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必備知識 1.知道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2.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現3.識記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爭霸的影響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制度大變革、政治局面大動蕩的時代。分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2.時空觀念:了解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時間和地點,閱讀《春秋爭霸形勢圖》,認識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3.史料實證:結合圖片、文物、史料等,知道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作用、王室衰微的表現4.歷史解釋:結合史實分析春秋爭霸的影響5.家國情懷:從典型的歷史人物身上汲取優秀的精神品質基礎導學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 后期, 和 出現(是春秋時期農業 提高的重要標志),促進了農業上的 2.手工業: 不斷擴大3.商業:逐漸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 逐步遭到瓦解2.表現:(1) 的統治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2) 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 ,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3.結果: ,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諸侯爭霸 1.背景:由于 ,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2.經過: 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 和 也先后北上爭霸。(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 3.影響(結果):(1)積極影響: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 ,加快了統一的步伐。②出現了 (2)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續表)讀圖學史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也稱“物質生產力”,它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生產方式的一個方面。指人們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那些自然對象與自然力的關系,它表明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典型例題:觀察下圖,通過比較最能說明( ?。?br/>A.建筑技術的進步 B.戰爭武器的改進C.生產力不斷進步 D.冶鑄工藝的提高2重點問題春秋諸侯爭霸的影響積極影響:(1)促進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消極影響: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典型例題:在春秋諸侯爭霸的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疆域不斷擴展,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這表明( ?。?br/>A.開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 B.西周的分封制已經瓦解C.人民遭受戰爭災難之苦 D.爭霸戰爭孕育統一趨勢3綜合探究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各諸侯國經濟得到發展,開始擺脫周王室的控制,分封制隨之崩潰,周王室衰微,諸侯開始爭霸戰爭,從而使春秋時期出現社會動蕩的局面。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圖一 圖二材料二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材料三 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齊、燕……十幾個大國、強國。——《文物春秋戰國史》材料四 春秋時期,居住在周邊的蠻、夷、戎、狄不斷襲擾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號召……打破了各族間固有的地域界限,為各族的交往、交融創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的新氣象。(史料實證)(2分)(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歷史信息?(史料實證)(2分)(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諸侯爭霸的影響。(歷史解釋)(6分)學業評價考點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1.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br/>A.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B.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D.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2.春秋后期,下圖反映的歷史事物的出現( )鐵農具 牛耕A.鞏固了周天子的地位B.使商業活動飛速發展C.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D.使各諸侯國開始變法3.(唯物史觀)“東周時期,王室軟弱無力,封建主混戰不休,是個多事的時期。不過,這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從而明確地、永久地決定中國發展進程的時期。”引發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發生根本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br/>A.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并進一步推廣B.都江堰的修建C.各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D.百家爭鳴的出現4.《中國經濟史》在評述古代中國農業生產技術發展時說:“耕用牛犁,使用鐵器,是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劃時代的進步。”這一“革命性突破”發生在( ?。?br/>A.春秋后期 B.秦朝C.西漢 D.唐朝考點二:王室衰微5.春秋時期,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剩都城洛邑一帶。而這時,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這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br/>A.平王東遷 B.王室衰微C.諸侯爭霸 D.尊王攘夷6.《太史公自序》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边@段話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br/>A.諸侯爭霸使諸侯國數目減少B.諸侯國之間為爭奪土地和人口互相殘殺C.分封制動搖,奴隸制度趨向崩潰D.諸侯國棄國逃跑,井田制崩潰7.《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莊王)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辈牧现饕从吵霎敃r( ?。?br/>A.尊王攘夷,大國爭霸B.遷都頻繁,異姓反叛C.周室衰微,諸侯爭霸D.列國爭戰,諸侯兼并考點三:諸侯爭霸8.“尊王攘夷”“問鼎中原”“臥薪嘗膽”等成語反映了春秋時期最主要的特點是( ?。?br/>A.青銅制造業發達 B.周王室權力加強C.諸侯互相爭霸 D.封建制逐漸形成9.春秋時期,眾多諸侯國為了自身利益相互展開激烈爭斗。打著“尊天子,攘四夷”的旗號,號令諸侯,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的是( ?。?br/>A.晉文公 B.齊桓公 C.秦穆公 D.楚莊王10.春秋時期有眾多的諸侯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十幾個,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間展開激烈的爭斗。當時,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進行征戰。對此時諸侯爭霸戰爭的認識正確的是( ?。?br/>A.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有利于文化的繁榮C.維護了周王的權威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11.古代重慶是巴族的主要活動地。在已發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劍、矛、鉞、戈等巴式銅兵器。由此可推斷當時的巴族( ?。?br/>A.有較發達的稻作農業B.“武舞”與“跳歌”并存C.掌握了金屬冶鑄技術D.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跨學科主題學習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衰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主題:“春秋霸主”自編自演歷史劇。劇本內容要與教材學習內容相關,符合史實,表演時間10分鐘左右。歷史劇名稱演員姓名歷史劇資料服裝、道具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基礎導學】春秋 鐵制農具 牛耕 生產力水平 深耕細作 規?!』钴S 分封制 周王室 諸侯 納貢 周王室地位下降 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吳國 越國 齊桓公 滅掉 疆域不斷擴展 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巨大的災難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C 【解析】依據圖片信息可知,生產工具從石斧、骨耜到鐵農具和牛耕的轉變最能說明生產力不斷進步。故選C。2.重點問題D 【解析】依據題干可知,在春秋諸侯爭霸的過程當中,諸侯國的數量逐漸減少,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不斷吞并弱小的諸侯國,由此可見局部統一已經實現,有利于向全國統一的方向發展,因此表明爭霸戰爭孕育統一趨勢。故選D。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鐵農具和牛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王室衰微。(3)根據材料三、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積極影響:(1)促進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消極影響: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1)出現鐵農具和牛耕。(2分)(2)周王室衰微。(2分)(3)積極影響:①促進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4分)消極影響: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2分)【學業評價】1.A 2.C3.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是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關于經濟發展的原因,最為基礎的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故選A。4.A 5.B 6.C 7.C 8.C 9.B 10.D 11.C【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