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六 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幾類典型問題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動力學兩類基本問題的解決思路。 2、掌握與牛頓運動定律相關的常見題型的做法。學習重點 熟練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動力學問題。學習難點 掌握與牛頓運動定律相關的常見題型的做法。學 習 過 程 課堂筆記【課堂探究】 一、瞬時加速度問題 【例1】質量分別為mA和mB的兩個小球,用一根輕彈簧聯結后用細線懸掛在天花板上,如圖所示。當細線被剪斷的瞬間,關于兩球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aA=aB=0 B、aA=aB=g C、aA>g,aB=0 D、aA<g,aB=0【題后反思】分析物體在某一時刻的瞬時加速度,關鍵是分析那一時刻前后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瞬時加速度。此類問題應注意兩種基本模型的建立。(1)鋼性繩(或接觸面):認為是一種不發生明顯形變就能產生彈力的物體,若剪斷(或脫離)后,其中彈力立即消失,不需要恢復彈性形變時間。一般題目中所給細線和接觸面在不加特殊說明時,均可按此模型處理。 (2) 彈簧(或橡皮繩):此種物體的特點是形變量大,恢復彈性形變需要較長時間,在瞬時問題中,其彈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不變。 【課堂練習1】如下圖所示,質量相等的物塊A與B用一輕彈簧相連,豎直放在木板C上,三者靜置于地面。設所有接觸面都光滑,當沿水平方向抽出木板C的瞬間,物塊A和B的加速度分別是aA= ,aB= 。 探究點二:連接體問題 【例2】如圖所示,兩個質量相同的物體1和2,緊靠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果它們分別受到水平推力F1和F2的作用,而且F1>F2,則1施于2的作用力的大小為( ) (12F1F2) A.F1 B.F2 C.(F1+F2)/2 D.(F1-F2)/2 【題后反思】在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時,常會涉及彼此關聯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問題,即連接體問題。對連接體問題,要采用整體法和隔離法進行分析。 (1)只要各個物體具有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加速度,就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當成一個質點)分析受到的外力和運動情況,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求出整體的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如果需要知道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就需要把某個物體從系統中隔離出來,將內力轉化為外力,分析其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并再次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待求量。 【課堂練習2】物塊A和B的重力分別為GA和GB,用跨過定滑輪的細線將它們連接起來,如圖所示,不計一切摩擦,細線對B的拉力T的大小是 ( ) A、T=GA B、GA>T C、GA<T D、當GB>>GA時,T約等于GA三、多過程問題 【例3】一物體沿斜面向上以12 m/s的初速度開始滑動,它沿斜面向上以及沿斜面向下滑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求斜面的傾角θ以及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 (g取10 m/s2) 【題后反思】當題目給出的物理過程較復雜,由多個過程組成時,要明確整個過程由幾個子過程組成,然后將過程合理分段,找到相鄰過程的聯系點(前一過程的末速度是后一過程的初速度,還有位移關系等),并逐一分析每個過程。 注意:由于不同子過程中研究對象的受力可能會發生變化,導致加速度也會相應變化,所以對每一子過程都要分別進行受力分析,分別列式求加速度。 【課堂練習3】如圖所示,一個質量為10 kg的物體,沿水平地面向右運動,經過O點時速度大小為11 m/s,此時對物體施加一個水平向左、大小為12 N的恒力F。已知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1,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g取10 m/s2,求: (1)物體能運動到O點右側的最大距離; (2)自經過O點起開始計時,8 s末物體的速度大?。? 【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