解析】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佛教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張騫通西域發生在西漢時期,因而佛教是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的,在東漢時期得到統治者的扶持,得以在社會中傳播開來。故選B。2.重點問題(1)A(2)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麻痹了人民的反抗斗志,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B項正確;從漢武帝到新文化運動,儒學一直處于正統地位,排除A項;東漢明帝時社會穩定,排除C項;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互相影響,排除D項。故選B。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1)本題考查張仲景的醫學成就,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治未病”理論。根據材料“習近平特別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可知,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2)本題考查司馬遷與《史記》,要求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二“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長達3 000多年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知,“他”指的是司馬遷。司馬遷寫的不朽的歷史巨著是《史記》。《史記》的地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3)本題考查的是兩漢時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以及材料可知,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國家統一;②經濟發展;③各民族共同創造;④中外交往頻繁。(1)作者:張仲景。(1分)理論:“治未病”理論。(1分)做法: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2分)(2)人物:司馬遷。(1分)巨著:《史記》。(1分)地位:《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分)(3)原因:①國家統一;②經濟發展;③各民族共同創造;④中外交往頻繁。(4分)【學業評價】1.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在陜西西安、甘肅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麻紙,有的紙片上還有文字和地圖”,可知這證明我國西漢時期已經發明了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他造的紙稱“蔡侯紙”。因此該麻紙殘片的發掘,可印證蔡侯紙是對前人成果的改進。D項正確。2.B 3.C 4.D 5.C 6.B 【解析】依據材料“中國古代醫術,亦稱‘仁術’,醫學家在行醫過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標準作為行醫準則”“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可知,反映了行醫中注重德行,這包含著孔子的“仁愛”思想,浸潤了儒家文化的價值觀。故選B。7.D 8.B 9.D10.C 【解析】根據“把這五篇少數民族史傳歸入七十列傳中,把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少數民族等列為天子臣民”可得出司馬遷的歷史觀強調中華民族的認同,適應了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需要,C項正確;他強調的是整個中華民族,而不是“華尊夷卑”,排除A項;“華夏民族”在漢代之前已經形成,排除B項;司馬遷的歷史觀與中西交通道路的開辟無關,排除D項。故選C。11.C 12.B 13.D【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