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必備知識 1.了解西晉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事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及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2.了解西晉的治國方略,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3.分析西晉統一全國的作用,認識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運用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和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理解各民族交流交融,對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性2.時空觀念:識讀《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能運用空間要素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3.史料實證:運用相關史料說明八王之亂的原因,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和北方十六國建立的背景4.歷史解釋:在理解和辨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分析西晉統一全國的作用,認識這一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5.家國情懷:認識到歷史上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的歷史基礎導學西晉的建立 1.背景:(1)三國后期,魏國實力增強,吳、蜀兩國日益衰落。 年,魏滅蜀(2)曹丕死后, 控制了魏國軍政大權,他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2.建立: 年, 自立為帝,以 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3.統一:280年,西晉滅 ,統一了全國八王之亂 1.背景:西晉初年,晉武帝大封 ,陸續派遣諸王據守州郡重鎮。 昏庸無能2.概況: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主要地區: 一帶3.影響: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 飛漲,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高潮(續表)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時間: 、 、 時期2.內遷民族: 、羯、匈奴、 、羌3.分布:西北的氏族和 ,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蒙古草原上的 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4.少數民族政權:(1)十六國: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2)統一黃河流域:4世紀后期,苻堅任用漢人 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興辦學校,提倡儒學。前秦境內胡漢民族關系改善讀圖學史 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民族交融:指各民族思想情感和文化上兼收并蓄,民族特征不斷趨同、民族界限不斷模糊。 典型例題:下圖為20世紀末在甘肅嘉峪關(河西走廊中部)考古發現的魏晉時期的《黃帝問道圖》(壁畫磚)。該圖可用于說明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 ?。?br/>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大一統”思想的強化C.道教發展本土化 D.民族服飾的相互影響2重點問題(1)西晉的建立:西晉的建立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面,西晉為鞏固司馬家族的統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諸王的政策,后來又讓封王移封就鎮,導致諸王日益強大。而統治階層則昏庸腐朽及“唯錢是圖”,最終引發“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的滅亡,西晉統治時間非常短暫。典型例題:匈奴左賢王劉宣等私議:“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辈牧现小八抉R氏骨肉相殘”是指( ?。?br/>A.八王之亂 B.七國之亂 C.牧野之戰 D.國人暴動(2)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至黃河流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人為了躲避中原戰亂則逐漸南遷至長江流域。西晉的暴政激化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反抗,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乘機反晉,316年匈奴人滅掉西晉。典型例題:歷史上的中國,各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民族遷徙、人口的移動是經常發生的事。某一時期,中原漢族的舉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內遷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居住格局。這一時期是( ?。?br/>A.春秋戰國時期 B.魏晉南北朝時期C.五代十國時期 D.遼宋夏金元時期3綜合探究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是一部充滿互動與交融、從多元到一體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在列國爭雄戰爭的過程中,春秋時的百余國到戰國中期,便只有七個大國了。七國本身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齊國內有原來的東夷各族,秦國內有義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國內有原來的狄族、北戎……七國疆域內的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漸與華夏族融合起來,處于七國周圍地區的各少數民族與七國的關系既有對抗也有和平交往。——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二 自漢末至魏晉之際,原居西北至東北邊遠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入居內地,歷史上稱為“五胡內遷”。內遷各族人口眾多,廣泛分布于北方各地……魏晉南北朝時,由于戰亂頻仍,大批中原人聚集宗族鄉里組成流民群,向南遷徙。——摘編自卜憲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三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飲酪”著稱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發明創造。中原上古時代也有“酪”,但是和乳酪不是一回事……隨著農耕、游牧兩大經濟文化區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開,草原牧民的飲食習俗也逐漸傳入中原。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稱之為“中國之味”。——摘編自李根蟠《從<齊民要術>看少數民族對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歸納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區、各族人民加強聯系的方式。(史料實證)(2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末至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歷史解釋)(6分)(3)根據材料三,說說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從時代背景、中華民族發展等角度談談你對“中國之味”的理解。(家國情懷)(4分)學業評價考點一:西晉的建立1.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朝代更替圖(部分),其中空白處政權的建立者是( ?。?br/>A.劉邦 B.劉秀 C.司馬炎 D.司馬睿2.以下示意圖反映出( ?。?br/>A.東漢末年軍閥割據B.三國鼎立局面形成C.統一趨勢不斷加強D.魏晉時期政權并立3.西晉魯褒作《錢神論》譏諷道:“錢被奉為神物,無德而尊,無勢而熱,排金門而入紫闥。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凡今之人,惟錢而已!”這說明西晉的社會( ?。?br/>A.唯利是圖,生活腐化 B.貴族當權,輕視功名C.注重門第,鄙視富貴 D.能力至上,不計名利4.西晉初年,為了利用宗室拱衛皇權,分封了許多同姓王;設置轄區廣大的都督區,由同姓王擔任都督,掌握軍隊,鎮守地方,稱“宗王出鎮”。這些措施( )A.阻礙行省制的推行 B.消除了民族間沖突C.造成了劇烈的戰亂 D.保障了西晉長治久安考點二:八王之亂5.據《中國通史》記載:“經過這次變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的統治機能也從此癱瘓。”材料中的這次“變亂”指的是發生在晉惠帝時期的( )A.黃巾起義 B.國人暴動 C.楚漢之爭 D.八王之亂6.成語“亂七八糟”源于兩個歷史典故?!皝y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而“八糟”和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兩次變亂的共同原因是( )A.諸侯王勢力強大 B.“推恩令”的實行C.君主的腐朽統治 D.民族矛盾激化7.歷史解釋是對史實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B.291年,西晉發生八王之亂C.西晉的腐朽加速了西晉的衰亡D.兩晉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8.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寫道:“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痹撁窀柙谝欢ǔ潭壬戏从沉四媳背瘯r期( )A.北方戰亂不斷 B.婦女地位提高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經濟衰退考點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9.東漢末年,關中地區人口從240萬減少到50萬,揚州從320萬增加到433萬,荊州(今湖北境內)從359萬增加到620萬。導致這一時期南北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br/>A.江南地區開發 B.北方戰亂頻繁C.經濟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強10.據西晉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如鮮卑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反映出內遷民族( ?。?br/>A.認同中原地區的文化B.反抗西晉的腐朽統治C.結束了政權分立局面D.人口快速增長并遷徙11.下面三幅圖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br/>A.國家統一 B.民族交融C.政權更迭 D.北人南遷12.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現出“北麥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還有各類北方面食,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遷和民族交融B.面食的營養價值C.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D.南方人口的增多13.十六國時期,氐族貴族深受漢族文明影響,皇帝苻堅“行禮于辟雍,祀先師孔子”,前秦政權形成“英儒畢集”局面。苻堅這一舉措( )A.改革了官員選拔制度B.體現“無為而治”C.完善了儒家思想體系D.有利于民族交融學科主題學習 揭開民族服飾神秘面紗 衣冠服飾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不僅有蔽體御寒、美化裝飾之用,還有文化層面的意義。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服飾文化貫穿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中國少數民族服裝是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請以一個少數民族服飾為例,分享這個民族服飾背后的故事,完成下列表格。項目 內容民族名稱服裝總體特點服飾中的歷史文化服飾中的地理文化服飾中的藝術審美服飾中的精神信仰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基礎導學】263 司馬懿 266 司馬炎 洛陽 吳 同姓諸王 晉惠帝洛陽 米價 人口遷徙 東漢 魏 晉 鮮卑 氐 羌族 匈奴 鮮卑 王猛 西晉持刀陶俑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A 【解析】《黃帝問道圖》中,雙方穿著可以看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可以體現民族之間的交融,故選A項;魏晉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大一統”思想遭到破壞,排除B項;《黃帝問道圖》中的兩個人物,無法說明道教的情況,排除C項;《黃帝問道圖》中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服飾,卻無法說明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排除D項。2.重點問題(1)A(2)B 【解析】根據“某一時期,中原漢族的舉族南下和北方胡族的大量內遷使各民族形成了犬牙交錯的居住格局”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大量北方少數民族南遷到黃河流域,形成了各民族雜居的現象。故選B。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第(1)問,根據材料“七國本身都是地區性的多民族國家。齊國內有原來的東夷各族,秦國內有義渠、大荔等西戎各族。燕國內有原來的狄族、北戎……”“七國疆域內的各少數民族與華夏族交往十分密切……處于七國周圍地區的各少數民族與七國的關系既有對抗也有和平交往”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地區、各族人民加強聯系的方式是諸侯國直接管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諸侯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對抗與和平交往。第(2)問,根據材料“原居西北至東北邊遠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紛紛入居內地”“內遷各族人口眾多,廣泛分布于北方各地”“魏晉南北朝時,由于戰亂頻仍,大批中原人聚集宗族鄉里組成流民群,向南遷徙”可知,漢末至南北朝時期人口流動的特點是移民數量眾多;西北、東北少數民族遷移內地;中原人民大量南遷;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少數民族內遷促進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第(3)問,由材料“隨著農耕、游牧兩大經濟文化區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開,草原牧民的飲食習俗也逐漸傳入中原”可知,材料反映了不同民族間飲食文化的相互交流。理解:從時代背景角度分析,“中國之味”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交流,是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例證,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中華民族發展角度分析,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方式:諸侯國直接管轄少數民族居住地區;諸侯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對抗與和平交往。(2分)(2)特點:移民數量眾多;西北、東北少數民族遷移內地;中原人民大量南遷。(3分)影響:促進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快了南方地區的開發。(3分)(3)現象:不同民族間飲食文化的相互交流。(2分)理解:“中國之味”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飲食習慣交流,是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例證;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分)【學業評價】1.C 2.C 3.A 4.C 5.D 6.A 7.C 8.A 9.B 10.A11.B 12.A 13.D【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