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同步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同步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學習目標
課標內容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必備知識 1.知道賈思勰的農學思想和著作2.知道祖沖之的主要成就3.列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繪畫名家以及他們的代表4.列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的主要成就
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通過了解賈思勰、祖沖之等人的經歷和成就,學習他們刻苦鉆研、勤學苦練的精神,開拓創新意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發展的原因2.時空觀念:清楚魏晉南北朝的政權更替情況3.史料實證:結合教材與史料,了解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的歷史史實4.歷史解釋:通過教材和相關史料了解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成就,解釋《齊民要術》的含義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直觀感受其魏晉南北朝文化藝術魅力,接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熏陶,提高欣賞美和鑒賞美的能力
基礎導學
(農學) 1.作者: (北朝人)2.內容:(1)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2)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 ,種植農作物必須 ,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3.評價:這部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 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 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沖之 1.數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 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2.天文歷法:創制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3.機械制造:設計制造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書法 曹魏 鍾繇和胡昭兼采漢末眾家書法之長,都擅長行、草、隸書。鍾繇獨創 書法
東晉 “書圣” 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北魏 北魏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
繪畫 東晉的 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有 和
雕塑 1.代表: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陽的 2.特點: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續表)
讀圖學史
重點突破
1核心概念
(1)《齊民要術》:北朝的賈思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名著。
典型例題:我國古代有一部集周秦至北魏農業生產知識之大成的總結性著作。作者賈思勰搜集了豐富的文獻和農諺,訪問老農,并經過實地觀察和親身實踐之后寫成此書。這部書是(  ?。?br/>A.《齊民要術》 B.《傷寒雜病論》 C.《大明歷》 D.《史記》
(2)祖沖之:南朝杰出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比歐洲早了約1 000年。祖沖之對歷法進行精細的觀測和推算,他所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相比較,只差50秒。他創制的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來由朝廷正式頒行。祖沖之還很擅長機械制造,他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史書上稱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車“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典型例題:華羅庚曾這樣評價一位古代名人:“他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后七位,是當時世界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而他創造的‘密率’聞名于世。”華羅庚評價的名人是(  ?。?br/>A.張仲景 B.劉徽 C.顧愷之 D.祖沖之
(3)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其代表作為《蘭亭集序》,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稱為“書圣”。王羲之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他刻苦學習書法,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楷、行、草書尤為精湛。他的行書、楷書擺脫了以往帶有隸、篆的痕跡,當時的人就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典型例題: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之精華,集書法之大成,時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下列書法作品中,最能體現王羲之行書風格的是(   )
A.《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B.《張猛龍碑》(拓片)
C.《顏氏家廟碑》(拓片) D.《九成宮醴泉碑銘》(拓片)
2重點問題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何文化繁榮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②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吸收異域文化成果是其間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
典型例題:下列兩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br/>A.寺院建筑的中國化 B.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C.文化傳播者的堅韌 D.雕塑藝術的古樸與精湛
3綜合探究
魏晉南北朝是一段痛苦而又漫長的混亂時代,但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會發現在亂世之中也潛藏著中華文明——這是中華思想融合、蛻變、轉型的時期,同時又是藝術繁榮、思潮澎湃的時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他整理古書中記載的農業知識,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汲取農民的生產經驗,自己還在生產實踐中證明和豐富了這些經驗。他的這一著作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他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等。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二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漢代造紙術的發明,為書法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人們對書法藝術的不懈追求,推動了書法藝術的持久發展。西晉設置書博士,教學生學習書法,規定用鍾、胡書法作為標準書體。魏晉時期,書法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材料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為了擺脫現實苦難,人們紛紛信仰佛教。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山崖上開鑿了許多石窟。下面兩幅圖就是當時最著名的石窟藝術。
(1)寫出材料一中的“他”和“他的著作”。“他的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的什么精神?(歷史解釋)(4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書法藝術在魏晉時期發展的條件,指出代表當時書法作品最高成就的書法家及其代表作品。(歷史解釋)(4分)
(3)分別寫出材料三兩幅圖中石窟藝術的地理位置。(時空觀念)(2分)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唯物史觀)(4分)
學業評價
考點一:賈思勰與《齊民要求》
1.英國科學家達爾文曾說過,他的進化論思想是“從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中得到啟發的。不少人認為這部書就是成書于北朝時期的農書,它是(   )
A.《水經注》 B.《綴術》 C.《齊民要術》 D.《九章算術》
2.《齊民要術》不僅記載了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還介紹了“橄欖”“龍眼”等南方農作物的習性、加工和食用方法。這反映了(   )
A.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B.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C.古代科學家注重民生
D.南北物種的交流
3.《齊民要術·種谷》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辈牧现姓f明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   )
A.發展生產技術 B.改進生產工具 C.開展多種經營 D.順應天時地利
4.歷史事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觀點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態度。下列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br/>A.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B.晉惠帝在位時出現了“八王之亂”
C.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稱“南朝”
D.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考點二:科學家祖沖之
5.“以六軀之一面乘一弧半徑,三之,得十二解之冪……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為基礎,取得領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br/>A.華佗 B.祖沖之 C.畢昇 D.湯顯祖
6.祖沖之親自研究度量衡,并用最新的圓周率成果修正古代量器容積的計算。我國古代有一種量器叫作“釜”,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圓柱狀,祖沖之利用他的圓周率研究,求出了精確數值。以后,人們制造量器時就采用了祖沖之的“祖率”數值。由此可見,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研究(  ?。?br/>A.適應了當時生產實踐的需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B.是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
C.對后世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D.屬于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
7.魏晉時期,劉徽受《易經》中關于數量關系的啟發創立了割圓術。南朝祖沖之用割圓術,求得了精確到第七位數字的圓周率,他還著有《易義辨》《孝經注》《論語注》。北周甄鸞的《五經算術》,則專為《詩經》《周易》《禮記》等作注。據此可知當時(   )
A.自然科學與實踐的關系緊密
B.儒學加深了人們對數學的認識
C.技術水平在世界居領先地位
D.科學家在研究中注重邏輯思辨
考點三:書法、繪畫與雕塑
8.“聲不能傳于異地,面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成為一門專供人們欣賞的藝術是在(   )
A.戰國 B.南北朝 C.魏晉時期 D.東漢以后
9.唐太宗對南朝后期競相模仿蕭子云書法的風氣表示不屑,認為“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只有王羲之的書法才“盡善盡美”,于是連西州(今吐魯番)幼童習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書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得益于(  ?。?br/>A.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
B.王羲之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
C.皇帝好惡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
D.朝代更替影響藝術評判標準
10.下列選項中,史實與對應的結論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結論
A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B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 這項成果領先世界兩千年
C 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 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著作
D 佛教與道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豐富了古代中國文化
11.一首歌詞中唱道:“一橫長城長,一豎字鏗鏘;一劃蝶成雙,一撇鵲橋上;一勾游江南,一點茉莉香?!边@形象地贊譽了我國的(   )
A.音樂藝術 B.雕刻藝術 C.繪畫藝術 D.書法藝術
12.魏晉南北朝時期,人物畫逐漸走向成熟,還出現了山水畫和花鳥畫,技法形式和題材風格五彩紛呈。東晉的一位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這位畫家是(  ?。?br/>A.王羲之 B.顧愷之 C.賈思勰 D.吳道子
13.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以描繪女史事跡為主題,現存9段。其中《馮媛擋熊》為漢代馮媛以身擋熊,保護漢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辭輦》為班婕妤拒絕與漢成帝同輦,以防成帝貪戀女色而貽誤朝政的故事。這可以用來說明(  ?。?br/>A.東晉繪畫以女性人物為主要題材
B.藝術作品兼具審美與教化功能
C.東晉時期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佛教傳入對藝術創作影響深遠
14.我國許多優秀文化成就被列為世界級文化遺產。下列文化遺產中,帶有中外文明交匯融合特征的是(  ?。?br/>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馬俑 C.云岡石窟 D.長城
15.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經濟發展水平 B.繪畫技術進步 C.政治權力干預 D.儒家思想影響
跨學科主題學習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雖然亂世風云對文化的發展有著阻滯和破壞作用,但是也存在著許多新的發展因素。此時期科技文化承上啟下,在我國歷史上大放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比如,《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數學和天文成就、王羲之、顧愷之、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等等。請同學們繼續補充一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農學
數學
天文學
書法
繪畫
雕塑
宗教
文學
服飾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基礎導學】
齊民要術 賈思勰 自然規律 因地制宜 以民生為本 農業生產技術 七 楷書 王羲之 《蘭亭集序》 顧愷之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 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祖沖之像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女史箴圖》(摹本·局部) 《洛神賦圖》(摹本·局部) 云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 《水經注》書影
【重點突破】
1.核心概念
(1)A
(2)D 【解析】南朝數學家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第七位,D項正確;張仲景是東漢醫學家,顧愷之是魏晉時期的畫家,排除A、C兩項;劉徽是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他的杰作是《九章算術注》,排除B項。故選D。
(3)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其代表作為《蘭亭集序》,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故選A。
2.重點問題
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佛教傳播以及對中國文化影響的了解。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座官辦的寺院。南北朝時期,為了宣傳佛教,統治階級把佛像刻在崖壁上,洛陽龍門石窟就是石窟藝術中的精品之一。這些佛像不僅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由此可見,上述兩幅圖片都是與佛教的傳播與發展有關。故選B。
3.綜合探究
【解題思路】
(1)根據材料一中的農業知識,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汲取農民的生產經驗,自己還在生產實踐中證明和豐富了這些經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個“他”指的是賈思勰;第二個小問,根據材料中的“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他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等”,可知這一著作指的是《齊民要術》,這一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書法在魏晉時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漢字的形成和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人們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政府對標準書體的規范和提倡。當時書法作品最高成就的書法家指的是王羲之,他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其代表作品是《蘭亭集序》。
(3)根據材料三的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龍門石窟在河南洛陽,云岡石窟在山西大同。
(4)結合所學知識,可以歸納出這一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②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吸收異域文化成果是其間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
(1)賈思勰。(1分)《齊民要術》。(1分)
精神: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2分)
(2)發展條件:漢字的形成和發展;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人們對書法藝術的追求;政府對標準書體的規范和提倡。(2分)
人物:王羲之;代表作:《蘭亭集序》。(2分)
(3)龍門石窟:河南洛陽;云岡石窟:山西大同。(2分)
(4)原因: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②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為文化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吸收異域文化成果是其間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繼承了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4分)
【學業評價】
1.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C項正確;《水經注》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國地理名著,排除A項;《綴術》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部算經,排除B項;《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張蒼、耿壽昌所撰寫的一部數學專著,排除D項。故選C。
2.D 3.D 4.D 5.B 6.A 7.B 8.D
9.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晉王羲之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被譽為“書圣”,其代表作《蘭亭集序》“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被后世爭相收藏與臨習,由此可知,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得益于其高超的書法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A項正確;經上述分析,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的確立得益于其高超的書法藝術水平與時代選擇的共同作用,而不是因為他的藝術成就不可超越,且該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皇帝的好惡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社會對藝術的評判,但卻無法決定社會對藝術的評判,時代的選擇與否才是對藝術評判的關鍵,排除C項;王羲之千百年來在中國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由此可知,朝代更替并不影響人們對藝術的評判標準,排除D項。故選A。
10.A 11.D 12.B 13.B 14.C 15.D 
【跨學科主題學習】
答案略。
課后作業
第一單元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第1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1.B 2.B 3.A 4.C 5.A 6.C 7.D 8.A 9.A
10.(1)都保留了猿人的某些特征,都直立行走,都與現代人類比較相似。(4分)
(2)觀點:考古發現探尋人類起源。(2分)
論述:人類是由猿人進化而來的最初只是達爾文的一種科學推論。1890年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爪哇的特里尼爾發現了直立人化石,為人類的進化起源提供了實物的證據,但是只有這一處孤證,使得證據的權威性受到懷疑。直到北京人遺址的發現,為現代人類的起源提供了更加堅實可信的證據。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通過不斷的考古發現,塑造歷史的真實脈絡,通過考古發現探尋人類的起源。(6分)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
1.A 2.C 3.C 4.D 5.A 6.B 7.C 8.B 9.B
10.(1)河姆渡人、半坡人。因為他們都從事原始農業、畜牧業的生產,為定居生活創造了條件。(4分)
(2)墓地陪葬品的差異表明良渚古城出現階級的分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表明出現了強制性的權力系統。(寫“建有大型廣場和多組高等級建筑”“有祭祀神靈使用的玉琮、玉璧”也可以)以上考古發現證明良渚古城在距今約5000年前已是早期國家。(6分)
第3課 遠古的傳說
1.B 2.A 3.A 4.D 5.B 6.C 7.C 8.D 9.D
10.(1)方式:大禹采用疏通河流的方法治理水患。(4分)
(2)同意。理由:因為“大禹治水”時文字尚未產生,銘文內容雖然佐證了文獻中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但是青銅器銘文與文獻記載都是后人對大禹治水的記載,也是根據傳說所鑄刻的,還不是最原始的史料,不能完全證實大禹治水的真實可靠性,但對于研究大禹治水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6分)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4課 夏商周的更替
1.A 2.B 3.A 4.B 5.B 6.B 7.A 8.C 9.B
10.(1)【示例一】存在。
理由:夏的核心區域就在今豫西和晉東南部。首先,在文獻資料方面,《竹書紀年》《尚書》和《山海經》里均有記載。與此同時,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頭遺址也很有可能被證明是夏文化遺存。(6分)
【示例二】不存在。至今尚未發現像商周那樣用甲骨文、金文來記錄的當時的史實史料。(6分)
(2)認識:考古史料作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活動和思想,對于了解上古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但通常是散亂和零碎的。歷史文獻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帶有感彩,史料價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歷史文獻相結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歷史的基本途徑。(4分)
第5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1.B 2.B 3.B 4.D 5.A
6.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由材料“殷墟各遺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顯跪坐姿勢形成的痕跡,且年齡越大越明顯”可知,這種跪坐姿勢是一種長期的行為,而不是因為刑罰或戰斗訓練。商朝人也不再過狩獵生活,而是農耕生活,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是禮儀規范的結果。
7.B
8.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9.D
10.(1)實物史料。(如答第一手史料、文物史料、考古史料也得分)(2分)
(2)觀點1:文物承載著時代信息,反映時代風貌和特征。
觀點2: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最可靠的證據。
觀點3:手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力在不斷發展。
觀點4: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在不斷提升。
觀點5:中國勞動人民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觀點6: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示例】論述觀點5:中國勞動人民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
論述:司母戊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用泥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鑄造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的原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甲骨文是最早的成熟漢字,在龜甲或獸骨上鐫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商朝的陶俑造型各異,人物形象逼真,美輪美奐的做工無與倫比。
結論:中國古代工藝承載著古代人民對美的向往和對藝術智慧的完美展現,體現了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8分)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1.D 2.A 3.B
4.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它是第一代晉侯‘燮’所擁有的一件高規格祭祀禮器。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知,晉侯鳥尊是晉侯燮命人所鑄,“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的字體是金文,晉侯鳥尊是一件祭祀禮器。此文物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在于提供了研究晉國社會狀況的實物史料。
5.A 6.C 7.A 8.C 9.B
10.(1)表現:農具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2分)說明:能制作簡單的玉器或原始樂器。(2分)
(2)演變:從石器到骨器再到鐵器。(2分)
作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分)
(3)生活信息:?;~案本身是祭祀之器,反映其有祭祀活動,以牛作為器皿主體,說明當時已經出現牛耕,牛在古滇國具有重要地位,老虎撲牛可以說明猛獸對古滇國民眾生活產生了影響。(4分)
(4)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2分)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B 【解析】據“戰國七雄”“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可知,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新的生產關系和階級形成,地主階級勢力增強,故選B項;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排除A項;齊桓公稱霸中原與題干整體“地主階級”增強不符,排除C項;百家爭鳴的出現是思想上的變化,排除D項。
2.A 3.A 4.D 5.B 6.A 7.B 8.C 9.C
10.(1)支持。原因:因為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措施: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4分)
(2)措施: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2分)
(3)觀點: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論述:戰國時期,為適應當時社會變革潮流,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在政治上:①確立縣制;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③改革戶籍制度;④嚴明法度。在經濟上: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②鼓勵耕織;③統一度量衡。在軍事上:獎勵軍功。通過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論:綜上所述,改革是實現一個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6分)
第8課 百家爭鳴
1.A 2.B 3.B 4.D 5.C 6.C 7.C 8.A
9.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可知孔子認為制度具有傳承性,后代只是對前代的制度的減少或增加,因此,無論多久,其發展都會有跡可循。從“三代不同禮而王……不肖者拘焉”可知,商鞅認為應進行不法古的改革創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和商鞅對社會變革的主張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所處時代不同,即春秋與戰國的時代差異,故選C項;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商鞅則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A項;孔子主張有守舊的一面,不主張創新變革,排除B項;題干材料體現不出二者對社會的認知程度的深淺,排除D項。
10.(1)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2分)《道德經》。(2分)
(2)孔子開創儒家學派。(2分)孔子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發現和總結出許多教育規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些對古今教育的發展都有借鑒意義。(2分)
(3)觀點: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百家爭鳴
論述: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提出了“兼愛”“非攻”“節用”等觀點。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結論: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百家”林立、互相爭辯,對當時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深刻影響。(6分)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1.A 【解析】為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這就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故選A。
2.B
3.B 【解析】根據題干“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統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這些措施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B項正確。確立了皇權至上、結束了戰國分裂、抵御了外族入侵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C、D三項。
4.A 5.D 6.B
7.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秦的商鞅變法和統一之后的中央集權,踐行的都是法家的思想,所以秦的發展和統一證明法家的以法治國,中央集權的主張最適合當時的社會形勢,故選D項。
8.C 9.A
10.B 【解析】根據材料“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B項正確;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排除A項;秦朝工程主要有長城和靈渠,排除C項;秦朝的暴政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
11.(1)變化:大一統內涵從土地、民心層面轉變為制度層面;制度層面從統一禮儀向建立中央集權飛躍。(2分)
(2)類型:實物史料。(1分)
措施: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4分)
(3)行政制度:郡縣制。影響: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3分)
(4)理解:中華民族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自覺的民族實體;主流是由眾多分散孤立的民族單位,經過民族融合形成一個多元統一體;漢族構成起著凝聚和聯系作用的網絡。(2分)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1.B
2.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因此“寧有種王侯,竿木足亡秦”反映的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故選C項;“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反映的是戰國七雄之間的兼并戰爭,排除A項;“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指的是秦王嬴政先后攻滅東方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排除B項;“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指的是項羽在楚漢之爭中被劉邦打敗,無顏再見江東父老,在烏江自刎,排除D項。
3.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焚書加強了思想的統一和秦始皇坑儒體現了法律的殘酷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故A、B兩項排除??隙饲厥蓟史贂目陀^作用與題干材料意思相悖,故C項排除。題干材料說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不但沒有鞏固秦朝的統治,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所以這首詩是諷刺秦始皇焚書行徑的荒謬,故D選項正確。
4.D 5.A 6.A 7.A 8.B
9.(1)“六合”指的是戰國時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1分)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2分)
(2)事件:大澤鄉起義。原因:秦的暴政。(3分)
(3)中央集權制度。(1分)法家韓非。(1分)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嚴刑峻法治國,加強中央集權。(2分)長期的嚴刑峻法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賦稅重刑罰重徭役重使得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2分)
(4)事件:牧野之戰;秦朝滅亡。
題目:暴政導致亡國。
論述: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實行殘暴的統治。他對外征戰,耗費國力,同時修建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商軍倒戈,周武王滅商。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大興土木,對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發動對外戰爭,用酷刑鎮壓百姓;秦二世更加殘暴,恣意揮霍,四處巡游,窮奢極欲,使人民陷入無法生活的境地。最終引發農民起義,秦朝滅亡。(8分)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C 2.A 3.A
4.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政府在中央設立“太仆”專門管理馬政,鼓勵私人養馬,大量購進良馬,禁止良馬、壯馬出關等舉措,旨在強化軍事力量,滿足邊境備戰和用兵需要,故C項正確;發展農業生產不是漢代政府重視馬政的目的,排除A項;漢代政府重視馬政的原因是邊境備戰和用兵需要,不是交通運輸需要、鎮壓農民起義需要,排除B、D兩項。故選C。
5.B 【解析】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反映漢初經濟凋敝,材料“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反映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狀況,和政治沒有關系,排除A項;中央集權加強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農民負擔沉重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
6.C 7.D
8.D 【解析】圖示a階段對應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銳減。b階段對應的是漢高祖至漢文帝時期,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和兵役,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人口迅速提升,綜上所述,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才能促進社會發展,故D項正確;題干只反映不同時期人口數量的變化,體現不出“大亂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不能體現興衰紛亂,科技進步,排除B、C兩項。故選D。
9.(1)局面:百家爭鳴。
墨子:“兼愛”“非攻”;孟子:實行“仁政”;荀子:主張禮治;韓非子:主張嚴刑苛法。(4分)
(2)指導思想:漢初采取道家的思想治國,大力推行“無為而治”。(2分)
原因:漢初經濟蕭條,社會衰敗,需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2分)
(3)共同措施: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苛法;提倡勤儉治國。(3分)
影響: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或出現“文景之治”局面);為后來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基礎;這些措施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3分)
(4)觀點: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要關注民生。
論述:秦朝二世而亡,這是秦朝暴政的結果,這也從反面證實了統治者要實行“仁政”的道理。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重視“以德化民”,使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統治者實行“仁政”,以民為本,關注民生是長治久安的基礎。(6分)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C 2.B 3.A 4.B 5.D
6.A 【解析】從題干“從政治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中可以看出道家被儒家取代,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是因為滿足了政治需要,它的忠君守禮思想適應了漢武帝大一統的政治需求,故選A項;諸子學說的流行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政治對儒家學說的影響,并未涉及經濟和諸侯王勢力,與題意無關,排除C、D兩項。
7.C 8.D 9.D
10.(1)經濟: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
思想:罷黜百家,尊崇儒術。(6分)
(2)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2分)
(3)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格局;創立了郡縣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等。(4分)
(4)觀點:國家統一是繁榮的前提(保障)。
論述: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加強了各地區經濟、文化聯系,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西漢統一全國后,吸取了秦亡于暴政的歷史教訓,大力放寬財政政策,穩定民心,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為后世封建王朝樹立了一個治國的范例。漢武帝時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總之,國家統一有利于加強各地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推動國家的繁榮發展等。(6分)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
1.C 【解析】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王莽篡漢,跨公元前后的算法是將兩者的和減去1,因為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故西漢國祚為202+9—1=210年。故選C。
2.B 3.C 4.B 5.B 6.D 
7.C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相權削弱,皇權不斷加強,與皇帝關系密切的宦官和外戚才得以通過皇帝的信任而掌控大權,這是君主專制制度所造成的弊端,C項正確。
8.D 9.B 10.C
11.(1)光武帝時期的“光武中興”。(4分)
(2)【示例一】
觀點:清明適宜的統治政策是社會發展與興盛的保證。
論述:漢文帝與景帝時期,注意農業生產,實行以農為本,減輕農民負擔的清明政策,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不斷增強,社會出現盛世。東漢光武帝采取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等一系列穩定社會的措施,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因此,統治者要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制定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統治政策,才能推動社會進步。(8分)
【示例二】
觀點:只有關注民生發展,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論述: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深得民心;漢文帝與景帝時期,實行以農為本,減輕農民負擔的清明政策,人民生活安定,國力不斷增強,社會出現盛世。東漢光武帝采取減輕農民的負擔等一系列穩定社會的措施,治后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梢?,必須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8分)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1.C 2.B 3.D 4.C 5.A 6.B 7.B
8.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上北周遺址出土的羅馬玻璃碗是古絲綢之路上出土的遺物,屬于研究“古絲綢之路”的第一手史料,D項正確;第二手資料是對第一手資料的分析、摘要和重組,甄別和總結了一個或者多個第一手資料或者第二手資料,一般由學者創作并由學術出版機構出版,典型的第二手資料如文獻綜述、教科書、非獨家新聞、傳記等等,A、B、C項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故選D。
9.C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后,為了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正確;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行政長官叫郡守,排除A項;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排除B項;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排除D項。故選C。
10.B
11.(1)歷史事件:張騫通西域。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2分)
(2)路線:由長安出發,途經河西走廊、玉門關,出西域之后,經過中亞和西亞,最后到達歐洲。(2分)
歷史作用: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分)
(3)最終目的: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2分)
現實意義:①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沿途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②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有助于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分)
(4)歷史智慧: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積極開展平等互利的外交活動。(2分)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1.D 【解析】根據題干,一張西漢時期的紙質地圖,說明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造紙方法,D項正確。
2.A 3.B 4.A 
5.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商鞅是被司馬遷記錄在“列傳”中的,D項正確;秦始皇是被司馬遷記錄在“紀”中的,排除A項;項羽是被司馬遷記錄在“紀”中的,排除B項;劉邦是被司馬遷記錄在“紀”中的,排除C項。故選D。
6.B
7.C 【解析】對歷史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種方式,而應該多重史料相互印證,故要想確切了解西漢歷史,最適當的方法是將文獻和簡牘進行綜合研究。故選C。
8.A 9.D 10.D
11.(1)發明:造紙術。(2分)
(2)著作:《傷寒雜病論》。(2分)
說明:中醫藥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傳承和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等。(2分)
(3)如觀點:張騫出使西域為佛教傳入中國提供了條件。
論述: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張騫出使西域為佛教傳入中國提供了條件。(8分)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6課 三國鼎立
1.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曹操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因此詩中描寫的這個慘境發生在東漢末年,B項正確;東漢初年社會相對安定,經濟逐漸恢復發展,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排除A項;曹操并不是三國或西晉時期的歷史人物,排除C、D兩項。故選B。
2.D 3.D 4.B 5.C 6.A 7.B 8.D 9.C 10.C 
11.(1)官渡之戰。(2分)
(2)觀點:曹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論述:歷史上的曹操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曹操結束東漢末年北方軍閥混戰的局面,統一了黃河流域,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毛澤東評價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寫,基于作者“尊劉貶曹”的思想,將曹操塑造成一個奸詐、狡猾、陰險的惡勢力的代表。所以,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地看待,要看該歷史人物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8分)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C 2.B 3.A 4.B 5.A 6.D 7.B 8.A 9.C
10.(1)炎帝和黃帝部落。華夏族是由諸多民族錯居雜處、不斷交往交流而形成,呈現多元一體的特點。(4分)
(2)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南遷,漢族與少數民族進一步交融。(4分)
(3)示例:
論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存在著一個凝聚的核心。(2分)
論述:各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強化了華夏一體局面的形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兼并戰爭頻繁,客觀上促進了以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交融。秦漢大一統局面的開創與鞏固,促進了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形成。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增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總之,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不斷增強,進而形成了我國以漢(華夏)族為主體的多元一體格局。(4分)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1.C 
2.C 【解析】根據材料“僧人釋慧常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將佛經托胡商送到長安,長安胡僧安法華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陽(今湖北襄陽),交給僧人釋道安”可知,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自涼州至長安再到襄陽均存在貿易路線,體現了跨區域經濟聯系普遍存在,C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一個僧人寄送佛經的行為,不能體現社會動蕩促進宗教傳播,排除A項;材料中佛經是通過商貿路線寄送的,并非通過北民南遷,排除B項;題干材料說明跨域經濟聯系普遍存在,不能說明民族交融傳承中華文明,排除D項。故選C。
3.C 4.B 5.C 6.A 7.D 8.B 9.B
10.(1)張騫;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3分)
(2)長安。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分)
(3)觀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論述:東晉南朝時期,北方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加上南方相對安定,自然條件優越,南遷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勞動,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
總結: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促進了民族交融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的進步。(6分)
(4)必須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必須重視吸引人才,必須重視發展生產力,等等。(2分)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C 2.B 3.D 4.B 5.B 6.C 7.A 8.B 9.B
10.(1)變化:由視“秦、楚”為“夷狄”到認同其為華夏族的組成部分。(2分)
作用:擴大了華夏文明;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2分)
(2)背景:北方出現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農民起義不斷,北魏統治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措施:規定官員使用漢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4分)
(3)觀點: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改革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
論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通過改革,提倡鮮卑族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漢婚等一系列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同時豐富了中原文明,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為后來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論:綜上所述,符合實際的改革是富國強兵之路,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8分)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1.D 2.C 3.A 4.D 
5.C 【解析】根據材料“東晉時期,有一位人物變革行書筆法,摒棄隸書遺意,創造出流美捷便、極富韻致的行書書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羲之從當時風行的尚玄、尚簡的觀念出發,變革行書筆法,摒棄隸書遺意,方圓、曲直、敞出、起伏、遲急并用,從而創造出最宜抒發情感因素、流美捷便、極富韻致的行書書體,C項正確;顧愷之是畫家,排除A項;鍾繇與楷書相關,排除B項;胡昭擅長行、草、隸書,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題干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C。
6.A 7.C 8.B 9.C
10.(1)論題一: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推動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論述:東漢時期,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不僅如此,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南北朝時期,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不僅對東方數學有長遠的影響,也促進了世界科學的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對世界歷史的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8分)
論題二: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對當今中國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論述: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直到現在,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滋潤著成都平原,源源不斷提供養料。東漢時期,張仲景創作的《傷寒雜病論》,總結各種疾病的癥候,是后世從醫者必讀的重要醫學著作,影響深遠。
結論:中國古代發明創造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意義,對后世影響深遠。(8分)
(2)對待我國傳統文化要批判地繼承,要堅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古為今用”;對待傳統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4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阿拉善左旗| 龙游县| 肇东市| 天镇县| 桐城市| 涡阳县| 十堰市| 溧水县| 马公市| 申扎县| 诸城市| 吉林市| 礼泉县| 郴州市| 定日县| 锦州市| 临武县| 平邑县| 延安市| 富平县| 南木林县| 西城区| 望江县| 太谷县| 彭水| 岚皋县| 得荣县| 大庆市| 和田县| 沅陵县| 如东县| 白水县| 宝山区| 二手房| 义乌市| 金坛市| 葫芦岛市| 旌德县| 二连浩特市| 清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