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三國鼎立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知道東漢到三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必備知識 1.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2.知道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結合課本及材料,客觀評價三國中的歷史人物,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2.時空觀念:結合地圖及材料,明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過程3.史料實證: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歷史史實,提高分析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4.歷史解釋:結合課本及材料,了解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形成對歷史史實的再認識5.家國情懷:閱讀《三國演義》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別,了解歷史人物的相關史實,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應該是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基礎導學東漢末年 官渡之戰 1.時間: 2.交戰雙方:曹操vs袁紹3.交戰地點:在黃河流域上的 4.結果:曹操殲滅袁軍主力5.影響:為曹操以后 打下基礎赤壁之戰 1.時間: 2.交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3.交戰地點:在 流域上的赤壁一帶4.結果:孫劉聯軍取勝,曹軍大潰,曹操敗兵北撤5.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 形成 1.220年, 在洛陽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2.221年,劉備在 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3.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定都發展 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2.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衛溫率領船隊到達 ,加強了大陸與 的聯系3.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 地區的開發趨勢 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大范圍內的局部統一讀圖學史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官渡之戰:發生于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曹軍獲勝。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典型例題:某電臺知名說書人講到:“再續上一回,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北方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和曹操之間,難免會有一場惡戰……”由此判斷,說書人將要講述( )A.牧野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2)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劉聯合大敗曹軍的戰役。208年,曹操率兵南下,準備統一南方,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在赤壁與曹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弱點,火攻曹軍戰船,大敗曹軍。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典型例題:歌曲《曹操》很受中學生的喜愛,其中有句歌詞:“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重要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3)三國鼎立:220年,曹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為鞏固統治和戰勝對方,各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為以后的全國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實現了大范圍內的局部統一,為之后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典型例題: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的展示出來。下圖直觀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的是( )A. B. C. D.2重點問題(1)評價曹操①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②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典型例題:207年,曹操曾寫詩言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 )A.消滅袁紹 B.稱雄北方 C.廢漢建魏 D.統一全國(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相較于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是歷史的一種進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結束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分裂的中國走向局部統一,為以后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個政權都集中精力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和社會的進步。典型例題: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評價,表述正確的是( )A.局部統一,為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B.戰亂頻繁,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C.政權割據,形成了國家分裂局面 D.破壞民族關系,不利于民族交融3綜合探究新華社消息:河南曹操高陵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評,曹操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詩人”曹操】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英雄”曹操】材料二 歷史文獻告訴我們,曹操是個英雄!他是位具有非凡政治膽略的政治家、具備豐富實戰經驗的軍事家,他的詩文還證明他是位杰出的文學家。——王立群《都是<三國演義>惹的禍》【“奸臣”曹操】材料三 我們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1)閱讀材料一,詩中所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史料實證)(4分)(2)材料二中曹操采取什么手段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地位,表現了“非凡的政治膽略”?(史料實證)(2分)(3)最能體現曹操是位“豐富實戰經驗的軍事家”是哪一場戰役?哪一場戰役使他沒能完成自己的雄心壯志?(時空觀念)(4分)(4)材料三中曹操被看成是“花面奸臣”,根據材料三,說明人們心目中的歷史人物容易受什么影響?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請你談談怎樣才是正確“觀察”曹操的方法。(唯物史觀)(4分)學業評價考點一:官渡之戰1.下表是東漢桓帝(永壽二年)到曹魏建立前的幾十年間人口數量的變化。引起這一時期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156年 208年 221年人口/萬人 5648 150 90A.政局動蕩戰亂頻繁 B.人口南遷土地荒蕪C.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D.經濟重心完成南移2.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A.有利于江南經濟開發B.導致了土地兼并的出現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D.緩和了北方社會的矛盾3.“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材料描述的戰役是( )A.長平之戰 B.巨鹿之戰 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考點二:赤壁之戰4.“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黃河流域。”這次戰役是( )A.牧野之戰 B.巨鹿之戰 C.赤壁之戰 D.官渡之戰5.官渡之戰中,袁紹10萬大軍卻輸給了只有三四萬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萬大軍卻輸給了只有5萬人左右的孫劉聯軍。其相同的原因是( )A.驕傲輕敵 B.天意為之 C.借助東風 D.不習水戰6.(唯物史觀)關于曹操兵敗赤壁,史學家裴松之評價說:“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據此可知曹操的失敗( )A.事先早有預料 B.完全可以避免 C.有其客觀因素 D.因其大意輕敵7.公元3世紀初,孫、劉割據的長江流域上下游幾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到了勉強可以自給和彼此均衡的程度,而同一時期北方的政權由于社會經濟受到割據混戰的嚴重摧殘,無力消滅南方的政權。據此可知( )A.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B.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地區C.經濟發展影響著政局的變化D.全國各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考點三:三國鼎立8.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稱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紀前期 B.公元2世紀后期C.公元3世紀前期 D.公元3世紀后期9.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時期臺灣被稱為( )A.建康 B.流求 C.夷洲 D.樓蘭10.曹魏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孫權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軍事實力 B.推動文化發展C.促進民族交融 D.鞏固局部統一11.學者張作耀曾說:“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形成割據一方的政權。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社會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據此可知,作者認為三國時期( )A.社會處于民族交融狀態B.戰爭推動了科技的發展C.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D.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12.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或記錄的原始資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國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羅貫中的著作《三國演義》B.諸葛亮書寫的《出師表》C.曹操對官渡之戰記錄的紙稿D.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鑒》13.(唯物史觀)歷史人物評價常易引發討論,如對商紂王、曹操、武則天等人,古今史學家眾說紛紜。尤其是新材料的發現會引發新一波的討論,以曹操墓的發現為例,一時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說辭。如何正確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內容。下列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論世,以當時當地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評價標準B.與時俱進,以今日之價值標準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觀行,評價歷史人物活動應側重動機而非效果D.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跨學科主題學習 《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在歷史學上,我們是通過《三國志》去了解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歷史。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在兩本作品中,有許多的不同。比如,在關于赤壁之戰的描述中,《三國演義》草船借箭后,諸葛亮不謀而合地與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戰方案。而《三國志》則是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兩本作品,找出還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第16課 三國鼎立【基礎導學】200年 官渡 統一北方 208年 長江 三國鼎立 曹丕 成都 建業 夷洲 臺灣 西南 《三顧茅廬》 翻車 三國鼎立形勢圖【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北方實力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是袁紹和曹操。200年的官渡之戰,交戰雙方是袁紹和曹操,結果是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故C項符合題意;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重要戰役,排除A項;巨鹿之戰的交戰雙方是項羽和秦軍主力,排除B項;赤壁之戰的交戰雙方是曹軍和孫劉聯軍,排除D項。故選C。(2)D(3)C 【解析】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故C項正確;魏國位于北方,而非蜀國和吳國,排除A、B項;蜀國位于吳國的西側,排除D項。故選C。2.重點問題(1)D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時間207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曹操已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準備揮師南下,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故選D。(2)A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詩主要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東漢末年,由于州郡割據,戰亂不已,出現了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景象。(2)由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期,戰亂不斷,曹操趁亂將漢獻帝接到許郡,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歷史上稱“挾天子以令諸侯”。(3)本題有兩個小問,第一個小問,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展開對戰,曹操以少勝多,偷襲袁紹的糧倉,焚燒軍糧,大敗袁軍。曹操通過官渡之戰奠定他統一北方的基礎。第二個小問,208年,曹操率兵南下,準備統一南方,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在赤壁與曹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弱點,火攻曹軍戰船,大敗曹軍。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4)根據材料中的“講到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三國演義》,更而想起戲臺上那位花面的奸臣”可以知道人們心目中的歷史人物容易受到小說和戲劇的影響。根據以上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以知道,在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時,我們應該把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區別開;依據歷史文獻,客觀、全面地評價;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看他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等。(1)景象: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景象。(2分)原因:東漢末年州牧割據、戰亂不斷。(2分)(2)手段:挾天子以令諸侯。(2分)(3)官渡之戰。(2分)赤壁之戰。(2分)(4)因素:小說或戲劇。(2分)方法:應該把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區別開;依據歷史文獻,客觀、全面地評價;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看他對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等。(2分)【學業評價】1.A 2.D 3.C4.C 【解析】根據材料中的“以少勝多”“長江流域”等關鍵詞,可以得知這場戰役描述的是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率兵南下,準備統一南方,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抗曹,在長江流域上的赤壁與曹軍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弱點,火攻曹軍戰船,大敗曹軍。赤壁之戰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故選C。5.A 6.C 7.C 8.C 9.C 10.D 11.D12.B 【解析】《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后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屬于研究三國歷史的第一手史料,B項正確;羅貫中的著作《三國演義》是后人撰寫的,不是第一手資料,排除A項;曹操記錄官渡之戰,不是三國時期,排除C項;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鑒》是后人撰寫的,不是第一手資料,排除D項。故選B。13.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和方法,唯物史觀認為,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因此,綜合考量,看是否符合歷史運動趨勢推動社會進步,D項正確。【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