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粵粵教粵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 第 4 單元 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第 4 單元 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單元整體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 目標基本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信息科學 四年級 第二學期 粵教粵科版 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參加人員 郭姍姍 段芳 張麗芳 王愛蓮 賈秋菊 張文麗單元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組織方式序 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哪里有影子 教材 P50-51課時2 陽光下的影子 教材 P52-53信息3 明亮的月光 教材 P54-554 變化的月相 教材 P56-575 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 教材 P58-60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課題及活動安排 主要概念 二級概念 編寫內容20. 哪里有影子 6.2 太 6.2.2 光活動 1:在哪里見過影子 陽光包含不 在空氣中沿直 描述行進中的活動 2:影子是怎樣形成的 同 顏 色 的 線傳播;行進 光被阻擋時,就實踐:做手影游戲 光,光遇到 中的光遇到物 形成了阻擋物21.陽光下的影子 不同的物質 體時會發生反 的陰影活動 1:樹影會移動嗎 時傳播方向 射;會改變光活動 2:影子變化有規律 會發生改變 的傳播方向,實踐:用簡易日晷測時間 會形成陰影1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13.1 地 球 一 天中在太每天自西向東 陽光的照射下,圍 繞 地 軸 自 物體影子的變轉,形成晝夜 化規律22.明亮的月光 交替等有規律活動 1:月球表面的明與暗 的自然現象活動 2: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 13. 在 太23. 變化的月相 陽系中,地 13.3 月球圍 知道月球是活動 1:哪一天是滿月 球、月球和 繞地球運動, 地球的衛星;活動 2:月相變化有規律 其他星球有 月相每月有規 月相變化的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 規律地運動 律地變化 規律方法學習:原型的研究構思 著與設計、制作與調整交流與評價 13.4 太陽系 地球是太陽技能訓練:運用建立模型的 是人類已經探 系中的一顆行方法,制作地形模型 測到的宇宙中 星;很 小 的 一 部 月球表面的分,地球是太 概況;陽系中的一顆 太陽是一顆行星 恒星使用和制作技 術 17.3 工具是 簡易的古代測的核心是發 一種物化的技 量儀器模型,如明,是人們 術 日晷、沙漏等;對自然的利 使用工具可用和改造 以更加精確、便利和快捷(二)教材分析1. 知識框架2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2.內容內在邏輯分析本單元從《哪里有影子》開始,通過讓學生找影子和做影子實驗,知道影子形成需要的條件。第 21 課 《陽光下的影子》以陽光下的影子變化為切入點。讓學生觀察樹影變化,并利用日影模擬裝置進行實驗,分析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通過運用簡易日晷測時間,了解日晷是根據陽光下影子的變化規律來計時的原理制作的。第 22 課《明亮的月光》讓學生觀察月球表面的明暗狀況,繼而借助望遠鏡觀察月球,進一步了解月球表面的特征,接著通過模擬實驗,知道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第 23 課《變化的月相》讓學生連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的月相,并利用月相變化演示裝置做模擬實驗,認識月相變化的規律,知道月相變化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這幾課通過遞進式的探究,逐步豐富學生對地球上見到的太陽光、月光的認識,為今后繼續探究做好鋪墊。《建立模型》是一節探究技能課,以建立月球表面模型為例,通過“原型的研究、構思與設計、制作與調整、交流與評價”等環節,讓學生學習建立實體模型的方法,并運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制作地形模型,從而初步認識“建立模型”這個探究技能。(三)學情分析在生活中,大多數學生和父母或同伴一起玩過 “踩影子”或手影游戲,他們對光和影并不陌生。另外,學生對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個天體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觀察到與這三個天體相關的一些自然現象,如陽光、影子、月相變化等。但這些自然現象蘊合了什么科學道理,又具有什么變化規律?學生知之甚少,或不得其解。本單元通過地球上看到的光和影,將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分析、模擬、推測、建立模型等手段,學習這方面的知識。三、單元學習目標通過創設自學生的生活情境,主題人物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形成學生探究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或規律的任務。在觀察、測量、實驗、模擬、討論和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形成影子的條件,認識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月相變化的規律等。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產生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探究熱情,初步發展空間想象、模型思維、邏輯推理等能力,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和自然觀,以及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四、單元作業目標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及已掌握的探究科學思維方式,利用發散思維、重組思維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究、討論、分析影子的形成需要的條件,知道改變物體影子形狀、大小、方向的方法。進而通過“日影模擬裝置”基于具體事物外在特征展開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見問題的思維定勢,提出“簡易日晷”的制作,針對事物的外在特征進行設計,并對方案進行初步的科學分析。通過“月球反射太陽光”的模擬實驗,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出簡單事物3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的本質特征,展示對事物的系統、結構、關系、過程及循環的理解。借助使用建構模型,解釋相關的月相變化及月球表面模型的科學現象和過程。五、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面向全體學生,調整優化作業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實踐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基于科學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作業。1.能基于常見事物的現象——影子,突破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常見科學問題的思維定勢,針對事物的外在特征提出有一定新穎性和合理性的觀點,并通過探究獲得結論。2.利用所學科學原理,通過構思、設計、實施、檢驗等過程,考慮多種因素,完成簡單的任務,并進行適當的改進,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成功的快樂。3.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生活中常見自然現象的特征或現象發生的條件、過程表現出操作興趣,如實記錄和報告觀察與實驗的信息;能有依據地質疑別人的觀點,嘗試利用所學科學原理,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完成探究和實踐;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納他人觀點,完善探究活動。4.圍繞學科主要概念通過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加強知識學習與生活經驗、社會實踐、空間想象等各方面之間的聯系,推動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5.設計形式多樣、少而精、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探究、關注學生的過程性的作業。六、課時作業4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20 哪里有影子實驗準備:手電筒、木圓柱、白紙板(屏)作業一:實驗步驟:⑴將木圓柱放在白紙板(屏)前,打開手電筒;⑵將木圓柱放在白紙板(屏)前,關閉手電筒;⑶移開屏前的木圓柱,打開手電筒;結論:影子形成的條件是 、_____、_____。作業二:實驗步驟:⑴手電筒位置不變,將木圓柱放在白紙板(屏)前,移動木圓柱的位置,發現影子的 發生變化。⑵手電筒位置不變,將木圓柱放在白紙板(屏)前,改變木圓柱的擺放,發現影子的 會發生變化。⑶將白紙板(屏)放在桌面上,將木圓柱放在白紙板(屏)的中間,標記的位置不變,移動木圓柱的位置,發現當手電筒在木圓柱的左邊時,影子在 ;手電筒的位置不同時,影子的長短 。5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結論:當光源位置發生變化時,影子方向和光源位置 。當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時,斜射時,影子 ;直射時,影子 。時間要求 :3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與提示:作業(一)光源、遮擋物、接收影子的屏作業(二)⑴大小 ⑵形狀 ⑶右、不同 、相反、長、短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平觀察仔細 ☆☆☆☆☆按照要求進行實驗 ☆☆☆☆☆操作過程合理 ☆☆☆☆☆知道影子形成的條件和變化規律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知道影子形成的條件和過程,通過模擬實驗,理解影子形成的要素光源和阻擋物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樂于通過探究獲得結論。6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時間要求:10 分鐘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影子小游戲,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影子形成條件的認識,領悟生活中的影子可以通過實物擺放而改變,增添學生學習的樂趣。21 陽光下的影子在操場上固定一根小木棒,分別在早上、中午、下午三個時間段觀測陽光下物體的影子。⑴根據你的觀測,在下圖中畫出影子,同時在圖中虛線上標上太陽的位置。⑵比較影子和太陽的位置方向,你有什么發現 ⑶這是 1-3 組同學觀察影子,記錄分別如下圖。①你認為第 組同學的觀察記錄比較準確。②你能給記錄不準確的小組指出原因嗎?時間要求:2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⑴ 略 ⑵我發現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⑶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影子是不斷變化的,是由長變短再變長,第 2 組記錄的影子由短變長再變短不符合規律。第 3 組記錄的影子開始很短, 一段時間后長度沒變化,也不符合規律。7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平觀察仔細 ☆☆☆☆☆按照要求進行實驗 ☆☆☆☆☆能根據觀察結果,實事求是的記錄 ☆☆☆☆☆記錄過程合理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觀測、記錄一天中不同時刻陽光下木棒影子的變化情況,并分析木棒影子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用白色紙板剪出一個直徑 30 厘米的圓盤,并把它固定在泡沫板上。把圓盤平放在陽臺或室外太陽容易照到的地方,在圓盤上畫出一條表示東西方向的線,并用指南針確定好擺放方向,固定好,如圖所示。在圓盤中央豎直插一根 3 厘米高的小棍。太陽升起后,每隔 15 分鐘,用鉛筆把小棍的影子在圓盤上描出來,并標出記錄時間。堅持記錄到傍晩。在晴天里,用你的簡易日晷來計時。8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了解日晷測時的原理,通過運用簡易日晷記錄一天中幾個時刻,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影子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22 明亮的月光1.如圖所示:描述月球表面的特征2.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月球本身并不發光,那么月球到底是怎樣發光的呢 讓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吧!9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用地球儀模擬地球,用箔紙包起來的小球模擬月球,使月球繞地球轉動,在黑暗的環境中,用手電筒照射“月球”,觀察它反光的情況。提示:將室內的光線盡量調暗,使現象更加明顯。我發現:⑴在模擬月球“發光”的實驗中,手電筒充當________,箔紙包起來的小泡沫球充當________。⑵________繞著地球轉動,是地球的衛星,也是地球最近的“鄰居”,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天體。⑶月球之所以看起來好像在發光,是因為 。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略 2.⑴ 太陽 月球 ⑵月球 ⑶它反射了太陽的光線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平觀察仔細,能描述月球表面的概況 ☆☆☆☆☆能建立模型反映月球表面的特征 ☆☆☆☆☆能根據觀察結果,實事求是的記錄 ☆☆☆☆☆操作過程合理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望遠鏡觀察,結合圖片了解月球表面的概況;并由簡單的模擬實驗,明白月球高低不平的表面也能反光,進一步理解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證明自己的推理,對探索月球的奧秘產生興趣。10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23 變化的月相①觀察日期和時間:農歷上半月每天傍晚 18:00 開始進行;② 觀察方法:在空曠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記錄單按照東西方向豎起來,找到月亮,選擇形狀相近的圖片,貼在虛線上相應的位置(同時標明日期);③ 最好每天在相同的地方觀察,并且留意每天此時(18:00 左右)太陽的位置在哪里。東 西①選擇第二次能看到月亮的日子,連續觀察 18:00 和 19:000 和 20:00 時的月亮有什么變化。②觀察方法:在空曠的地方,面向南方,把記錄單按照東西方向豎起來,找到月亮,選擇形狀相近的圖片,貼在虛線上相應的位置(同時標明日期)。東 西11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我發現:一個月里,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它的規律是( )。A.大—小—大 B.彎—彎—圓 C.彎—圓—彎.下列月相按月初到月末排序,正確的是( )。A.⑤④③②① B.④⑤③①② C.③②④⑤①下列關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說法,正確的是( )。A.此時的月亮可能是滿月B.此時的月亮可能是蛾眉月C.此時的月亮可能是新月用黑色卡紙做一個圓環,在圓環上均勻地開幾個小孔,并標上相應的農歷時間和月相名稱,上下各蓋一個黑色圓蓋,在底座中央固定一個白色小球當作月球,在其中一個小孔上安裝一個帶開關的小燈泡當作太陽。我認為月相變化的成因: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與提示:作業一:略 作業二: ① C ② B ③ A 作業三:略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平觀察仔細,能夠長時間堅持記錄 ☆☆☆☆☆能根據觀察結果,描述月相變化的規律 ☆☆☆☆☆記錄月相大小合適、結構比例合理 ☆☆☆☆☆演示正確,解釋合理 ☆☆☆☆☆12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作業一、二,學習長期觀測的方法,能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和月相變化,認識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作業三,進一步認識月相變化的規律,并能夠根據這一規律,選擇合適的材料,模擬制作月相變化裝置,有助于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第 1 課時)1.月球表面有( )。A.環形山 B.廬山 C.海洋2.有關環形山的特點,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環形山數量眾多,但它們深淺都一樣B.環形山有單個,也有幾個疊在一起,分布沒有規律C.環形山大多是圓形的,大小不一3. 你還知道環形山的哪些知識?班級: 第 小組神秘的環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課內外的知識在小組里討論,猜測環形山是如何形成的。13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用面粉或細沙模擬月球表面,鵝卵石模擬隕石。①我們可以將大小相同的巖石以不同高度(或力度)砸向表面,觀察留下來的坑的特點和表面變化。②也可以將大小不同的巖石依次以相同的高度砸向表面,觀察留下來的坑的特點和表面變化。③我們還可以 。④對比真實的月球環形山特點,我組找到了以下的證據。⑤除此以外,我組還產生了一些疑問。(選做)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A 2.A 3.略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 平觀察仔細 ☆☆☆☆☆能根據討論結果,按照設計方案制作 ☆☆☆☆☆大小合適、結構比例合理 ☆☆☆☆☆記錄過程合理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嘗試利用所學科學原理,完成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模擬制作“環形山”的探究活動,促進知識的結構化。14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探究技能 建立模型(第 2 課時)1.為了讓模型更能反映原型的特征,在做模型前,需要對原型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 )2.模型的制作不用考慮比例的大小。( )3.我們制作模型時,只要做得精美,與原型外部特征有些差別也可以。( )4.我們制作模型,首先要根據文字和圖片資料進行設計,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材料才能做出好的模型。( )制作要求:1.準備橡皮泥、輕黏土、沙土、尺子等材料。2.用按捏或借助其他工具把材料按一定的比例大小來制作月球表面模型。3.在制作過程中,要將模型與原型進行對比,研究模型是否呈現出月球表面原型的特征,有差異及時修改和調整。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 2.× 3.×4.√作業評價表評價指標 水平模型能否反映原型的外形特征 ☆☆☆☆☆模型比例是否準確 ☆☆☆☆☆材料選擇是否合適 ☆☆☆☆☆模型是否精美 ☆☆☆☆☆15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制作月球表面模型的過程,了解建立實體模型的方法,能用二維方式表達三維空間的物體。七、單元階段性練習(一)單元階段性練習內容一、選擇題1.“月海”指的是月球表面較暗的區域( ) 。A.盆地 B.丘陵 C.高原2.在一天中,影子的長度變化是( )。A.長-短-長 B.長-短 C.短-長3.影子的方向與光源的方向有關,影子總是出現在物體()的一側。A.面光 B.相反 C.背光4.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樣子就是月相。下圖是月相在農歷上半月的變化,你認為空白處正確的月相應該是( )。( )A. B. C.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以下關于月相形成的原因正確的是( )。A.月球發生了圓缺變化B.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C.月球自己發光,有時亮的多有時亮的少二、填空題6.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區域地勢較_______________,較暗的區域一般是______________。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與_______ 在天空中的位置有關;月球本身是不發光的,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________。三、探究題8.如圖,小麗放學回家路過一處路燈,下面是她在不同位置下的影子情況。16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1)走向路燈時,她的影子是在她的( )面,遠離路燈時,她的影子是在她的( )面。(2)小麗從路燈下的 A 處走到 B 處的過程中,她的影子發生了什么變化( )。A.越來越長 B.越來越短 C.長度不變 D.先變短后邊長(3)此時,小麗遇到走在前面的小明,已知小明比小麗高,兩人站在路燈下的同一位置處,兩人的影子會有什么不一樣呢?9.使用天文望遠鏡,或者放大倍數比較大的照相機,就可以在地球上直接看到月球正面的景象。因為月球始終正面對著地球,如果想要看到月球的背面,人們只有發射月球探測器,繞到月球的背面拍攝月球表面的照片。觀察并比較下面的照片。(1)月球表面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月球的正面暗部比較 ,月球的背面暗部比較 。(2)月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月球繞地球運動,使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的變動,而地球上人們17學科學 愛科學 用科學看到的被太陽光照亮的月球部分形狀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_______。(3)晚上,小明同學睡覺前到院子里散步,發現晴朗的夜空掛著一輪彎月(如圖),請你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上弦月,農歷上半月 B.上弦月,農歷下半月C.下弦月,農歷上半月 D.下弦月,農歷下半月(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對應單元 對應學 完成序號 類型 作業目標 難度 來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 3 √ 容易 原創2 選擇 3 √ 容易 原創3 選擇 1 √ 容易 原創4 選擇 4 √ 中等 原創5 選擇 4 √ 中等 原創 30 分鐘6 填空 3 √ 中等 原創7 填空 2、3 √ 中等 原創8 探究 1、2 √ 中等 原創9 探究 3、4 √ 較難 原創(三)評價設計參答案與提示:選擇題:1.A 2.A 3.C 4.B 5.B填空題:6.高 盆地 7.太陽 太陽光探究題:8.(1) 后 前 (2) A (3) 小明的影子比小麗長9. (1) 少 多 (2) 自西向東 太陽 地球 月球 月相(3) A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