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題18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導學案(含答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題18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導學案(含答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課題18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課標要求】 
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
3.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知識點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1.形式上統一全國
(1)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________”,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2)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因“濟南慘案”,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
(3)1928年底,東三省改旗易幟,________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
2.經濟發展
原因 (1)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 (2)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________________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表現 (1)除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2)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斂財,________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
知識點二 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
1.發動武裝起義
南昌 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八七 會議 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________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秋收 起義 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2.開辟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 根據地 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
意義 點燃了“____________”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
武裝 斗爭 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土地 革命 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根據地 建設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______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知識點三 紅軍長征
1.原因
根本 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________”傾錯誤
直接 ________反“圍剿”失利
2.經過
1934年10月,開始→突破四道封鎖線→挺進貴州→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陜北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________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3.遵義會議(1935年1月)
解決 問題 軍事和組織問題
主要 決議 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________為政治局常委。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原因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4.意義
(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
(2)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1.學術情境——東北易幟
自應仰承先大元帥遺志,力謀統一,貫徹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三省易幟之通電》(1928年12月29日)(節選)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試答:                                    
                                    
2.知識延伸——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935年12月,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通過了《確定國民經濟建設實施計劃大綱案》。其內容有八條,即提倡征工、振興農業、鼓勵墾牧、調節消費、振興工業、開發礦產、流暢貨運、調節金融。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經濟得到了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3.思維拓展——“工農武裝割據”三大要素的內在關系
4.概念辨析——“左”傾和右傾
(1)“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傾錯誤、“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等。
(2)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如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5.社會情境——井岡山的斗爭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寫道:“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意義。”
思考:“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試答:                                    
                                    
6.思維拓展——井岡山精神與長征精神
(1)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和勇于勝利是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
(2)長征精神: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
7.學習情境——對長征的評價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L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結束的。
——毛澤東
思考:如何理解毛澤東對長征勝利的評價?
試答:                                    
                                    
8.體系構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星火燎原——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史料實證——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史料一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
——摘編自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以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農村包圍城市可以取得勝利,這無論在理論上與事實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沒有城市做領導,則任何鄉村都是不能“聯合起來”的。并且,沒有城市工人激烈斗爭,則一切“包圍城市”的計劃完全是空談。
——摘編自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1930年)
【探究】 
(1)根據史料一、二,概括指出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兩種不同觀點。
試答:                                    
                                    
                                    
                                    
(2)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種不同觀點的實質。
試答:                                    
                                    
                                    
                                    
【通法悟道】
歷史解釋——全面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1)含義:“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
(2)原因
①社會性質: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無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
②力量對比: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極不平衡,城市中敵人的力量相對強大,而農村中敵人統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
③群眾基礎:經過國民大革命,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如湖南、廣東等省,曾有過工會和農民協會等組織。
④紅軍力量:有相當力量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存在與發展。
⑤黨的領導:共產黨組織有力量以及政策的準確性。
(3)意義
①“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正是因為堅持這條道路,才取得了最終勝利。
②“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③“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
開放探究——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典范:紅軍長征
史料 長征開始后,國民黨動用《中央日報》等一切宣傳機器,幾乎天天登載“圍剿”紅軍的消息。紅軍四渡赤水轉戰川黔滇邊時,該報從1月到3月陸續有報道,如稱“黔北之匪,自被擊潰后,成股逃竄者不足萬人,余均小部”“匪子彈用盡,患病亦多,實無戰斗力量與勇氣”“沿途傷病餓疲倒斃之匪,遍地皆是”。
在國統區,還有一大批民營報刊,也對紅軍長征情況有所反映。如紅軍強渡烏江,《國民公報》發表《朱毛殘部只剩兩三萬人,由烏江強渡北竄》,稱“朱毛殘部,由甕安烏江上游強渡,向湄潭遵義北竄,一部仍由石阡余(慶)強渡北竄,據俘獲匪稱,沿途傷亡頗眾,逃亡尤多,現剩二三萬人”。
——摘編自黎余《國統區對紅軍長征的報道》
【史料導讀】 《中央日報》是國民黨報刊;《國民公報》是國統區的民營報刊。
【探究】 
依據史料,指出國統區報紙對于紅軍長征報道的特點及原因,并依據史料評析其關于紅軍長征報道的史料價值。
試答:                                    
                                    
                                    
家國情懷——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
(1)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國共產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穩固的后方。中國共產黨在陜北建立陜甘寧抗日根據地,以陜甘寧抗日根據地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
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及特點
(1)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
①革命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力量),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
②革命力量: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進行國民革命;1927年后,聯合工農群眾進行革命。
③革命領導: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標志著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
④革命道路:19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俄國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
⑤糾正錯誤: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勝利完成長征。
⑥對主要矛盾的認識: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協調國內階級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致對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上不斷走向成熟。
(2)特點
①符合國情: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明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②總結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實踐,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
③獨立自主:中國共產黨排除了共產國際的干擾,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存在的問題。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2021·新高考遼寧卷]1933年8月,毛澤東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央蘇區各地“忽視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把經濟建設這個任務宣傳到廣大群眾中去”。他強調必須注意經濟工作,要在蘇區“普遍建設谷倉,建設備荒倉”“鞏固金融,發展貿易”。此時強調經濟工作意在(  )
A.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B.提高防災抗災能力
C.推動工作重心轉移
D.為軍事斗爭做準備
[解題流程] 
[答案]     
[演練1] 命題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
[2022·山東卷,7]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決定:“在處理農村糾紛中,黨與政府的工作人員,不是站在農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關土地及債務的契約的締結須依雙方自愿。契約期滿,任何一方有解約之自由”。作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  )
A.國民革命時期 B.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C.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演練2] 命題點:中國共產黨革命道路的探索
[2022·海南卷,7]1924年,共產黨員羅漢、王文明、王大鵬等在海南創辦農工職業學校。學校開設栽培、染織、雕刻等課程,同時講授社會發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1926年春,增設政治課,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可知,該學校的創辦主要是為了(  )
A.立農務本,學以致用 B.實業救國,富裕海島
C.普及教育,發達文化 D.扶助農工,喚醒民眾
[演練3] 命題點: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舉措
[2021·河北卷,9]下表為中共中央及相關組織頒發的部分文件。這些文件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  )
1935年1月 《關于進遵義城的口號和八項注意通令》《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總政治部關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
1935年8月 《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
1935年11月 《中央關于發展陜甘游擊戰爭的決定》
1936年7月 《中央關于土地政策的指示》
1936年11月 《中央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
A.完成革命中心轉移
B.高度重視群眾工作
C.將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
D.倡導革命統一戰線
[演練4] 命題點:蘇區的土地改革的歌謠
[2021·福建卷,8]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建各蘇區涌現出大量的民間歌謠并廣為流傳,如“山歌越唱音越高,二胡來和紫竹簫;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此類歌謠的涌現(  )
A.豐富了民間歌謠的藝術形式
B.展現了民間藝術的地域特色
C.發揮了土地革命動員的作用
D.反映了蘇區宣傳的巨大成功
[演練5] 命題點: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現狀
[2021·全國甲卷,30]
1931~1934年中國鋼鐵業情況表 單位:噸
年份 鐵砂產量 鐵砂及生 鐵輸出量 鋼鐵 消費量 鋼鐵 輸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據上表可知,當時(  )
A.中國民族工業失去發展空間
B.民族企業規模日益萎縮
C.國民政府實業政策無甚成效
D.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
[演練6] 命題點:毛澤東強調革命的群眾路線
[2021·全國乙卷,29]1934年,毛澤東提出:“我們是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組織者,我們又是群眾生活的領導者、組織者……在這里,工作方法的問題,就嚴重地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碑敃r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意在(  )
A.發動群眾參加革命戰爭
B.開辟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廣泛革命統一戰線
D.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命題點:工農紅軍力量的壯大
[2023·廣東順德一模]1928年和1929年,國民黨軍隊的叛兵基本成為紅軍補充新兵的一個重要來源,但1930年后紅軍兵源發生很大變化,如在1934年春第一方面軍的兵員構成中,國民黨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過4%。以上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左”傾錯誤導致反“圍剿”失利
B.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民軍隊階級成分
C.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推動
D.國民黨軍隊嚴懲叛逃的現象
2.命題點:革命根據地的建設
[2023·長春市高三四模]1930年頒布的《蘇維埃土地法》沒有諸如物權、典權等晦澀難懂的概念,代之以“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等表述;還出現“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詞匯。這些用語的使用表明了中國共產黨(  )
A.注重政權建設與社會實際相結合
B.逐步實現了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
C.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推進革命
D.放棄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
3.命題點:紅軍“反圍剿”的斗爭
[2023·遼寧沈陽聯考]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提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泵珴蓶|意在(  )
A.推動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發動群眾打破國民政府“圍剿”
C.促進土地革命運動興起
D.嘗試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4.命題點: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
[2023·廈門市高三四模]下表列舉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三次閱兵。這些閱兵(  )
時間 事件
1931年11月7日 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的閱兵
1933年8月1日 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八一”閱兵
1934年1月22日 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時的閱兵
A.沉重打擊了南京政府的囂張氣焰
B.有力回擊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徑
C.極大激發了紅軍士氣和革命信念
D.積極鞏固了紅軍反“圍剿”的成果
必備知識·自主排查
1.提示:材料說明東北愿意服從南京國民政府統一領導,改旗易幟,從而使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5.提示:中國共產黨堅持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堅持武裝斗爭,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根據地的建設。
7.提示:粉碎國民黨“圍剿”,使革命轉危為安;宣傳了自己的主張,途中播下了革命火種;鍛煉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知識點一
1.(1)寧漢合流 (3)國民政府 
2.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四大銀行 
知識點二
1.土地革命
2.工農武裝割據
3.瑞金 
知識點三
1.左 第五次
2.甘肅會寧 
3.毛澤東 
關鍵能力·素養提升
探究點
1.[提示] (1)不同觀點:一種主張以鄉村為中心,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另一種主張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反對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2)分歧的實質: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還是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
3.[提示] 特點:詆毀紅軍長征,夸大國民黨軍隊戰績,籠統不實。原因:國民黨報紙出于維護統治的目的進行不實宣傳;民營報刊迫于國民黨的壓力,報道的傾向與國民黨報紙大致相同。
史料價值:《中央日報》和《國民公報》的報道具有明顯的主觀意圖,報道不實。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因為從中可以看出國統區人們對于紅軍長征的態度,也從側面印證了紅軍長征的史實。
命題溯源·聚焦高考
?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
[示例] 答案:D
[演練1] 解析:材料中土地政策要求:處理農村糾紛時不能單純站在地主或農民一邊,有關土地和債務契約締結須雙方自愿,從這些信息可以看出對地主階級利益是有所保護的,這也意味著當時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民族矛盾應該更突出,由此可以推斷這一政策出臺于全面抗戰時期,所以排除A、B、D項,選擇C項。
答案:C
[演練2] 解析:據材料“創辦農工職業學?!薄巴瑫r講授社會發展史和政治常識,并介紹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可知,該學校的創辦主要是為了幫扶農工,提高他們的職業能力,同時通過思想教育喚醒他們的政治意識,故選D項;栽培、染織、雕刻不屬于傳統農業的范疇,具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排除A項;實業救國主要針對的是實業家和民族資產階級,排除B項;材料中的課程教育主要針對工農,對象上不具有普及性的特點,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現實政治的需要,排除C項。
答案:D
[演練3] 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3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就人民軍隊的紀律、爭取少數民族、開展地方工作、抗日救國、游擊戰爭、土地政策和青年工作等群眾關心的問題,專門發布指示和公告,集中反映出我黨高度重視群眾工作,故選B項;中國革命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與“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總政治部關于地方工作的指示信”等不符,排除A項;“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將根據地建設、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而此時紅軍主要在長征途中,無法結合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排除C項;1927年國共合作發動的國民革命失敗后,革命統一戰線破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B
[演練4] 解析:據材料“蘇區山歌像團火,唱得處處紅旗飄”可知此類民謠激發民眾革命熱情,故選C項;此類歌謠豐富了民間歌謠的內容,而不是藝術形式,排除A項;材料僅提及福建蘇區,無法反映地域特色,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及歌謠傳唱的效果,排除D項。
答案:C
[演練5] 解析:根據材料1931~1934年,中國鐵砂產量逐年增加,鐵砂及生鐵輸出量整體呈增長趨勢,鋼鐵消費量總體趨勢呈下降趨勢,鋼鐵輸入量呈上升趨勢,綜合表格信息可知中國出口鐵砂和生鐵較多,對鐵的加工能力不足,鋼鐵進口多,重工業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故可知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落后,故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鋼鐵行業,并不能代表民族工業,故A項錯誤;通過材料無法判斷民族企業的規模,故B項錯誤;材料與實業政策無關,故C項錯誤。
答案:D
[演練6] 解析:1934年是國共兩黨對峙時期,此時毛澤東強調改進工作方法是動員群眾擁護共產黨,從而參加革命戰爭,故選A項;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已經說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排除B項;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在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以后,1927年隨著國民革命的失敗已經不復存在,排除C項;1934年是局部抗戰時期,此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國共兩黨間的階級矛盾,因此他并不是在動員社會各界進行抗戰,排除D項。
答案:A
?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能力
1.解析:據材料“1930年后紅軍兵源發生很大變化,如在1934年春第一方面軍的兵員構成中,國民黨逃兵和叛兵的比例不超過4%”可知,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開展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紛紛參軍保衛革命果實,C正確;1933年9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因博古、李德推行“左”傾錯誤而失利,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A;材料強調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推動農民參軍,與重視人民軍隊階級成分無關,排除B;“國民黨軍隊嚴懲叛逃的現象”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答案:C
2.解析:據材料“沒有諸如物權、典權等晦澀難懂的概念……出現‘肥田’‘柴火山’等方言詞匯”可知,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時,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符合人民的認知,故選A項;據所學,中國共產黨從幼稚到成熟的轉變是在遵義會議時期,排除B項;據所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在1931年11月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中國共產黨放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在19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A
3.解析:據材料“1934年1月……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并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處于國共對峙時期,國民黨對根據地進行“圍剿”,毛澤東在根據地開展建設運動,發動群眾打破國民黨的“圍剿”,B正確;據所學,1934年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在農村,到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才發生轉移,排除A;據所學,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運動在1934年以前就已經展開,排除C;據所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而材料沒有涉及馬克思主義,排除D。
答案:B
4.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閱兵是展現軍隊精神面貌,樹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形式,土地革命時期的三次閱兵極大激發了紅軍士氣和革命信念,保衛革命根據地的成果,故選C項;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沉重打擊了蔣介石政府的囂張氣焰,排除A項;軍事斗爭可以有力回擊日本的侵略,但是閱兵只是一種鼓舞人心的形式,排除B項;1930年到1934年間,國民黨對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材料中的閱兵與“圍剿”內容無關,排除D項。
答案: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新龙县| 梁山县| 壤塘县| 友谊县| 嘉善县| 赤壁市| 兴安盟| 泰顺县| 西藏| 潮安县| 松溪县| 莎车县| 寿光市| 天祝| 南通市| 仁怀市| 宁河县| 淮滨县| 正安县| 青海省| 新昌县| 宁国市| 蓬莱市| 闵行区| 兴海县| 商南县| 安宁市| 阳江市| 上虞市| 拜泉县| 邯郸市| 壤塘县| 射阳县| 长阳| 靖安县| 潼关县| 图木舒克市| 旅游| 藁城市|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