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學習目標
課標內容 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必備知識 1.知道西漢建立、休養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等史實2.簡述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及作用3.認識到西漢社會的逐步恢復
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通過了解西漢統治者恢復生產的措施,認識到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2.時空觀念:結合地圖,了解西漢的建立3.史料實證:閱讀材料,找出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措施4.歷史解釋:綜合所學知識,分析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5.家國情懷:認識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儉,關注百姓疾苦,培養學生關注民生的家國情懷
基礎導學
西漢的建立 1.公元前 年建立漢朝,定都 ,史稱西漢。 就是漢高祖2.由于 和 ,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3.如何 ,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休養生息政策 1.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 的政策2.措施:①下令“ ”,讓士兵還鄉務農;②釋放奴婢為平民,以增加勞動力;③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④采取 的政策3.繼任的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文景之治” 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 ”
讀圖學史   
重點突破
1核心概念
(1)休養生息政策:指大動蕩或長期戰亂以后,統治者不搞勞民傷財、嚴刑酷法的統治,改以寬刑薄賦的政策,保養民力,增殖人口,以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并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漢高祖采取輕徭賦稅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少徭役和兵役,重視農業的發展,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典型例題:《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為此,漢高祖采取的措施是(   )
A.休養生息 B.選任賢能 C.增加徭役 D.對外征戰
(2)“文景之治”:西漢文、景兩帝時經過休養生息政策后出現的盛世局面。漢初經濟殘破、百廢待興,文景兩帝推崇黃老之術,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等措施使生產恢復發展,國力增強,出現了穩定的景象。
典型例題:“詔令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詩句歌頌的是(   )
A.西漢的建立 B.劉邦的統治 C.文景之治 D.漢武帝大一統
2重點問題
秦亡漢興的原因及啟示
秦亡的原因:統治者實行殘暴統治,賦稅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漢興原因: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勤于政事,提倡節儉,愛護百姓,輕徭薄賦,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發展社會生產。
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減輕人民的負擔。
典型例題:劉邦一入關中便廢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馳商賈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稅”。以上史料可以用來說明漢初(   )
A.儒家仁愛思想的普及 B.重視農業的生產
C.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D.適應時代的治國之道
3綜合探究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重視民意,順應民心才能更好地發展。(16分)
材料一 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得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這種思想出發點是為了求得統治地位的穩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確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的真理。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二 
材料三 漢初與民休息之時,為漢文帝所重用的賈誼,提出民為一切之本,為政以此為要為大,應當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
——摘編自施丁《賈誼的“民本”思想》
材料四 歷史反復證明,凡是在民本問題上處理得比較好的時期,大一統社會發展就比較平穩;凡是在這個問題上處理不好以致尖銳對立的時期,社會就會動蕩,甚至導致政權的滅亡。
——卜憲群《談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儒家學派在“民心”問題上的主要主張。(史料實證)(2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初的社會狀況。(史料實證)(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漢文帝是如何實踐賈誼的主張的。(史料實證)(4分)
(4)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6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唯物史觀)
學業評價
考點一:西漢的建立
1.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處政權的建立者是(   )
A.劉邦 B.劉秀 C.劉備 D.劉裕
2.漢初統治者對人民采取輕徭薄賦的客觀原因是(   )
A.吸取秦亡的教訓 B.重視以德化民 C.經濟困難 D.人心思安
3.西漢建立之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大片的土地荒蕪。面對這種社會景象,統治者面臨的首要課題是(   )
A.提倡勤儉節約 B.發展農業生產
C.大力整頓吏治 D.加強中央集權
考點二:休養生息政策
4.漢高祖劉邦時期,規定女子到15歲還沒有結婚,每年必須繳納120錢“單身稅”。其子劉盈即位后,“單身稅”由120錢變為600錢。漢初這一做法(   )
A.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
B.貫徹夫為妻綱的儒家思想
C.實現人口的快速增殖
D.鼓勵增加勞動力發展生產
5.西漢初年,自漢高祖開始至文帝、景帝的六七十年間,統治者都采取寬刑薄賦的政策。下列選項屬于其原因的是(   )
A.利用儒家思想治理國家
B.漢初統治者都是仁慈之君
C.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
D.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6.西漢文景時期,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同時提倡勤儉治國。這反映了當時(   )
A.摒棄秦朝政治制度
B.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C.王國問題得到解決
D.儒學居于主導地位
7.西漢初年,在牲畜比較缺乏的情況下,政府下令禁止殺牛、盜牛,民間逐漸擺脫了極其缺乏牲畜的窘迫局面,出現了牛馬成群的景象;到漢武帝時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一變化表明,西漢初年(   )
A.實行“輕徭薄賦”政策
B.農業耕作技術不斷革新
C.生產逐漸恢復并發展
D.食物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考點三:“文景之治”
8.2021年考古發現,霸陵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與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這印證了漢文帝(   )
A.勤儉治國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虛懷納諫
9.漢文帝采納大臣賈誼“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的建議,提倡(   )
A.以農為本 B.勤儉治國 C.以德化民 D.輕徭薄賦
10.西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規定宮中帷帳不許用絲織品,嬪妃衣裙不得曳地;營建宮室不得用金銀銅裝飾;匈奴犯邊,守將固守城池、不得主動出擊等。實施這些治國舉措,主要是因為(   )
A.儒家仁政思想的影響
B.西漢綜合國力尚弱
C.推崇勤儉節約的國策
D.統治者的率先垂范
11.《漢書》中記載:“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哉!”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跨學科主題學習
  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從不同的角度了解秦兵馬俑和漢文帝霸陵出土的陶俑的形象以及制作工藝、規模等等,了解這兩個朝代的特色。
不同點 秦兵馬俑 漢陶俑
衣著特色
表情特色
出土規模
制作工藝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基礎導學】
202 長安 劉邦 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末的戰亂 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 休養生息 兵皆罷歸家 輕徭薄賦 文景之治
漢高祖像 漢文帝像
【重點突破】
1.核心概念
(1)A 
(2)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勸農薄賦徭,躬行節儉尚廉潮。生民養息人丁旺,強國富民興漢朝”可知,詩句歌頌的是文景之治。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初年,經濟凋敝,統治者采取寬松政策,休養生息。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廢除斷殘肢體的肉刑;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西漢文帝、景帝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經濟恢復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很大增強,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故選C。
2.重點問題
D 【解析】西漢初期采取“廢除秦朝苛法”“馳商賈之律”“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稅”等休養生息的措施,體現了當時統治者的治國之道,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適應了時代需要,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黃老“無為”思想,不是儒家“仁愛”思想,排除A項;材料中不僅有重視農業生產,還有廢除嚴刑峻法,排除B項;材料與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無關,排除C項。
3.綜合探究
【解題思路】
(1)根據材料一“儒家強調民心向背在治國平天下中的重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學派在民心問題上主要主張以德治國、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仁政、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
(2)根據材料二可知,漢初又有長期的戰爭導致饑荒、人口銳減,社會動蕩等。
(3)根據材料三賈誼提出的“民為一切之本,為政以此為要為大,應當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這些實踐了賈誼的主張。
(4)可得出觀點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論述時主要從統治者愛惜民眾與不愛惜民眾所導致的結果的角度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材料中史實內容可得出,要懂得愛護百姓,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鞏固統治;反之,統治者不愛惜民力,統治殘暴,就會危及自身統治,如夏王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結果失去了民心,其統治被推翻。(學生也可以例舉其他史實,如秦暴政而亡等)。最后總結,綜上所述,統治者要懂得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1)主張以德治國、愛惜民力、反對苛政、主張實行仁政。(2分)
(2)長期的戰爭導致饑荒、人口銳減、社會動蕩。(4分)
(3)提倡以農為本,減輕賦稅和徭役,重視“以德化民”,廢除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4分)
(4)觀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論述:統治者要懂得愛護百姓,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鞏固統治,如劉邦在爭天下時能注重收攬民心,與百姓約法三章,又善用人才,從而嬴得了民心,奪得了天下;反之,統治者不肯愛惜民力,統治殘暴,就會危及自身統治,如夏王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結果失去了民心,其統治被推翻。(也可以列舉其他史實,如秦暴政而亡等)
結論:綜上所述,統治者要懂得愛護百姓,施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6分)
【學業評價】
1.A 2.C 3.B 
4.C 【解析】據材料“‘單身稅’由120錢變為600錢”并結合所學知識,征收“單身稅”是為了促使民間盡早成婚,實現人口的增長,故選C項;據所學知識,漢初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征收“單身稅”,并非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排除A項;夫為妻綱的儒家思想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規定女子到15歲還沒有結婚”可知,這一政策是為了促使民間女子嫁人,而非增加勞動力,排除D項。
5.C 6.B 7.C 8.A 9.A 10.B 11.A
【跨學科主題學習】
答案略。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眉山市| 上犹县| 绵阳市| 荃湾区| 上林县| 丽水市| 淅川县| 开封县| 锦州市| 霍州市| 新沂市| 酒泉市| 丹东市| 信阳市| 东城区| 奉化市| 沂水县| 大英县| 孝感市| 余姚市| 朝阳市| 黄大仙区| 英超| 当阳市| 铜山县| 遵化市| 兴义市| 北票市| 博湖县| 夹江县| 巢湖市| 天峨县| 南昌县| 洪湖市| 兴海县| 双鸭山市| 临清市| 商都县| 饶阳县| 麻江县|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