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必備知識 1.知道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的地理分布2.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點3.知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別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4.通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內容,說明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知道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時空觀念:識讀地圖,知道中國原始農耕重要遺址的分布,了解自然地理條件對原始農業形成的影響,理解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知道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別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典型代表3.史料實證:通過中國原始農耕遺址的重要出土文物,說明我國出現了最早人工栽培的農作物,早在10 000多年前我國就出現了原始農耕文明4.歷史解釋:通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內容,說明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5.家國情懷:認識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勞動中表現出來的智慧與取得的成就,表達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基礎導學一、原始農業的發展1.興起時間:距今約10 000年2.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3.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項目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河流流域 流域 流域距今時間 約7 000年 約6 000年房屋樣式 房屋 房屋生產工具 石器(骨耜) 石器(鉆孔石斧、石鏟)農業生產 種植 ;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 種植 等農作物;飼養豬、狗等家畜手工業 會制作陶器,代表有 ;會制作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使用天然漆;還會挖掘和使用水井 會制作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是 ;會制作樂器陶塤;會紡織、制衣讀圖學史 三、良渚遺址1.興起時間:距今約5 000年2.地理位置:長江下游地區3.建筑特點:有宮殿、墓地、祭壇、大型水利工程。4.發現的意義:證實距今5 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5.遺址地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原始農業:是由采集、狩獵逐步過渡而來的一種近似自然狀態的農業,屬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典型例題:圖中的一組文物可用于探究( )碳化稻粒 豬紋陶缽 骨耜 人面魚紋彩陶盆A.原始農耕時的生產生活 B.早期國家的經濟制度C.夏商周時期的禮樂文化 D.春秋戰國的農業生產2重點問題(1)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在長江流域,南方濕潤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居住干欄式房屋。下圖是某遠古人類遺址地當時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地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河姆渡人遺址 C.半坡人遺址 D.北京人遺址(2)半坡居民的生活:生活在黃河流域,北方干燥的氣候適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長,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典型例題: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會半坡居民農耕生活的是( )A.鐵制農具 B.司母戊鼎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刻有文字的甲骨(3)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生活特征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不同特點的原始農耕類型,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證據,河姆渡、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都是根據考古發現推斷出來的。典型例題:《淮南子》記載堯治天下時,“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這表明我國原始農業( )A.生產環境惡劣 B.開始精耕細作 C.受到氣候限制 D.生產因地制宜3綜合探究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李根蟠、黃崇岳、盧勤編著《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材料二干欄式建筑復原圖 半地穴式圖形房屋復原圖——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材料三 農業開啟了文明的大門,不僅引導人類步入文明的殿堂,也成就了四大文明古國的輝煌。作為文明古國,農業是中國送給世界的最大禮物。——摘編自韓茂莉《世界農業起源地的地理基礎與中國的貢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原始農牧業階段”的早期居民代表及他們增殖的“天然的產品”。(史料實證)(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房屋,描述其特征,并說明影響兩處房屋結構不同的決定性因素。(史料實證,唯物史觀)(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原始農業發展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歷史解釋)(2分)學業評價考點一:原始農業的發展1.文字與圖片一樣承載著歷史,一圖勝千言。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較為準確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農業C.貧富分化 D.采集狩獵2.《甲骨文編》收錄“家”的甲骨文字形約二十種,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構成,表明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寫法也多為一身一耳兩足(如下圖),在古代能夠處于“房屋”之下的動物主要為六畜之中的豬、馬、牛、羊、狗五種。據此可推知(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訓化“六畜”的國家B.“家”觀念的形成與農耕生活緊密相關C.甲骨文是體系完整的文字D.中國農耕文明具有獨特性考點二:河姆渡人的生活3.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印證了河姆渡人已經從事農業生產。這說明( )A.中國境內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B.中國是世界上原始農業最早產生的地區C.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D.考古發現中國境內產生了階級的分化4.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平凡的一鍋米飯,到一個饅頭……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類有可能最早食用米飯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5.下圖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復原圖,它說明河姆渡居民( )A.學會種植粟 B.使用打制石器C.過著定居生活 D.學會制作陶器6.有學者認為,到公元前5 000年,具有農業、制陶、村落和紡織的新石器文化在中國大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出現。以下內容能實證這一說法的是( )A.北京人遺址中的灰燼層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D.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考點三:半坡居民的生活7.2022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陜西省涇陽縣的蔣劉遺址發現了一處距今約5 000年的仰韶晚期大型環壕和成人墓地,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和數量豐富的笄形骨器。回溯歷史,在該省份發現的距今約6 000年的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8.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考古學家發現貯藏食物的窖穴中有炭化了的粟。粟為耐旱作物,適合在黃土地區生長。據此可以判斷( )A.半坡居民建造干欄式房屋來居住B.半坡居民能因地制宜地種植農作物C.長江流域的氣候有利于農業生產D.半坡居民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9.半坡遺址中曾發掘出房基40多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個、陶窯6座、生產生活用品1萬多件,以及粟類作物的種子和炭化的菜籽等。這表明( )A.早期建筑有所發展B.私有觀念深入人心C.農業聚落初步形成D.國家形態已經產生10.古陶器是早期文明創新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歷史見證之一。下列各圖中屬于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文物是( )A B C D考點四:良渚遺址11.在良渚遺址的一些富有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槨),又有大量的隨葬品,最多可達一百八十多件,與那些墓坑僅能容身、毫無隨葬品的小墓形成鮮明的對比。考古發現表明這一時期( )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B.生產力水平低下C.早期國家已經產生D.社會分工十分鮮明12.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同以前的耜耕生產相比,犁耕不僅可以提高工效,更好地改變土壤結構,而且也為條播和中耕除草技術的產生提供了條件,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積的開發。這反映了當時( )A.農民階級勞動工具單一B.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C.農業生產水平有所發展D.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出現跨學科主題學習走進良渚古城 文物與遺址,有著獨特堅韌的生命,書寫了家國天下的情懷。2019年7月6日,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被收錄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實證中華5 000多年文明史。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所在,由內城、外城、宮殿區、王陵區組成,外圍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外圍水利系統,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同時期擁有城墻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以良渚古城遺址為核心的良渚文明通過大型土質建筑、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體現社會等級制度,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請從歷史、農業、建筑、旅游、藝術等方面談談保護與開發良渚古城遺址所蘊含的價值。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基礎導學】長江 黃河 干欄式 半地穴式圓形 磨制 磨制 水稻 粟 豬紋陶缽 人面魚紋彩陶盆 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A2.重點問題(1)B 【解析】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濕潤的長江流域,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濕潤的氣候,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欄式房屋里,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下面飼養牲畜,這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故選B。(2)C 【解析】結合所學原始農耕生活相關知識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多,圖案栩栩如生。因此最能反映原始社會半坡居民農耕生活的是人面魚紋彩陶盆。故選C。(3)D 【解析】根據材料《淮南子》中記載的內容可知,堯治理天下時,勸導水邊的百姓打漁,山中的百姓伐木,谷中的百姓放牧,陸地的百姓從事農業,可見我國原始農業注意根據實際情況從事生產。故選D。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第(1)問考查早期居民代表及他們的增殖的“天然的產品”。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原始農牧業階段”的早期居民代表有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他們增殖的“天然的產品”指他們種植出來的糧食作物。第(2)問考查房屋的特征及影響兩處房屋結構不同的決定性因素。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干欄式房屋的特征是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多用木頭作柱子,屋內有灶坑,冬暖夏涼,野獸無法進攻,保護了人類。根據房屋材料及其結構可知,影響房屋結構不同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地理環境。第(3)問考查原始農業發展對人類的影響。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原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為人類文明的誕生奠定物質文化基礎。(1)河姆渡人,半坡人。(2分)水稻,粟。(2分)(2)干欄式建筑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地理環境。(4分)(3)原始農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2分)【學業評價】1.B 2.B 3.C 4.C 5.C 6.B 7.C 8.B 9.C 10.D11.A 12.C【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