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原始主義 1880-1930野獸派 1905-1910——從具象到主觀原始主義原始主義貫穿了整個現代藝術,它指的是那些模仿或借用了古代原始文化所創造的手工制品、雕刻和圖像的西方現代繪畫與雕塑。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吻》場景的二維性和其超越時間的性質等因素,使得畫面中互相愛慕的情侶看起來像原本繪在洞穴巖壁上一樣繪畫非洲雕刻面具成為現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基因之一——同樣受到遠古啟發的巴黎現代藝術家背景:法國在西非建立殖民地,當地的手工制品被源源不斷的帶回巴黎事件:1905年莫里斯 德 弗拉芒可在巴黎郊外阿讓伊特的咖啡館買下三個非洲面具,展示給那些和他一樣的朋友們:亨利·馬蒂斯和安德烈·德蘭巴黎現代藝術家對非洲手工制品的看法:“原始”藝術是從尚未受到物質主義西方文化玷污的靈魂中誕生的,這些靈魂仍然可以直抵人內心如孩童般的自我,創造出天真且極其真實的作品德蘭《科利烏爾港的船》為了抓住港口的特征:港口的炎熱,質樸,簡單,生動。 德蘭把自然的色彩、透視和現實主義都摒棄了。像詩人運用詞語那樣運用色彩:直指事物的本質《科利烏爾港的船》新畫法:色彩和情感的表達要優先于忠實的再現。弗拉芒克《布吉瓦爾的餐館》將色彩強度調至極致“將感受到的任何事物調換成一首純色的管弦協奏曲......我本能的轉化我所看到的,不用任何方法,這種傳達真理的方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而不是藝術性。我擠出并揮霍了無數條藍綠和朱紅的顏料管。”——弗拉芒克《布吉瓦爾的餐館》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婦人》用色自由散漫,像是隨意的涂鴉這幅畫里的色彩完全是畫家主觀感受的產物。“色彩的目的,是表現畫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需要。”——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婦人》三位藝術家認為已經有足夠多的好作品,來代表他們那些色彩豐富程度足以令人震驚的畫風,去參加1905年的秋季沙龍。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路易斯·奧克賽爾輕蔑地說這些繪畫是野獸的作品1905年秋季沙龍——野獸派的命名亨利·馬蒂斯《生之歡樂》典型的野獸派作品,他的出發點是傳統風景畫中一個歷史悠久的題材——田園風光《生之歡樂》巴勃羅·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契機:畢加索在看到馬蒂斯手中的玩偶之后,便前往巴黎民族志博物館觀看非洲面具藏品。影響:《亞維農的少女》促使了立體主義的出現,后者轉而又引領了未來主義、抽象主義。《亞維農的少女》亨利·盧梭《餓獅猛撲羚羊》盧梭的畫里流露出的稚嫩的天真,已經超越了對自然世界的描繪“我花了四年時間畫的像拉斐爾一樣好,但用盡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畢加索《餓獅猛撲羚羊》布朗庫西《吻》將一塊石頭刻成一對正在接吻的伴侶,看起來如同一個整體。布朗庫西無意掩蓋石頭的物理特征,結構簡潔,拋棄制模環節,直接在原料上雕刻選用石頭這種“卑賤”的材料,而非大理石,描繪微不足道的人物,以此向傳統發出挑戰。雕塑阿梅代奧·莫迪利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受到了塞尚和畢加索的影響1909年,當他看到布朗庫西,便開始追隨布朗庫西的風格。在石灰石上雕刻頭像布朗庫西影響下的雕塑藝術家阿爾伯托 賈科梅蒂《勺形女人》這件青銅雕塑參考了非洲丹族人模仿女人的身形所制造的用于宗教儀式的勺子單擊此處添加標題阿爾伯托·賈科梅蒂《行走的人1》增強了觀眾對空間深度的感受,增加了戲劇般的效果:既孤獨的行走之人永遠受困:它是現代社會里的一名囚徒,渴求希望,卻只被無處不在的荒涼包圍。《行走的人1》芭芭拉·赫普沃斯《穿孔之形》在英國結識了亨利·摩爾,他們一同開辟了雕塑藝術的新局面:提出在立體藝術品上打孔的概念。1931年赫普沃斯用石膏創作了一件藝術雕塑《穿孔之形》,整體造型很像是透過一個被炮彈炸穿的孔看見一個被困在麻袋里的人。單擊此處添加標題赫普沃斯《單一的形式》1961年,赫普沃斯受聯合國委托,制作一件象征和平的雕塑放在紐約聯合廣場她交出的作品是6.5米高的青銅雕塑《單一的形式》這是一個帆船形的造型,上面有一個巨大的圓孔,穿過此孔,世界的光明可以照進來。單擊此處添加標題畢加索、馬蒂斯、盧梭、布朗庫西、賈科梅蒂、赫普沃斯以及許許多多的藝術家,都為部落和遠古藝術而傾倒,被其無拘無束的直率和簡單造型中蘊含的情感力量深深吸引。這些現代藝術家和那些與人類同樣古老的故事從此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們的作品回溯過去,也通向未來小結:原始主義的特征1.原始主義的靈感來源于非西方文化2.風格:純真、稚拙、質樸3.主題和技法上崇尚人性的本真、淳樸4.對后世的未來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產生影響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