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導學案備課組 物理 設計人 審核人 課型 時間課 題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核心素養目標 1.物理觀念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 (3)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學思維 學會觀察和分析生活中有關物理知識的實例與實驗現象,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學探究 通過實踐和探究,讓學生感覺科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唯物主義觀。 4.科學態度與責任 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勇于發現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以及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重 點 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難 點 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培養學 法 主動愉悅、競爭合作、引導啟發式、討論合作式、多媒體輔助教學學 習 過 程 【項目1】聲音的產生 1.學生活動:利用桌上實驗器材發出聲音,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正在發聲的物體是什么? (2)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3)怎樣使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反饋練習1: 1.說出以下各種不同的聲音是由哪些物體振動產生的: 海浪聲 ;長笛聲 ; 鼓聲 ;口哨聲 。 【項目2】聲音的傳播 提問:聲音是怎樣從聲源傳播到遠處的? 學生實驗:(1) 用兩張課桌做實驗。一個同學輕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學聽到敲擊聲),另一個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將桌子分開后,重復上述實驗。 (2)“土”電話小實驗。 3.學生回答:液體能傳聲嗎?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4.大量實驗表明: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 ;傳聲的介質既可以是氣體、固體,也可以是 ;真空 傳聲。 5. 聲音以 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 。 反饋練習2: 1.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到玻璃罩中,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聲音逐漸減小直到消失;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聲音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說明( ) A. 空氣不能傳聲 B. 液體不能傳聲 C. 真空不能傳聲 D. 固體不能傳聲 【項目3】聲速 1.學生思考:觀看雷電視頻,你發現了什么現象? 2.學生討論:通過觀察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表,你發現了哪些規律? (1)聲速與 有關,介質不同聲速不同,一般 ; (2)聲速還與 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 。 3.學生思考:觀看視頻,視頻中發生的是什么現象?這種現象是怎么產生的? 視頻中的現象為 現象,當障礙物離人較遠時,發出的聲音經過較長的時間(大于 )回到耳邊,人們能把回聲和原聲區分開;當障礙物離人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小于 )原聲和回聲混合在一起,聲音會更加洪亮。 反饋練習3: 1.在一根較長的鋼管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緊貼鋼管的同學可以聽到 次聲音。第一次聲音是通過 傳播的,第二次聲音是通過 傳播的。 2.小雨站在山崖前喊話,4s后聽到回聲,聲速按照340m/s計算,則他距離山崖 m。 【課堂檢測】 1.如圖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乒乓球會多次被彈開。這個實驗是用來探究 ( ) A.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 B.聲音傳播是否需要時間 C.聲音能否在真空中傳播 D.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 2.一種聲波從水里傳到空氣中,它的傳播速度將(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不能確定 3.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鐘聲是由 產生的,鐘聲是通過 傳播到人耳中的。 訂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