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1.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2.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必備知識 1.知道戰國七雄名稱和方位,了解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2.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目的,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3.了解都江堰的修建、功能和作用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分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2.時空觀念:閱讀《戰國形勢圖》,知道戰國七雄名稱和方位,了解兼并戰爭,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3.史料實證:閱讀有關商鞅變法的史料,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目的和內容4.歷史解釋:結合史實說明商鞅變法和都江堰修建的歷史作用5.家國情懷: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基礎導學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 2.社會狀況: 戰爭(1)戰爭特點: 很大,參戰兵力 ,交戰區域 ,持續時間 (2)著名戰役: 等(3)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 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 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 水平不斷提高,新興 階級的勢力增強2.目的: ,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時間、人物: 年, 任用商鞅主持變法4.商鞅變法的內容:政治:(1)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 ,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 ,禁止私斗經濟:(1)廢除井田制,允許 (2)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5.作用:使秦國的 大為增強,提高了 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 全國奠定了基礎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3.功能: 等 4.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讀圖學史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商鞅變法:是指衛國人商鞅在秦國實行的變法運動。典型例題:公元前344年,秦國政府下令統一度量衡,并頒布了度量衡標準器(如下圖)。該文物可用于研究(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長平之戰 D.城濮之戰(2)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典型例題:它集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于一體,充分發揮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該水利工程是( )A.葛洲壩工程 B.都江堰 C.大運河 D.三峽工程2重點問題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歷史作用內容: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歷史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典型例題:《戰國策·秦策一》記載:“(商鞅變法)……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的( )A.背景 B.內容 C.過程 D.影響3綜合探究改革是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不斷改革,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秦孝公銳意改革秦國落后的局面, 任用商鞅變法。商鞅認為按照當時的土地賦稅制度,秦國的實力尚不能滿足與列國競爭的需要。為此,商鞅變法規定:廢除秦國原來傳統的土地制度,重新規劃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數量交納賦稅;官府奴隸可以憑借耕織的成績恢復平民的身份,不從事農業生產而變窮的人則要被罰為官奴婢。——摘編自晁福林《中國大通史·春秋戰國卷》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戈強大,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一》材料三 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誣陷,起兵反抗,兵敗被車裂。但是,由于變法內容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商鞅雖死,“秦法未敗”。——摘編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1)依據材料一,說出商鞅變法的背景。(史料實證)(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君治秦”的特點。(史料實證)(4分)(3)根據材料三,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6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歷史解釋)學業評價考點一:戰國七雄1.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農業繼續發展 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實施C.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D.中央集權制的確立2.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兵力僅六七萬人。戰國時期,軍隊人數成倍增加,如秦、楚兩國的兵力都達百萬,齊、趙、魏、韓、燕等國的兵力也都有數十萬。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A.人們踴躍參軍作戰 B.作戰方式發生改變C.戰爭破壞越來越大 D.統一成為必然趨勢考點二:商鞅變法3. 戰國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推動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兼并戰爭日益激烈,要求各國實行( )A.鐵器牛耕推廣的原因B.商鞅變法的背景C.秦國完成統一的過程D.百家爭鳴的影響4.順應時勢,從富國強兵的需要出發,禮賢下士,推行縣制,獎勵耕戰,“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的典范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大化改新5.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這段話可以看出商鞅推行變法賞罰分明。商鞅在軍事上的獎勵措施是( )A.免除徭役 B.授予爵位、賞賜土地 C.賞賜金錢 D.賜予奴隸6.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商鞅變法的這項措施積極意義在于( )A.承認了土地的私有B.加強了地方的控制C.推動了農業的發展D.打擊了舊貴族勢力7. “商鞅之法,良法也。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材料涉及的改革措施是( )A.獎勵耕戰 B.允許土地買賣C.推行縣制 D.統一度量衡8.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這說明商鞅變法( )A.得到了舊貴族勢力的支持B.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維護了舊的政治經濟秩序D.遏制了地主階級勢力9. 春秋諸侯爭霸期間,中原地區因社會發展較周邊各部族先進而自稱華夏。進入戰國后,內遷的各族部落逐步與華夏各部交融,而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一變化說明( )A.禪讓制向世襲制過渡B.分封制度逐步瓦解C.社會變革加速D.民族認同感增強10.《漢書·食貨志》記載:“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這反映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是( )A.廢井田,允許土地自由買賣B.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鼓勵耕織、獎勵軍功D.經濟發展,軍隊戰斗力提高考點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1.從東漢起,“天府之國”就是成都平原代名詞,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國”的第一推動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這座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靈渠C.永濟渠 D.京杭大運河12.有一位作家,在游覽古代中國某項工程后感慨道:“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這項偉大工程的設計者是( )A.李春 B.李冰 C.沈括 D.蒯祥13.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它的主要功能是( )A.堤防、分水 B.防洪、灌溉、水運C.泄洪、排沙 D.蓄水、抗旱跨學科主題學習春秋戰國歷時500余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云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主題“春秋戰國故事會”,根據所學內容并查找相應資料開展活動,形式要求:演講+表演相結合。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基礎導學】齊、楚、秦、燕、趙、魏、韓 兼并 規模 多 廣 長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統一 鐵制農具和牛耕 生產力 地主 富國強兵 公元前356 秦孝公 縣制 戶籍制度 法度 土地自由買賣 鼓勵耕織 獎勵軍功 國力 軍隊 統一 李冰 岷江 防洪、灌溉、水運 天府之國 商鞅銅方量 李冰石像【重點突破】1.核心概念(1)B 【解析】依據題干“公元前344年,秦國政府下令統一度量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商鞅變法有關。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等為主要內容的變法,B項正確。(2)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故選B。2.重點問題D3.綜合探究【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秦國較為落后;秦孝公銳意改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方面:以農求富;政治方面: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法律方面:實行“法制”。(3)根據材料三“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可圍繞主題提煉一個觀點: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論述可根據商鞅變法的意義來闡釋即可。如戰國時期,秦孝公為了增強秦國的實力,在爭雄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1)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秦國較為落后;秦孝公銳意改革。(任答兩方面4分)(2)經濟方面:以農求富;政治方面:獎勵軍功、加強集權;法律方面:實行“法制”。(任答兩方面,4分)(3)觀點: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2分)論述:戰國時期,秦孝公為了增強秦國的實力,在兼并戰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故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4分)【學業評價】1.C 2.D 3.B 4.B 5.B 6.D 7.A 8.B 9.D 10.D11.A 12.B 13.B【跨學科主題學習】答案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