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2017年)科學六年級上冊《影長的四季變化》教學設計課題 2.5影長的四季變化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1.知道正午時,物體影子隨季節變化呈有規律的變化。 2.知道圭表是中國古代測量正午時刻的日影長度的天文儀器。科學思維: 1.能通過實驗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幫助我們發現四季影長的變化規律。探究實踐: 1. 能復制古代天文儀器,模擬測量四季的影長。態度責任: 1.了解科學技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改造生存環境,順應自然規律,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通過復制古代儀器,感受古人的智慧,體驗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先進。教學重難點 重點:模擬測量四季日影的變化。難點:探究日影的四季變化規律。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1.提問:四季交替,年年循環,那日影變化會隨著季節有規律地變化嗎?說說你的理由。(預設:會,家門口的樹,夏天影子不能遮住房子,冬天影子會遮住房子;會,太陽的位置一直在不停地變化,日影肯定會發生變化;不會,每天太陽的位置變化都是東升西落,日影都是一樣的。) 2.揭題: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四季日影的變化究竟有沒有規律,有什么樣的規律。(板書:影長的四季變化)課 程 學 習 二、探索 探索一:查閱資料,了解古人的方法 1.古人也考慮過這個問題,那么他們是如何觀察日影的四季變化規律呢?我們先來向我們的先輩學習一下。 2.查閱資料,并將收獲記錄下來。通過查閱教師提供的資料。了解古人觀察日影變化的工具。 3.四人一小組,組內先交流獲得的收獲,對日影的四季變化規律和古人使用的儀器——圭表的結構進行討論。 4.教師結合課件,講解圭表的結構和原理。 探索二:制作圭表 1.古人利用圭表發現了一年四季,正午的日影長度變化規律。在課堂上我們也來學習下古人,制作一個圭表,探究日影的四季變化規律。 2.播放微課,學習圭表的制作方法。 3.人人動手,制作簡易圭表。 4.討論:除了卡紙,生活中我們還能利用哪些材料來制作圭表?(預設:紙板箱、泡沫板和筷子。)。鼓勵同學們用更多的身邊材料來制作圭表。 探索三:利用自制圭表,模擬影子長度的變化 1.討論同一地點正午時分太陽位置的四季變化。(預設:根據生活中的觀察,我們知道夏天的太陽比較高,冬天的太陽比較低,而春天、秋天的太陽高度在夏天和冬天之間。) 2.播放微課,了解實驗方法: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記錄當手電筒處在不同的高度時,“表”投射在“圭”上的影子長度。 3.四人一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探索四:實際觀察 1.指導:指導學生把自制的圭表放在正午時分太陽可以照射到的窗邊。記錄影子的實際長度,在其他季節,也進行測量和記錄。 2.在長時間的觀察中磨煉學生的毅力,讓學生明白科學規律的發現來之不易,培養學生敬畏科學的精神。 三、研討 1.北京和烏魯木齊,哪一座城市先迎來黎明?我們是如何知道的? 2.地球的自轉方向是怎樣的?自轉一周要多長時間?我們又是如何知道的? 四、拓展 1.展示:展示北京地區日出日落時間和正午太陽仰角的變化表。 2.提問:在科學上,我們將地平面與太陽光線的夾角稱為太陽仰角。觀察上表中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預設:夏至日出時間最早,日落時間最晚;冬至日出時間最晚,日落時間最早;春分和秋分日出、日落時間相同。正午太陽仰角夏至最高,冬至最低,春分、秋分是一樣的。)課堂 小結 圭表是中國古代測量正午時刻的日影常用的天文儀器。物體正午的日影長度在四季有規律地變化著。從夏到冬,日影逐漸變長;從冬到夏,日影逐漸變短;夏季日影最短,冬季日影最長,春秋日影適中。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本課教科書直接給出了“古人的觀測發現”的圖片,大部分學生能立即發現規律,快速作出回答。為了加深學生對日影四季變化規律的認識,可以采用由學生自行繪畫、測量和比較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顯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